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全本《永乐大典》被找到,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回答
如果全本《永乐大典》被找到,这对中国来说,意义之重大,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将不仅仅是一份失传已久的古籍重现天日,更是一场文化与历史的超级盛宴,一次对中华民族深层根脉的重新激活与连接。

一、文化瑰宝的完整回归,中华文明的厚重触动

《永乐大典》被誉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精美的类书,是明初由姚广孝等人奉永乐帝之命编纂而成,汇集了当时中国三千多年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精华。其完整性和保存性在历史上堪称奇迹。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库: 想象一下,如果全本重现,那将是一个远超我们现有理解的知识海洋。它所收录的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湮没的书籍、篇章、思想,可能比我们现在已知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我们或许能看到失传的诗赋、被遗忘的哲学流派、已经消失的医药方剂,甚至是前人对宇宙万象的独特观测和理解。这相当于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巨大的信息闸门,让我们能够以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古代的智慧。
思想史的填补与重塑: 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但许多流派和观点因为文献的散失而变得模糊不清。《永乐大典》的完整回归,可能会填补许多思想史上的空白,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曾经辉煌但被历史遗忘的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这对于理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甚至对于当代哲学思考都将是极具启发性的。
文学艺术的寻源与复兴: 那些散落在零散文献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代的戏曲、书画理论、建筑规制等,一旦在《大典》中得到系统收录和保存,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认知。或许会有大量我们从未听说过的优秀作品重见天日,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灵感和源泉。

二、历史真相的拨乱反正,中华文明的深度挖掘

历史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史料的完整性。《永乐大典》的失落,让许多历史细节和事件变得模糊甚至带有争议。

正史之外的鲜活细节: 《永乐大典》不仅仅是官修的文献,它也可能收录了许多民间史料、地方志、个人的笔记、奏折等,这些非官方的记录往往更能展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百姓的生活细节。这些内容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将是极其珍贵的补充,能够让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更加立体和鲜活。
考古研究的新锚点: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永乐大典》中的地理、建筑、器物等记载,将成为他们寻找和解读地下遗存的重要依据。一些原本无法确定的遗址,或许能通过《大典》中的描述找到线索;一些已经出土但用途不明的文物,也可能在《大典》中找到解释。这会极大地推动中国古代考古学的进展。
辨析伪史与正本清源: 有时,历史的流传会掺杂讹误甚至伪造。《永乐大典》作为一个相对集中的编纂成果,其本身也可能包含一些在当时环境下形成的认知局限,但其收录的原始材料的质量和权威性是极高的。通过与现有史料的对比,可以更有效地辨析和纠正历史上的误读和曲解。

三、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的空前提升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是其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永乐大典》的完整回归,将是一次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事件。

中华文明的强大例证: 《永乐大典》的编纂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组织能力、知识储备和文化自信的巅峰。《永乐大典》的完整现身,将是中华文明悠久、博大、精深的无可辩驳的证明,能够极大地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传承与创新的精神纽带: 能够如此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先辈的智慧,将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连接。这种连接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更是激发我们面向未来、不断创新、再次创造辉煌的动力。
国际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现,无疑将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其独特文明魅力的有力名片。它会吸引全球的汉学家、历史学家、文化爱好者关注中国,促进更深层次的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

四、现实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然,找到全本《永乐大典》也意味着一系列现实的挑战和机遇:

保护与研究的巨大投入: 找到的《大典》无疑是无价之宝,如何对其进行最妥善的保护,防止其二次损坏,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对其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整理、研究、释读,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数字化与传播的社会工程: 为了让这份瑰宝惠及更多人,必须进行高效的数字化处理,并构建便捷的传播和利用平台。这涉及到先进的技术和精细的社会组织工作。
知识产权与价值评估: 虽然是文化遗产,但围绕其价值评估、使用权等问题,也可能引发一些讨论。
学术界的“地震”: 很多基于现有残本的研究成果可能会被挑战甚至推翻,学术界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和“重构”。

