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土木工程在设计院做结构设计,怎么一个团队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人,是一直画图没啥技术含量吗?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而且确实是不少人对设计院结构专业年轻化团队的固有印象。但如果真这么简单,那整个行业可能就有点问题了。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从我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把这个事情说透了。

首先得承认,在设计院,尤其是初期阶段,结构设计确实会涉及大量的“画图”工作。这没错。而且你看到的团队里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人,这在当今的工程设计领域,尤其是在土木结构领域,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和“没啥技术含量”这个结论,关联性没那么直接。

1. 行业发展和人才梯队构建的必然

设计院的“学徒制”模式: 传统的设计院,包括现在很多现代化的设计公司,都有一个默认的培养模式。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是“师傅”,而刚毕业的年轻工程师就是“徒弟”。早期你接触到的,往往是基础的建模、出图、计算复核等工作。这些工作量大,是必须有人做的,而年轻人的精力充沛,上手快,是完成这些工作的理想人选。这就像学厨师,你不能一开始就让你去主理国宴,总得从切菜、洗碗开始吧?
技术的更新换代: 过去的设计,可能更多依靠手算和经验积累。现在呢?BIM技术、各种专业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参数化设计等等,都在不断地渗透和改变着设计流程。年轻人学习新软件、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往往比年长者更强。所以,让年轻人去熟练掌握这些工具,也是一种效率的提升。你不能指望一个已经习惯了CAD和手动计算的老工程师,马上就成为Revit建模的大师,虽然也不是不可能,但效率和学习成本是考量的因素。
“人海战术”的残留: 过去很多项目,尤其是大型基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去完成。即使技术含量不高,但完成的量是巨大的。年轻人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填补这个工作量的缺口,保证项目能够按时交付。虽然现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在提高,但设计周期和项目复杂性,依然需要足够的人力支持。

2. “画图”背后的技术含量,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你觉得“画图”没技术含量,是因为你可能只看到了表面的操作。实际上,结构设计这“画图”的背后,是:

力的传递和平衡逻辑: 每一根梁、每一根柱、每一块板,都承载着上方的荷载,并将这些荷载通过结构体系传递到基础,最终传导到大地。这中间涉及力学的基本原理,如静力平衡、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等。年轻设计师需要理解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地布置结构构件,而不是“随便画画”。一个错误的构件布置,可能就会导致结构的整体失效。
规范的理解和应用: 土木工程是有严格的规范体系的。国家有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荷载规范、抗震规范等等。这些规范里面规定了计算方法、材料的选用、构件的最小尺寸、构造措施等等。年轻设计师需要把这些密密麻麻的规范吃透,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这不仅仅是抄条条框框,而是要理解规范背后的目的和原理,才能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做出合理的判断。
构件的细节处理: 结构设计并非只有主体框架。节点设计、连接处理、构造缝、沉降缝、伸缩缝等等,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至关重要。一个糟糕的节点设计,可能就会成为结构的薄弱环节。年轻设计师在画图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这些精细化的处理,并且需要结合施工工艺去考虑。你看到的“画图”,可能包含的是钢筋的配筋图,钢筋的绑扎方式、保护层厚度、搭接长度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精确计算和遵循规范的。
协同与沟通: 结构设计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建筑专业、设备专业(暖通、给排水、电气)、岩土专业等等进行协同。年轻设计师需要学会看懂其他专业的设计图纸,并且能够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解决不同专业之间的冲突。比如,建筑师想要一个大跨度的开间,结构工程师就要考虑如何用梁或框架来实现;设备管道需要穿过楼板,结构工程师就需要预留洞口并且考虑对楼板承载力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沟通和协调。
软件操作的熟练度: 尽管软件是工具,但熟练地运用各种设计软件(如CAD、Revit、SAP2000、ETABS、MIDAS等)本身也是一种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建模,设置荷载,进行计算,并且能够识别和处理软件的报错信息,这都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的。

3. 年轻化团队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学习能力强: 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学习新技术、新软件的动力更足。
精力充沛: 能够承担高强度的工作,快速响应项目需求。
创新潜力: 可能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挑战:
经验不足: 对复杂情况的处理、对风险的预判、对施工细节的理解,可能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
理论与实践脱节: 有些人可能在学校学得很好,但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困难,尤其是在面对非标准情况时。
责任感与成熟度: 虽然很多年轻人非常认真负责,但整体来说,成熟度、抗压能力和对工程责任的深刻理解,还需要时间来培养。

