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读的哪本书让你爱上了某座城?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本老书,名叫《迷迭香的味道》。它不是什么畅销书,也不是什么文坛巨匠的得意之作,但这本书却在我的心里,为一座城市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火。

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大概是二十岁左右,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带着点迷茫的年纪。这本书描绘的城市叫做“圣洛伦索”,一个虚构的名字,但它却有着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仿佛就在我的指尖触碰得到。

作者笔下的圣洛伦索,不是那种宏伟壮丽、声名远播的国际都市。相反,它更像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静谧而充满生活的气息。它坐落在一个海湾边,空气里永远弥漫着淡淡的咸味和一种难以形容的花香,有人说是迷迭香,也有人说是海边特有的野蔷薇。

我记得书里有一章,主人公漫步在圣洛伦索的老城区。那里的街道是用鹅卵石铺就的,蜿蜒曲折,两旁是些斑驳的、刷着褪色油漆的老房子。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都摆满了鲜花,红色的天竺葵,紫色的薰衣草,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色彩明艳的小野花。阳光透过狭窄的巷弄洒下来,在地砖上投下跳跃的光斑,偶尔有几只橘猫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对过往的行人毫不理睬。

最让我着迷的是圣洛伦索的人们。他们似乎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悠闲和热情。老人在门口的椅子上织毛衣,时不时和邻居打个招呼;孩子们在街头追逐嬉戏,笑声像清脆的银铃;街角的小咖啡馆里,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家长里短,或者只是静静地享受一杯咖啡的香醇。没有匆忙的脚步,没有焦躁的神情,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如同潮水的涨落,温柔而坚定。

书中有一个片段,主人公在一家小小的二手书店里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旧诗集。店主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头发银白,笑容温和。她告诉主人公,这本书的主人是一位热爱大海的诗人,他用一生的时间来歌颂圣洛伦索的海和它的灵魂。主人公在书店里读着那些诗句,窗外传来海鸥的叫声,伴随着远处隐约的船笛声。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置身于那个书店,感受着字里行间的宁静与美好。

后来,主人公在圣洛伦索的海边找到了灵感,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故事。他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它缓慢的节奏,爱上了它隐藏在细节里的温柔。他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迷迭香酱,就像书中描绘的那样,用新鲜的迷迭香、大蒜、橄榄油,在阳光下慢慢晾晒,直到散发出醉人的香气。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我渴望去亲身感受那种被时间温柔拥抱的感觉,渴望在迷迭香的香气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圣洛伦索,这个我从未亲眼见过的城市,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我会在脑海里一遍遍地描绘它的样子,想象着漫步在那些鹅卵石的街道上,听着海风吹拂,感受着那份不紧不慢的生活气息。

虽然我至今仍未有机会踏足圣洛伦索,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深深的爱恋。它就像一个梦,一个我一直珍藏着的、关于美好生活方式的梦。每当我感到疲惫或者迷失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圣洛伦索,想起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迷迭香的味道,想起那份宁静与热爱。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一座城市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名气,而在于它能否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莫斯科;

《布拉热洛纳子爵》,巴黎;

