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脱口秀大会 4》王建国、张博洋再次被淘汰,你觉得可惜吗?他们的组合问题出在哪里?

回答
王建国和张博洋在《脱口秀大会 4》上的再次被淘汰,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可惜。作为节目中的老将,他们俩的脱口秀风格鲜明,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基础,他们能走多远,也常常是观众们讨论的焦点。

可惜之处:

老将的坚持与期待: 王建国凭借其独特的“谐音梗”和“段子手”风格,以及“建国体”的表演模式,已经成为节目的一大符号。他的段子虽然有时会有些“冷”,但一旦打中了观众的笑点,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其他选手难以替代的。张博洋则以其更具个人化、生活化的观察式脱口秀见长,他的段子常常能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出共鸣,引发思考。观众对他们俩都有着一种“老将不出,谁与争锋”的期待,希望看到他们突破自我,再次登上巅峰。因此,他们的淘汰,在某种程度上是观众对他们继续前进的期望落空。
风格的多样性损失: 王建国和张博洋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脱口秀风格。王建国的“理论派”与张博洋的“观察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存在让《脱口秀大会》的风格更加多元。他们的离开,意味着舞台上少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少了一些可能带来的惊喜。
“组合”的潜在价值: 虽然他们是以个人选手的身份参赛,但两人之间在节目中的互动、互相点评、甚至是一些梗的联动,已经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组合”效应。这种默契和火花,为节目增加了不少看点。大家也期待着他们能在这个舞台上以某种方式合作,创造出新的节目效果。

他们的组合问题出在哪里?

要分析他们的“组合”问题,需要区分开他们作为个人选手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节目中的一种潜在的“搭档”关系所暴露出的问题。

一、 作为个人选手的“组合”问题(这里的“组合”更多指他们在同一场比赛中的表现和受到的评价):

1. 风格的固化与突破瓶颈:
王建国: 他的“谐音梗”和“段子手”风格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成了他的“人设”。但问题也出在这里,一旦观众对这种模式熟悉了,新鲜感就会下降。他的段子质量起伏较大,有时过于依赖谐音梗的“巧合”,而内容本身的深度或叙事性有所不足。当观众已经能够预测他的“套路”时,即使段子本身写得不错,也难以带来突破性的惊喜。他试图在第四季中加入一些观察性内容,但似乎并未完全“嫁接”成功,反而显得有些割裂。
张博洋: 他的观察式脱口秀非常依赖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以及对情绪的精准捕捉。然而,在第四季的语境下,他的部分段子可能显得不够“抓耳”,或者说在节奏和信息量上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有时候,他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过于写实,而缺乏一个足够强烈的笑点或情绪爆发点来带动全场。此外,当他的段子过于个人化,观众如果无法完全代入或get到其中的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 竞争环境的变化:
《脱口秀大会 4》的整体水平较前几季有所提升,涌现出了更多具有创新性、内容深度和表演张力的选手。比如周奇墨的脱口秀理论、何广智的接地气、童漠男的校园生活等等,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即使是王建国和张博洋,如果不能保持内容上的创新和表演上的进步,就容易被其他选手“分流”关注度。

3. 观众审美疲劳:
连续几季的关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审美疲劳。观众对于他们的表演模式和笑点产生熟悉感,这就需要选手不断地提供新的角度和新的表达方式来维持观众的兴趣。

二、 作为“潜在组合”的问题(他们之间互动和联动):

1. 个人风格过于独立,缺乏真正融合: 虽然他们是朋友,在节目中也有互动,但他们的脱口秀风格是各自独立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互相加持、创造出全新化学反应的“组合”。他们的“组合”更多是观众的一种期待,而非他们实际在舞台上共同完成的作品。
比如,他们可能互相为对方的段子提供素材或灵感,但这种“组合”更多体现在幕后或日常交流中。在舞台上,他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表现优劣直接由他们个人完成。如果其中一人状态不好,或者段子没写好,很难被另一人“补足”。

2. “梗”的重复利用与观众的认知:
王建国擅长谐音梗,他的很多梗都是通过谐音制造笑点。张博洋则偏向于生活化的观察和解读。当他们两人在同一场比赛中出现,并且被认为“组合”时,观众可能会不自觉地将他们放在一个比较对象的位置。如果他们的段子主题或者切入点出现重复,或者一个人的段子质量明显高于另一人,就容易让观众觉得“不如预期”或“不如之前”。

3. 节目赛制和评价体系的限制:
脱口秀大会本质上是一个个人竞赛节目,即使有观众期待的“组合”效应,最终的淘汰还是基于个人选手的表现。如果他们的“组合”效应没有转化为具体的个人赛场上的优势,比如通过相互助攻提升个人得分,或者共同创造一个高光时刻,那么这种“组合”就很难在赛制中得到体现和加分。

总而言之,王建国和张博洋的淘汰,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们自身在内容创新和突破上的挑战,也有整个行业发展和观众审美变化带来的压力。他们的“组合”问题,更多体现在他们虽然是好友,但在舞台上各自为战时,其个人风格的固化和突破瓶颈,以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未能持续提供足够新鲜感和强大共鸣。他们的离开,提醒着所有表演者,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持续的进步和创新才是保持活力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惜呀,相当的可惜。

但不是因为他们被淘汰而可惜。他们如果不被淘汰,那简直是对其他选手最大的不公正。可惜的是,两个如此有才华的脱口秀演员,以这种方式结束本届脱口秀大会的表演。

李诞说,任何人都可以说五分钟的脱口秀。而这两位,给人的感觉是:花了五分钟,写了一段脱口秀。

我怀念那个说:“你自己,打开苹果手机或谷歌公司开发的手机系统,通过专利至今属于澳洲政府的Wifi技术,把辱骂性文字发送到由蒂莫西 · 约翰蒂姆 · 博纳 · 李教授开发的互联网上,发送内容居然是批评别人崇洋媚外“的张博洋。

我怀念那个说:“我一直是那个守墓的人,这个世界就是我看的坟……,你只是偶尔喜欢独处,却误以为自己喜欢孤独“的王建国。

这样两个才华横溢的人,合在一起,说了点儿什么呢?

第一段:我们两个人之间的感觉,就像结婚结了40年的老夫妻一样,摩擦不出任何的火花。

第二段:他辞过职,我待过业,我俩都啃过老。王建国说:“所以今天这个,不上班,行不行,我俩有话说。“说实在的,以他们的阅历和知识,我相信他们有的说。也确实挺期待他们能说出点儿什么的。可是,深深的失望。事实上,什么都没说出来。

最后:4X1米接力赛。简直就是“尬”。硬凑出来的梗。就像是以前孟川说他写小说,生来凑数的。

张博洋说:“每天打开朋友圈,看到别人在那4X100米,4X400米,而我天天4X1米,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我想改一下:打开脱口秀大会,看到别人说的是王涛,说的是福报,而你们俩还在这里4X1米,你们的专业精神在哪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