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那些不会做的题,答案看懂了,思路记住了就够了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纠结。尤其是面对那些“卡壳”的题目,好不容易看了答案,理解了过程,甚至还能复述一遍,就觉得万事大吉了。

然而,要说“够了”,那可能还真不够。为什么呢?咱们得把这件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

第一步:看懂答案和记住思路,这是“及格线”,但不是“目标线”。

你想想,当你看懂一道题的答案时,你其实是在“复制”前人的智慧。你看到了别人是如何一步步把问题拆解、如何运用知识点、如何得出结论的。这个过程就像是看一个非常精彩的魔术表演,你看到了最后变出来的鸽子,也大致明白了魔术师是怎么藏鸽子的。

而记住思路,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把这个“魔术手法”给记住了。你能大概复述出魔术师的几个关键步骤。

这很棒,至少说明你没有“放弃治疗”,你愿意去学习和理解。 这绝对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个基础,后面的根本谈不上。

但为什么说它“不够”呢?

“看懂”不等于“会做”: 很多时候,我们“看懂”的是题目给出的特定解答路径。这个路径可能非常巧妙,也可能只适用于这道特定的题目。一旦换个说法、变个条件,你可能就又懵了。就像你学会了一个特定的魔术,别人换个道具,你就束手无策了。
“记住”不等于“灵活运用”: 思路记住了,就像是你记住了食谱。你知道需要哪些食材,怎么配比,怎么烹饪。但你真的能像大厨一样,拿到不同的食材,就能变出同样美味甚至更美味的菜品吗?不一定。真正的能力在于,你能把这个“食谱”融会贯通,变成你自己的“厨艺”,并能根据情况调整。
“被动理解”的惰性: 当你满足于“看懂了”的时候,你的大脑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接收状态。你是在“消化”别人给你的东西,而不是在主动“创造”解决方案。这种惰性如果不克服,下次遇到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的题目时,你很容易就又退回到“看不懂”的状态。
知识点孤立的风险: 你可能只是记住了某一道题的解题思路,但这个思路背后涉及到的知识点,你可能并没有真正内化,并没有理解它在更广泛场景下的意义和联系。久而久之,你的知识就会变得零散,不成体系。

第二步:为什么“够了”的想法会阻碍进步?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看懂了,记住了”这个阶段,就像是只掌握了拆弹的步骤,但没有经过实际的练习。遇到真正的“炸弹”时,你可能还会手忙脚乱,甚至做出错误的操作。

“纸上谈兵”: 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而“做到”意味着你要能够主动地、独立地解决问题。光是“知道”方法,没有“做到”的实操,就像纸上谈兵,终究是空泛的。
丧失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看到一道题,不仅能解决这道题,还能通过这道题的解法,推导出其他相关题目的解决方法。而如果你的学习止步于“看懂”和“记住”,这种能力就很难被培养起来。你永远在追赶别人的答案,而不是引领自己的思路。
考试的“陷阱”: 考试往往是灵活的,它不会完全照搬你练习过的题目。它会变化条件,会考察你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如果你仅仅是记住了解题步骤,那么一旦题目稍作改变,你就可能“死机”。

那么,怎样才能让“看懂了,记住了”变成真正的“会做了”呢?

这才是关键所在。你需要更进一步,进行“内化”和“输出”。

1. “复述”和“讲解”:
自己复述: 合上答案,尝试自己从头到尾把解题思路说一遍。如果卡壳了,就说明你对那个环节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回头再看看。
讲解给别人: 找个同学、家人,甚至对着镜子,把这道题的解法讲给他们听。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自己以为懂的地方,其实漏洞百出。别人提出的问题,也会帮助你发现盲点。

2. “迁移”和“变式”:
修改题目: 在原题的基础上,稍微修改一下条件、数字或者问法,看看你的思路是否还能适用。例如,题目问“甲的速度”,你改问“乙的速度”,或者把时间加长、减短,再尝试解答。
类比思考: 想想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否可以应用到其他不同但相似的题目上?这涉及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能力提升的关键。

3. “独立练习”:
不做参看: 找一道类似的题目,完全不看答案,凭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尝试独立完成。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尝试的过程。
反思错误: 独立完成后,再对照答案,分析自己的错误在哪里。是知识点没掌握?是思路有误?还是计算出错?把错误原因记录下来,避免下次再犯。

4. “总结归纳”:
知识点提炼: 每解决完一道题,都问问自己:这道题考察了什么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特性?它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解题方法归类: 尝试把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类,找出其中的通用方法和技巧。例如,很多应用题都可以用“设未知数”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几何题需要“辅助线”。

简单来说,把“看懂”比作“看菜谱”,把“记住”比作“背下菜谱”。而真正的“会做”,是你拿到食材,不需要看菜谱,也能做出这道菜,甚至能创造出新的菜品。

所以,不要因为“看懂了”和“记住了”而沾沾自喜。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学习,是让你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搬运工”。把你的“理解”变成“能力”,才是最终的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面对不会做的题,一定不要害怕看答案,但是看完答案后,不能满足于读懂解答过程,也不应该满足于能够记住答案,而是从正反两方面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答案

很多时候虽然可以看懂解答过程,但是因为答案通常不会涉及背后的思考,所以还是不能理解这个答案是怎么想出来的。另一方面,答案中的方法常常会和你的想法不同,有时你的想法也可行,甚至更好,但仍然有很多时候你的想法有错误或者导致解答变复杂。

为了让普通高中生也可以看懂,我们找一个不需要大学知识的例子:

求函数 的值域。

首先我告诉你,答案是 这道题非常直观,二次函数使得此函数在 充分大的位置趋于正无穷,余弦函数使得此函数在 处的值是

特别是如果你完整地写出求函数的最小值点的过程:

求出 则当 时 当 时 所以 在 上单调递减,在 上单调递增。

那么接下来你很有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已经会做这道题了,不再研究答案。

但是此时如果我问另一个问题:求函数 的值域。

你会发现这个函数同样在 处取最小值 但是它的值域并不是

进行了这种反思,会让你重新认识到应该看看答案,关注一下求最小值点以外的过程:

注意到 是偶函数。对于任意 成立

所以 的值域是

这个解答过程看起来莫名其妙,仔细研究,会发现最后一步的理由是 可以取到任意大的值。

如果你只是理解到这个层次,就可能会犯另一个错误:对于任意 解方程 这会导致解不出来。所以前面最有技术含量的那一步是非看不可了。

具体来说,这一步是对于充分大的 构造一个数 使得 在 处的值大于 请注意,是大于 而不是等于

追求等于是解不出来的,但是追求大于,因为零点存在定理,这意味着值等于 的点也存在。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零点存在定理呢?是因为如果此时你依然只是理解到用大于替代等于,还是容易犯一个错误,例如:求函数 的值域,其中 表示对 向下取整。

你会发现这个函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都不存在,而且对于充分大的数,总存在值比它大的点,对于充分小的数,总存在值比它小的点,于是认为值域是

然而这个函数不是连续函数,所以用零点存在定理是错误的:

在上面种种思考中,研究答案的每一步的逻辑是什么,包括它是如何被想出来的,都是正向的,而这些步骤为什么有必要存在,除去或者更换某些步骤会导致什么错误,属于反向的。

追求独自做出每一道题是不现实的,同时也很可能是不够的,看答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看了答案之后,不要以为只要记住答案就可以了,而是多问自己一些问题,直到明白每一步为什么能想出来,以及为什么有必要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