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两部中国古代的巨著,《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集大成者,但风格、目标和历史背景却大相径庭。

《永乐大典》:一场浩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编纂

你可以把《永乐大典》想象成一部古代中国版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诞生在比现代百科全书早好几个世纪的明朝。它的核心目标是“搜罗古今,汇为巨帙”,也就是把当时世界上所有的知识,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都收录进来,形成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

时代背景: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他希望通过编纂这样一部宏大的典籍来彰显大明王朝的文治武功,提升国家的文化威望。同时,也为帝王统治和国家管理提供一个全面的知识基础。
编纂规模与内容: 《永乐大典》的编纂规模空前,动员了数千名文人学者,耗时六年才完成。全书共有两万两千多卷,按照“韵目”和“部首”来组织内容,分类极细。它收录了自先秦到明初的各类书籍,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还涵盖了天文、地理、医学、农学、艺术、宗教等等,几乎是无所不包。许多今天已经失传的古籍,我们今天还能窥见其片段,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永乐大典》。
形式特点: 《永乐大典》的编写方式是“辑录”,也就是说,它不是把原书一本一本抄下来,而是将同一类主题的内容从不同的书中提取出来,汇集在一起。这种方式虽然大大压缩了篇幅,但也导致了一些原著的完整性被破坏。它的装帧也非常讲究,使用当时最好的纸张,每册都缀有五彩丝带,非常精美。
命运坎坷: 令人扼腕的是,《永乐大典》的命运非常坎坷。它虽然完成了,但由于篇幅实在太大了,复制成本极高,所以最初只抄写了一部进呈皇帝,其余的付之一炬。后来虽然又抄写了几部,但历经明末战乱、清军入关,大部分都散佚或焚毁,现存的已经寥寥无几,散落在世界各地。

《四库全书》:一次系统性的文化“清算”与整理

如果说《永乐大典》像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知识宝库,那么《四库全书》更像是一次经过精心审视和分类的“文化大清洗”和“整理工程”。它的目标更为明确,也带有更强的时代烙印。

时代背景: 乾隆时期,清朝统治已趋于稳定,国力强盛。乾隆皇帝对文化事业极其重视,他希望通过编纂这样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来巩固清朝的统治,树立乾隆盛世的文化形象,并对历代书籍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和评价。
编纂规模与内容: 《四库全书》的规模同样庞大,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计七个部分,收录了约三千五百多种图书,总计三万四千多卷。它的内容主要以“校勘”和“精选”为主,剔除了许多它认为“悖谬”的观点和“失实”的内容,尤其是对汉族以外民族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以及一些被清廷视为禁忌的内容(如反清复明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删改,甚至焚毁(这就是著名的“文字狱”)。
形式特点: 与《永乐大典》的“辑录”不同,《四库全书》更多的是“摘抄”、“校勘”和“编排”。它保留了原书的格式,但对许多书籍进行了审订,去掉了被认为是禁书的部分,也对一些抄写错误进行了修正。为了方便保存和使用,乾隆皇帝命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七个藏书阁,分别存放七套《四库全书》,这些书阁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建筑。
影响深远: 《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中国古代书籍的整理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献,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同时,它所代表的文化审查和禁毁政策,也对中国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许多珍贵的书籍和思想因此被湮没。

核心区别总结:

1. 目的不同:
《永乐大典》:重在“汇集”,力求包罗万象,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帝王文治。
《四库全书》:重在“整理”和“审定”,带有明显的政治和文化考量,旨在服务于统治和统一思想。

2. 编纂方式不同:
《永乐大典》:以“辑录”为主,将同类内容汇集,可能牺牲原著完整性。
《四库全书》:以“校勘”、“摘抄”和“编排”为主,保留原著形式,但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删改。

3. 内容选择不同:
《永乐大典》:基本是“求全”,只要是当时的典籍,都力求收录。
《四库全书》:是“求精”,更注重书籍的质量和是否符合统治者的价值观,带有强烈的选择性。

