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你认为是原因的,可能是结果。这种案例比比皆是,能正确区分因果,需要极高的智慧。
因为国际话语权的关系,众所周知,话语权是什么意思,所以什么是热门项目,什么是冷门,其实不是体育比赛决定的,而是宣传机器决定的。
于是西方能拿到金牌的项目,被大肆宣传,就变成了热门。相反,就变成冷门。
西方拿金牌的领域多设置几块奖牌,其他的少设置几块,于是西方拿的金牌也就挺多的。
话说白了,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完全可以把乒乓球根据使用的球的不同,拍子胶皮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比赛项目,然后多设置若干块奖牌,然后使用宣传机器吧乒乓球变成全球最热门的项目,让他们只能看着,就是拿不到奖牌。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利益,一切问题的演变,都可以归结为力量。
简单,就是这么简单。
基本上,在不需要兴奋剂,或者兴奋剂介入难度比较大的领域,中国的表现还都挺好的。一些甚至可以算是拥有优势了。
在兴奋剂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域,中国队表现就平平了。
美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举个例子来说,
美国游泳运动员,因为哮喘高发(超过25%),所以普遍需要一种能够治疗哮喘,同时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水平的药物。
那么美国游泳运动员为什么会哮喘高发呢?一个解释是泳池消毒成分含氯,对运动员健康有影响。这个解释还算合理。
那么为什么在同样泳池训练的美国跳水运动员就没有哮喘高发的现象呢?
这是个神奇的问题。
射击当然是用不到兴奋剂的。应该用不到吧?
跳水大概也用不到。
举重……只能说,那么长的赛程,兴奋剂不是决定因素吧。现在看起来出场次序的策略影响更大,至于说玩脑子……哦……
当然,在三大球上还有一些问题。但是三大球这东西,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也没啥明显优势。
每思及此,总是感慨:
你所谓的冷门项目是哪些?
举重?举重是最早列入奥运会的项目之一,当初是欧洲人最喜欢最看重的项目,也是“更高、更快、更强”里面的更强。欧美文明的两大祖源古希腊和古罗马就一直有举重比赛的传统。现在欧美人在这个项目上拿不了冠军了,就成冷门项目了?
跳水?以上同。现在欧美人在这个项目上很少拿冠军了,就成冷门项目了?
长跑?以上同。现在欧美人在这个项目上很少拿冠军了,就成冷门项目了?
我来直白地告诉你,你所谓的热门,就是欧美人喜欢、欧美人现在擅长的项目。你所谓的冷门,就是欧美人现在玩不过了,快要躺平了的项目。
果然,在技术领域,我们突破了的技术,就会马上变成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技术,一文不值,国际上不玩了的,夕阳产业。
我们没有掌握的技术,就是高精尖、高大上、前沿科技,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宗教信仰。
然后,这种思想就那么自然地延伸到了体育领域:凡事我们成绩好的体育项目,就是冷门的。
欧美人搞点马术、皮划艇、冲浪、冰壶、蹦床倒不是冷门了。
再说了,老美依靠黑人建立的中短跑优势,又是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1500、2500、5000,再来一个四人接力,多少金牌?
游泳更了不得:(蛙、蝶、自、混)X(50、100、200、400、800、1500)X(男、女、4),多少金牌?合着薅一个游泳的羊毛薅到秃?当年菲尔普斯一届运动会就拿了8枚金牌,被障眼法为鲨鱼皮高科技泳衣。咋不想想赛程设计合不合理?我们在乒乓球上多拿了几块金牌,乒乓球规则改了又改,改了多少次?
咱举重能来个(抓、挺、混、躺举)X(50、60、70、80、90、100)X(男、女、混、4人组合)不?
膝盖都长根了吧!
