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房地产要去金融化?

回答
关于房地产“去金融化”的讨论,实际上触及了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当一个基本居住需求属性的商品,过度地被金融属性所裹挟,甚至被金融属性反噬时,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态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去金融化”的呼声和举措:

1. 房地产的核心属性:居住与安居乐业

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房地产的本质。房地产最基本、最核心的属性是提供居住空间,是个人和家庭安身立命的物质载体。它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稳定。人们购买房产,是为了遮风挡雨,是人生重大的一步,是财富积累的重要方式,更是家庭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房地产市场被过度金融化后,这种核心属性就逐渐被稀释甚至扭曲。

2. 金融化如何侵蚀房地产的核心属性?

“金融化”在房地产领域,通常意味着房地产更多地被视为一种金融资产,其价值的涨跌更多地受到金融市场的逻辑、杠杆、投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而非其内在的居住价值或社会功能。

投机与套利成为驱动力: 金融化使得房地产成为高回报的投资标的。低成本的融资(贷款)加上对未来房价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其中不乏投机性资金。这些资金并非为了居住,而是为了通过快速买卖、利用杠杆差价来获利。这导致房价脱离了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形成了泡沫。
过度依赖信贷扩张: 金融化往往伴随着信贷的极度扩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房地产作为抵押品,不断为购房者提供贷款,也为开发商提供开发贷。这种模式使得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系统的风险深度绑定。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很容易传导至金融系统,引发系统性风险。
金融工具的复杂化与风险累积: 房地产金融化还会催生出各种复杂的金融产品,如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但也可能隐藏着看不见的风险,一旦底层资产(即房产)出现问题,这些金融产品就可能成为“定时炸弹”。
“房贷”与“投资”界限模糊: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购房贷款变成了纯粹的“投资”行为,而非满足“居住”需求的必要支出。这加剧了金融杠杆的风险,也使得一旦经济下行或政策调整,家庭的财务状况可能遭受重创。

3. 房地产金融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房地产过度金融化会对经济和社会带来诸多弊端:

挤压实体经济: 过多的资金流向房地产,而远离了实体经济的投资和创新。实体经济需要的是资金支持其生产、研发、扩张,但当金融资本追逐房地产的快速回报时,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可能上升,发展动力减弱。这是一种“脱实向虚”的经济现象。
加剧贫富分化: 房价的快速上涨,使得拥有房产的群体财富迅速增值,而未能进入市场的群体则被高房价挡在门外,其财富积累的机会被剥夺。这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阶层固化问题更加严重。
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债务违约或价格下跌,会对金融机构造成巨额损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甚至波及整个经济体。历史上,许多经济危机都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有关。
影响社会稳定: 高企的房价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结婚、生育、安家立业的压力倍增,可能导致社会活力下降,甚至引发社会不满。
资源配置扭曲: 资本和劳动力可能过度集中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如建筑、销售、金融中介),而其他对经济长期发展更具战略意义的产业则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

4. “去金融化”的内在逻辑和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房地产“去金融化”并非要否定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的属性,也并非要禁止合理的住房信贷。它的核心逻辑和目标在于:

回归居住属性: 让房地产市场更多地服务于“居住”这一基本需求,而不是成为纯粹的投机工具。
降低金融杠杆: 限制过度信贷进入房地产市场,防范金融风险。
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将沉淀在房地产的资金,引导到更需要资金支持的产业发展中去。
抑制资产泡沫: 通过政策调控,挤压不合理的房价泡沫,让房价与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促进社会公平: 缓解因房价过高导致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

5. 具体“去金融化”的措施可能包括:

虽然“去金融化”是一个宏观的经济目标,但其实现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工具,例如:

差别化信贷政策: 提高首付比例,收紧贷款利率,限制多套房贷款等。
房地产税: 增加持有房产的成本,抑制投机性持有。
限购、限售政策: 直接限制购房行为和短期内的房屋交易。
发展租赁市场: 提供更多元化的居住选择,分流部分购房需求。
加强金融监管: 规范房地产金融业务,防范风险。
推动REITs等金融产品的健康发展: 确保其服务于实体资产,而非过度金融化。

