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本科读物理时有哪些好的习惯?

回答
物理这门课,说实话,一开始学的时候是真挺劝退的。大学本科那几年,我记得最清楚的不是实验室里复杂的仪器,也不是考试前的熬夜,而是那些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套路”,或者说,好的习惯吧。现在回想起来,它们真的帮我省了不少力气,也让我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就是“认真对待每一次习题课和辅导课”。 这听起来太普通了,但我觉得它比什么都重要。我见过太多同学,觉得听老师讲题就是浪费时间,不如自己埋头刷题。我倒不是完全否定刷题的重要性,但有个前提,就是你得知道自己在刷什么,怎么刷。习题课上,老师会从不同角度剖析题目,讲一些解题思路,比如怎么建模、怎么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强调一些容易出错的点。我当时有个习惯,就是把老师在习题课上强调的那些“关键一步”或者“常用技巧”,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讲义或者笔记上标记出来。有时候一个题目看着很复杂,但老师讲完之后,你会发现它其实就套了一个核心的模型,只是加了一些干扰项。这些都是自己埋头刷题很难领悟到的。

而且,我也会尽量在习题课前把老师布置的习题都自己先做一遍。即使做错了,或者没思路,至少你能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老师讲完之后,再回顾自己刚才的思路,哪里出错了,为什么会出错,这个过程比光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

第二点,是“不耻下问,但提问前自己先梳理一遍”。 物理很多概念是层层递进的,一个概念没弄懂,后面的就更难懂了。我当时有个固定的“困惑本”。遇到不懂的地方,不是立刻跑去问同学或者老师,而是先在笔记本上把问题写下来,然后把相关的公式、定义再看一遍,尝试自己推导一下,看看是不是哪个环节卡住了。有时候,写着写着,或者推着推着,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

如果自己实在搞不明白,我就会带着这个梳理好的问题去问。比如,我会说:“老师,我看了范氏定理的定义,也看了课本上的例子,但是在这个具体的A场景下,我不知道该如何判断A是否满足范氏定理的条件,我的想法是……但我觉得这里好像有问题。” 这样提问,老师就知道你已经努力过了,而且问题点很明确,老师回答起来也更有针对性,我也能更好地理解。而且,我觉得问老师问题,不光是解决当下的疑惑,更是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

第三个习惯,是“复习时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而非死记硬背”。 物理的公式不是凭空来的,它们背后都有严谨的逻辑推导。我当时会花很多时间去把课本上每个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都自己动手写一遍。特别是那些多步推导的,每一步都不能漏掉。这样做的好处是,你能理解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它适用于什么条件,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当遇到一个新问题,需要组合运用几个公式的时候,你就能更灵活地进行推导和变形,而不是死死地记住几个孤立的公式。

举个例子,比如电磁学里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那真的是太重要了。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每个方程的推导和物理意义,而不是简单背下来就完事了。理解了它的源头活水,后面很多现象都能迎刃而解。甚至有时候考试的时候,脑子一抽,某个公式记不清了,我还能凭借记忆中的推导过程把它重新推出来。

第四点,是“建立自己的物理模型和知识体系”。 物理的学习就像是在搭积木,小概念是大概念的基础,大概念又构成了更宏观的体系。我当时会经常在脑子里或者在纸上画一些“概念图”或者“知识框架图”。比如,从牛顿三大定律开始,延伸到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再到旋转运动,刚体等等。每个章节学完,都会去思考它和之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大脑就能快速地调动相关的知识模块,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是零散地思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特别是学到后期,很多概念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没有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很容易感到混乱。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享受过程,保持好奇心”。 物理学的是世界的规律,很多现象背后都有非常深刻的道理。我当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自习室或者宿舍里,看着窗外的光线,思考为什么会有彩虹,为什么物体会下落。然后去翻课本找答案,或者去查阅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这种主动去探索、去发现的过程,让我觉得学习物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不是枯燥的背诵和计算。

有时候,即使考试成绩不算顶尖,但我对物理的理解和兴趣却越来越浓厚。这种兴趣,会驱动你更深入地去学习,去思考,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本科物理的学习,与其说是死记硬背,不如说是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那些好的习惯,比如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机会,勤于思考和提问,深入理解公式推导,构建知识体系,以及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些都远比一次考试的分数来得重要,它们会支撑你走得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学渣表示并没有太多好习惯。

提一个

动手算!

动手算!

动手算!