补充评论区几个比较好的观点(感谢):
举重竞技化了是必定会有严格规则的,就像游泳一样也有诸多限制(潜泳时间,蹬腿动作之类),而民间参与则不用这么多规范,所以举重和健身房的举铁还真就是同一个运动,只是一个用于锻炼一个用于竞技。有三米板跳台的泳池应该不少,而由于10米台难度过高,一般民众也不会参与,而且对场馆要求也高,很多室内游泳池没法做,但挑空足够的泳池是必定有10米台的,而10米台的由来则是欧洲古代的试胆大会,从悬崖往海里跳,现在其实悬崖跳水玩的人也蛮多的。
(我这里补充一点,其实跳水也就是你在游泳池边上往泳池里跳的升级版,我个人就有3米台跳水的经验------从岸边跳大坝。我堂哥起码跳过5米以上,从台子上。跳水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
不要偷换概念,你拍的如果是篮球,哪怕没有篮筐,也可以是运球的技术练习,跑两圈当然不算跨栏,但算跑步啊,广场舞可以算广播操健康操,但大爷大妈玩的双杠单杠还真算是体操。你只要是举杠铃而不是“拿杠铃”你就逃不开举重的技术动作,你可以不承认但你确实在进行举重运动。
(这里我补充一点,个人当年崇拜李小双,双杆玩得挺好的,各种滚翻不在话下。单杆也还行,摔过一次没敢再玩大的了)
-------------------------------------
事实上有些体育项目即便不是商业化很成功,但也是一个个产业,比如我国是自行车大国,但自行车运动并不普及,但也不妨碍我国有非常多的骑行爱好者,这个圈子里一样会讲究专业的装备,用专业的术语及训练方法提高成绩,而这些爱好者也会关注相关的体育赛事。而职业运动员的任务就是提高这个项目成绩的上限,然后带动产业及市场的繁荣。
-----------------------------
j最后我强调一下,虽然有些项目表面上看着商业化不太成功,但是背后却也支撑起了巨大的产业。比如自行车赛在我国商业化不算成功,但民间有许多自行车爱好者,周末现在你在帝都能看到一群一群骑行的人,包括曾经我本人,自行车和头盔、骑行服、手套、护膝、气筒、手电、计程器(带脉搏)、工具箱、运动鞋,这一大套下来也得小一万(我不骑了,是因为要带孩子了)。
总之,奥运会项目其实是民间运动的专业版、升级版、规范版。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其实大多数运动都是有大量拥趸的。不能说专业的运动员不多、没有商业化成联赛,就说是冷门运动。
把我们国家优势项目说成冷门,简直是无稽之谈,是不自信的表现。
冷知识——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大多数记录都非常奇葩。
目前创造世界纪录最多的人名叫阿什利塔·福曼,然而他的记录大多数都是「用手心托着台球杆跑步」「屁股下垫着橡皮球爬长城」之类奇奇怪怪的项目……
所以,如果你现在急着打破一项世界纪录,你选择什么项目性价比最高呢?
是和博尔特竞争「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还是和阿什利塔·福曼比赛「套着麻袋跟牦牛赛跑」?
对吧……
热门项目的逻辑在于从广大爱好者中「玩而优则职」,职业化成功后从底层联赛慢慢打到顶级(当然豪门青训除外哈)。
而中国的体育基础还是有些薄弱的,玩这套全民体育不占优(乒乓球除外),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奥运夺金是一个政治任务,那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最物美价廉的方法当然是玩举国体制,全国搜罗一批好苗子,拼命训练,去在那些竞争小没什么人玩的冷门项目争金夺银。
不过我觉得吧,现在中国体育的目标应该做出些许调整了,我们不再需要靠奥运金牌当成民族自豪感不可替代的重要来源,而全民健康和身体素质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体制。
冷门项目,我们有专业队,对手业余。
热门项目,我们有专业队,对手职业和半职业。
典型例子女子足球。在欧洲没有签半职业合同前,亚洲女足表现不错,日本还拿过世界杯冠军。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欧洲把男子足球联赛的模式移植到了女子上面,开始签半职业合同,这一下别说日本,连美国队都不行了。
你敢辱华,我就辱你。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当前的情况,是技术上的问题我们逐步在解决,群众体育的工作我们也在做,但是意识形态上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越来越让人觉得不可容忍。
破山中贼事小,破心中贼事大。
尽管解决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工作,但是目前来说心理问题太严重了。很多人张口就是中国人种不行。
有些人甚至拿具体的比赛战略说事儿,说体育总局有小巧难之类的金牌重点。这就蠢得很了。其他国家的体育运动就都是傻子吗?何况如果稍微一投资就能获得金牌,就足够证明人种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发展还不够快。从道理上说,如果你觉得发展不够快,那么你应该加班搬砖去,不应该在这说人种不行。你在这说人种问题,那就说明你不觉得问题出在发展阶段上。那么批驳你的种族主义观念,破你的心中贼,就很合理了。