总而言之,全本《永乐大典》的找到,将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是一份物质的回归,更是精神的回归,是对中华文明一次最深刻、最全面的“寻根”与“复原”。这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更有信心地走向未来,也必将为人类文明的宝库贡献一份璀璨的光芒。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并准备好迎接它所带来的所有惊喜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很显而易见, 就像@流惜子回答的那样

会对唐宋元史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将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上最大的发现

当然,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对宋元时段的研究影响最大。

有意思的是,竟然有几位会觉得“不意味着什么”,“没什么用”,我还以为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和我一样想呢。 @垚人 @罗山 说别人宣泄情绪,大概是指某个说“清朝的四库全书可以丢进垃圾堆里了”的高赞回答吧。不过我看了下,虽然人家说的也有问题,好像有些极端,可是也比你们说的更准确一点点啊。

我反正不明白干嘛就觉得《永乐大典》没用,还突然替《四库全书》抱不平,那身为一个参加过四库学“高端”论坛,发过几篇跟四库有关论文的人,我想我也有点资格跟你们普及下常识吧?

  1. 常识之一:《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抄本

我起初在某位同志的答案里回复了一下,他可能看不懂吧还是怎么回事,跟我说“清代已经利用永乐的某个刻本”如何如何。我有点不知道说什么了。

《永乐大典》 全书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如果知道一点古代刻书的常识,或者真的翻过《四库全书》,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么大部头的书,即便是皇室,也是刻不起的,只能抄。另外,从没人把《永乐大典》叫做“永乐”,这跟《四库全书》可以叫做“四库”不一样,永乐是个年号啊,叫做《大典》在某些语境下倒也还行吧。

2. 常识之二:《四库全书》的开馆,是由《永乐大典》的辑佚引起的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朱筠借乾隆下诏访求书籍之机,上了一道折子(《笥河文集》卷一 《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折子》),指出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一书,虽“编次少伦,或分割诸书,以从其类然古书之全,而世不恒覯者辄具在焉”,“请敕择取其中古书完者若干部,分别缮写,名自为书,以备著录”。他的提议被乾隆采纳,后来乾隆鉴于《大典》“原编体例系分韵类次,先已割裂全文,首尾难期贯串”种种弊病,认为“从来四库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领,裒辑分储,实古“择今不易之法”,决意将《永乐大典》“详加别择校”其醇备者付梓流传,余亦录存汇辑,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诺书,统按经史子集编定目录,命为《四库全书》,俾古今图籍荟萃无遗,永昭艺林盛轨鈔。这样,《永乐大典》的辑佚,便直接导致了《四库全书》的开馆,而辑佚工作本身也随之成为《四库全书》编纂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上参黄爱萍《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第22页)。

《四库全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托《永乐大典》做的工作。现在存世的大典才800多卷,仅有原书的百分之四,而《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里辑出了不少佚书,这是它的价值所在。确实,《四库全书》的影响很大,而且以前看书不方便,能利用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已经不错了,问题是现在出来了越来越多影印各地馆藏古籍的丛书,你有更好的版本不看,你看四库本干嘛?

