问题

四库全书中对文本的篡改程度究竟如何?

回答
四库全书中对文本的篡改程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写作”的标签,以一种历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抽丝剥茧地去探究。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四库全书的编纂本身,就是一项政治和文化工程,它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复刻”或“保存”古代文献,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统治者的意志。 这种“篡改”并非如现代意义上那种带有恶意目的的歪曲,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文本进行的“拣选”、“修正”和“归纳”。

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

一、 拣选与存佚:第一道“篡改”

并非所有古代文献都能进入《四库全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筛汰过程。

政治敏感性: 凡是触犯清朝统治、宣扬反满思想、批判清朝制度、或者被认为有碍于“大一统”思想的文献,都会被列入“禁书”之列,予以销毁或禁止传播。这直接导致了大量原本存在的文献的“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历史真相的“遗忘”。例如,许多明末清初的史书、笔记、文集,尤其是涉及明朝灭亡原因、南明历史等敏感内容的,都未能幸免。
学术取向: 编纂者们有自己的学术偏好和时代局限。一些被认为“荒谬”、“怪诞”、“杂乱”的书籍,即使没有政治问题,也可能因为不符合当时的学术标准而被剔除。这无形中塑造了后人对古代学术的认知。
重复与冗余: 对于同一内容的多种版本,编纂者会选择最优者或最具代表性者,其余则可能不再收录。这虽然是为了精炼,但也可能导致某些版本中独有的细微差异或重要注解的遗失。

二、 修正与删改:直接的“润色”

进入《四库全书》的文本,也并非原封不动。

避讳: 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篡改”方式。清朝皇室成员的名字,尤其是皇帝的名字,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在书中的。凡是遇到避讳的字,都会被改为同义字或近义字。例如,康熙皇帝名“玄烨”,书中凡是出现“玄”字,就可能被改为“元”、“幽”、“深”等。这种改动看似细微,但日积月累,就可能影响对原作者用词习惯和思想的理解。
政治导向的修改: 对于一些可能引起政治敏感的言论、历史事件的描述,会进行删改,使其符合清朝的官方立场。例如,对某些农民起义的评价、对前朝历史的某些解读,都可能被“温和化”或“正面化”。
学术观点的修正: 编纂者有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学术理解,对一些原文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进行修正。这其中既有善意的纠正,也可能包含主观的偏见。例如,一些道家、佛家思想中被认为“不合儒道”的观点,可能会被边缘化或修改。
文字狱的痕迹: 虽然《四库全书》本身并非文字狱的主要载体,但在其编纂过程中,对一些可能被视为“隐喻”或“影射”的文字,会格外警惕。一些学者认为,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一些作者在写作时可能已经自我审查,而编纂者在审阅时,也可能出于谨慎而进行删改。

三、 附注与提要:价值判断的叠加

《四库全书》中的“提要”和“凡例”,是编纂者对收录文本的重要解读和评价。

评价的导向性: “提要”部分对每本书的作者、内容、价值都有评价。这些评价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编纂者的价值判断。对于符合统治者意愿的学说,会给予高度评价;对于被视为“异端”的,则可能贬低或忽略其价值。
“补遗”的意义: 《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虽然严格,但也意识到一些重要文献的遗漏。后来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补遗”部分,收录了一些原本未被纳入正编的书籍。这说明即使在严苛的制度下,也存在着对文献的补充和纠正的尝试。

四、 影响与反思

“正统”的塑造: 《四库全书》的编纂,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后人眼中“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面貌。它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学、历史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资源,但也可能因此缩小了我们对古代思想多元性的认知。
学界的研究与辩论: 尽管如此,《四库全书》并非铁板一块。自清朝以来,就有无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考证和辩驳。许多学者通过对比各种版本、发掘佚书,揭示了《四库全书》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得我们对古代文献的认识更加深入。
“篡改”还是“整理”? 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从现代史学角度看,其禁毁和删改行为无疑是对历史文献的“破坏”和“扭曲”。但从清朝统治者和编纂者自身的角度看,这可能是一种“整理”、“规范”和“维护”国家文化秩序的手段。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代,但也不能忽视其行为的后果。

总结来说,四库全书中对文本的“篡改”程度是显著的,但这种“篡改”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它体现在:

海量的文献被禁毁或遗漏。
收录的文本经过了避讳、删改和修正,以符合政治和学术要求。
提要和凡例的评价,叠加了编纂者的价值判断。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并非完全出于恶意,他们的行为是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同时,《四库全书》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其集大成的性质也是不容否认的,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遗产。