4. 对原著的态度不同:
《永乐大典》:更像是“集大成者”,尊重原著,将其精华汇集。
《四库全书》:更像是“审查者”,对书籍内容进行了严格的判断和取舍,甚至销毁。

5. 历史命运不同:
《永乐大典》:大部分散佚,成为珍贵的残本。
《四库全书》:基本完整保存,影响深远,但其编纂过程中的禁毁行为也备受争议。

总而言之,《永乐大典》是一场对已有知识的全面收集和展示,而《四库全书》则是一次带有明确价值判断的系统性整理和规范。两者都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但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导向却大相径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其实吧,明清在文化上都挺包容的,真的。——


user avatar

《四库全书》存书三千四百六十二种(经六九五,史五六六,子九二五,集一二七),应毁书二千九百九十五种。这还是没算存书中被删减篡改的那些补丁书。你觉得,谁更包容?

光清朝从残缺不全《永乐大典》中就择出书籍三百八十三种,很多皆为当时已经失传之书,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岭外代答》、《诸蕃志》等,研究相关历史的人自然会知道上述几部书的史学价值。

至今为止,就我所见,只有知乎的审查能和《四库全书》的“敏感相媲美。我按照知乎的几个层次,给《四库全书》的敏感原则划分了几个等级:回答建议修改、该回答已删除、该人已被封号、株连九族。

一、回答建议修改

这一类问题简直不要太多,只要你和清朝有关系,都是回答建议修改。乾隆是十五年十一月,乾隆觉得不仅野史要敏感,就连那些戏文曲本也要敏感:

前令各省将违碍字句之书籍实力查缴,解京销毁。现据各省督抚等陆续解到者甚多。因思演戏曲本内,亦未必无违碍之处,如明季国初之事,有关涉本朝字句,自当一体饬查

亦未必无违碍之处”,这一手“莫须有”玩得666.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不不。金朝作为女真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自然也是敏感啦!

至南宋与金朝关涉词曲,外间剧本,往往有扮演过当,以致失实者;流传久远,无识之徒,或至转以剧本为真,殊有关系,亦当一体饬查。此等剧本,大约聚于苏、扬等处,着传谕留心查察。有应删改及抽撤者,务为斟酌妥办。

你以为这就完啦?不不不。乾隆的脑洞你永远想象不到,金朝女真虽然灭了辽国契丹,但是女真和契丹咱都是塞外同胞是不是?所以,辽国自然也是敏感啦!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

四库全书馆进呈书内有宋叶隆礼奉旨所撰《契丹国志》,乖谬种种,难以枚举,朕详加披览,经指驳者数十条,不可不加厘正。着总纂纪昀等详加校勘,依例改篡。

二、该回答已删除

众所周知,知乎的敏感标准一直非常薛定谔,《四库全书》也一样。动不动就删除别人书籍中的篇目都是小儿科,话说如果真的有影射清朝的地方,我觉得也能理解。但是很多时候删除的让人目瞪口呆,除了“不学如清“四个字真的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了。

举一个最搞笑的例子,《四库全书》在编纂顾炎武《日知录》时采用的底本是潘耒刻本。潘耒此人虽然是顾炎武的嫡系子弟,但是此人非常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刻书时能删改的都删改了,例如所有顾炎武说“本朝”的地方,基本都被改为了“前朝”或者“近世”,并且将“素夷狄行乎夷狄”和“胡服”两条比较敏感的条目全部都给删了,简直可以现身说法的去回答知乎热门问题“舔狗到底有多卑微?”,以至于章太炎多次吐槽:

颇怪次耕(潘耒)为顾君与徐昭法门下高材,造膝受命,宜与恒众异。乃反剟定师书,令面目不可尽睹,何负其师之剧耶?
初以为乾隆抽毁,及读潘稼堂原刻,乃亦如是,则潘稼堂负其师深矣。

因此这个刻本已经是为了不敏感删改很多的版本了,但是《四库全书》编纂小组做了一件让人觉得他们求生欲简直爆棚的事情。《日知录》里面有一条,叫“胡咙”,其实就是“喉咙”的意思,顾炎武在这一条中啥骂夷狄的话都没有,只是一贯博闻强识的考证了一下“胡咙”这个词语的来历,全文如下:

《说文》:“胡,牛颔垂也。”徐曰:“牛颔下垂皮也。”《释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敛互物也。”《诗》:“狼跋其胡。”狼之老者颔下垂胡。《汉书·郊祀志》:“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师古曰:“胡,颈下垂肉也。”《金日碑传》:“ㄏ胡投何罗殿下。”晋灼曰:“胡,颈也。”《张敖传》:“仰绝亢而死。”注:“苏林曰:“亢,颈大脉也,俗所谓胡脉也,”《後汉书》:“请为诸君鼓咙胡。”《太玄经》:“七为暇喖。”范望解:“谓唐胡也,”古人读侯为胡,《息夫躬传》师古曰:“咽,喉咙,即今人言胡咙耳。

就因为“古人读侯为胡”,于是,该回答被删除。顾炎武哭死在厕所!

三、该人已被封号

被乾隆本人封号的人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钱谦益。浙江刊布禁书总目共为五类,第三类就是:

专案查办钱谦益等应毁书二百十种,石刻诗文二十一种。

可谓收到了当局的特别关照,不过钱谦益被封其实正常:

生奴八部尤悬首,死虏千秋悔入关。
钱谦益《投笔集·卷上》

这…………我要是乾隆我也得封他啊!

而写有《三垣笔记》的史学家李清被封就有点懵逼了,他被封还不是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被封的,而是在《四库全书》都已经编完存档之后被封的,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了。

其实这种事情还有挺多,被毁的二千九百九十五种书里面,并不是所有书都敏感了,很多其实压根和清朝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因为该书的作者曾经有其他被政府认为敏感的诗文,所以他的所有书籍都被纳入应毁书目。

四、株连九族

这一条就比较神奇了,就像知乎当初因为立党封灰色小熊一样,直接是株连九族的做派,不管你敏感不敏感,你和敏感的人有关系就要封你。

例如清初考据大佬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本来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就因为有引用李清和钱谦益的说法,就被和珅上书为:

阅看各书,讹桀不一而足,此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

《四库全书》名为修书,实为毁书。这不是“逢清必反”的情感宣泄,而是我细读了一些乾隆关于《四库全书》的旨意,所得出的直观印象。

乾隆对于毁书这件事从来是毫不遮掩的,他也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虽然他曾自夸:

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论二十年,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

但是自古读书人认为片纸片墨皆为承载学问之物,神圣异常,如今依旧挺立在成都太古里中央的惜字塔就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废弃纸墨之地,以示崇敬。所以,”实一书生也”的乾隆连书都不知道珍惜,谈何书生?

这么多诏书我认为将乾隆修《四库全书》之心揭露得最明白的当为乾隆三十九年八月的谕旨:

况明季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

“及此”是及哪个此?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收天下之书。

user avatar
御制完颜亮画赞:金曰亮,独夫自大,弑君杀母,败盟犯塞,残虐两国,屡迁必败,皇天降罚,为无道戒。——四库馆臣版

御製書圖上曰:金曰亮,獨夫自大,弑君殺母,叛盟犯塞,殘虐兩國。屢遷必敗,皇天降罰,爲夷狄戒。——高丽版

一切尽在不言中。

user avatar

都在说《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不能比较,但很多人对类书丛书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我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先看看《永乐大典》的目录,为了方便,索性找来排印版。

前面的这些关键词都和「神」有关,後面的关键词都和「人」有关,而神和人是押韵的,都属于「真韵」(排名第九),于是在卷序後面标注「九真」。

也就是说《永乐大典》是按押韵把各个关键词前後排列。那么每个关键词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再举个例子。