3.常识之三:《四库全书》本确实问题很大

四库全书馆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一批学者,确实很多地方校改的很有水平,而且对四库全书的优劣也不能一概而论,收了三千多种书,真的要下一个精确的评价,应该一种一种分开说。但是总体而论,我想学界没人不承认《四库全书》本问题很多吧?除了选择底本不当外,主要是随意改字的问题。复旦的陈尚君先生是目前国内对唐代文献最熟悉的人了吧,他写过一篇叫做《清必万年清》的文章(文汇读书周报 2018年10月29日),里面提到唐末诗僧贯休有一首诗,题为《送卢舍人朝觐》,四库本《禅月集》卷一三收了这首诗,第四句作”清必万年清“,其他各本均作”明必万年明“。在贯休那时,哪会想到有什么明朝与清朝,但是对于四库馆臣来说就不一样了,前明若万年,我大清放什么地方?信笔改“明”为“清”。陈尚君先生还提到,“ 《禅月集》有许多残缺,按照古籍整理的严格规定,没有书证是不能补录的。然而四库馆臣或许是怕皇上质疑,或者要显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凡遇缺文,几乎都给补了出来。三十多年前我作《全唐诗补编》时,以为《四库全书》所收,当然应有文本依据,所见数十则,一一给予补录。现在对校存世文本,确定全无依凭,回看当年处理,真感羞惭莫名”。就这指出了四库本的两个问题:更改违碍字和随意补字

文章结尾,陈先生又说:“ 我在学校,对研究生的要求是,进入专业学习后,读古籍,尽量不要读四库本,实在避不开,心中也应有所警惕。”我想任何一个稍窥古代文史领域治学之径的人,都会有和陈尚君先生一样的感受吧。

4.常识之四:《永乐大典》的引书体例很特别

确实,《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但是呢,不要光喊口号,这不是名词解释的考题。《永乐大典》引文体例很特殊,经常将整部书整体辑入。比如《永乐大典》“天”字韵下,全文收录了120卷的《应天府志》和20卷的(永乐)《顺天府志》,说“这些书的内容早就被大明文臣裁碎了”,并不符合实际。不然,《四库全书》中哪里来的这么多《永乐大典》辑本?简单翻了下《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司马光《温公易说》、胡瑷《洪范口义》、杜预《春秋释例》,史部《旧五代史》、《京口耆旧传》、《大金吊伐录》,子部《元和姓纂》和 各种算经,这些比较重要的书都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集部当然就更多了。我主要关注宋代,我想了下,《续资治通鉴长编》、《两朝纲目备要》、《中兴小纪》 《宋会要辑稿》、《直斋书录解题》、 《宋中兴礼书》、《南宋馆阁录》 、《麟台故事》、《四库阙书目》这些从《永乐大典》里辑出来的,要是没有《永乐大典》,研治宋史可供利用的史料不知会少多少。更不用提宋代别集很多也是《永乐大典》辑本,这些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台湾的黄宽重先生之前写了本书,借助孙应时这个人物,探讨宋代中下层士人的学术与仕宦经历,主要使用的材料就是孙应时的个人文集。而孙应时的《烛湖集》,就是《永乐大典》辑本。

我原本以为,《永乐大典》为辑佚之渊薮,已为共识,没想到在知乎上竟然被否认了。

常识之五:清代人对《永乐大典》做的辑佚工作并不完善彻底。

古代有一种叫辑逸的办法,通过类书之类的引文,一点点把原书拼回来。实际上大部分拼不出

材料有多寡,水平有高下,辑佚质量自然也有区别。很多时候,担心的不是“拼不回”的问题,而是能否恢复原书的体例。清人(主要是四库馆臣,也包括之前学者做的一些工作,以及后来的徐松、缪荃孙等人)的辑佚工作并不尽善尽美,我们现在依据仅存的800多卷《永乐大典》,都能为清人查漏补缺,苏振申做《元经世大典》的研究,栾贵明、孔凡礼作宋人诗文辑佚,马蓉等作方志辑佚,皆有可观。

其一、《永乐大典》有正本和嘉靖副本,正本可能在明清易代之际不见踪影,也有传闻说是被陪葬在嘉靖皇帝的陵墓中了。四库开馆时已佚一千多卷,后来陆续又有一些散佚,也就是说清人看到的《永乐大典》本来就不全,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全本的《永乐大典》,那当然可依据的材料自然就比清人多了。

