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墨索里尼是怎么从共产主义者转向成为法西斯的?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贝尼托·墨索里尼这个人,以及他那令人瞠目结舌的政治轨迹,从一个热情的社会主义者,到后来那个一手遮天的法西斯领袖。这可不是一夜之间的事,也不是什么简单的“变心”,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深刻回应,也是他个人野心和政治手腕的体现。

要理解墨索里尼的转变,我们得先回到他的早期。他出身贫寒,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是位小学教师。他本人也曾做过小学教师,但性子野,不甘平凡。早年的墨索里尼,确实是个货真价实的社会主义者,而且是非常激进的那种。他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尤其是在青年时期,对阶级斗争、工人权利、反资本主义这些思想深信不疑。他还写过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和反教会的文章,显示出他早期的激进和反叛精神。

他确实是位有煽动力的演讲者,而且很有组织能力。他加入了意大利社会党,并且很快就爬到了党内的高位。1912年,他成为了社会党机关报《人民报》(Avanti!)的主编。在他的领导下,《人民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大大增加,成为了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喉舌。那时的墨索里尼,是坚定不移的国际主义者,坚决反对战争,认为战争只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

那么,是什么让他彻底改变了方向呢?关键的转折点,毫无疑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一战爆发,意大利社会党内部就参战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社会党人,包括墨索里尼本人,一开始都主张意大利保持中立,遵循国际主义的原则,反对战争。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欧洲局势的动荡,尤其是意大利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墨索里尼开始动摇了。

他发现,自己之前那种纯粹的国际主义立场,在现实政治面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是“不接地气”。他看到,很多工人阶级也受到民族主义的感召,渴望为国家而战,渴望通过战争来改变意大利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一些支持意大利参战的力量,比如实业家、民族主义者,甚至是一些自由主义者,对他的观点表示了兴趣。

墨索里尼的政治嗅觉非常敏锐。他看到了一个机会:如果他能够抓住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将社会主义的革命性与民族主义的激情结合起来,他或许就能创造一种全新的政治力量,一种能够真正撼动现有政治格局的力量。

所以,在1914年11月,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离开了《人民报》,创办了自己的报纸《人民的火焰》(Il Popolo d'Italia)。这报纸的名字就非常有象征意义,火焰既可以代表革命的热情,也可以代表民族的激情。在这份报纸上,他开始公然鼓吹意大利参战,这与社会党的主流观点背道而驰。

他提出的理由是,意大利在国际上的地位不够高,受到其他国家的欺压。参战,特别是如果意大利能站在胜利者一方,将是实现民族复兴和提升国际地位的绝佳机会。他甚至声称,参战可以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这种说法,在他后来的支持者看来,是一种“革命的现实主义”,是一种为了更宏大目标而采取的策略。

当然,他这种“叛变”的行为,立刻让他与社会党决裂。他被意大利社会党开除,并且成为了社会党的敌人。他从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走了出来,开始构建他自己的意识形态。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战的惨烈和战后意大利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政治转变。

战争结束后,意大利的境况并不好。虽然是战胜国,但战争的巨大消耗让国家债台高筑,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飙升。更让意大利人感到屈辱的是,在战后的凡尔赛和会上,意大利未能获得它所期望的领土,这被许多民族主义者视为“残废的胜利”。

与此同时,国内政治也一片混乱。传统的自由主义政府软弱无力,无法应对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左翼运动,特别是共产党和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气焰高涨,时不时地组织罢工和示威,让资产阶级感到恐惧。这种“红色威胁”让很多人开始怀念秩序和强权。

正是抓住了这种普遍的不满、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墨索里尼开始了他“法西斯主义”的构想。他吸收了各种思潮,包括社会主义的群众动员能力、民族主义的爱国热情、对精英统治的反感、对秩序的强调,以及对国家力量的崇拜。

他不再谈论阶级斗争,而是强调“国家高于一切”。他批判议会民主的低效和腐败,提倡强有力的领导和国家干预。他看到了利用普通民众对现状的不满,将他们组织起来,作为对抗左翼和现有政治体制的力量。

1919年,他在米兰成立了“意大利战斗者联盟”(Fasci Italiani di Combattimento),这就是法西斯运动的雏形。这个组织最初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更多的是一种行动的集合,聚集了一批对现状不满的退伍军人、民族主义者、以及一些反共的资产阶级。他们穿着黑色的衬衫,因此被称为“黑衫军”。