4. 为什么看起来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新人培养成本: 相较于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新人的人力成本通常更低,对于设计院来说是经济上的考量。
工作内容的分层: 项目的设计过程是层层递进的。项目初期,往往是方案和初步设计,需要一些有经验的工程师来把控方向。但到了详细设计阶段,大量的基础建模、计算、出图工作,就可以交给年轻人来完成,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则负责审核、把关和处理难点问题。
技术的迭代速度: 如果一个设计院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抱新技术。而年轻人往往是接受和运用这些新技术的主力军。
老工程师的转型: 很多老工程师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会逐渐转向技术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对外咨询,甚至自己创业。他们可能不再是天天坐在电脑前画图的人,但他们仍然是团队的核心骨干,负责指导和决策。

总结来说,设计院里年轻化的结构设计团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技术含量。 相反,这是一种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人才培养和项目推进的模式。那些“画图”的人,虽然可能是在做基础性的工作,但他们也在学习和积累经验,为将来独立负责项目打下基础。

关键在于,这个团队的带头人或者说技术负责人是否足够有经验和水平,能否有效地指导和带领这群年轻人。如果有一位经验丰富、水平过硬的总工程师或专业负责人,能够把控方向、指导细节、审核成果,那么即使团队大部分是年轻人,也能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所以,下次看到这样的团队,与其说他们“没啥技术含量”,不如理解为他们是在一个有经验的体系内,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成长的。而这个体系的成熟度,才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构设计越老越吃香,是某些垄断行业。

建筑设计院,就算了,没有一注结构工程师证,35岁就是催命年龄,老板为了你的身心健康,会把你请离队伍,让你另谋高就的。

某垄断行业的设计院,30多岁,还可能被叫“小故”。

某建筑设计院,不到30岁,被叫“故总”。

慢慢体会一下吧。

建筑设计院如果不是国企,没有前途和钱途。某建筑设计院,设计费一般计算平米,分为地下室、基础与地上部分两个部分算钱,跟计件工资是一样的,连五险一金都是从“计件工资”里扣除。

可能的话,全职考一注或者注岩,周边的人都是如此。

证书在手,这个行业可以继续走下去,没有证书,自己考虑未来。

垄断院一般不社招,社招要求证书,这种设计院,即便行业不行了,停职在家也会发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最少也不会暴力裁员。