其二、四库全书中的永乐大典辑本,缺失颇多,除了大典本身的缺陷之外,还在于四库馆臣的懈怠和乾隆的催促(急于见到《四库全书》的完工),有些辑佚工作完成得很粗率。

其三、四库馆臣的辑佚有选择性,赵万里提到“其失收之多,实非吾人意料所及;而尤以志乘、方技、词曲诸书为尤甚,固不仅《存目》所载诸书,得而复失,为可憾也”(赵万里《永乐大典内辑出佚书目》)。一方面是因为对方志、俗文学等不太看重,另一方面,他们还遗漏非常多的书,比如《宋会要》、《宋中兴礼书》,是直到徐松在全唐文馆时,才被他又从《永乐大典》中抄出来的。另外,四库馆臣还有一些书,已经从《永乐大典》中抄出来,却未为《四库全书》收录,甚至没列在《存目》中,《永乐大典》提要云“精华已采,糟粕可捐”,这些大概就是他们所说的“糟粕”。不过,这只是清代人的价值评判,文献只有求全之理,哪怕真的是“糟粕”,也有他的价值。

其四、上面已经说了,四库馆臣篡改原文的现象非常突出。现在很多四库底本都已经被发现了,特别是湖南图书馆所藏《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四库底本,从上面可以看到馆臣改窜的痕迹,非常触目惊心。全本《永乐大典》的作用,别的不说,至少让我们可以恢复文献的原貌

退一步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永乐大典》辑本,都是经过清人处理过,也可视作一种二手材料,我们如果能有机会获得全本《永乐大典》,就算清人水平远比我们高,我们难道一点补充的工作都做不了吗?

常识之六:《永乐大典》与宋元文献的关系

也有人提到,《册府元龟》就很有用了、不必用《永乐大典》如何如何。《册府元龟》确实有用,对唐、五代的研究很有帮助。但是,《册府元龟》一千卷,《永乐大典》两万多卷,后者体量是前者的二十倍,《册府元龟》都那么有价值了,《永乐大典》的价值岂不是远在其上?而且《册府元龟》成于宋初,宋元两代的文献你在里面也找不到啊。刚好《永乐大典》中就保存了大量的宋元文献。

《永乐大典》的规模这么大,是因为它引书依托于当时的宫廷藏书,后来杨士奇等人又编了《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卷85《文渊阁书目》提要称“今以《永乐大典》对勘,其所收之书,世无传本者,往往见于此《目》,亦可知其储庋之富”。换句话说,《文渊阁书目》所载诸书,大都见收于《大典》。很可惜,明代的宫廷藏书后来散失了很多,《文渊阁书目》中著录的很多书,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典籍,也彻底亡佚了。随便举个例子吧,我老家浙江省新昌县现存最早的方志是明代的成化《新昌县志》,相对保存了比较多的宋元时期的资料。但在《文渊阁书目》中著录了一部《新昌县志》,肯定是成于元代或明初的,如果《永乐大典》全本尚在,想必完全可以从中辑佚出全本的《新昌县志》,能获得更多宋元时期的资料。

《四库全书总目》称:“然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传者,转赖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订、复见于世。是殆天佑斯文,姑假手于解缙姚广孝等俾汇存古籍。”

赵万里先生曾感叹:“今《大典》正本早亡,副本所存无几。坐使宋、元两代文献,与之俱亡,实近世学术上不可恢复之损失,以视咸阳、江陵之炬,亦无多让焉。”

最近零星有《永乐大典》的零册出现,已经为宋元文献的辑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遑论全本。


或许是大家都觉得人文领域的准入门槛很低吧,总有很多人对历史、文化、文学什么谈得头头是道,其他领域我倒是也判断不了水平,不过我发现只要一涉及古代典籍方面,绝大部分人,哪怕是很多古代文史哲领域的研究者,可以说是没入门的水平。我看到有人说,“一套四库全书也要二三千万吧”,《四库全书》1500册,不论是哪个阁本的影印本,要是单册卖一两万,这不是抢钱是什么?“皇帝的金锄头”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其实现在文渊阁四库全书还是常见的,很多县级图书馆都有,发表感想之前请先摸下书。