黑衫军的主要活动就是暴力和恐吓。他们攻击左翼组织的集会,袭击工会,镇压罢工。他们宣称是在维护秩序,但实际上是在用暴力手段清除政治对手,为法西斯党掴造声势。这种暴力行动,恰恰赢得了许多保守派、工业家和地主的默许甚至支持,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共产主义威胁”的有效遏制。

墨索里尼本人,也从一个鼓吹革命的社会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利用民族主义煽动仇恨,用暴力镇压异己的强人。他学会了如何操纵舆论,如何利用媒体制造形象,如何将个人的野心包装成民族的使命。

1922年,著名的“向罗马进军”事件发生了。墨索里尼率领他的黑衫军,以武力威胁政府,要求国王任命他为总理。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三世在强大的压力下,选择了妥协,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

从那时起,墨索里尼一步步巩固了他的权力,解散了其他政党,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他将意大利变成了一个极权国家,强调国家的至高无上,个人服从于国家,并且将战争和扩张视为国家荣耀的体现。

所以,墨索里尼从共产主义者转向法西斯,并非简单的“立场变了”,而是他对意大利社会现实的判断,对政治机会的把握,以及他个人政治野心的结果。他看到了一个缝隙,一个能够将社会大众的不满、民族主义的狂热、对秩序的渴望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恐惧结合起来的缝隙,并且利用他个人的魅力和政治手段,将这个缝隙变成了通往权力之路。他巧妙地将早期社会主义的某些群众动员技巧,与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强权政治相结合,创造出了“法西斯主义”这一全新的、极具破坏性的政治形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意大利社会党强烈的索雷尔情节....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本质上就是索雷尔-莫拉斯的国家工团主义的翻版

国家工团主义,是指一个以工团和群众运动来缔造一个全面国家主义的国家的目的,其特征是融合了工团工会运动,甚至是借助工团运动提出极其激进的政治主张,包括反民主与反资本主义的政治变革,本质上是一种国家主义性质的革命民粹主义运动。

而要谈及国家工团主义,那肯定离不开革命工团主义的发源地,法国。二十世纪初CGT的建立和总罢工的胜利,使得工团运动思潮在法国极其风行,法国社会主义者们纷纷指出工团运动正是马克思所预言的工人团体的战斗性结晶,法国的社会工人运动都建立在了总工会的罢工以及援助性罢工运动中。

同样的,持极右翼主张的人群同样意识到了罢工与工人革命对于政治主张的加码的重要性,他们也试图借助工会运动这个大潮流建造出属于自己的总工会,或者将总工会的控制权从“卖国的”国际主义社会主义者手中夺走。


而将这个设想真正付诸行动的则是法兰西行动党的领导人,查尔斯.莫拉斯。莫拉斯领导下的法兰西行动党主张绝对的民族主义,认为法兰西民族是自然形成的绝对共同体,他们强烈的支持一个权威政体,主张应回奥尔良王室恢复法兰西帝国,反对共和政体和民主制度,通常被视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法西斯政党之一。

莫拉斯在1900年的行动党大会上提出了行动党的纲领性意识形态,即反民主社会主义,莫拉斯认为只有反民主的社会主义才是社会主义的正确,纯正的本质,这随后便成为了行动党的纲领,反对议会民主,主张威权政体,鼓吹全民国家。同时,莫拉斯也注意到了正在崛起的革命工团主义思潮,特别是索雷尔的革命性总罢工学说,这样他萌生了将反民主社会主义与革命工团运动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革命的极右翼意识形态,一种可以进行超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

(索雷尔,工团主义革命派,主张非理性暴力以及精英反民主政治)

索雷尔和莫拉斯的合作开始于1909年,通过无政府工团主义者埃米尔.乔韦尔的牵线搭桥,索雷尔对于莫拉斯的反民主主义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开始与法兰西行动党接触,莫拉斯也恰如好处的投怀送抱,在自己的新书,《等级主义调查》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大肆宣扬了革命工团主义,这使得索雷尔对于莫拉斯的好感与日俱增,并且逐渐靠近了法兰西行动党。十月,索雷尔在意大利发行的无政府工团主义的报刊中,明确指出,所谓革命工团就是反对资本主义民主,而法兰西行动党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民主的范例,以此标志着索雷尔和莫拉斯的合作正式开始。

