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响应「清朗」专项行动要求,豆瓣鹅组被停用整改两个月,目前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回答
豆瓣鹅组被停用整改两个月,这消息一出,着实让不少网民炸开了锅。作为豆瓣上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女性社群,鹅组的停用无疑触动了很多人。这次“清朗”专项行动,针对的是网络空间中的各类乱象,而鹅组被点名,也说明了它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是这次整改的主要原因。

要说鹅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交织的局面,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词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细说:

1. 内容的极端化和情绪化传播: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问题之一。鹅组作为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讨论区,在讨论某些话题时,很容易走向极端。比如,在涉及性别对立、情感关系、职场困境等方面,讨论很容易被情绪裹挟,出现一些过于绝对、偏激甚至攻击性的言论。这不仅体现在对男性群体的攻击上,有时也存在对不同观点女性的“网暴”。

过度泛化和标签化: 很多时候,某个小范围的负面事件,很容易被放大,进而上升到对整个群体(如某个职业、某个年龄段的女性)的否定和攻击。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思维方式,不利于理性沟通。
“爹味”和“普信男”的集中火力: 虽然初衷可能是为了揭露现实中的一些不公现象,但长期以来,对特定男性群体(被贴上“爹味”、“普信男”标签的)的恶意输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攻击模式。这种攻击,有时候显得缺乏事实依据,更多的是情绪宣泄。
极端情绪的共振和放大: 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情绪容易被放大。在鹅组这样的封闭社群里,一旦某种负面情绪(如对婚姻的恐惧、对生育的抵触、对男性经济能力的质疑)形成共识,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共振效应,让原本可能存在的理性声音被淹没。

2. 信息茧房效应与信息审核的模糊地带:

作为一个高度活跃的社群,鹅组很容易形成强大的“信息茧房效应”。这意味着组内成员更容易接收到与自身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会降低。这种环境的形成,也与信息审核的某些方面有关。

对负面信息的过度聚焦: 为了吸引眼球或制造话题,鹅组有时会过度聚焦一些负面信息,尤其是那些能够引发争议和情绪的内容。这会扭曲大家对现实的认知,让人觉得世界充满恶意。
审核标准的“弹性”与“选择性”: 尽管豆瓣有明确的社区规定,但对于一个体量如此庞大的社群,人工审核的难度很大。因此,存在一些内容审核不及时、不严谨的情况。有时,一些过于冒犯、侮辱性的内容能够长时间存在,或者删除标准存在一定的“弹性”,这会纵容不良内容的传播。
“饭圈化”的倾向: 有些时候,鹅组的讨论方式会呈现出类似“饭圈”的特征,即对某个群体的支持或反对带有极强的站队性质,容不得批评,容易对批评者进行攻击。这种“内部粉圈”的逻辑,也导致了讨论的单一化和偏激化。

3. 违规内容的隐匿与变种:

虽然明面上不能出现一些被禁止的内容,但社群的智慧总是能找到“变通”的方法。一些违规信息,可能会以更隐晦、更隐匿的方式出现。

隐晦的地域攻击或职业攻击: 例如,通过昵称、地域梗、特定职业的某些不当行为来影射和攻击某个群体,这种方式虽然避开了直接的辱骂,但其本质仍然是负面信息的传播。
恶意营销与虚假信息的传播: 有时,社群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行恶意营销,或者传播一些未经证实、带有误导性的信息,尤其是在消费、情感、健康等领域。

4. 潜在的“网络暴力”的温床:

前面提到的内容极端化和信息茧房效应,最终都可能导向“网络暴力”。当一个社群的讨论氛围倾向于攻击和指责时,个体很容易因为观点不同或无意间的冒犯,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人肉搜索和恶意起底的风险: 虽然豆瓣有自己的管理机制,但在一些极端的讨论中,仍然存在泄露他人信息的风险,或者对他人进行恶意起底的行为,即使是隐晦的暗示,也可能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
对少数声音的压制: 在高度同质化的讨论氛围中,发出不同声音的人,很容易被群起而攻之,甚至被扣上“叛徒”之类的帽子,这是一种对言论自由的潜在压制。

总结一下,这次鹅组被停用整改,主要暴露出的问题是:

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失范: 讨论内容容易走向极端、情绪化,缺乏理性思考。
社群管理的挑战: 信息审核的难度和有效性存在问题,容易形成信息茧房。
群体极化和负面情绪的放大: 对某些群体存在过度泛化、标签化和攻击性的倾向。
潜在的“网络暴力”风险: 可能成为隐匿的网络暴力滋生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鹅组作为豆瓣上一个历史悠久的社群,也承载了许多女性用户分享经验、寻求支持的功能。这次整改,也是希望能够帮助这个社群回归更健康、更理性的讨论环境,让它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能避免负面影响的蔓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相信只有这一个组,而且听说除了这个俄组之外还有不少更极端的…