总而言之,请少一些信口开河,对古代的典籍和文化多一些尊重。

user avatar

用iPad把永乐大典裱装起来就可以了,顶多加个注释有偿下载,再不,就加个有偿检索。

user avatar

那可是件学术大事,因为大典保存了极多宋元善本。大典虽是抄本,可价值依然很大。四库馆臣从中辑佚很多书,也补足了大量空白。

user avatar

先说一声,你踩我的回答没有意义。一共就几十个答案,就算把这个回答踩下去,别人一翻也能看见。

感觉评论里,尤其是高赞,好像根本不知道《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是什么东西........

全程话术煽动仇恨,并没有什么干货。

不过也没什么,极端皇汉就好这口,淘宝买个衣服一披,

键盘敲点反清复明的文字,就算自己作为明朝统治集团的精神股东尽力了(此处原“精神朱家人”被投诉后,进行了修改)。

他们可能连《永》和《四》到底是什么东西都不清楚。

《永》的正本是被拿去陪葬了,陪葬你懂吗?

就是死也不打算给别人,这个别人也包括今天在键盘上反清复明的明朝统治集团的精神股东(此处原“精神朱家人”被投诉后,进行了修改)。

《永乐大典》最初版本用了一年时间就编完了,那东西用现在的话说,叫做“面子工程”,是朱棣为了笼络人心,搞出来的。明白吗?你可以看不起《四》,觉得四当中有删减。但是《永》这东西的根也没正到哪去,你以为它就不删减了?都是为统治者服务。

从文献保存来看:《永乐大典》是直接摘录,偶尔才全本收录,《四库全书》基本是全本收录。

后者比前者做的更到位。

类书和丛书的区别已经有人说了,我就不讲了.....

所以,你说找到全本《永乐大典》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对极端皇汉和明粉而言,最大的概率是更新部分历史,但也仅仅是部分而已,离个别答案里吹的什么“颠覆”“刷新”差远了。

《永乐大典》又不是通篇都讲史......

1.我们现在已知的历史不是靠四库全书来的,好吗?

你真的不用觉得现代人(你自己)被清蒙蔽双眼,bla,bla.......

能写史,编历史教科书的人,知识都渊博得很,思辨能力更是比普通人强上无数倍,前人美化统治者时玩的那点文字小游戏,很难骗过他们。而且他们编史,是综合越南、朝鲜、日本、韩国......各地内容后得出相对客观的史实。比如唐朝历史,有不少就是史学家们赴日研究,反复比对后敲定的。

你真的没必要去质疑他们的工作成果,

同时那种被清朝迫害的妄想症,也真的没必要有。

当然,看正史确实枯燥,跟“xx散人”“xx居士”“xx先生”这些历史发明家编的故事比差远了。


2.《永乐大典》本身也是封建统治者搞出来的,删改的部分也不会少

小青年被皇汉引导着,看待事物都是非黑即白。《四库全书》有删改,《永乐大典》就是唯一标准了?看个古籍,都能玩出捧一踩一的套路.......何必呢?

再说了,各位极端明粉和皇汉,你们怎么就能确定,全本的《永乐大典》里,写的都是你愿意看的内容。万一朱棣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在里面夸大明朝早期对于少数民族的屠杀,把自己编成正义之师,替天行道怎么办?

也许这对你们来说不重要。毕竟你们都是驰名又又标,幻想自己姓朱,对少数民族和下等人(对,古代人是分等级的)的遭遇,你们都没感觉。


3.知道《太平御览》吗?

与其幻想《永乐大典》的能找到,不如雨露均摊,也去幻想一下它的完整存在。


4.我也希望《永乐大典》正本被找到,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目前都说在殉葬永陵的可能性最大,可.......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打开永陵的同时,想保护里面的陪葬品,实在有点困难。有生之年.......慢慢等吧。也许它在,也许它不在。

也许它在,但大概率已经被积水、虫鼠给毁的面目全非。

也许它不在,它真的在万历年间就被烧光了........