实际原因是中国热门的项目在欧美都是冷门项目。毕竟,你敢说奥运项目不热门,有点太狂妄自大了。
在欧美是冷门项目的原因是欧美输不起都不玩了。
然后这个问题是以项目在欧美是否热门为界定标准的。
只要把标准反过来,问为什么中国成绩好的项目为什么在欧美是冷门项目就可以了。
事实上中国的项目覆盖了这些项目:
力量:举重项目中国是世界天团。
敏捷:乒乓球项目中国是世界天团。
敏捷:体操项目中国是世界强队。
敏捷:羽毛球项目中国是世界强队。
射准:射击项目中国是世界强队。
耐力:游泳、长短跑,中国都是世界强队。
在这些方面与中国竞争的分别有东欧国家、亚洲国家、欧洲国家、加勒比海国家、东非国家。这些地区的国家并不能在所有这些项目上与中国竞争。
在这里我们没有提到兴奋剂大国美国和澳大利亚。
所以这里还有可以加一个项目:
药物:美国是世界强队。
可要是这样的话,我们也要增加一个项目:
组织:中国是世界天团。
所以综合起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具备战争天赋的民族。
当然,有的人会说,中国人在田径项目上成绩不是最好的。没错。但是在这些项目上和中国竞争的分别是非洲国家的黑人和加勒比海国家的黑人,并没有欧美白人什么事。
他们一般就只有在吃药的情况下才能在需要昂贵投资的游泳池里战胜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然而在游泳项目上,随着中国游泳池建设得越来越多,欧美国吃着药都竞争不过中国。
从欧美流行的种族主义观点来看,欧洲人在种族主义世界观里的地位是相当可怜的。
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欧洲人在高加索山脉——也就是俄罗斯南部草原山地交界地带——起源以后,很快就被驱逐到了旧大陆的边角之地——欧洲。七千年以前,中东农民完成了对欧洲的占领,建立了欧洲人的人种基础。同时,北亚猎人则占领了北欧地区,并形成了对欧洲北部的全面军事优势。金发的北亚猎人对欧洲北部进行了血统融合,由此形成了北欧三国以及中欧德国荷兰等国高密度的金发基因。
综合起来说,欧美在运动项目上是严重缺乏天赋的。表现比较好的集中在靠近亚洲的东欧国家和北欧国家,比如说东欧国家的体操,北欧国家的乒乓球。以及拥有大量黑人移民的美国,拥有大量印第安人血统和西班牙血统的拉美国家。
所以这个问题错得还是很明显的。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
中国的体育项目覆盖了主要的体质指标并取得了明显优势,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首先得知道中国的那些金牌是怎么来的。
实际上,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拿到的那些奖牌,甚至2008年借主场作战的优势还拿到金牌榜第一,绝大部分原因都是战略选择的结果。就以中国自己的体育运动发展水平,体育资源丰富度,群众参与度,其实无论怎么算都不该在金牌榜上面排那么高。
这里要说一个决定体育竞技水平的根本因素:体育资源。它包括的东西很多,例如青少年储备人才数量,资金数量,群众基础,以及运动氛围。仔细比较这些东西你会发现,中国在任何一项上其实都是弱于欧美传统体育强国的,而且应该说是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如果说得更准确一些,其实什么举国体制之类的东西严格来说都只是表象,根本差异在于观念上。
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的现状就是,凡是世界上市场火爆、无数人争相参与的项目,包括男足、男篮、橄榄球、赛车、棒球、冰球、拳击、自行车等等,几乎所有世界真正流行、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中国最强也就只能达到世界三流,甚至还有很多根本就不入流。
而中国强大的那些项目呢?乍一看数量真不少,什么女足、女篮、体操、举重、乒乓球、跳水等等,金牌一点没少拿是真的,在奖牌榜上确实对中国贡献很大,但是这些项目有多少是有商业价值的?一共有几个国家有自己成熟的职业化联赛?说得难听一点,全世界一共有几个像样的对手?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跳水,全世界真正算是职业的跳水运动员一共只有几百人。是的,你没有看错,一共只有几百人!而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这几百人当中居然有80%左右都是中国人。说句不好听的,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跳水还不能摘金夺银,也实在太FW了点。
当然,出现这样的状况,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总局当年搞的“小、巧、难、女、少”的指导方针。但是这个锅你全往总局方面甩,那我觉得也不靠谱。中国体育总局制定这样的计划,侧重这些项目的发展,完全是为了多拿金牌“增光添彩”。你可以不喜欢这样的“增光添彩”,但更应该想想,如果中国社会本身就有欧美那种竞技体育的大环境,能够提供极其丰富的体育资源,在世界排名前十的运动中有能力摘金夺银,那也根本轮不到体育总局想这种点子对不对?