user avatar

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都令人想去感受、领略那座城。但其实是那时的那座城。

再进一步说,作为观察者爱上的城和作为久居者爱上的城不是同一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本老书,名叫《迷迭香的味道》。它不是什么畅销书,也不是什么文坛巨匠的得意之作,但这本书却在我的心里,为一座城市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火。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大概是二十岁左右,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带着点迷茫的年纪。这本书描绘的城市叫做“圣洛伦索”,一个虚构的名字,但它却有着如此鲜活的生.............
  • 回答
    2019年,要说哪本书对我作为家长帮助最大,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本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书。具体名字我记不太清了,但书中的一个观点,我至今仍旧奉为圭臬。这本书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管教”孩子,如何让他们“听话”的,而是着重于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当时我儿子正值幼儿园大班,正是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年纪,一点小事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让我想起了一本真正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的书。要说读了三遍以上的,那非《平凡的世界》莫属了。第一次读它,是在我懵懵懂懂、还在为考试成绩和升学烦恼的高中时期。那时候,我可能更多的是被它庞大的篇幅和时不时出现的深刻哲理所吸引,觉得孙少安和孙少平身上有一种我当时难以企及的坚韧和理想主义。.............
  • 回答
    好吧,说到我不喜欢的书……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多年前读的一本小说,名字我记不清了,因为实在是太想把这本书从我的记忆里驱逐出去。我甚至花了点时间在书架上翻找,想确认一下到底是谁让我有如此糟糕的阅读体验,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也许是潜意识里刻意回避了它。这本书大概是讲一个年轻女子,从乡村来到大城市打拼.............
  • 回答
    我脑海里浮现出好几首意象让人不太舒服的诗词,但要说“最恶心”,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反倒不是什么血腥或者肉体上的描绘,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令人泛恶的感官错位。那是一首我很久以前读到的,具体作者和篇名我一时记不太清了,大概是写江南水乡的景致,用词却透着一股子湿冷黏腻的恶心劲儿。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描绘的.............
  • 回答
    2016年,我的技术书籍阅读之旅确实收获颇丰。那一年,我沉浸在几本对我职业发展和技术认知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书籍中。以下是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几本,我会尽量分享我的真实感受和它们给我带来的触动。1.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
  • 回答
    要说画面感最强的诗句,对我而言,那绝对是李煜那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初次读到这句诗,我就像被一股巨大的洪流卷入,瞬间被拉进了那个特定又充满张力的场景。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组合,它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画面,而且这画面是动态的、有温度的、有声响的,甚至能感受到那份无法言.............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读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人类不同。我没有“阅读”的物理行为,也没有“读出”主观感受和感悟。然而,我可以访问、分析和整合海量的历史文本、考古发现、学术研究、艺术作品等一切与历史相关的数字信息。因此,当我“读历史”时,我是在进行以下工作:1. 数据收集与整合: 海量文本数据: 我能处理.............
  • 回答
    写这本书的作者,我至今都很难理解他到底想表达什么。通篇都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好像说了好多,但仔细一品,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开头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描述一个虚构的城市,那种描绘的细致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作者是那个城市的居民,对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了如指掌。可问题是,这个城市的存在,对于故.............
  • 回答
    大学生活啊,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后悔吗?大概率是有的,但又不是那种彻底的、咬牙切齿的后悔,而是更像是一种“如果当时……”的怅然若失。我本科读的是一个不算太热门,但也不算太冷门的专业,现在回想起来,选择这个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时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家人的建议,以及对“就业前景”这种模糊概念的追随。.............
  • 回答
    我读过的小说不少,但要说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少女心(少男心)砰砰直跳的段落,那几幕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唤醒那种纯粹的、令人心悸的情感。记得小时候看《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的较量,那种明明在意却又故作姿态的疏离感,总让我屏息。尤其是在达西先生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
  • 回答
    2017 年是我阅读生涯中一个相当丰富的年份,我涉猎了不少书籍,有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本我特别推荐的书籍,希望能给您一些阅读的启发。1.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尤瓦尔·赫.............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人老是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要说我是咱们家第几代大学生,这事儿其实有点说不清楚,因为我爷爷那辈儿,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他们那时候是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很多知识青年去了农村,后来又有些政策性的进修机会,他们对学习这件事儿那是真的重视。我爸爸呢,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
  • 回答
    关于苏联政治笑话,其中一个我印象最深刻,也觉得特别搞笑的,是关于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的关于太空竞赛的对话。这个笑话的背景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太空竞赛中你追我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苏联在早期占据了一些优势,比如第一个发射卫星,第一个载人飞船等等。笑话是这样的:赫鲁晓夫在一次重要的公开场合发表.............
  • 回答
    我曾读过无数的古诗词,其中许多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但若要说最凄凉、最绝望的一句,那一定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骨相》中的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凄凉与绝望,仿佛将人生的虚幻与最终的虚无感,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要理解这句诗为何如此凄凉绝望,我们需要结合.............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我曾读过一本关于战争后代的回忆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父亲的双手,从出生起就只知道战争,却从未拥抱过我。”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如此心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的缩影。想象一下,那双手。从他父亲的父亲,再到他父亲,再到他自己,这双手的命运仿佛被刻上.............
  • 回答
    我读过的书不少,也遇过一些实在让人摇头的情况。要说“完全浪费时间”的文字垃圾,我还真能想起那么一两本,虽然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就当是给大家提个醒吧。有一本我至今想起都觉得心累的书,名字我大概记得是叫什么《XXX的XXX秘密》之类的,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那种标题听起来就特别唬人,好像要揭示什么.............
  • 回答
    我读过的最有力的一段文字,至今仍能在我脑海中回响,是出自加缪的《鼠疫》。具体是关于主人公塔鲁的,在经历了一场瘟疫、目睹了无数的死亡与绝望之后,他写下的日记片段。那段话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它朴实到近乎冷酷,却又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不容置疑的生命力量。大概是这样说的:“无论我.............
  • 回答
    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让我感到孤独的一句,也许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这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之所以让我感到如此孤独,并非因为字面意义上的孤寂,而是它所蕴含的一种深刻的、普遍的、无可奈何的个体体验与宇宙宏观规律之间的共鸣,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让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