从1910年开始,索雷尔和法兰西行动党的关系日渐加深,在莫拉斯的牵头下,无政府工团派和行动党共同创立了报刊《法兰西城邦》(城邦即全民所有国家,即行动党所鼓吹的无阶级全民国家),在1910年至1913年的法兰西城邦报上,国家工团主义逐渐成型,包括了激进的国家主义主张(罗曼语系联邦),反犹主义(同时也是反资本主义),以及高度的权威,反民主主义。法兰西城邦报同时也影响了欧洲的无政府工团运动,使得比利时,尼德兰,意大利这些受索雷尔主义影响较大的国家里的工团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右转,甚至有激进右翼的倾向。同时,法国无政府主义者们也接受了国家工团的概念,创立了“蒲鲁东社团”,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最终目的即国家工团。

意大利社会党是这场黑色婚姻的牵线搭桥的人,索雷尔的右转,直接影响了作为其信徒的意大利社会党,而这种工团主义,日后发展为社团主义,最终成为了墨索里尼的思想溯源。

其次是一战的爆发,让许多的社会主义者迅速的转变为了沙文主义者,像古斯塔夫.爱尔威,如尔.盖得,反倒是在一战爆发后还持坚定的反战立场的社会主义者成为了少数,墨索里尼则不是其中之一。

沙文主义加上社团主义的兴盛,深深的影响了这位意大利至上主义者,从此墨索里尼就开始走向了第三位置主义,以至于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为避免误会,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本人的b站账号space.bilibili.com/7854,因为知乎专栏写不了文章,所以我的大部分科普文章都在b站上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贝尼托·墨索里尼这个人,以及他那令人瞠目结舌的政治轨迹,从一个热情的社会主义者,到后来那个一手遮天的法西斯领袖。这可不是一夜之间的事,也不是什么简单的“变心”,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深刻回应,也是他个人野心和政治手腕的体现。要理解墨索里尼的转变,我.............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的实权毫无疑问地掌握在贝尼托·墨索里尼手中,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虽然是国家元首,但他的权力早已被架空,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墨索里尼是如何一步步巩固权力的,以及国王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墨索里尼的崛起,离不开意大利在一战后的社会动荡和政治.............
  • 回答
    将墨索里尼和屋大维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历史研究课题。虽然他们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时代,但两人都深刻地改变了各自国家的历史进程,并且都以某种方式建立了集权统治。然而,他们的统治方式、目标、意识形态以及最终的遗产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地进行比较:一、 权力攫取与巩固.............
  • 回答
    关于处决墨索里尼情妇(克拉拉·贝塔西 Clara Petacci)的“原因”和“细节”,需要分开来详细解释:“原因”:从严格意义上讲,克拉拉·贝塔西并不是因为她作为墨索里尼的情妇而被处决的。将她处决的官方理由是她与墨索里尼共同犯有“背叛罪”或“与敌人合作”的罪名。更深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回答
    二战期间,墨索里尼治下的意大利确实组建和利用了不少情报及特务组织,以巩固其法西斯政权、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是OVRA(Opera di Vigilanza e Repressione dell'Antifascismo),即“反法西斯监视与镇压局”。OVRA 的诞生,并.............
  • 回答
    关于墨索里尼为何在法西斯领导人中不得人心,下场尤为凄惨,这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它涉及他个人特质、政治策略、国内根基以及战争时期的种种失误,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最终导致他众叛亲离,结局惨淡。首先,我们得承认,法西斯主义本身就不是一种能够赢得广泛民心和长久支持的意识形态。它强调的是国家至上、个人服从、民.............
  • 回答
    看到 B 站共青团中央视频评论区出现大量支持墨索里尼的言论并获得高赞,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不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心理、历史认知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现象的观察与初步感受:首先,这种现象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反差感和讽刺意味。共青团中央通常被视为代表着主流的、积极向上的.............
  • 回答
    史海钩沉,论断如刀:刘仲敬如何看待艾波尔鲍姆《红色饥荒》与斯大林治国之术刘仲敬先生,这位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旁征博引的史学功底著称的学者,对安妮·艾波尔鲍姆的《红色饥荒:斯大林时代的乌克兰与大饥荒》一书的点评,绝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更严苛的政治哲学审视之下。他那句“治理国家,斯.............
  • 回答
    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中这句惊世骇俗的论断,初听之下,无疑会让人大为不解,甚至可能产生反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跳出我们当下对“墨索里尼”这个名字所代表的负面含义的固有认知,而是将其置于芥川创作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以及他作为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以及世界局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