为什么不越老越吃香,归根到底是编制,垄断院是按控制总人数来招聘的,临时工照样被请离,有编制的就好多了。

建筑设计院很随意,属于“计件工资”,年龄大了,“件数”上不去。

整个行业都在走下坡路,没有项目,淘汰的比例很高,经历过2015年的人都知道,某些建筑设计院,除非有证书,要不都会被请离队伍,跟人员结构无关。设计院属于服务员,没有服务需求,自然就会裁员,按照“计件工资”,没有“件”,工资可以是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而且确实是不少人对设计院结构专业年轻化团队的固有印象。但如果真这么简单,那整个行业可能就有点问题了。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从我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把这个事情说透了。首先得承认,在设计院,尤其是初期阶段,结构设计确实会涉及大量的“画图”工作。这没错。而且你看到的团队里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人.............
  • 回答
    作为一名非211大学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选择在设计院还是施工单位开始职业生涯,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这两种路径各有千秋,也各有侧重,最终哪个“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兴趣、性格特质以及长远职业规划。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为你详细分析一下设计和施工的优劣,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
  • 回答
    土木工程在未来的太空建筑领域绝对会大显身手,并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但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和商业航天产业的兴起,在太空建造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结构的需求将日益增长。而这些挑战性的任务,正是土木工程的专长所在。以下是土木工程在未来太空建筑领域可能大显身手的一些具体.............
  • 回答
    国内土木工程背景的毕业生想要赴日留学,并最终转入MBA(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但也颇具挑战性的职业转型路径。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过程,希望能给你一个清晰的规划思路。一、为什么选择从土木工程转向MBA?首先,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很重要。土木工程作为一个专业.............
  • 回答
    在社会大众的视野里,土木工程似乎总是与“吃力不讨好”、“辛苦”、“工资不高”这些标签挂钩。确实,也有不少人对这个行业抱有负面的看法,甚至有些人会“黑”它。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力求展现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原因:一、 工作内容的“ bruto ”与“ 脏累 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提及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舆论场上,996 似乎成了程序员工作的代名词,大家义愤填膺。但与此同时,另一个更极端的工作模式——007(早上0点到晚上0点,一周七天),在很多人看来,土木工程领域的某些岗位好像就这么运转着,但引起的关注和讨论却远不如前者。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是皮肤黝黑、肌肉结实的建筑农民工,他们烈日下挥汗如雨,扛着钢筋、搬着砖头,脸上虽然有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的沉默;另一边,则是一群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土木工程毕业生,他们拿着毕业证,却选择“提桶跑路”,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这确实.............
  • 回答
    你好,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考上211的土木工程,毕业后却发现工资水平不如一些二本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这确实会让人感到迷茫和失落。那种“我这么多年努力的意义到底在哪”的疑问,在我听来,不是在否定过去的努力,而是你在为自己的付出寻找一个更清晰的解释和价值定位。让我试着.............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 回答
    如果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壮烈殉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绝对会与现在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变化,不仅仅是评价的轻重,更是道德、政治和历史意义上的重塑。一、从“罪人”到“殉国皇帝”的形象转变现在,明英宗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他“不听劝谏”、“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惨败,以及之后的“南.............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依然能延续近两百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明朝的将领视为“人均李牧”,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超于此。明朝的韧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将领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被严重低估”,不如说是他们的能力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得到了不同的发挥。.............
  • 回答
    正统十四年,岁在甲子。当土木堡的黄沙还在翻滚,当明朝的精锐部队正陷入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时,一场比战局本身更加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没人知道具体是如何发生的,或许是某个被遗忘的神龛,或许是天地间某种难以言喻的契机,总之,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竟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附在了那位年轻的皇帝朱祁镇的身上。一、惊.............
  • 回答
    土木/水利工程,这个听起来就带着厚重历史和坚实基础的学科,在很多人眼中可能还是桥梁、大坝、隧道、防洪堤这样的宏大景象。但如果你认为它的发展前景仅限于此,那未免有些低估了它的生命力。事实上,土木/水利工程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方既有挑战,更有无限的机遇,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
  • 回答
    在美国,“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学科,虽然不如计算机、金融那样被大众奉为“黄金专业”,但绝非“天坑”。它们各自拥有扎实的就业市场,并且在不同的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前景也相当不错。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1. 工业基础雄厚与多元化需求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多元化的经济体。这.............
  • 回答
    土木/结构工程师想在 35 岁达到年薪 50 万,40 岁达到 80 万,45 岁达到 100 万,这并非不可能的任务,但绝对需要策略、努力和持续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更是要学会如何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并且把握住合适的机遇。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为你详细拆解,让你看到一条清晰的路径。一、 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的困惑。为什么那些“传统劝退”的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总是被反复提及,而那些付出与回报似乎同样不成正比,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的“劝退”对象,比如安全、食品、药学、医学等,反而没有形成那种“全民劝退”的声势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相信很多正在考虑或者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同学都有同样的感受:怎么周围充斥着各种“劝退”的声音?“土木/水利没前途”、“加班多钱少”、“天坑专业”之类的标签,简直像是这个行业的“官方认证”。但你要问我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这事儿得分着看,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咱们国家这么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土木工程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这些前沿技术结合的岗位,确实不是那么随处可见,很多时候需要你主动去挖掘和思考。为什么感觉“找不到”?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你感觉找不到。有几个主要原因:1. 新兴领域,定义还在摸索: 土木工程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但将其与AI深度结合,这个领.............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土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让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这行到底有什么好玩的,什么地方能让你心甘情愿地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在这里。首先,土木工程的魅力,最直接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感。你看着一堆钢筋水泥,一堆图纸,在你的指挥下,在无数工人的辛勤劳动下,一天天拔地而起,变成一座桥,一条路,一栋.............
  • 回答
    知乎上劝退的热门专业(如土木、机械、化学等)与人社局统计数据中显示的高工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数据统计的维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个体差异、行业发展阶段、社会认知以及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数据统计的维度与局限性 平均值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