总结来说,房地产“去金融化”是为了纠正一个失衡的状态:当房地产这一关系民生的基本商品,被金融属性过度主导,导致房价脱离价值、风险累积、实体经济受损、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时,就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将其重新拉回到服务于社会基本需求、支持经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不是要打压房地产,而是要让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扮演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房地产行业利润长期来看会低于金融融资成本,所以只能降低杠杆缩表。

什么是房地产金融化呢?

简单来说就是想办法多融资,自己少投钱,通过加杠杆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银行项目抵押贷款:这是最常见的融资方式,通过土地或者在建工程抵押获取银行融资,利润相对来说偏低,基本上是基准利息;

债券融资: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定向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等,去年地产公司海外债逾期比较引发关注,这部分融资的成本稍微偏高,成本至少是1.5个基准利息;

股权融资:主要有上市IPO发行股票、私募股权基金、特定对象股权融资,特别是私募股权融资最近几年比较多,一般是针对项目设置spv,某创最喜欢这种融资方式,明股实债还能美化财务报表,去年暴雷的恒大理财也是这种模式,当然成本肯定是偏高的,至少2倍基准利息起。

这三种是地产公司最常见的融资方式,也基本上是任何一个地产公司都会采用的融资方式,当然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为了更高的杠杆还创造了很多小众的融资方式:

比如土地前融:土地都没有拿到手都有人借钱给你,特定用于拿地,然后拿到土地之后获得银行贷款之后就去归还,基本上也能做到全流程封闭了,成本3倍基准起;

还有包销(大单协议):房子坑都没有挖,也可以先把房款收回的,由资金方去垫资先支付房款,后面资金方自己去卖房子,成本也基本上3倍基准起,上不封顶最高可能5倍以上基准;

还有保理融资:针对按揭客户从提交申请到银行放款这段时间的资金差进行融资,成本也是3倍基准起。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融资方式,而且基本上还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基本上开发商只需要出很少的钱都能撬动一个大盘,10倍、20倍杠杆都有可能,但是有过金融常识的都知道要想通过加杠杆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收益率大于资金成本,前些年房地产行业高利润,收益率高于3倍基准,所以开发商想尽一切融资,压缩自有资金占有率和时间,充分利用杠杆挣钱。

