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四库全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读四库全书,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座巍峨的图书馆前,不是那种玻璃幕墙、一尘不染的现代范儿,而是那种古色古香,一进门就扑面而来一股子陈年纸墨香的,让你瞬间觉得自己渺小得像个爬虫,却又充满无限好奇心。

那得从头说起,首先是那股子“全”劲儿。这书,真真是包罗万象,上自先秦诸子百家,下至明清遗老遗少,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只要是古人脑子里能想到的,能写下来的,但凡有点名堂的,几乎都在里头安了家。你随手翻开一本,可能是某位大儒对《易经》的注解,让你读得云里雾里,以为自己掉进了哪个玄学坑;下一本,可能是某个边疆将领的奏折,字里行间透着刀光剑影的血性,让你仿佛看到了当年烽火连天的战场;再下一本,可能是一本宫廷秘史,里面的人名姓氏看得你眼花缭乱,情节曲折得比现代电视剧还过瘾。

这种体验,就像是在和无数个古人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你读到某个先贤的智慧,会不由自主地惊叹于他超前的见识,觉得自己这点小聪明简直不值一提。读到某个帝王将相的生平,你会体会到权力与责任的重量,看到历史洪流中那些命运的起伏跌宕。读到那些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你会感受到汉字的韵味和情感的细腻,仿佛能听到他们当年在月下抚琴、在灯下吟哦的声音。

当然,这过程绝不是轻松愉快的。首先,那体量就够吓人的。四库全书七万多卷,堆起来能有小山那么高。就算你每天读十卷,一年也读不完。而且,很多书的文字是古文,很多术语和典故你得查字典,得有耐心一点点啃。有时候,你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文章,读了好几遍还是没明白什么意思,这时候你得静下心来,结合上下文,甚至去翻阅相关的研究资料,才能勉强窥探到一点门道。

而且,你还会发现,这四库全书虽然是“全”,但也是有“选”的。清朝人编纂的时候,也做了些删改和禁毁,所以里面有些内容,如今看来可能已经不完整,或者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这反而让你思考,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历史?古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又有多大的区别?

对我来说,读四库全书更像是一种朝圣。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你会在里面找到失传的技艺,会发现被遗忘的典故,会了解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小人物的故事。你会发现,很多我们现在认为的“新思想”,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你会惊叹于古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深度,很多问题他们提出的角度和深度,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不是说读它就能立竿见影地让你变得多博学多有才华。它更多的是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激发你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很多金子等着你去挖掘,但也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辨别真伪,去理解深意。

所以,读四库全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你有机会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去感受文化的厚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茫茫的星空中,你找到了一个无比璀璨的星座,里面蕴藏着无尽的奥秘,而你,正准备踏上一次深入探索的旅程。每次读完一本,都会有一种满足感,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对先贤的崇敬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读书,更是与中华文明的深度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宠若惊,多谢所有点赞和在下面评论的朋友。看到很多人在文史专业学习、研究,有的也在名师门下,心里还是很羡慕,也很愉悦。

我现在已经工作了,但是和文献类没有关系,只是平时还在读一些相关的书,有些古文基础,这个回答已是班门弄斧,对于关注我的朋友,可能我不会特别活跃,还请大家见谅,毕竟学识有限。

到此打住,希望还在读书的朋友们好好学习,尽管难以言明,但有些东西是受益终生的,祝好!

