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再过几年,是不是就买不到不带48v的纯内燃机驱动的合资品牌汽车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当前汽车行业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简单来说,你提出的“再过几年就买不到不带48V轻混的纯内燃机驱动的合资品牌汽车”这个说法,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现实。

让我详细跟你聊聊为什么会这样。

1. 排放法规的“紧箍咒”越来越紧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全球各国都在收紧汽车的排放标准,尤其是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这些对空气质量影响大的污染物。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CO2)也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气候变化。

欧系标准(如国六b、未来的欧7): 欧洲一直走在环保法规的前沿,它们的标准制定往往会成为全球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参照。欧7标准虽然还在讨论中,但已显露出对排放控制的极致要求,不仅是尾气,还可能涉及刹车片磨损、轮胎磨损产生的颗粒物。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排放法规执行力度非常强的国家。中国的国六b标准已经非常严格,对很多传统内燃机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满足这些不断提高的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

2. 48V轻混(MHEV)成为“减排利器”

48V轻混系统,顾名思义,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纯电动系统,而是在传统内燃机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型电机、电池(通常是锂离子电池)、以及一些控制单元。它的主要作用不是驱动车辆行驶(至少不是长时间独立驱动),而是:

辅助发动机工作: 在起步、加速等需要额外动力的场景,电机可以提供一定扭矩,分担发动机的负担,让发动机工作在更高效的区间,从而减少燃油消耗和排放。
能量回收: 当车辆减速或刹车时,电机可以作为发电机,将车辆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到电池中。这部分原本会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被重新利用了。
启动和熄火更平顺: 48V系统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快速、平顺启动和熄火,提升舒适性。同时,在发动机熄火滑行时,可以用电驱动车内的空调、音响等设备,进一步减少燃油消耗。

为什么48V轻混如此受欢迎?

成本相对可控: 相较于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或纯电动(BEV),48V系统的成本要低得多。它不需要大容量电池和复杂的电驱动系统,集成难度也相对较低,更容易应用在燃油车型的基础上。
技术成熟度高: 48V系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已经有一定历史,供应链也比较成熟,许多零部件厂商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过渡性”解决方案: 对于合资品牌而言,在全面向纯电动转型的过程中,48V轻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过渡性”技术。它既能帮助其燃油车型在短期内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又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又不至于完全放弃其深耕多年的内燃机技术和生产线。

3. 消费者对油耗和排放的关注度提升

虽然“纯燃油”情结依然存在,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车时会考虑油耗和排放。尤其是在油价波动、环保意识增强的当下,能够“省油”也是一个重要的卖点。48V轻混带来的油耗降低,虽然可能不是颠覆性的,但确实能够让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

4. 合资品牌的战略调整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以及自身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压力,合资品牌都在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

延长内燃机生命周期: 通过引入48V轻混等技术,合资品牌能够延长其得意于久的内燃机车型的生命周期,在新能源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或消费者接受度尚未完全普及的过渡阶段,继续保持市场份额。
平衡投资与风险: 全面投入纯电动需要巨额的研发和生产线改造投入,风险也相对较高。采用48V轻混是“一条腿”迈入电动化,相对稳妥的策略。

那么,“再过几年”具体是多久?

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因为这取决于:

法规更新的速度: 如果未来法规变化更快,那么48V轻混甚至会成为“标配”的门槛。
技术突破的速度: 如果电池技术、电机技术有重大突破,成本大幅下降,可能会加速从48V轻混向更高级别混动或纯电的过渡。
市场接受度: 消费者对高昂的纯电动汽车价格、充电便利性等问题的接受程度,也会影响转型速度。

但是,从目前各大合资品牌的车型推出和更新节奏来看,这个趋势是清晰可见的。 你会发现,新款的燃油车,尤其是那些定位在主流或中高端市场的车型,越来越普遍地配备了48V轻混系统。一些原先没有48V的版本,在换代后也可能加入。

所以,你的判断是有相当大的依据的。 未来几年,纯粹意义上、连48V轻混都没有的全新一代合资品牌内燃机车型,可能会越来越少,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那些不带48V的,很可能都是一些还在销售生命周期末端的老款车型,或者是一些极其低端的入门级车型。

这并不是说内燃机就此消失,而是说它为了适应环保要求和市场竞争,不得不“升级换代”,将“电气化”的元素融入其中,以求生存和发展。这就像以前的汽车没有安全气囊,后来有了,再后来是多个气囊,现在甚至有了主动安全系统。这是一个不断进化和妥协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一些之前市场分析的结果。

(数据截止到2019年底,工信部的所有车型燃料消耗数据)



结论:

1,日系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强混技术了,特别是两田,基本不需要微混。但是马自达可能需要。

2,德系美系,举例达标值也就10%多一点,一套低成本的P0~P1结构的48V差不多能够满足要求(主要靠滑行时的发动机熄火和更强功率的制动能回收力度来降低油耗)

3,自主品牌在油耗上的表现依然和国外品牌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2015年来疯狂搞xEV导致各家内燃机技术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自主品牌如果想达标,至少P2.5以上的48V微混(带低速纯电动模式)。但是问题来了,P3~P4已经进入PHEV的领域了,既然有现成的PHEV方案,干嘛还要费力去搞48V?

4,搞可能还是要搞的,毕竟现在没有人能保证,去掉补贴和绿牌照之后,自主的PHEV是否还有吸引力,能够代替纯燃油和48V来跑量。各大主要的自主厂还是有预案的,只是目前还是以【B2补贴】的xEV为优先考虑对象。


所以来回答你的问题,

是的,随着48V各项成本的下降,合资厂的外方还是非常有动力将48V普及到所有车型上来满足国内严苛的双积分要求。

并且初代普及的48V大概率驾驶感受非常不好,因为一开始的48V系统纯粹就是为了应付油耗测试。(猜测今后5年内)

可能在一轮市场竞争后,具备良好驾驶感受的二代48V(可能P2~P2.5结构)的会慢慢成为市场主流吧。(猜测今后5~10年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