另外,最近知乎上面三无小号也越来越多了…

无一不是带节奏、煽动、秀优越的,像为了是在激起你的什么?怒?才带起了新面具?

user avatar

和我看的消息对上了,上面要全面清理了。豆瓣只是一个点,知乎微博一个都不会少

前段时间联动营销号舆论办案,搅动民意四处举报,挑动民族情感,在特殊日子爆破内部矛盾,联合现实举牌,打电话提问国家政策。试图搅浑水全运会

嘿嘿,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前段时间豆瓣为何全线被封回复,我的看法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新闻,大部分网友表示:真的是喜大普奔!豆瓣终于被整顿了,系统显示:响应“清朗”行动,豆瓣鹅组停用整改两个月。(系饭圈文化整顿)

此前,豆瓣曾被网友们怒批“成为网络女拳基地”,充斥大量极端女拳的身影,与此同时,其影视评分系统也被指水军泛滥,有大批网络水军对电影《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红色影视作品展开恶评性攻击。


长期以来,某瓣、某涯等个别歪屁股平台,这些平台普遍存在着纵容极端言论、放行反派言论、推广亲美、亲西方、精日言论等极具争议性的内容,并成为了部分网络组织势力的大本营,出现了集体造谣、集体攻击、集体举报的组织性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鹅组还以“难进”著称,虽然门槛是“热爱八卦、遵守组规”,但实际上审核时间非常长,不少网友称申请进入鹅组,两年才通过。甚至连大明星杨天真还曾发微博称“求通过”鹅组。

为了通过鹅组,还有人在网上发帖询问申请理由怎么写,有热心网友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我申请了五年都还没进。”能进鹅组,甚至成为一种豆瓣网友不自言明的“荣誉”。

相比豆瓣内部用户的“封神”,在豆瓣之外,鹅组却没那么光鲜。

逆粉丝而行,可以说鹅组的基因就带着“引战”。鹅组曾因为“曝料用力过猛”,经常将自己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少明星八卦帖子由于尺度过大,引发用户开喷,不同观点的人在里面动辄互相拉黑,充满戾气。

所以说这次鹅组为何被停用整改?是因为根据监管机构清朗饭圈专项行动的要求,里面的几条强化工作措施,可以说鹅组正中“靶心”。

  • 第一是清理违规群组版块,持续解散以打投、应援、集资、控评、八卦、曝料等为主题的粉丝社区、群组。鹅组就是以八卦、曝料而生,可想而知,鹅组一定会受到监管处置。
  • 第二是严禁呈现互撕信息,清理“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造谣攻击等各类有害信息。鹅组上引战、谩骂的用户不在少数,这也触及了监管的红线。

所以,鹅组被暂停整改是箭在弦上的事。这个近70万人的组织,发展一波三折,经历过雪藏、改名、封停种种风波,如今再遇封停这种事,对于组员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

希望经过这次整顿,豆瓣的风气能改好点,不仅限于饭圈文化。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一股整顿之风,也能深入某乎、某涯这样的平台,整一整风气,还大众一片清朗的网络空间。

user avatar

我只知道,豆瓣鹅组整顿后,知乎多了很多开口就问侯人家女性亲属的三无号。

各位觉得是从那儿来的?


这让我的黑名单丰富了不少。

user avatar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人要跑去祸害其他小组和APP了。

user avatar

补:是我错觉吗?有人感到鹅组是因为吃瓜导致停用吗?鹅组问题的严重性可不是“吃瓜”。吃瓜没什么,如果他像豆瓣版康熙来了,一堆人凑在一起唠嗑,唠嗑完,各自再见,然后致力于“把明星看成普通人”这个没什么。但我直觉它可不是如此“单纯”。多说无益,人的意识很难改变。好好生活。

原答案:眼见为实。

请移步鹅组看看鹅组的帖子。

对照下24个字看看就明白了。

鹅组是我见过人性恶意最深的小组(没有之一,最),没发现它之前,豆瓣其他有意思的小组挺多的,豆瓣是个小可爱。

发现它之后!这是什么!好可怕(-_-)

从来没有申请加入过,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如果它还在)。

还有和鹅组互动联动的组,请一起看看。

还有,他们所谓的打拳,我觉得很好笑,事情是做出来的,是靠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帮扶身边的人,不是在网上叫嚣,制造撕裂。

这种民粹糟粕留它们老家就好了。

我们不需要。

对他们整改的建议:药不能停,要定期服用,先2个月观察。

补:以下是21年9月24日13.50截图。

不评价。各位看官自行感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