第7506卷是要押「阳」韵的,分到这卷的字是「仓」,先是总叙,把《事物纪原》、《周礼》等书中和「仓」有关的材料列在一起。接着是「神仓」,列了《礼记》的材料,然後是「籍田仓」,列了《礼仪志》的材料,再往後是「太仓」,材料就多了,这里两句,那里两句。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体例。它是类书,是工具书,类似于现在的词典或者百科全书。或者松平信纲说的「搜索引擎」。它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材料,但是,一本书需要按照《永乐大典》的体例剪碎成碎片,粘贴到各个字头或词头的下面,从保存材料的角度来看是相当困难的,再加上《永乐大典》内容虽然多,但它是整体的一部书,只要丢了其中一册,就不完整了(当然也有一部分书,被整本直接录在词条下)。而现在仅存百分之几,不能不说是永恒的遗憾。


《四库全书》是丛书,丛书是说白了就是数据库。它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把不同书按照种类、时间先後不同而排列组合为一套书。每本书都是独立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四库全书》中还有西洋人的著作,比如《奇器图说》。


类书和丛书的区别,应该不会弄错了。

我能够理解大家对《四库》篡改古书的气愤,有不少和他们有关的东西都被篡改甚至销毁,于是将情感投入到《永乐大典》上,明人自然没有清人那些忌讳(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所以编纂《永乐大典》时不会主观地恶意篡改古籍[1]。但《永乐大典》的体例决定了它很难大批量完整地保留古籍,这就是不能用类书和丛书作比较的原因。


大部分人不会面临使用什么样的古籍的难题,但只要用到古籍,就很难避开四库全书,一方面有些书只存四库本,你没有选择。另一方面你也不能无视乾嘉时期学人的眼光,即使不拿四库本当底本,但往往也不能忽视。

至于《永乐大典》,虽然是类书,把一本书剪成无数碎片,用着不顺手,但有些碎片很大,也很有史料价值。现在用得少的原因主要还是存世的部分太少了,而大部分有价值的东西已经让四库馆臣扫荡一遍。比如四库馆臣就在《永乐大典》中找到了《旧五代史》的碎片,拼成一部新的史书。

四库馆臣能大致复原,固然和他们的辛苦付出脱不了关系,但如果《永乐大典》真的把《旧五代史》剪碎成渣渣,想要复原还是非常困难的。前面我们提到《永乐大典》中某些书的碎片很大,那么究竟有多大呢?举个例子,「王」字头下列出了很多姓王的人,而「王导」一条下面,就列出了《晋书·王导传》的原文,正是有这样的巨大碎片,《旧五代史》才得以近乎完美地复原。


古籍只要能存下来的,都要保护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些版本不好的书,也保存了部分善本没有的信息。[2]

前几天有人在知乎问了个和四库提要相关的问题,有个回答连题主读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上来就骂,就很无语。读四库提要不可耻,读四库全书更不可耻。

问题当然有。四库提要一般文风都比较正常,遇到什么康熙乾隆御制的书,就跟抽风了一样,什么上下千年、亘古所无之类的都能吹出来。但你若读了四库提要,看不见学术史的沿革,看不见清人的考据辨析,只看到怎么给乾隆拍马屁,那书也是白读了。


关于《旧五代史》的辑佚工作,感谢知友 @NewVanguards 学术性很强的补充:

邵晋涵与乾隆自我感觉良好,说什么复原了十之八九,实际上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顶天复原了十之六七。据陈智超的考证,永乐大典残本中可以确定为旧五代史内容的有72条,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只收录了60条,太平御览有76条,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只收录了2条,通鉴考异内孟方立传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失收,此外还有《五代史阙文》《续通历》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没有参考,再刨去来自《册府元龟》的内容(《册府元龟》五代史料大多来自五代诸帝实录,与《旧五代史》史源相同,但是在史料取舍与遣词造句上与《旧五代史》有相当大的差异,邵晋涵不加考辩直接将《册府元龟》五代史料当作《旧五代史》的内容是有严重问题的)。还有目录排列的问题,《永乐大典》中明明有《旧五代史》目录,邵晋涵与乾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利用起来,《赵德钧传》据《续通历》应该在僭伪列传,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却把它搞到晋书中去了。根据《于文襄公论四库全书手扎》,《华温琪传》在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中之所以划到晋书是因为乾隆御笔亲批把《华温琪传》从唐书改到晋书[笑哭] 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还误将五代会要的内容收录到旧五代史的志中,并将地理志擅改为郡县志。此外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还有许多问题,最严重的便是避讳问题,这本书的辑佚实际上算不上充分利用永乐大典与宋人诸书,离完美更是差得远,上世记三十年代就有人说四库版辑补旧五代史,“疏忽苟且,卤莽灭裂,其纰缪脱漏,乃不可偻指数也。”,陈垣先生也专门作了三卷《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去挑错,可惜后来陈垣先生去主持《旧五代史》校订工作时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充分利用自己之前的成果,陈尚君先生修订这一版本时也一样没能充分利用。

