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部分人在响应全球变暖时,有何误区和错误?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大家在应对全球变暖这事儿上,那些容易跑偏或者想当然的地方。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科学理论,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误解和走样。

1. “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科学家,也救不了地球。”—— 现实隔离与个人无力感

这是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的误区之一。很多人觉得全球变暖是“大事”,是大国、大企业、大科学家的事,跟自己这小老百姓没多大关系。就算有什么极端天气,也是“运气不好”或者“自然的循环”。这种想法,把一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环境危机,变成了一个遥远、抽象的科学议题。

为什么是误区?
你就是地球的一部分: 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食品价格波动、水资源短缺……这些都不是概念,而是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你今天吃的米饭,可能就受到今年某地旱涝的影响;你未来住的地方,也可能受到海岸线变迁的威胁。全球变暖不是“科学家的事”,是“我们大家的事”。
个人行动的累积效应: 没错,你一个人不开车,地球也不会马上降温。但当千千万万个“你”选择绿色出行、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时,这股力量就非常可观了。就像一滴水汇成大海一样,个体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汇聚起来就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影响的代际传递: 即使你觉得“我活不了多久了,无所谓”,但你的子孙后代呢?我们今天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要面对怎样的地球。这是道德上的责任,也是血脉上的联系。

2. “环保就是少开空调,多坐公交,吃素。”—— 局限性认知与“微观”困境

很多人对“应对全球变暖”的理解,停留在一些非常个人化、微观的行为层面。比如“我夏天少开一天空调”、“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我尽量不吃肉”。这些行为当然好,但往往会忽略更宏观、更根本的解决方案,甚至会产生一些偏颇的看法。

为什么是误区?
过度关注个人“牺牲”: 这种认知容易让人觉得应对全球变暖是件“苦差事”,需要牺牲很多舒适和便利。但其实,很多科技进步和政策调整,能够让我们在追求低碳生活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比如更舒适的电动汽车、更节能的建筑、更健康的饮食选择。
忽视系统性变革的必要性: 比如,汽车尾气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但仅仅靠“少开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电动车普及,从根本上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样,农业排放也占很大比重,而解决之道也不仅是个人素食,更在于农业技术的改进、土地管理方式的优化以及减少食物浪费。
“环保税”的反思: 有时人们会将环保等同于“交更多的钱”,比如提高燃油税、碳税。虽然这是重要的政策工具,但如果设计不当,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公,让低收入群体承担过重的负担。真正有效的环保措施,应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环境效益。

3. “科技总会解决的,就等着‘大招’吧。”—— 科技万能论与等待依赖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危险的误区。人们倾向于相信,总会有某个未来的科技突破,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比如“碳捕获技术”、“地球工程”。因此,我们可以继续维持现状,坐等科技的“救赎”。

为什么是误区?
科技是工具,不是魔法: 科技确实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武器,比如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碳捕获技术等。但这些技术需要时间研发、大规模部署,并且都有其成本、风险和局限性。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我们对科学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之上。
“等”不起: 气候变化的累积效应非常严重。如果我们等到“万能科技”出现再行动,可能为时已晚,很多生态系统将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很多科学家强调,现在就必须采取行动,减缓排放,适应已经发生的变化。
忽视行为和政策的重要性: 即使有最好的科技,如果人们的行为模式不改变,如果政策不支持,技术也很难发挥作用。比如,即使我们有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但如果用电量过大,或者电力传输效率低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4. “这是别人的问题,关我什么事。”—— 国家主义与地域主义

在讨论全球变暖时,很容易出现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尤其是当自己生活在受影响较小的地区,或者认为发达国家对历史排放负有主要责任时。

为什么是误区?
地球是“一家人”: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没有国界。一个地区的污染,会通过大气环流影响到全球。一个国家的极端天气,也可能通过国际贸易、供应链影响到其他国家。
“责任”与“行动”的辩证: 确实,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碳排放更高,对气候变化负有更大的责任。但“谁的责任更大”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我为什么不行动”的借口。因为无论谁的责任,行动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寻求低碳路径,并且发达国家也需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搭便车”的危险: 如果大家都有“别人不干,我也不干”的心态,那么全球合作就无法实现,气候变化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

5. “一次极端天气就是全球变暖的证据,不用那么麻烦。”—— 简单化因果关系

当发生一次热浪、一次洪水时,立刻有人会说“看!全球变暖了吧!”。反之,如果某个冬天特别冷,又有人会说“全球变暖是骗人的!”。

为什么是误区?
天气 vs. 气候: 这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天气是我们每天经历的短期大气状况(今天下雨,明天晴),而气候是长期来看某个地区的天气平均状况和变化规律。一次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是气候变率的一部分,但要判断它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需要长期的统计分析和科学模型。
“归因”的复杂性: 科学家们在研究极端天气事件时,会用“归因科学”来评估全球变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们会比较在有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发生这种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在没有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并不是所有极端天气都能简单地归结为全球变暖,但全球变暖会增加某些类型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
警惕“证伪”思维: 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不断积累证据来证实的,而不是通过寻找反例来证伪。气候变化有海量的科学证据支持,不能因为一两个天气事件就否定整个科学结论。