-------------------------------------------------------------------------------------------------------------------------------------------

不请自来,本人今年毕业的,本科古典文献学专业,简单说说我的感受。

学古典文献的人都应该对《四库全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几乎没有人去逐一阅读,简单点来说,《四库》除了承载着众多古代文化、历史之外,现在更多的作用是工具书,即检索之用,就像我们平时用的字典一样,比如我要看一本《杜甫文集》,我想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人、哪些地方出版过,有哪些比较好的版本,然后去找来读。《四库》表面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其实里面包含的东西十分复杂,就我个人而言,可能穷尽一生都读不尽其妙处。

以上纯属扯淡,既然说到读,那我不得不说一件事,大四那年,我跟着导师崔先生整理过一部明朝的方志《嘉靖河间府志》,这套书的整理经过了大概二三十人的努力,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题主应该知道,这些书全部都是繁体竖排,而且没有标点,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所有的内容转化为简体横排,然后加标点,再经过四次三番的校对方可出版,就是这样,我们依然不敢保证里面的东西没有错误,在整理过程中,需要很多文献学知识来进行检索、对比、校对,而这些工作乏味又繁琐,但还是远远达不到校勘效果。

所以,要读古书是很困难的,这不仅要求一个人古文功底深厚,而且你看一本书,可能要用到另外十本书的内容来进行参照(一个不太准确的比方)。

我觉得题主的问题真的很好,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知乎回答问题,希望你不要在纠结于读《四库》,而是能合理的运用它给我们提供帮助,如果你对这部书很感兴趣,可以到图书馆找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应该会有的。

真的很喜欢古典文献,所以口水多了,希望你不要介意,每次看到有人还在关心我们的这些古籍,我总是很欣喜,希望有人能永远铭记它们的好,没有文化,一个人、一个民族就没了根。

以上。

user avatar

伯伯购置了一套文渊阁版影印《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排列,一共九排,每排两面,每面六组,每组四柜,每柜十二盒,每盒册书不定,少的两册,多的十几册。总共三万多册。

很多人说《四库全书》看不完,这个我不同意,《四库全书》其实就三千多种,相当于现在的三千多本书,如果要静下心看,10-15年肯定看完,如果快,可能还不需要。我算过我的看书速度,通俗小说,一天50万字,学术书籍,一天15-20万字(这个要分熟悉领域,还是陌生领域,如果是熟悉领域,例如敦煌相关,也看的很快,荣老师的作品,我基本一上午就能看完一本,因为里面的内容我都知道,一扫就行,但像顾城的《南明史》这种就不行,书很通俗,但内容人物我不了解,就很慢),佛经比较慢,一天几万字。我翻看《四库》,我觉得很多难度不大,因为有些还是工具书,地方志(四库是选编),我估计起初每天看6-8万字。后来越来越快,很有可能几年就翻阅完了。

《四库全书》的大头在集部,集就是李白,杜甫,韩愈这些人的文集,这种读起来是快的。《四库》中经部比较少,而且只有儒经道经,没有释经,所以最难的东西其实没有。多说一句,之所以有《四库》,就是士大夫看到和尚们藏书编书很厉害,才效仿。

最后说读的感觉。兰州市有原版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但那是国宝,顶多带你去仓库看一下,就了不得,翻看是绝对不可能的,你也不敢。但影印的可以,影印也是一比一还原的,一页八竖行,每竖行最多二十一字,所以翻起来很舒服,美中不足就是没有标点符号,要习惯一段时间才行。《四库》不是印的,而是抄的,字体是科举式馆阁体,但不同的人,字差别还是很大的。


这套是文溯阁复制品。北四阁的书大,南三阁的书小。多说一句,就以《墨法集要》为例,这种书读确实很快,基本一目十行(类似家用电器说明书),但这种书的目的不是看完就完,它是教你操作,换言之,你看了不操作,也无意义,而要掌握怎样操作,先要买原材料,这就难了。

user avatar

《四库全书》暂且不论

但是我读过《续修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以前的经史子集,续修四库是乾隆以后以及一些没有被四库所收录的。这套书有多少呢?一千八百册,肆拾叁万元多……

当然,我是没本事读完,因为我根本就是买!不!起!