乾隆对邵晋涵辑补《旧五代史》的工作实际上是很满意的,《于文襄公手扎》:“《旧五代史》进呈后,今日召见,极奖办书人认真,并询系何人所办,因奏二云采辑之功。”所谓十之八九,恐怕也不是虚言,而是人家真这么想的。

参考

  1. ^ 但明人偏爱「善意」篡改古籍。觉得古人错了就直接改了。某些书尽量不用明版和尽量不用四库版有异曲同工之妙。
  2. ^ 所以为啥说十三经注疏整理起来那么难呢,北大版、上古版都被各种挑刺。中华版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先把版本异同搞清楚再整理,希望能有惊喜吧。
user avatar

成祖一部书编完了,收了不少孤本,然后密锁宫中,不许外人观看,名义上虽未毁禁,但除皇家外,外人无书可观,与禁毁何异?可以说,明朝不亡,这些孤本就与世人无缘。乾隆虽为人刻薄,好大喜功,但好歹抄了几部放在江南供学子查阅、抄写,只是禁止带离藏馆借阅。虽然主观上都有好大喜功的主因,但在这点上,乾隆略胜一筹。
——————————————————————————————————————————

有人说“不能因为某些书没有流传下来就否认它们在当时的影响”,可最大的问题就是,永乐大典,在修书的当时,以及接下来明朝灭亡前的二百多年,收录的宋元孤本皇家以外的人是无法阅读的。这在当时的影响,就已经很恶劣了,只不过不及对后世的影响那么恶劣。要知道书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文化、思想等人类思考的结晶,可连读都读不到,如何传播,它的价值何在?它与茅坑里的厕纸有何差异?这不是毁,那什么是毁?一个把自私自利的想法贯彻到极致不与任何人分享的书,还真比不上一本可以和别人分享的书,哪怕那是炫耀似的分享。你现在之所以还能看到永乐大典里的一些书,最大的原因不是明成祖皇恩浩荡,而是因为明、朝、灭、亡、了。

user avatar

先说点二者的不同——《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

啥叫类书呢?就是类似搜索引擎的玩意,把所有的字按韵排列,每个字下面系有字本身的含义和所有书里提到这个字的地方——例如“像”字下面,就是所有书里和“像”有关内容的集合,包括《国语》越王铸范蠡像、《制度详说》宋太祖命撤武庙白起像、《抱朴子》记载“北虏”惧怕郅都像等等。这在没有Ctrl+F的年代里,可谓艰难万分(理论上编者们要把中国所有的书都看一遍)也弥足珍贵。

还不理解的话,我放张图就理解了:

《百度大典·十八漾·像》(雾)

至于什么是丛书大家都知道了,把所有的书按照分类编辑成册,就是丛书。

回到题目中所说的“包容”,从卷数上看四库占优(四库8万卷,大典2万卷),从书的种类上看大典占优(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得知大典收书种类)。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清代借修《四库全书》之机进行破坏的行为。毁书和改书大家都知道(数千种禁毁、抽毁书在上世纪末结集为《四库禁毁书丛刊》出版),这里讲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东西——“存目书”。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书分两类,一类《四库全书》全文收录,另一类则是以种种原因不予收录全文只记录书名的,用乾隆的话说,叫“止存书名,汇为总目,以彰右文之盛”。而这里的“种种原因”大约分几个方面:

1.托名他人的伪书

2.重复书

3.“言非立训 ,义或违经”即违背经义的

4.“寻常著述 ,未越群流”,四库馆臣不褒不贬的

5.四库馆臣的“提要”当中有褒有贬的

6.“因前人旧说 ,无所发明”

这六条(特别是后三条)筛下来,大半的书都逃不过去......于是经部易类,四库收158部,存目则多至317部;史部杂史类,四库收22部,存目竟然有179部,接近8倍之多。这种轻率的标准虽然有清朝为自己讳(也为辽金等讳)的因素在,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尽快修成的政治任务(要知道开始修四库的时候乾隆已经六十有余,万一书没修成,乾隆反倒头里去了就不好了),故意将标准定得十分严苛,从而减轻修书的工作量。

在这方面看,《四库全书》显然是不够包容的。

最后放个彩蛋:

大家知道,清人在编《四库全书》时,有关元代的人名与地名,都经过四库馆臣的大量窜改,难以卒读,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研究元史的人都遵守这样一个原则,只要是能够找到原来的版本,一般都尽量避免选用《四库全书》本......
——《全元文整理质疑》,引自有哪些“不学如清”的典型例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两部中国古代的巨著,《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集大成者,但风格、目标和历史背景却大相径庭。《永乐大典》:一场浩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编纂你可以把《永乐大典》想象成一部古代中国版的“百科全书”,只不过它诞生在比现代百科全书早好几个世纪的明朝。它的核心目标是“搜罗.............
  • 回答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和学术整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涌现出一批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著作。要直接找到能完全比肩明朝《永乐大典》和清朝《四库全书》这两座“集大成”的巨著,或许在体量和编纂时代背景上有所不同,但如果从对国家文化传承、学术发展以及知识体系构建的贡献来看,有几部代表性的著作,其价值.............
  • 回答
    “永乐大典”和“永陵”这两个名字,乍一听是不是容易让人联想到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毕竟都带着“永”字,而且都与明朝的辉煌时代紧密相关。但实际上,答案是:永乐大典不在永陵里。咱们得把这两样东西分开来看,才能把事情说明白。首先,我们说说“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什么?它可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内容最.............
  • 回答
    “永乐大典”的完整出土,这个话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浪漫。当提及“永乐大典”,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段绵延六百多年的岁月,承载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与心血。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可能亲眼见到那传说中的完整版本呢?这得从它的诞生、流散以及我们当下的努力说起。首先,我们要明白“永.............
  • 回答
    如果全本《永乐大典》被找到,这对中国来说,意义之重大,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将不仅仅是一份失传已久的古籍重现天日,更是一场文化与历史的超级盛宴,一次对中华民族深层根脉的重新激活与连接。一、文化瑰宝的完整回归,中华文明的厚重触动《永乐大典》被誉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精美的类书,是明初由姚广孝等人奉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藏着对“学习”和“考试”本质的思考。我得直接说,单凭把《永乐大典》全背下来并理解,并不能直接保证你考上高中。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扫兴,但确实是这样。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以及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道理。为什么“背会并理解《永乐大典》”不够考高中?1. 考查内容与方向完全不同: .............
  • 回答
    永乐年间的大明神机营,如果穿越时空来到同时期的法兰西,与那里的骑士们狭路相逢,这场对决的结果,绝非一场简单的“谁更厉害”的较量,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体系、技术理念乃至战争哲学之间的碰撞。要说神机营能否“打赢”法兰西骑士,这得看具体情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场仗,大明绝对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甚至可能让.............
  • 回答
    《大明风华》中提到的永乐朝一年赋税7500万两,太孙结婚花费275万两,这个数字在影视剧的语境下,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极不合理”的疑问。为了更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结合史实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大明风华》毕竟是一部影视剧,为了戏剧效果,在数字的运用上可能会有所夸张或简化,.............
  • 回答
