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知识水平以汉代的标准是否人均大儒?

回答
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如果用汉代的“大儒”标准来衡量我们现代人的知识水平,我们是否每个人都堪称“人均大儒”?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在汉代,“大儒”究竟意味着什么,然后才能进行比较。

汉代的“大儒”是怎样炼成的?

在汉代,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推崇的学术正统。成为一名“大儒”,绝非易事,这背后有着一套严苛的体系和标准:

1. 深厚的经学功底: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大儒”必须对《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了如指掌,不仅要能背诵,更要能深入理解其微言大义、字斟句酌。而且,经学是会“易学”的,即同一个经典,会有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解读,比如《诗经》有毛诗、萞诗、鲁诗、齐诗之分;《尚书》有孔安国传、《欧阳尚书》等。成为“大儒”意味着需要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的经学流派,并能与同道或异见者进行辩论,论证自己学说的合理性。这需要花费数十年乃至一生去钻研。

2. 广博的学识储备: 儒家思想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历史、伦理、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都紧密相连。一个“大儒”还需要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即使是批判性地了解),熟悉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大事记,掌握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对礼仪制度有深刻的认识,甚至还需要对一些杂学有所涉猎,比如医学、兵学等。这种广博是为了能够将儒家思想应用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政治劝谏,制定政策。

3. 高尚的道德修养: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儒”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楷模。他们需要身体力行地践行儒家伦理,如仁、义、礼、智、信,以自身的品德感召他人。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很难被尊称为“大儒”。

4. 传承与授业的能力: “大儒”往往是某一学派的宗师,拥有大量的弟子,能够将自己的学问和思想体系传承下去。他们通过讲学、著书立说等方式,形成自己的学派,并影响后世。

汉代“大儒”的稀缺性

要达到上述标准,需要:

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汉代没有现代普及的教育体系,学习主要依靠私人教学、家传或者拜师。从少年时期开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背诵、理解、思考,没有捷径可走。
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能够脱产专心致学,需要家庭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至少能够供养一个人不事生产,安心读书。绝大多数普通百姓,生计艰难,难以负担如此漫长的求学过程。
优秀的师资和学习资源: 虽然有书,但书籍的抄写和传播成本高昂,质量也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你深入理解经典、辩析学说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在汉代,真正能够被冠以“大儒”之名的人,是极其稀少的。像董仲舒、郑玄、马融、许慎这样的人物,都是在特定领域学养极深、影响深远的大师级人物。他们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学术高峰。

对比现代人的知识水平

现在我们来审视一下我们现代人,用汉代的“大儒”标准来衡量,是不是“人均大儒”?

优势:

1. 知识的普及与易得性: 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现代教育体系让基础教育几乎覆盖了所有人。识字率、算术能力远超汉代。我们可以轻易通过学校、书籍、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海量的知识。即使是普通人,也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2. 信息爆炸与知识分工: 现代社会知识体系极其庞杂,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极其深入的研究。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可能比汉代的“大儒”掌握的专业知识要精细和深入得多。例如,一个现代物理学家对宇宙的认知,远非汉代人能想象。

劣势(或者说不符之处):

1. 经学与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绝大多数现代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也远远不如汉代的“大儒”。我们可能知道一些儒家思想的哲学概念,但要达到“字斟句酌、了然于胸”,甚至能进行经学辩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并非现代人的“错”,而是时代和社会价值观的不同。我们的教育体系也并非以儒家经典为核心。
2. 学识的“精深”与“广博”的衡量标准: 汉代“大儒”追求的是一种“通才”式的学识,是将儒家思想贯穿于一切知识和实践中。而现代社会更强调“专才”,我们擅长某个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但在其他领域的广度上,可能就显得不足。虽然我们通过媒体、互联网也能接触到很多信息,但这种接触往往是碎片化、表面化的,远不如“大儒”那种融会贯通的理解。
3. 道德修养与“大儒”的社会角色: 现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更多体现在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上,而“大儒”所承担的那种以个人道德修养来“化民成俗”的社会角色,在现代已经非常罕见,甚至难以实现。我们不会期望一个程序员去“德化”大众,而是看重他的编程能力。

结论:

如果非要用汉代的“大儒”标准来衡量,那么现代人绝大多数都不是“人均大儒”。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知识极大丰富、获取极大便利的时代,我们的信息量和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可能远远超过汉代的大部分读书人。但“大儒”并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堆砌,它包含了一种特定的知识体系(儒家经典)、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一种特定的社会功能(道德楷模、政治咨询)和一种极高的学问门槛。