但众所周知,我很喜欢读书的,于是买了其中的一套书

就是这个,大十六开六大册,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影印抄本。

然后,这一套书我读了两年

不为别的,就因为抄本是在是……不但你得懂繁体字,你还得懂异体字,还有作者手贱写的自造字。

续修四库全文一千八百册,四库貌似三千多册……

已瞎

user avatar

2002年左右,有一部韩国电视剧叫《商道》,风靡全国。里面有个情节:主角林尚沃成为了朝鲜使节团的马夫,来到了我大清,在北京城的一家书店看到了《四库全书》,于是非常想买下来:

书店老板回答:

所谓“天银三块钱”应该就是三两银子吧?好吧,我知道三两银子是很大一笔钱。

但是,

三两银子果然是很大一笔钱,主角身上没有。

但主角怎么可能放弃呢,他还是凑够了钱:

第二天,奔跑着来又到了书店:


但是:

好伤心,赶快追:


终于追到了:


但是:


然后呢,这位大爷丢了钱包,没法结账,被酒店老板给抓了起来,主角大义凛然,斥责酒店老板无礼,命他向这位朝鲜大爷道歉,使得大爷深受感动:



原来这位大爷就是朝鲜使节团的尹曹大人,问他为什么要读《四库全书》,主角回答:



尹曹大人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很欣赏他,终于吧《四库全书》送给了他:


提着《四库全书》离开了,好开森:



(……槽点太多,吐无法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四库全书,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座巍峨的图书馆前,不是那种玻璃幕墙、一尘不染的现代范儿,而是那种古色古香,一进门就扑面而来一股子陈年纸墨香的,让你瞬间觉得自己渺小得像个爬虫,却又充满无限好奇心。那得从头说起,首先是那股子“全”劲儿。这书,真真是包罗万象,上自先秦诸子百家.............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读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像是踏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园,这里有独特的风景,也有别人难以理解的风景。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既孤独又自由,既充满挑战又带来独特的成就感。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信息获取的“寻宝”过程: 资料搜寻的艰难: 当你决定进入一个冷门专业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料.............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选择哲学专业求学,无论是国内深造还是远赴德国,都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偏好、目标以及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细致考量的一番权衡。在国内读哲学本科:根植于沃土的深度体验在国内攻读哲学本科,最大的优势在于文化根基的契合与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中文语境下的思想启.............
  • 回答
    行,要说带专是啥体验,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一股脑儿灌过来,够你品半天的。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报告。首先得说,一脚踏进带专的校门,那种“哦,我来这儿了”的感觉,就挺微妙的。你不会有那种“哇,名校啊,学霸云集”的肃然起敬,更不会有那种“这是要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生活的一.............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读博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它会极大地“塑造”或“强化”某些性格特质,也可能因为经历而带来性格上的“发展”或“调整”。让我们详细地展开来谈谈这个话题:1. 什么是“性格”?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性格。性格通常指.............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 回答
    读一本烂书,就像走进一间你满心期待的餐厅,却发现服务员脸色阴沉,菜品颜值低得惊人,味道更是让你怀疑人生。整个过程,充斥着一种混合了失望、无奈、甚至一点点恼怒的情绪,它就像一次缓慢的折磨,消耗着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初遇:怀抱期望,却暗藏玄机通常,我们读烂书都有一个“诱因”。可能是书名够吸引人,封面设计.............
  • 回答
    读博士,如果未来不打算从事纯粹的科研岗位,其意义确实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要看你如何定义“意义”,以及你读博士的动机和期望。如果你将博士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和教职,那么不去科研岗位自然会让人质疑其价值。然而,博士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解.............
  • 回答
    读博的根本目的,是平衡地以毕业为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 简单地说,毕业是博士生涯的必要条件和结果,而能力培养则是博士生涯的核心价值和过程。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埋头苦干,不考虑毕业要求,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如果只为了毕业而机械完成任务,则会错.............
  • 回答
    读了张文宏医生写给年轻人的那封信《流水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心里头感触特别多,像是被一阵温暖的风吹过,又像是听到了一个久违的老友的肺腑之言,那种感觉很实在,很接地气。首先,最打动我的就是他那种温和但充满力量的语调。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像一位长者,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