6. “反正都这样了,不如‘躺平’。”—— 宿命论与丧失斗志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加上信息爆炸带来的焦虑,有些人会感到无力,觉得“反正都到这份上了,能怎么办?”。这种“躺平”心态,是一种放弃希望,放弃努力的表现。

为什么是误区?
“改变”是可能的: 即使我们已经排放了很多温室气体,地球的温度也在上升,但“改变”永远是可能的。我们可以减缓升温的速度,可以降低升温的幅度,从而避免最灾难性的后果。现在采取行动,比未来采取行动,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适应的必要性: 即使我们能有效减排,我们也需要适应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气候变化。这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洪水、研究耐旱作物、改善早期预警系统等等。适应也是一种积极的行动,而不是消极的“躺平”。
机会与挑战并存: 应对气候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绿色经济、创新技术、改善生活方式的机会。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改善空气质量可以提升公众健康。

总而言之,应对全球变暖,需要我们摆脱那些看似合理但实则限制了我们视野和行动力的误区。它不是一个遥远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练习,也不是一个可以等待科技来解决的“黑箱”。它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社会、每个国家共同参与,从根源上思考和行动的系统性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拿出历史气候资料,说商代/唐代的温度比现在暖和很多,归结出我们不需要担心全球变暖的问题。

2.拿出地质时期的古气温资料,说几亿年前气温比现在高得多,我们不需要担心全球变暖。

3.只看见冻土区融化,干旱区缩小,就认为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利大于弊。

4.无力认识它背后的地球科学实质,片面的将全球变暖视作政治阴谋,在科学议题中掺杂民族主义。

5.无限放大“地球不需要拯救,只需要拯救人类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6.静态的将当代二氧化碳浓度与古代/地史时期对比,忽略变化速率。

7.对全球变暖的认识极为片面,只停留在气温升高几度、海平面上升几米的最基础层次,对更深层次的生态变化、极端气候、气象灾害、海洋酸化等问题缺乏认识。

鉴于我懒得就每个话题展开反复的说,而且也在知乎说过很多了。

有些东西,关心的人自然会去找IPCC的报告来看,不关心的人,任你嘴皮磨破也无济于事。

在知乎已经就全球变化话题写过很多东西(想抬杠之前先自己找答案去),这里直接给结论:

1.全新世以来的全球变冷,与工业革命后的全球变暖不冲突;当代的全球变暖问题,与地质历史时时期的冷暖变化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但凡有人拿这个说事,你就可以忽略他了。

2.人类活动造成的变暖速率,超过了地质历史时期许多变暖事件的速率,我们进入了无迹可寻、无例可依的未知领域。

3.冻土区融化会释放更多的甲烷及二氧化碳,引起正反馈,使全球变暖向无法收拾的方向更进一步;干旱区缩小是全球变暖增加内陆降水的结果,但该结果的另一面是沿海及湿润区的台风、洪水、极端天气事件多发,严重危害人类生产生活,大家有心可以关注一下近年来的极端天气和灾害天气;过快的升温造成高山冰川的快速融化,引起更频发的冰川泥石流/冰崩灾害,威胁江河上游人们的生产生活。

4.全球变暖是一个科学事实,政客们拿来撕逼和讨价还价,并不意味着它是政治阴谋。

5.全球快速变暖,受到影响的从来不是人类自己,还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同1/2

7.认识全球变暖,首先要建立起全球碳循环的观念,然后你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海洋的问题,冻土的问题,苔原的问题等,全球变暖从来不简单的是海面涨几米而已。


放几个以前与全球变暖/碳循环有关的答案的链接,有需要者可以自行了解:

还有一些其他人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大家在应对全球变暖这事儿上,那些容易跑偏或者想当然的地方。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科学理论,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误解和走样。1. “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科学家,也救不了地球。”—— 现实隔离与个人无力感这是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的误区之一。很多人觉得全球.............
  • 回答
    不少人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在知乎上,即使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万字长文,或者绞尽脑汁回答了一个问题,收到的反馈却寥寥无几,甚至完全石沉大海。这种“找不到存在感”的体验,在知乎这个庞大的内容社区里,可以说是相当普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1. 海量内容和筛选机制的鸿沟首先,知乎的用户.............
  • 回答
    乘坐飞机时,手机不能使用,这是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规矩。空乘人员会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广播里也会播放相关的安全须知,大家对此也格外重视。毕竟,飞机在高空飞行,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听到“请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或者“请关闭手机”的指令,大多数人都会乖乖照做,生怕惹出什么麻烦。可到了加油站,.............
  • 回答
    周震南“老赖”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但大众的谴责矛头主要指向周震南本人,而非其父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法律、道德、舆论传播以及公众心理等角度来分析,会发现其中的逻辑脉络。 1. 法律责任主体与公众认知: 债务主体是周震南: 最直接的原因是,从法律上讲,周震南是涉案债务的法律主体。无论是作为公司.............
  • 回答
    当《三体》以其磅礴的宇宙尺度、深邃的文明冲突以及令人战栗的黑暗森林法则席卷了无数读者,引发了一场关于“想象力”的大讨论时,总会有人跳出来,泼一盆冷水,声称“《三体》的想象力也就那样”。这种声音,乍一听,似乎有些突兀,甚至会让那些沉浸在三体世界里的读者感到一丝不解。但仔细想想,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其.............
  • 回答
    不少车友在路上骑行,尤其是遇到后方有汽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保持在车道中间,不往路边靠拢,这种现象似乎成了许多骑行者的一种默契。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听话”或者“不在乎”。首先,对于骑自行车的人来说,最首要的考量往往是自身的安全。路边的环境并不总是理想的。路肩可能狭窄,甚至完全.............
  • 回答
    在中国,结婚时男方买房买车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背后有着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和经济因素。这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长年累月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的层面:一、 历史传承下的“男主外,女主内”传统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男性被视为家庭.............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其实挺常见的,毕竟谁不想知道如今出国留学的“普遍情况”呢? 关于留学生在国外是靠自己赚钱还是家里支持,这个问题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变量,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先说家里支持的情况,这应该是目前绝大多数留学生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你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不同的平台,人们对转基因的态度差异巨大,腾讯、网易这样的主流新闻门户,评论区里充斥着对转基因的质疑和反对,而知乎上,支持的声音则显得更加响亮和专业。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些平台的用户群体和内容属性。腾讯、网易作为综合性新闻门户,其用户覆盖面极广,年龄、教育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尤其加上了“娱乐圈一部片酬超过大部分人一辈挣得钱”这个具体的例子,让它一下子从抽象的哲学思考,变得有血有肉,也更能触动人心了。咱们就好好聊聊,读书的意义,尤其是当它和你我这些普通人一辈子辛辛苦苦赚的钱,跟那些高高在上、动辄天文数字的片酬摆在一起的时候,它到底在哪儿?首先,得承.............
  • 回答
    拍一部叫得响的科幻电影,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也解释了为什么这片子市场里,美国人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其他国家的身影则相对少见。首先,我们得说钱。科幻电影,尤其是那些能让人拍案叫绝的,通常都需要巨额的预算。为啥?想象一下,你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有奇形怪状的外星生物,有颠覆想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复杂的东西。你提到“中国人大部分都还是很善良的”,这句说得一点没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哪个国家的人,善良和不善良的都有,这和国籍关系不大。然而,为什么在我们一些人的感知里,中国人在西方社会留下的印象却常常不那么正面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方面交织的复杂现象,不是一两句话就.............
  • 回答
    在日本待久了,你最能体会到的就是那种表面的和谐之下,暗流涌动的复杂。说日本民众“大部分”倾向右翼,这个说法太绝对了,也太简化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倾右的表象与背后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右翼”。在日本语境下,“右翼”(ゆうよく)通常指的是那些强调国家主权、民族认同、传统价值观,对修改.............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在咱农村里,真是个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现象了。你说它傻吧,好像有点道理,没人住,盖这么大的房子,得花多少钱啊?但你要说它没道理,那又觉得,这背后一定藏着些咱们城里人不太容易一下子想明白的门道。我仔细琢磨琢磨,这里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层叠一层,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有人不住,还盖新.............
  • 回答
    上海在全国“外防输入”重任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全国各地对疫情的担忧,以及对国家整体防疫成果的肯定,也让一部分人对上海在其中的表现产生了不理解甚至质疑。这种不被“承认”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优秀”或“不优秀”的评判,而是夹杂了信息不对称、认知差异、.............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而且确实是不少人对设计院结构专业年轻化团队的固有印象。但如果真这么简单,那整个行业可能就有点问题了。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从我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把这个事情说透了。首先得承认,在设计院,尤其是初期阶段,结构设计确实会涉及大量的“画图”工作。这没错。而且你看到的团队里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人.............
  • 回答
    “欧美生活无聊吗?”这个问题,我听到过不少来自国内朋友的疑问。尤其当他们初次来到欧美,看到周末的街道格外安静,商场早早关门,就开始担心这里的生活是不是过于单调,缺乏了国内大城市那种“不夜城”的热闹劲儿。在我看来,答案其实是……不那么简单。它取决于你对“生活”的定义,以及你想要从中汲取什么。首先,关于.............
  • 回答
    朋友们,提到蜘蛛,不少人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那种对八条腿的生物的恐惧感,在人群中非常普遍。那这种大家口中的“可怕”生物,一年到底会在全球范围内夺走多少人的生命呢?说实话,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惊讶。首先,得给大家明确一点:绝大多数的蜘蛛,都是无害的,甚至可以说对人类是友好的。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比如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思考过的。一方面,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印度人)智商普遍较高的说法,这似乎与“伟大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一现象产生了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并非不能兼容,理解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看待“智商”、“伟大科学家”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明明现在关于转基因的科普信息不少,为什么还有不少人坚持反对呢?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他们不懂”就带过。咱们仔细掰扯掰扯。一、 历史的阴影与信任危机首先,得承认,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过程里,确实有过一些争议和不那么光彩的时期。早些年,一些公司在推广转基因产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