有些人张口就说什么体制问题,其实都是拿衣服。至少在竞技体育这方面,举国体制就是有再多的问题,但你想否定它?至少可以看得见的将来没戏。原因是什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因为中国实际上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竞技体育弱国,就连“体育大国”这种封号实际上也完全是奥运会依靠“小、巧、难、女、少”这样的指导方针,战略选择之下拿了一些看似光鲜的成绩之后自封的。只有看清这种事实,你才能真正明白,举国体制实际上还能提供一点成绩,让这个真正的事实不至于直接暴露在大部分人眼前,给他们一些虚幻的满足感。
————————————————
没想到这么个随手一写的回答,奥运会一开居然就那么多人评论。
不过本国现在有个特别莫名其妙的问题,什么事都得谈立场。评论区有些人的话看了简直就想笑。
最简单的一个问题,热门项目与冷门项目的界定,究竟是西方决定还是本国决定?答案显然都不是,是商业价值决定!说得再直白一点,这是市场自己产生的,而不是像评论区很多人认为的那样靠本国人或是西方人用拍脑袋或是投票之类人为干预的方式决定的!
能看懂什么叫“市场自己产生”吗?
就说最简单的,同样是足球,为什么男子足球就是世界第一运动,女子足球就不行?
原因灰常简单,因为女子足球和男子足球比真的完全不好看。不过这里不展开说这方面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我以前也回答过,而且比我回答更好的答案有的是。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
男子足球本身包含了大量的身体对抗、技术对抗、意志比拼,在这些最为基础的方面之上,逐渐衍生出了属于它自己独有的战术对抗和战术体系。在战术对抗、战术体系这些东西出现之后,又逐渐出现了日趋正规化的训练,再然后是训练项目的逐步细分(专业的话讲就叫分工程度提高)。再然后又衍生出梯队培养、器材安排及使用......这一系列相关的东西,根本不是什么“西方人”或是“本国人”自己拍脑袋认定的,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人类最本能的求胜欲望作用下,为了尽可能增大自己的获胜概率或是保持自己的相对优势,一点点发展出来的。
而在这些东西衍生的过程中,很多人或是出于对球员的喜爱,或是想要售卖产品得到金钱,或是想发挥自己的才华为足球效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地涌入这个圈子,让本来单纯的运动有了商业价值,又让它的商业价值一点点扩大。这些过程本质上都不是靠哪个人或是哪一地区的人决定的,那是在漫长的时间、无数的对抗和人类几乎无法想象的投入之下,日积月累才形成了如今成熟的足球产业,而且还在继续发展当中。
除了足球,现在全世界排名前10的其他运动,包括男子篮球、橄榄球甚至是我最不喜欢的F1等项目,实际上也都是在类似的过程当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与足球的区别,仅仅在于商业价值的多少(顺便说一句,我不喜欢F1并不是不喜欢赛车和赛车手,我只是觉得在有了喷气式发动机的前提下,这种提高活塞式发动机的运动真没啥意义)。
说到这里应该明白了吧,为什么人家是热门?因为人家经过发展,能够衍生出大量的产业,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甚至在某些地方,这种价值本身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范畴,不说别的,著名的伊斯坦布尔奇迹,利物浦半场0:3落后的时候,甚至有利物浦球迷因为接受不了如此惨痛的局面而自杀的!就连本国自己,不是曾经也有过输给香港导致曾雪麟辞职,大量球迷情绪激愤的场面吗?
如果有些人真的觉得这种完全的市场导向,以商业价值和开发程度决定冷热门项目的方式就不好,那不好意思,这个世界正常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别说世界其他地方,本国不也是长期从男足项目中拿钱补贴那些夺金项目吗?