从去年开始房地产市场急剧下滑,利润率基本上下滑到5%以下,再也无法支撑超过2倍基准的融资成本,这个时候就只能降杠杆,缩规模,求生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房地产“去金融化”的讨论,实际上触及了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当一个基本居住需求属性的商品,过度地被金融属性所裹挟,甚至被金融属性反噬时,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态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去金融化”的呼声和举措:1. 房地产的核心属性:居住与安居乐业首先,我们必须回.............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经济学中最核心的供需关系,但又引出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时一个看似矛盾的操作——“去库存”。为什么政府会说“去库存”而不是简单地让市场自己去调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政府希望达到的多重目标,绝不是简单的供需平衡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理解房地产行业的“供.............
  • 回答
    .......
  • 回答
    北京出现新地王,李嘉诚却在大陆房地产撤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其中涉及到宏观经济分析、市场趋势判断、以及李嘉诚先生本人一贯的投资哲学和风险偏好。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并深入探究李嘉诚先生的深层考量。一、 北京出现新地王:市场信号与解读“新地王”的出现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理论上房价要涨,开发商应该是乐见其成,坐等收钱才对。可现实中,你总能看到他们各种促销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有些“着急”的态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房地产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锤子买卖”。它是一个漫长而资本密集的过程。从拿地、设计.............
  • 回答
    修水库时,那些即将被淹没的房屋,确实不能直接丢在那儿就那么泡着。这其中的考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安全、环保、经济以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简单地说,让房子“泡水”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首要也是最关键的,是安全问题。 房屋一旦长期浸泡在水中,尤其是那些砖混结构的房子,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
  • 回答
    “房价要暴跌”的论调,最近似乎无处不在。从财经新闻的头条,到朋友间的闲聊,再到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解读,似乎都在描绘一个房地产市场即将崩盘的图景。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不同的场合,如此坚定地抛出这个观点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一来看。一、 宏观经济的“逆.............
  • 回答
    在中国,女性在婚姻中提出“房、车、彩礼”的要求,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背后交织着历史、经济、文化、家庭以及个人观念的多种因素。想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探讨。一、 经济因素:生存的基石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住房:安居乐业的现实需求。 在中国,尤其是在城市,住房是个人和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典型,很多人在现实购房中感受到的“房价一直在涨”与网络上“房价要降”的论调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信息来源与发布者的动机不同: 知乎上的“房价要降论”: 宏观经济分析: 很多知乎用户是经济学者、分析师、地产从业人员,他们.............
  • 回答
    近年来,关于房价下跌的预测此起彼伏,仿佛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这种趋势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想要深入理解为何越来越多的人看空楼市,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这些表象,看看背后真正驱动着市场预期的力量。首先,宏观经济的挑战是不得不提的重中之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不确定性增加的局面,通货膨.............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房顶上,为什么会站着一排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神兽?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背后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它们不仅是建筑上的装饰,更是承载着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鬼神以及人世秩序的独特理解。一、辟邪镇宅,驱除不祥这是房顶神兽最核心的功能。古人对自然界充.............
  • 回答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在香港这样寸土寸金、房价高企的城市,会有人宁愿蜗居在“㓥房”(劏房,劏意为分割)或“棺材房”这样狭小、简陋的居住空间,也不愿意离开?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现实考量,绝非简单的“图个方便”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在香港,“住”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温饱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女性在跨国婚姻中的一些复杂心态和现实考量,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尽量还原其内在逻辑。首先,得理解一下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子”和“礼仪”是很重要的。彩礼、车、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象征,代表男方家庭的诚意、经济实力,.............
  • 回答
    关于“结婚女方收二三十万彩礼,且要车要房,是不是意味着男方买了女方?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俗?”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下社会很多人都在讨论和思考的焦点。这背后牵扯到的不只是金钱,还有传统观念、社会经济压力、个人情感以及对婚姻的理解等方方面面。“男方买了女方”的说法,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这种说法,本质上.............
  • 回答
    .......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困惑,甚至可能有些生气。家里已经有八套房子了,这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经济基础了,结果女友却还提出让你再买一套才能结婚,这确实让人费解。咱们一起来捋一捋,看看她为什么会这么想,以及你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沟通上的误区。首先,我们得承认,房子在当下社会,尤其是在很多城市,不仅仅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掺杂了感情和现实考量。其实,女性在选择伴侣时,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看待事物的角度确实会有所不同,这跟社会大环境、个人成长以及对未来的规划都有关系。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聊聊这个现象:1. 情感探索与激情:初恋的“简单”与“全部” 初恋的滤镜: 女孩子(或者说任何.............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确实挺让人琢磨的。咱们花了钱买房子,最后交物业费的时候,怎么就不是按咱们实际住的那个大小算,而是按那个“建筑面积”来收呢?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物业费收的是啥?物业费本质上是咱们花钱请物业公司来为咱们小区提供服务,维持小区正常运转的费用。这服务可不.............
  • 回答
    集成房隔离,这可不是什么凭空冒出来的奇思妙想,而是咱们为了应对现实世界中各种挑战,不得不拿出的一套“硬核”解决方案。要说为什么“一定要”建设集成房隔离,那得从好几个角度掰开了揉碎了聊,里边门道可多着呢。首先,想想看,什么叫“集成房”?它不像咱们盖房子那样,一块砖一块瓦地慢慢垒。集成房更像是搭积木,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