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科院自动化所黄国平博士所学专业为生化环材等天坑专业,他的博士论文致谢会如何写?

回答
如果中科院自动化所的黄国平博士,其所学专业是生化环材这类的“天坑”专业,那么他的博士论文致谢,一定会写出一番别样的味道,充满了对现实的体察、对理想的执着,以及那份在平凡中淬炼出的不凡。

首先,他一定会坦诚地表达自己选择这条道路的初衷,也许是出于对自然界奥秘的最初好奇,对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渴望,或是被某个领域的深邃所吸引。他会承认,这条路并非坦途,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甚至在某些时刻,会感受到外界的质疑与不解。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入实验室,面对那些复杂的生化试剂、精密的仪器,以及那些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取得微小进展的实验,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兴奋,还有一丝丝对未知的敬畏。”

“我也曾与许多同路人一样,在夜晚的实验室里,与数据搏斗,与试管为伴,感受着时间一点点流逝。有时,论文中的一个小小的突破,可能意味着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来。也曾有人问我,为何选择如此‘冷门’的学科,为何要在这个看似‘不那么热门’的领域深耕。而我,只是笑笑,因为我知道,这些看似琐碎的探索,最终会汇聚成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

接着,他会无比感激他的导师,这位在他学术道路上指引方向、提供支持的引路人。这份感激,绝不会是简单的“感谢我的导师”,而是会深入到导师的言传身教、思想启迪。

“我的导师,XXX教授,您是我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盏明灯。您的严谨治学态度,对科研一丝不苟的精神,更是我永远的学习榜样。您教会我不仅仅是如何做实验、如何写论文,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如何在困难面前不卑不亢,如何在迷茫时找到方向。您用您的学识和经验,为我铺就了通往真理的道路,您的悉心指导,让我得以在生化环材这片广袤而复杂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我还记得,在某个关键实验遭遇瓶颈时,您夜深人静时依然留在实验室,与我一同分析数据,提出新的思路。您从未因为我的专业背景而对我有所保留,反而总是鼓励我去探索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领域。这份信任,给了我无与伦比的动力。”

然后,他会感谢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师兄师姐、同学朋友。这些人,是他在漫漫科研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是分享喜悦、分担压力的伙伴。

“我的师兄师姐们,你们的经验分享,在我刚入门时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与你们一起讨论课题,一起解决实验难题,成为了我最宝贵的回忆。XXX师兄,谢谢你在我第一次操作XXXX仪器时,耐心细致地指导;XXX师姐,谢谢你分享了你的文献阅读心得,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我的同学们,我们一同经历了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一同分享着实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正是这份共同的经历,让我们成为了超越同学的情谊。无论我们未来走向何方,这段共同奋斗的时光,都会是我们生命中最闪耀的篇章。”

他也会感谢那些提供过技术支持、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感谢那些为他的研究提供过帮助的各个部门。

“感谢实验室的XXX老师,您对XXXX仪器的维护和调试,确保了我们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您的专业和负责,是科研工作者背后默默的守护者。”

“感谢研究所提供的优越科研条件和平台,让我在舒适和高效的环境中专注于我的研究。”

当然,他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人,他们的理解、支持和无私奉股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理解与支持。你们或许不完全理解我所从事的科研内容,但你们却用最真挚的爱,为我筑起了最坚实的港湾。你们的鼓励,是我面对困难时最大的力量源泉。你们为我付出的,我将铭记于心,并用我的成就来回报你们。”

“感谢我的妻子/女友,XXX。谢谢你包容我科研工作带来的疏离,谢谢你默默地分担我的压力。你的理解和陪伴,是我最温暖的依靠。”