就包括本国很多人经常说女足如何如何,请问各位现在如果不查资料,谁知道2011,2015,2019年三届女足世界杯,中国女足有没有进入正赛?如果进入了是哪届或者哪几届?最终成绩是第几?反正我是女足盲,真说不出来。
如果评论区的很多人真的想要把什么体操跳水之类的发展为所谓的“热门项目”,很抱歉,至少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你只能失望!这些项目可以依靠努力变成某些国际大赛的比赛项目,但这种“正式比赛项目”跟“热门项目”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谓的“热门”,指的就是商业开发程度,而不是其他。
要知道,现在所有的“热门项目”,其实与“冷门项目”一样,本质上都是从无到有一点点发展出来的。要想让现在的“冷门项目”成为“热门项目”,光靠一代人甚至两三代人的努力都不可能完成,必须依靠漫长的时间和无数的对抗,再加上为了获胜而持续长久的投入,才有做到的可能。因为没有这些,就无法吸引足够的受众群体加入这个圈子,没有足够的受众群体就没法吸引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而无法衍生出庞大的产业链,商业开发程度当然无法得到提高。
感觉已有的答案分析都不够深入……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应该拆分成:
由于篇(lan)幅(duo)限制,第一个问题直接给答案,不分析了:
冷门项目就是大众关注度(看的人少)和参与度(玩的人少)都低的运动项目(相对地,热门项目就是大众关注度和参与度都高的运动项目)。
第二个问题先给答案:
冷门项目的特征是:
然后是分析:
一、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相对单一且决定要素突出,多为个人项目
这里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对个人项目是指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等,对团体项目还包括各种局部或全队的人员组成和打法配合。“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相对单一”指的是“只有某一特定类型的人才能成为该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而“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相对复杂”则是指“不同甚至相反类型的人都能成为该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一般来说,团体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要比个人项目更复杂,拳击足球这类同场对抗型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要比举重体操这类各自表现型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更复杂。
竞技能力构成的复杂程度同时对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有决定性影响:
(一)关注度方面,竞技能力构成复杂的项目:
因此,竞技能力构成复杂的运动项目更容易获得高的关注度。
(二)参与度方面,竞技能力构成复杂的项目影响最终竞技表现的因素很多,因而不会出现“因为某一项差就无缘该项目高水平”的情况。例如:
反过来,由于竞技能力构成复杂,比赛结果悬念大,不同类型的人或球队都有可能通过合理利用自己在某一方面(体能中的爆发力、力量或耐力,技术,战术,大局观……)的优势赢得胜利。这对吸引更多人参与该运动显然是一个有利因素,但也对选材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大大增加了探索不同类型选材和培养的试错成本。
二、决定胜负的核心规则相对复杂
这里的“决定胜负的核心规则”是指如何判定成绩并由此决定胜负。例如:
显然,决定胜负的核心规则复杂,就容易劝退想要入门的初学者和第一次看比赛的人,也就同时降低了该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三、参与门槛较高而收益较低
参与门槛包括三方面,一是该项目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等身体条件的要求,二是该项目对训练环境、营养补充等物质条件的要求,三是该项目的受伤风险。收益容易理解,就是在该项目拿到好成绩以后带来的名利获益。显然,如果一个项目对身体素质要求高,训练投入大,受伤风险大,回报却低,那必然会把中低收入人群排除在外,导致参与度下降,自然也就“冷门”了。
第三个问题不给答案,先分析: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用来“证明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提升国民自信的,这就意味着对比赛成绩,特别是国际赛事的要求很高。但同时在建国后的头四十到五十年里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且一度面临着被美苏两面夹击的危险,因而在体育上能够投入的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你再回头去看前面我对冷门项目特征的分析总结,就会发现想要在经济困难的限制下尽快提高本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表现,必然只能从冷门项目下手:
不难发现,我国在奥运会上拿金牌最多的五个项目,对这几条都是高度符合(当然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中国举重的强大,很大程度上与起步阶段跟对了人有关,但与本问题无关故略去):
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参与度 | 竞技能力构成/是否有决定要素 | 团队&个人项目 | 决定胜负的核心规则 | 门槛高回报低 | |
---|---|---|---|---|---|
举重 | 低/低 | 单一/有 | 个人 | 简单 | 门槛高回报低 |
跳水 | 低/低 | 单一/有 | 个人 | 复杂 | 门槛高回报低 |
乒乓球 | 中/中 | 复杂/有 | 个人 | 简单 | 门槛低回报低 |
体操 | 中/中 | 单一/有 | 个人 | 复杂 | 门槛高回报低 |
最后总结:
很简单,因为冷门项目容易出成绩。
玩的人少,竞争力小。所以把资源投入到冷门项目上,更容易拿奖牌。
这个问题 @紫荆银杏 已经做过阐述,解释的很清楚。
总结来说
你非要说乒乓比足球热门我也没意见,但是你倒是去多支持下乒乓各级联赛啊,现在连乒超都没有什么赞助商了
还有,下次你们最好冲一下中国奥委会,凭什么苏炳添一个连牌都没有的运动员可以做中国代表团旗手
我对冷门项目的定义,就是无法靠商业化自给自足的。现在中国奥运会所有能夺冠的项目无一不是这样,是靠着体委从男足这的收入补贴才得以存活
但体委的kpi是金牌,不是商业收入,而在冷门项目上投入更有可能出成绩(这个投入不是绝对数量,而是相对数量,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投入)
经历了汉城奥运会的惨败,体委就把项目投入“小、巧、难、女、少”,即小球项目、技巧性项目、难度大的项目、女子项目和比赛人数少的项目。要么是培养一两个顶级的就可以出成绩,要么是竞争不激烈,要么是可以尽可能忽视先天身体因素
其实只要欧美发达国家稍微重视一点,我们大部分的强势项目就会马上衰败,特别是多人项目。就拿女足举例,一开始靠着举国体制,女足还能世界亚军,即使我们现在每年女足的投入,在世界上都是前三的,且女足选手的工资都是数一数二的(俱乐部工资)。就这样,在欧洲和东亚开始发展女足后,我们女足都好多年没进世界杯了,现在全世界的女子职业队的数量还不到40支(国家队里有一个职业女选手就算),而男足的数量是全世界200支
分割线
不认就不认呗,反正你觉得靠着国家全包的运动员能战胜其他还要兼职打零工的是代表着体育大国,那就这样呗
还好体委不停你们的,不然kpi又无法完成了
私以为,这是政府干预对抗市场经济的结果。
首先,冷门项目观众少,参与者少,形成不了足够的消费市场,很难养活运动员、教练等一大票从业人员象。想要冷门项目出色,就得有人干;想要有人敢,就得政府大力出奇迹,出钱出人出政策出场馆,就得进行强力干预;而对于热门的项目,干预就没啥效果了,市场的力量太庞大,政府干预的成本较高。
在建国之后,国内经济文化全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民资自信心极度不足,崇洋媚外心态弥漫社会。想要重塑民族自信心,就得在一些领域领先世界。经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科技发展更是慢功夫,所以冷门的项目就成了为了突破口,大力出奇迹,我国诸多冷门项目世界拔尖。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体育整体水平基本和经济水平同步发展。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却长期处于冷门项目强势的一种宣传氛围,由此形成了一种误解:我们为啥冷门项目强,热门项目弱?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篮球场、人均足球场、人均体育场馆远不如发达国家。
所以弱才是合理的。冷门项目强是国家强势干预的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讲2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中国3V3男子篮球的故事。
相比于传统的五人制篮球,三人篮球算是新兴的奥运项目。根据FIBA(国际篮联)的规则,截止到2019年10月31日,国家(或地区)前100名3V3选手过去12个月个人积分总和排名前三的队伍将直接晋级奥运会。8支奥运参赛队中,东道主日本自动占据一个参赛名额,其余名额将由预选赛竞争产生。而中国男篮恰好就是过去12个月个人积分总和排名前三的队伍之一。
“免试”直通东京,可能会给你造成中国男篮是3V3篮球传统强国的假象。但事实上,在2019年的男篮世界杯上,中国3V3男篮位列倒数第二,小组赛更是四战全负,是不折不扣的“弱旅”。
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取得迅速提升,成为了“免试”直通东京的三支球队之一。
答案是:群众基础。