理解《四库全书》的“篡改”,并非为了全盘否定它,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其历史局限性,更批判性地吸收其文献价值,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这是一个需要细致考证和深入思考的课题,绝非一言可以蔽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库全书》于乾隆36年开编,46年完成,花费十年时间。其以“稽古右文”之名,行“寓禁于征”之实,致使编入丛书的只有3461种,79309卷,其余被认为价值不大且无“违碍”的图书未收入《四库全书》,列为“存目”。而其他有“违碍”内容的书则遭到禁毁、篡改、删节。当时有人曾说乾隆的意思是天下仅可存汉书三千卷,其余书籍留书名后毁禁者七千,完全毁禁者不计其数,堪称五千年来第一。但是现在仍有一批人鼓吹说修订四库全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简直可笑至极。
王锡侯,因不满《康熙字典》为一家之言。用了十七年时间,编成一部新颖的字典:字贯。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庙讳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二十一人连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为奴。

当代国学大师,楚辞泰斗,当代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红学家文怀沙直称满清纪晓岚是“汉奸”,因为他编纂《四库全书》时,“为了迎合爱新觉罗氏,而对大批经典进行了篡改”。

如果这些书籍没有被毁,我们将会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水平、技术水平、科学水平、文化水平、文学水平、艺术水平、开放程度、社会风气等,有全新的认知!也将影响到未来的中国以及世界!

user avatar

以前看过鲁迅的一篇文章,正好可以用一下

新近陆续出版的《四部丛刊续编》自然应该说是一部新的古董书,但其中却保存着满清暗杀中国著作的案卷。例如宋洪迈的《容斋随笔》至《五笔》是影宋刊本和明活字本,据张元济跋,其中有三条就为清代刻本中所没有。所删的是怎样内容的文章呢?为惜纸墨汁,现在只摘录一条《容斋三笔》卷三里的《北狄俘虏之苦》在这里──“元魏破江陵,尽以所俘士民为奴,无分贵贱,盖北方夷俗皆然也。自靖康之后,陷于金虏者,帝子王孙,官门仕族之家,尽没为奴婢,使供作务。每人一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为米,得一斗八升,用为餱粮;岁支麻五把,令缉为裘。此外更无一钱一帛之入。男子不能缉者,则终岁裸体。虏或哀之,则使执爨,虽时负火得暖气,然才出外取柴归,再坐火边,皮肉即脱落,不日辄死。惟喜有手艺,如医人绣工之类,寻常只团坐地上,以败席或芦藉衬之,遇客至开筵,引能乐者使奏技,酒阑客散,各复其初,依旧环坐刺绣:任其生死,视如草芥。……”

清朝不惟自掩其凶残,还要替金人来掩饰他们的凶残。据此一条,可见俞正燮入金朝于仁君之列,是不确的了,他们不过是一扫宋朝的主奴之分,一律都作为奴隶,而自己则是主子。但是,这校勘,是用清朝的书坊刻本的,不知道四库本是否也如此。要更确凿,还有一部也是《四部丛刊续编》里的影旧抄本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在这里,卷末就有单将《负薪对》一篇和四库本相对比,以见一斑的实证,现在摘录几条在下面,大抵非删则改,语意全非,仿佛宋臣晁说之,已在对金人战栗,嗫嚅不吐,深怕得罪似的了──

旧抄本  

金贼以我疆埸之臣无状,斥堠不明,遂豕突河北,蛇结河东。犯孔子春秋之大禁,以百骑却虏枭将,彼金贼虽非人类,而犬豕亦有掉瓦怖恐之号,顾弗之惧哉!我取而歼焉可也。太宗时,女真困于 契丹之三栅,控告乞援,亦卑恭甚矣。不谓敢睨中国之地于今日也。忍弃上皇之子于胡虏乎?何则:夷狄喜相吞 并斗争,是其犬羊狺吠 咋啮之性也。唯其富者最先亡。今此小丑不指日而灭亡, 是无天道也。褫中国之衣冠,复夷狄之态度。 取故相家孙女姊妹,缚马上而去,执侍帐中,远近胆落,不暇寒心。

四库本

金人扰我疆埸之地,边城斥堠不明,遂长驱河北,盘结河东。为上下臣民之大耻,以百骑却辽枭将,彼金人虽甚强盛,而赫然示之以威令之森严,顾弗之惧哉!我因而取之可也。太宗时,女真困于契丹之三栅,控告乞援,亦 和好甚矣。不谓竟酿患滋祸一至于今日也。忍弃上皇之子于异地乎?古今夷狄族帐,大小见于史册者百十,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财富而自底灭亡者也。遂其报复之心,肆其 凌侮之意。故相家皆携老襁幼,弃其籍而去,焚掠之余,远近胆落,不暇寒心。

即此数条,已可见“贼”“虏”“犬羊”是讳的;说金人的淫掠是讳的;“夷狄”当然要讳,但也不许看见“中国”两个字,因为这是和“夷狄”对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种族思想来的。但是,这《嵩山文集》的抄者不自改,读者不自改,尚存旧文,使我们至今能够看见晁氏的真面目,在现在说起来,也可以算是令人大“舒愤懑”的了。