我们掌握了无数的“知识”,但我们并没有像汉代“大儒”那样,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少数几部经典、一种思想体系的 “咬文嚼字”式钻研,去构建一套完整的哲学和政治伦理体系,并以此来作为人生的指导和治国的方略。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比汉代的大部分读书人“知道”得多,但我们和汉代的“大儒”所走的道路、所追求的目标、所具备的品格,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各自领域的“专家”,而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全知全能”的学者典范。所以,用“大儒”来形容我们,更像是一种夸张的比喻,而非事实的准确描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

在造纸术彻底推广以前

书籍那不是一般的珍贵

加上大家族自己把自己的书都保管的很好,不让别人看那种

东方朔说自己看了44万字的书,就被大家惊叹那种

关羽读春秋,不是因为别的,因为他就这么一本书


而古代的就算是寒门,那也是一县的头面人物才能叫寒门

举个简单例子吧

你们县里的首富,都只能算寒门,家里只有两三本书那种

你们省里的首富,也就是刘强东那个级别,才勉强算踏入豪门的门槛

只有许家印、马云、王健林等等才算是豪门


二、

古代因为竹简制作不易,加上最早还是拿刀子刻字,历史记载孙膑受刑之后,由于使不上力气,每天只能写一二十个字,先秦诸子的著作字数就明白了:《老子》5284字,《论语》11705字,《孙子兵法》7409字。

一直到毛笔出现后,《庄子》古本有十余万字,今本大约65000字,《墨子》76516字,《孟子》34685字,《荀子》90800字,《韩非子》106131字……

但是,竹简还是贵啊,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比如你看到一本书,正文写的是:阿宾的成绩并不好,但是也给他考上了一个学校。

你抄书的时候就会想,省点力气吧,就抄写:阿宾成绩不好,但是也考上了大学

你朋友把你抄写的借走,也打算抄一遍的时候,也想省事啊,就写:阿宾成绩差,也考上大学

你朋友的朋友再抄写的时候,就成了:宾绩差,仍入学

等到最后一个朋友打开一看,第一句就是:绩差入学

后来到了元朝,元仁宗重新开科举,规定考试题目只能从朱熹圣人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题

然后到了清朝,连你答题也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答题了

大家就拼命研究啊

为什么要说绩差入学呢?

大家写了几万字几十万字来探讨绩差入学

于是后来一个考生看到了题目:绩差入学

于是破题从圣人见南子开始破题,然后洋洋洒洒从胡太太、学姐、珏慧等论点入手,写足了400字


三、

其实一直到明朝,明代光日本救一船一船的运书去日本那种,文化已经很繁荣了

但是你是一个明朝人,你打算收集唐宋八大家的文稿

你要跑遍几个省的书院,走访几百个人才能凑齐

和现代百度一下就有完全不一样

而在汉朝,加上很多大家族把藏书当宝贝,就更难

你如果能把很多书籍背下来

那么你穿越回去,大概率会········被落水·······


四、

就像我说的

梁章矩在《制义丛话》中引述这样一个事例:取四书各首句并作一题曰:‘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老童即应场曰:‘道本乎天,家修而庭献也。’

一个连秀才也没有考中的老童生,但其“破题”功力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国初时,嘉兴县县试全案已定,惟甲乙二人文笔并佳,不能定案首。屡试之,皆然,以致全案难出。最后乃以《四书》之‘O’,命各作一破题。甲所破题曰:‘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乙曰:‘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

还有记其破题曰:“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又一则曰:“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

还有的书上记载的破题为:“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



综上所述

书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解读



当然汉朝还是有好处的

农家赵过,推广垄耕和牛耕。还发明了耧车,天下田亩增产一倍,

还能当一个搜粟都尉

别嫌小

到了儒家大兴以后,你一辈子推广红薯,按照穿越小说的写法,怎么也得封个侯啊

实际上真实的历史是:赏了一个举人·······


也就是说,汉代你搞点科技,还是有前途的

等到以后儒家盛行以后的朝代搞科技的话,袁隆平这样的大神,也是刀笔小吏的命



那么怎么当大儒呢

你得靠现代的信息来刷声望

二十四孝记得不?司马光砸缸记得不,文彦博取球记得不?司马光杀蛇记得不?小偷偷曾国藩曾国藩背书一夜记得不?

各种各样的段子故事刷起来啊

刷好了声望以后

你就是大儒

你画个圈

后世都一群人尖子帮你解读

你不是大儒都不行

一群人都靠研究你吃饭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