通过这张中国与美国男篮3V3个人积分的对比图,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男篮的头部球员要远强于中国男篮,他们的积分差距甚至是可以翻倍计数的。但排名越往下沉,双方的差距越少,到了100名开外的位置,中国球员甚至可以晋胜美国球员16万分之多。
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数据当然无法佐证中国篮球实力强于美国篮球。事实上,两个国家篮球水平天差地别——美国是五人制篮球的霸主,而中国甚至无法打进东京奥运会的正赛。但是,对于这项新兴的奥运项目,美国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而中国则是由上至下高度重视,通过大量开展俱乐部精英赛、少年组比赛,3V3街头挑战赛等赛事,让草根选手参赛取得排名,从而在过去12个月内累计了大量的积分。
中国前100位3V3篮球手中,当然有郑毅这样落选大名单备受争议的“明星草根”,更多的是我们可能连名字都未曾听起的“无名英雄”。无论中国队的入选是否存在颇具应试功利性特点的“刷分”行为,官方大量举办3V3篮球赛事,大量草根球员参赛,还是符合了FIBA让3V3赛事进军奥运的初心——即让平凡更伟大,让篮球运动在民间,在非职业赛场受到更广泛的普及与传播。
第二个故事,是我们大伙熟悉的中国女足的故事。
2019年8月1日,FIFA(国际足联)宣布,2023年女足世界杯参赛球队数量将增加至32支,这是该赛事历史上的第3次扩军。2015年女足曾扩军至24队,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女足世界杯都只有16支队伍,91年的首届女足世界杯甚至只有12支队伍参赛。而男足早在1998年就扩军至32强了。
中国女足:世界排名15
中国男足:世界排名77
表面上看,女足的世界排名是远强于男足的。我不想为男足洗白(男足的拙劣毋庸置疑),但两者确实不在同一条赛道。另:中国对于女子足球联赛包括国家队的开销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女足比男足更不赚钱,所以这笔钱基本是国家在掏钱养队伍。
东京奥运会打到现在,女足一平一负,进4球,丢9球。小组末轮面对世界排名第4的荷兰女足,中国姑娘能做到的也许只有“少输当赢”。本届杯赛的失败在对赞比亚一役结束时就已注定。
而女足在东京奥运会的失败,既有贾秀全指导战术部署用人不当的原因。但更大的可能是一个残忍的真相——中国女足过去取得的成功,固然有自己实力出色的部分,也吃到了“冷门项目”的福利(具体表现为玩的国家实在太少,全世界女足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等等)。
当全世界(特别是欧美传统强国)对女子运动加以重视,倾入更多资源的时候,以她们出色的群众基础,留给中国女足(女子竞技)的生存竞技空间将越来越小。
大家可别忘了,中国女足所谓的出色是横向对于男足的(全靠同行衬托)。纵向对比前辈,“铿锵玫瑰”前四届女足世界杯的成绩分别是:8强,4强,亚军,8强。
而近几年中国女足的世界排名平稳下滑,最近一届女足世界杯,仅仅取得了16强的成绩。
之所以说这两个故事,是因为它们可以很好地回答“为什么中国体育的冷门项目成绩要普遍强于热门项目?”这个问题。3V3篮球相较于5人制篮球,是冷门项目,其成绩更好;女子足球相较于男子足球,是冷门项目,其成绩更好。
第一个故事,中国在3V3篮球领域的“成功”,恰好论证了群众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冷门运动通过大量投入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个故事,则说明了所谓的“田忌赛马”必须得是我们的上等马对别人的下等马,当对手对冷门项目加以重视时,举国体制是很难与(市场化)商业联盟相抗衡的。另外,女足的衰败也客观说明了,群众基础的重要性。中国的足球人口还是太少了(人口不等于足球人口,14亿人里选不出11个会踢球的,这是外界长期以来对于中国足球的巨大误解),相比于所谓的那些冷门运动,足球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沉淀,去由上到下的金字塔式培养,况且中国足球的起步是要明显落后于世界的。
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些项目在外国冷门的原因,所以问题搞错了事情。
因为冷门项目大多数都是单人项目,而单人项目本来就是一个天才用十年,几个天才就能统治一个时代的模式。
中国出个刘翔就能从进不了决赛到夺冠,牙买加出了几个天才,统治了世界短跑将近十年。
说冷门项目国外不重视,肯定是有国家不重视的,但是不会是全部,其实最后争冠军的也就那么几个国家,中国也没在冷门项目上砸太多的资金,只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出天才的概率高,需要的只是一个筛选机制和“正常水平”的训练。
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不缺天才。哪怕是在热门项目里,中国也能出几个天才。篮球有姚明这种nba名人堂。连一直被骂的男足都出过孙继海,范志毅,郑智这些能在顶级联赛立足的球员。
但是这种团体项目,一个或者几个天才改变不了什么。出个姚明能把中国男篮带进八强,但是也只能带进八强。
热门项目和人家差着几十年的积累,不是那么好追的,你九年义务教育外带高中前两年都没好好学,你非指望高三一年努力上清华,那不是扯淡吗?