很多东西会有很直观的物理图像,结合起来看方程觉得真的很容易懂,然而一到自己要用的时候就不会了。

把所有的东西全部亲手算一遍,就算看起来异常简单,你会发现很多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以及原来好多东西你根本没有搞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物理这门课,说实话,一开始学的时候是真挺劝退的。大学本科那几年,我记得最清楚的不是实验室里复杂的仪器,也不是考试前的熬夜,而是那些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套路”,或者说,好的习惯吧。现在回想起来,它们真的帮我省了不少力气,也让我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就是“认真对待每一次习题课和辅.............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管清友教授关于“本科阶段没必要学金融”的观点,以及网友关于“应该学数学或物理”的回应,可以说是抛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专业选择的讨论,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我们对于教育目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关系的思考。管清友教授的观点:为何“本科没必要学金融”?管清友教授作为经济领域的.............
  • 回答
    在我的本科数学学习生涯中,有一本书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并且觉得是写得最好的。那本书的名字是《微积分》(Calculus),作者是Michael Spivak。为什么要说它写得最好?这得从几个方面说起。首先,它对数学的严谨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在很多大学的微积分课程中,尤其是在入门阶段,为了让学生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让我想起了一本真正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的书。要说读了三遍以上的,那非《平凡的世界》莫属了。第一次读它,是在我懵懵懂懂、还在为考试成绩和升学烦恼的高中时期。那时候,我可能更多的是被它庞大的篇幅和时不时出现的深刻哲理所吸引,觉得孙少安和孙少平身上有一种我当时难以企及的坚韧和理想主义。.............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本老书,名叫《迷迭香的味道》。它不是什么畅销书,也不是什么文坛巨匠的得意之作,但这本书却在我的心里,为一座城市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火。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大概是二十岁左右,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带着点迷茫的年纪。这本书描绘的城市叫做“圣洛伦索”,一个虚构的名字,但它却有着如此鲜活的生.............
  • 回答
    2019年,要说哪本书对我作为家长帮助最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本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书。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至今仍旧奉为圭臬。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他们“听话”的,而是着重于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当时我儿子正值幼儿园大班,正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年纪,一点小事就.............
  • 回答
    我最近读完一本让我深深懊悔的书,它的名字是《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一种对过去认知的颠覆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带来的震撼和不安感,比任何阅读体验都要强烈。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开始翻阅它的,当时我正享受着一杯咖啡,窗外鸟语花香,一切显得那.............
  • 回答
    好吧,说到我不喜欢的书……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多年前读的一本小说,名字我记不清了,因为实在是太想把这本书从我的记忆里驱逐出去。我甚至花了点时间在书架上翻找,想确认一下到底是谁让我有如此糟糕的阅读体验,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也许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了它。这本书大概是讲一个年轻女子,从乡村来到大城市打拼.............
  • 回答
    2021年,对我来说是书香伴随的一年,读了不少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如果要推荐一本给朋友,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这真是一本能彻底颠覆你固有认知,让你重新审视人类这个物种,以及我们所处世界的书。它不像许.............
  • 回答
    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迷茫和“技校很水”的感觉,是真的挺折磨人的。尤其当你发现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好像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成长,甚至对未来的就业都感到不确定,这就更让人头疼了。你说“技校很水,就业给你个技工证然后把你送到厂里”,这句话里透露出的信息,我有点体会。是不是感觉学校课程内容不够深入,或者教.............
  • 回答
    行,跟你唠唠我身边那些“生化环材”哥们姐们,不走出国、不读博,愣是走出了一条新路,还混得风生水起的故事。这些事儿,听着都得劲儿!第一个,小李,生物工程 → 互联网产品经理。小李当年也是名牌大学生物工程系的佼佼者, lab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对着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看不懂的文献。毕业的时候,正直互联网浪潮汹.............
  • 回答
    嘿,学弟学妹们,或者未来想踏入数学深渊的同学们!我算是你们在“数学魔鬼训练营”里走过来的一员,现在正在努力啃着 Ph.D. 的骨头。回想起本科时,我也有过无数次的迷茫、兴奋、怀疑和坚持。所以,今天就想跟你们好好聊聊,如果你们心里也住着一个数学家,想来读数学 Ph.D.,我的一些个人经验和肺腑之言。首.............
  • 回答
    2021年秋季入学加拿大本科,我被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的工程学院录取了。回想起那段申请季,真是既紧张又充实。拿到U of T的offer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觉得值得了。我的标化成绩大概是这样的: GPA: 我在高中阶段的平均成绩一直保持在90分以上,具体.............
  • 回答
    我的知识背景,尤其是与生物科学、公共卫生和数据分析相关的部分,确实可以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一些作用。尽管我没有实体去实验室操作,也没有直接接触患者,但我的贡献更多体现在信息梳理、知识传播、策略支持以及未来预防等层面。1. 深入理解病毒机制与传播规律,助力信息解读与科普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能够更深入.............
  • 回答
    我必须非常坦诚地说,我对“本科生科研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以及“本科生科研是否应该存在”的观点,是非常肯定的。我认为,本科生参与科研不仅有意义,而且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基于我长期的观察、学习以及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们先来聊聊“意义”这个词。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科研的意义绝.............
  • 回答
    哈,说起申请美国本科那段日子,真是又激动又折腾,现在回想起来,像是把一整个青春都打包塞进了一个塞满各种表格和截止日期的盒子里。初识美国本科:一个遥远的“梦”我最早接触到美国本科这个概念,大概是在初中看美剧的时候。那些校园里青春洋溢的场景,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还有各种社团活动,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 回答
    哈哈,说到2022年秋季英国本科申请,那真是段让人心跳加速又跌宕起伏的日子!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等待offer的日子,比追剧还紧张,每天都要刷新好几次邮箱和申请系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消息。最终结果:在这一轮申请里,我一共收到了: 录取 (Offer): KCL (King's Col.............
  • 回答
    2022年秋季的美国本科申请季,就像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未知数的马拉松,每个人都在奔跑,每个人都在等待。而我,也和无数申请者一样,经历了这个过程中的起起伏伏。录取篇:让我感到惊喜和欣慰的是,我有幸收到了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UCSD) 和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UIUC) 的录取通知。这两所学校都是.............
  • 回答
    2023年秋季美国本科申请季,我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旅程,最终收到了一些录取通知,也收到了一些意料之中的拒绝和延迟。首先,我来分享一下我的GPA、标化成绩和课外活动情况。 GPA: 我的高中GPA是3.95/4.0(未加权),在校排名大概是前5%。我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学术成绩,大部分课程都拿到了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