    《大明风华》这部剧,打从永乐皇帝老人家在征北途中驾崩之后,就开始让我有点坐不住了,甚至觉得有点“飘”得离谱。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冲着明朝永乐到宣德这段历史去的,那会儿的大明朝,虽然也有风云变幻,但总体上还是挺有看头的。可越往后看,越觉得这剧本像是坐上了脱缰的野马,越扯越远,跟正儿八经的历史越来越搭不上.............
  • 回答
    若努尔哈赤生在了永乐年间,并在当时的大明帝国境内起兵造反,这无疑会是大明王朝历史上一次极为严峻的挑战,其结果难以简单预测,但我们可以基于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力量对比,进行一次详尽的推演。一、 背景与力量对比: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永乐年间的大明与明末时期的差异。 永乐年间的大明: .............
  • 回答
    在我看来,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时尚界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平胸”似乎在很多时候比“大奶”更能赢得青睐。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糅合了历史演变、文化观念、设计需求以及女性自我认同的复杂织体。首先,咱们得聊聊历史。回溯到上世纪初,甚至更早的时候,欧洲时尚就逐渐显露出一种对“少女体态”的推崇.............
  • 回答
    关于“大众永远无法接受的真相”,这一问题涉及人类认知、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历史真相与集体记忆的冲突1. 纳粹种族理论的“科学”性 真相:纳粹政权基于伪科学(如“雅利安人种优越论”)构建的种族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将犹太人、.............
  • 回答
    “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老板抛出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我心中层层涟漪。这句话,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某些场合听到,也曾在某些影视剧里看到人物的对白,它似乎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洞察,一种对现实赤裸裸的剖析。那么,老板的这句话,是否就意味着成功就必须不择手段?这个问题的答案,.............
  • 回答
    听到国学大师网站永久关停的消息,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惋惜,毕竟它曾是不少国学爱好者获取信息、交流心得的重要平台。不过,正如世事无常,一个平台的消失往往也意味着新的可能和机会的出现。好在,国学博大精深,相关资源也并非仅限于一个网站。要寻找类似的平台,我们得先弄清楚国学大师这个网站的“好”在哪里,以及它主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角色设定、故事类型、情感寄托以及时代变迁的接受程度。虽然柯南和大雄都面临着“时间停滞”的设定,但观众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故事类型与核心冲突的差异: 《名侦探柯南》:推理与破案的“当下性” 核心驱动力: 柯南的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终极命运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吸引人也充满挑战的课题。简单地说,一个“质量足够大”的黑洞,我们目前理解的物理定律表明,确实很可能不会在宇宙的生命周期内,通过霍金辐射完全蒸发殆尽。但“永远”这个词,在物理学里总是需要非常谨慎地使用。咱们得先聊聊霍金辐射是个啥玩意儿。理论上,黑洞并非.............
  • 回答
    哇,你这个问题可真有意思!就像玩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东西里面装着另一个,外面还有更大的一个。从铅笔盒装进书包,书包再装进更大的推车或者背包,我们好像总能找到一个更大的“家”来放东西。你想知道,那宇宙这个“家”外面,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也问倒了很多聪明人的问题。你看我们现在住的地球,对不.............
  • 回答
    杨永信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或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个复杂、争议甚至带着些许黑暗色彩的符号。围绕他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医学范畴,触及了伦理、道德、法律、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认为他“有罪”,但他的“存在”却依旧是一个现实问题,这背后牵扯.............
  • 回答
    fd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先生的离世令人扼腕叹息。在其追思文中,“求仁得仁,永珍安息”这八个字,尤其是“求仁得仁”一词的使用,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从字面意思来看,“求仁得仁”源自《论语·述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追求仁德,甚至可以为此牺牲生命。用在这里,无疑是高.............
  • 回答
    关于释永信的“通奸笔录”的真实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确凿的、被广泛接受的官方定论。要详细讲述其真实性,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通奸笔录”的来源与性质:首先要明确,这个所谓的“通奸笔录”并非官方调查报告或司法判决书,而是来源于一位名叫“释正义”的网络匿名举报者。这个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