如果以总产值或顶尖运动员的收入来评价的话,那么奥运项目里,除了男足、男篮、拳击、高尔夫、网球外,就基本上全都是冷门项目。若是以此为标准,奥运会就别办了,安心观看各大职业体育赛事就是了。
若是评价关注度,或者说,群众参与度,那么除了以上提到的项目外,田径、举重、游泳、射击、射箭、跳水、体操、攀岩、自行车、排球、滑板等的关注度也非常高。
(顺便再插一句:很多人可能完全无法想象,吕小军在全球举重圈儿内,是个什么级别的存在。而举重在全球范围内的参与度,极高)
我国另两个优势项目,乒乓球和羽毛球,在全球范围内的参与度也并不低,仅是走专业路线的群体很少而已。
非要谈什么冷门项目,马术和现代五项,首当其冲,留着没啥意思。
再有就是一些女子项目,参与度要比男子项目低得多得多,如女足和女篮。但毕竟涉及政治正确,于是依然需要保留才对。
再有什么建议的话,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这类典型的格斗技,虽然有我国的相对优势项目,但单独设项的意义确实不大,合并为 “混合格斗技” 比较合理。
如果要按商业价值、参与者人数、观赏性来衡量“热门项目”,那奥运会第一大项目应该是电子竞技。
语数外大家都拼命学,竞争充分彻底,不留余地。我们又底子薄,欠账多,就只好在副课上剑走偏锋,搞非对称的大投入,追性价比,刷存在了。
毕竟副课的课代表,也是课代表。
无论是金牌榜记数,还是拿盎司上秤称,含金量都是一样的。
学罗马人看蛮族角斗不挺好?
这种明知故问的问题有啥意义?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与人均GDP正相关。如果从民众体育基础来说,中国算不上体育强国,因为,人均起来,你穷。
中国应该走的模式是乒乓球羽毛球,去公园里看看,大爷大妈都能来两下。群众体育运动以低成本适合国情为主。当年选的路没错。
至于三大球,我与许多人想法不同,中国人愿意干就搞搞。不愿意干就学罗马人看角斗士角斗,干嘛一定要自己上?如果心疼钱被黑白角斗士们赚去了,咱们就搞搞自己的运动。
另外踢毽子既然有这么广泛的基础,恢复蹴鞠呗。橄榄球有美式澳式英式。咱们来个中国蹴鞠不挺好?足球以后叫英式蹴鞠,橄榄球叫美式蹴鞠。
实在不行把NBA欧冠欧洲各种足球俱乐部比赛禁播了,大家都看乒乓球,羽毛球。。。
乒乓球,羽毛球有这么大的群众基础,商业联赛直播搞不起来?这年头连斯诺克,高尔夫那类无聊的东西都看得津津有味。我看唯一原因就是村里的翠花儿二狗子羡慕城里人的上等运动,不自觉中就从了。就象隔壁井上家以前有个皮的棒球?被山姆一顿操日,整得对棒球如痴如醉。当然,咱们不能狭隘,乒乓羽毛儿也是城里人先玩儿的,但我们后来居上,有巨大的运动人口。那就优先发展这些运动的商业化。
足球,篮球反正扶不上墙,解散算球。各留50个人搞这俩破玩意儿与世界交流。其余的乒乓羽毛嗨着,哪怕办个广场舞大赛也能锻炼与娱乐群众不是?
当然,把蹴鞠恢复了成大型团队运动最好。我看那玩意儿就是足球与橄榄球的结合。基本技巧就是踢毽子。
飞盘运动也挺好,扔沙包,撞拐,弹球,毽子都可以入全运会。赛龙舟是挺好的水上项目。冰车比赛也可以冬季搞搞。。。
我能理解大型团体运动的凝聚力和观赏性,优先推荐蹴鞠。其次推荐撞拐和骑马打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