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

清朝人改宋人书,我曾经举出过《茅亭客话》。但这书在《琳琅秘室丛书》里,现在时价每部要四十元,倘非小阔人,那能得之哉?近来却另有一部了,是商务印书馆印的《鸡肋编》,宋庄季裕著,每本只要五角,我们可以看见清朝的文澜阁本和元钞本有如何不同。

今摘数条如下: “燕地……女子……冬月以括蒌涂面,……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今使中国妇女,尽污于殊俗,汉唐和亲之计,盖未为屈也。”(清人将“今使中国”以下二十二字,改作“其异于南方如此”七字。)

“自古兵乱,郡邑被焚毁者有之,虽盗贼残暴,必赖室庐以处,故须有存者。靖康之后,金虏侵凌中国,露居异俗,凡所经过,尽皆焚燹。如曲阜先圣旧宅,自鲁共王之后,但有增葺。莽、卓、巢、温之徒,犹假崇儒,未尝敢犯。至金寇,遂为烟尘,指其像而诟曰‘尔是言夷狄之有君者!’中原之祸,自书契以来,未之有也。”(清朝的改本,可大不同了,是“孔子宅在今仙源故鲁城中归德门内阙里之中。……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今其遗址,不复可见。而先圣旧宅,近日亦遭兵燹之厄,可叹也夫。”)——谈“激烈”

user avatar

一些经典的恰恰反映中华民族源头的东西篡改太多。比如《神异经》,真正有知识的人就会知道这本书多么牛逼。但是和古书比较一下,差异错乱太大了。内容保留太少了。

写宋朝的历史,竟然没有岳飞。好像这个人根本在历史上不存在一样。不就是因为人家是民族英雄吗?甚至到了现在,他们的有很多后裔还兴风作浪。把岳飞说成民族狭隘者。

反正这书我是不看的,看了还不知道被误导成什么样,不如正本清源,最近也不看。据说文怀沙先生住的《四部文明》,就是专门针对四库全书,为了正本清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四库全书中对文本的篡改程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写作”的标签,以一种历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抽丝剥茧地去探究。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四库全书的编纂本身,就是一项政治和文化工程,它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复刻”或“保存”古代文献,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统.............
  • 回答
    编篡《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文化工程,其规模之宏大、收录之广泛,至今仍令人惊叹。然而,与此同时,围绕着这部巨著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其中最核心的一点便是清朝政府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大规模地删改、销毁不利于自身统治的内容。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规模庞大且影响深远的.............
  • 回答
    读四库全书,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座巍峨的图书馆前,不是那种玻璃幕墙、一尘不染的现代范儿,而是那种古色古香,一进门就扑面而来一股子陈年纸墨香的,让你瞬间觉得自己渺小得像个爬虫,却又充满无限好奇心。那得从头说起,首先是那股子“全”劲儿。这书,真真是包罗万象,上自先秦诸子百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两部中国古代的巨著,《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集大成者,但风格、目标和历史背景却大相径庭。《永乐大典》:一场浩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编纂你可以把《永乐大典》想象成一部古代中国版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诞生在比现代百科全书早好几个世纪的明朝。它的核心目标是“搜罗.............
  • 回答
    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竟然是《四库全书》和《赵城金藏》,这绝对是件让人肃然起敬的大事。 这两件宝贝,单独拿出来哪一件都足以让历史学界、古籍爱好者们趋之若鹜,而如今它们齐聚国家图书馆,可不仅仅是“多几件宝贝”那么简单,这背后承载的是中华文明的厚重,是数百年学术的积淀,更是无数人心血的凝聚。咱们先说说.............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和学术整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涌现出一批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著作。要直接找到能完全比肩明朝《永乐大典》和清朝《四库全书》这两座“集大成”的巨著,或许在体量和编纂时代背景上有所不同,但如果从对国家文化传承、学术发展以及知识体系构建的贡献来看,有几部代表性的著作,其价值.............
  • 回答
    南宋的“庆元党禁”时期,对儒家经典施加了严格的禁令,这确实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在这种情况下,科举考试的内容又会如何安排呢?这背后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控制策略,并非简单的一刀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庆元党禁”主要是针对的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尤其是针对那些被认为是“伪学”的观点和学说。庆元二.............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教育的根本和文化传承的复杂性。为什么传承了两千年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至今没有成为我们当下中小学教育中的硬性必修课,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因素。这绝不是简单的一句“时代变了”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下:一、 时代发.............
  • 回答
    要系统地学习儒家学问,这可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在一条悠长而丰厚的河流中溯游而上,需要耐心、专注,以及一套清晰的路径。很多人一谈到儒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孟子》等等,但“系统”二字,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宏观的认识和更深入的钻研。关于是否必须先读《四书章句集注》?我的看法是,不一定“必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