有时候,我也在质疑,我们在期盼的会不会只是它的一丝残魄而已。

但归根结底,有个念想总是好的。


对,还有个补充,永乐大典怎么被毁的:

永乐大典有正副本。

正本遗失原因成谜,目前大家更倾向的是它被明皇帝殉葬了。

副本是清朝年间放在翰林院,进行研究和保护的。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遭劫,导致大量书籍遗失。

然后是义和拳,拳民给烧毁了不少。

经过极端皇汉的造谣和引导,现在大部分人都觉得好像《永乐大典》是清朝给主动毁了一样。

极端皇汉为了捧一踩一,什么事干不出来。

强调“顺”是一个正式的朝代,四处蹦跶说明没有亡于清,而是毁于顺。

一面强调清朝战力低下,一面喊着扬州十日30万的惨案。

全程把清朝对标日本,造成民族分裂。

今天是国家公祭日,再科普一下南京大屠杀的持续时间:40多天。

日本在有枪支弹药的条件下,一个多月杀了30万同胞,

你极端皇汉说清朝能在10天内杀30万,这是明贬实褒吧?
满清人均高达,战力惊人,效率比近代法西斯国家还夸张?

既然他们这么厉害,怎么还和明、顺僵持了那么久?

是不是还想编明顺有星宿下凡,真龙庇佑一类的?

极端皇汉造起谣来真是脑洞大开,只要能捧一踩一,什么话都编的出来。

前几年微博上的暴论“满清杀死3亿汉人”,现在数字萎缩成了几十万,又缩成了扬州的30万。

可就算缩了几十倍,这个数字还是很缺心眼,经不住推敲。

你要贬低清朝没问题,清朝后期就是垃圾,垮成烂泥,扶都扶不起来。

但是明就好了吗?

明朝没有文字狱?没有压迫其他少数民族?

初高中政治课教你辩证思维看待事物,怎么长大了都爱玩双标了呢?

这会《永乐大典》的回答下面,极端皇汉和明粉,有几个真科普知识的?

还不都是情绪输出。


昨天上午发的内容,已经100+的赞了。谢谢大家,但是请不要给我点赞。

喜欢的话点个“喜欢”的小按钮就可以了。

点赞的话,如果被极端皇汉/明粉发现你的动态,他们会私信骚扰。

比如我现在,已经被骚扰很多条了,就这个提问下面,还有直接骂我的。

我不在乎他们骂什么,

我不和历史发明家讲事实,

更不和情绪输出者讲理,

谁浪费自己时间在这事上呢。

连《永》《四》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就妄想一部百科书能颠覆历史.......

你的暴论不简单,你的脑洞记得关。

目前的私信来看,正八景讲理的....仅有一个。

大部分点开都是.......系统自动屏蔽的内容,你骂了什么,我是真看不见.......

你还不如直接发图一类的。

我都不用自己手动举报,系统直接处理。

被封号难受的也不是我,实在想骂,

我建议你可以注册小号来骂,为我牺牲一个大号不值得。

我个人认为:我只是科普一下常识,

大家觉得哪里不对,可以直接找文献或者私信来讲道理。

怎么也上升不到阶级敌人这种高度吧?

但这些人私信里那态度好像我背叛了工人阶级一样。

我只能说来者不拒,

小号谁都有几个,

对方什么huò色,我还什么脸色。

历史发明你可能凑活,

但键盘输出你真不行,

你们连给上面提交的长文提案都写不出,何况是有技术水平的键盘猎马了。

期待你的私信斗法。

这些人的态度坚定了我继续和极端皇汉对抗的信心,就这样~

user avatar

会对唐宋元史和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将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上最大的发现,没有之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