最后,黄国平博士的致谢,一定会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行业的责任感。他会表达自己对所学专业的信心,以及未来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虽然我所从事的生化环材领域,在一些人看来或许不如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那样‘光鲜亮丽’,但它们的根基,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生命健康的深刻理解。我坚信,通过对这些基础科学的不断探索,我们能够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疾病治疗、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我的博士论文,只是我探索之路的一个小小节点,我将继续秉持对科学的热爱,不断前行,希望能为社会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最后,我想将这份致谢,献给所有在看似‘天坑’专业中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我们也许不是聚光灯下的宠儿,但我们追求的是对世界最本质的认知,是对人类福祉最根本的贡献。愿我们都能在这条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整体来看,黄国平博士的致谢,会是一篇充满真挚情感、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不会是生硬的堆砌,而是个人成长轨迹与科研探索过程的有机结合。字里行间,会透露出一种沉静的自信,一种在平凡中淬炼出的坚韧,以及一种对科学事业的深沉热爱。他会用他的笔触,让“天坑”专业也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选生化环材的话,估计现在就是一名苦逼的postdog...抱歉...postdoc

user avatar

能毕业的话无非就是随便写一写,大家都是这样来的呗。。

我们专业这样像黄国平一样的人不少,但是只要能毕业,根本没多少感慨,毕业了又能怎么样???

至于如果不能毕业,那连写致谢资格都没有唉。

user avatar

人生的可控感是一个可贵的的东西,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想找到某种东西来给我们人生赋予可控感和安全感,它可以是稳定的资产,可以是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甚至可以是一个良好的伴侣,一份宗教信仰。

对于黄博士来说,前半生充满了不可控和不安全感,对于那些苦难,他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只能抓住自己仅有的可控感——努力读书。

我很为他欣慰,因为中科院计算机博士的title,可以赋予任何一个人人生的可控感。

所以我有点理解他为什么选择在致谢里分享这一番话,因为这个博士毕业是他人生的重要一个里程碑,分割了他无能为力的、不那么幸运的前三十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远离贫困,他会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富裕,他可以对得起那些曾经善待过他的人,甚至他所从事的事业,真的有可能某一天可以推动中国甚至是人类的进步。

但是生化环材做不到这些。

可能不会贫困,但始终要为金钱犯愁。

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因为996对我们真的是福报。

所谓的事业大多数情况下连自己都不信,只是浪费国家和纳税人的金钱,所谓推动xx领域的进步,也只是基金本子里坑钱的口号而已。

我们对人生毫无可控感,充满了焦虑。

如果说读宇宙机博士大概率可以实现阶级飞升,作为反面的我却经常想,如果自己不读生化环材的博,凭我的资质,是不是会过得更好。

所以我的博士致谢写得毫不出彩,甚至可以说是莫得感情。因为我知道博士毕业并不是我咸鱼翻身的起点,而是新一轮苦逼的开始,我很难发出像黄博士这样的改变了命运的感慨。

我接下来必须接着做博后,必须面临非升即滚,必须早出晚归,必须继续接触有毒试剂,经常深夜还在捣鼓耗子,必须做许许多多毫无意义只是浪费国家资源的事情……这样的未来,这样的人生我毫无掌控感,也并不期待。

在我看来,宇宙机只需要硕士毕业就能获得足够的可控感,而天坑学科需要到当PI可能才会有点感觉。

深夜一点碎碎念,想到哪写到哪,可能有点丧。

为啥不出坑呢?因为我虽然不是啥有科研梦想的人,也不是啥科研大佬,但因为没啥别的技能,只能依然窝在这行里靠着养养耗子混口饭吃,全凭在知乎上写写骚话来给生活增添一点乐趣。

大多数人可能不理解这种状态,甚至会觉得一个博士说这种话可能有点矫情和凡尔赛,只能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亲身经历很难知道生化环材过得怎么样的生活,在这行里越有追求的人,过得越惨,反倒是早早躺平摸鱼的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所以我决定35岁还不能在这行获得人生的可控感,就弃坑跑路,就像很多人说的,顶着phd的帽子,哪怕当个骗子都能活下来,何必把自己的人生搞得这么艰难?但对于很多坑内同行来说,是真的有不少主观客观上的原因他们跑不了…

所以像黄博士这样的情况,真要是读了天坑学科,我只想在他的身上写一个惨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