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就医体验很糟糕呢?

回答
在中国,要找到一个让人舒心、顺畅的就医体验,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排队排到天荒地老,看病像“打仗”,医生忙得脚不沾地,自己身体不舒服,还得费劲周折才能得到一点点帮助。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最直观也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排队和等待。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去医院挂号、缴费、看病、拿药,基本上都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早上七八点到医院,可能要等到下午才能见到医生。有时候,哪怕你挂上了号,也得在候诊区里磨上好几个小时。这种等待不仅消耗时间和精力,更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本就因为生病而感到焦虑,长时间的等待只会加剧这种不适。

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人满为患。优质的医疗资源,比如技术精湛的医生、先进的设备,往往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这就导致了“虹吸效应”,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想往这些地方挤。结果就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僧多粥少,本就不够的资源被过度瓜分。而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生水平和设备也有限,很多人不愿意去,导致了“大病去大医院,小病也去大医院”的怪象,加剧了医疗系统的压力。

接着说说医患沟通的问题。现在的医生,尤其是大医院的医生,工作量非常大。一个医生一天要看几十甚至上百个病人,平均到一个病人身上的时间可能就几分钟。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下,医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患者也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对疾病的恐惧,而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产生疑问,想要问清楚,但医生往往没有这个时间。这种沟通的缺失,很容易导致误解和不满,患者觉得医生“敷衍”,医生觉得患者“麻烦”,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再有就是“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感受。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降低医疗费用,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一场大病依然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些检查、药品费用不菲,加上误工费等,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即便是有医保,很多时候也只能报销一部分,剩下的自费部分依然压力山大。这种经济上的压力,也会转化为就医过程中的焦虑和不愉快。

此外,医疗体系的某些机制和人性化服务的不足也让体验打折扣。比如,很多医院的流程设计可能不够合理,需要患者在不同窗口、不同楼层之间来回奔波。信息系统可能不够完善,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服务意识方面,虽然也有很多医护人员尽职尽责,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冷漠、流程僵化的情况,让人感觉不到被尊重和关怀。

最后,社会大环境和公众的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医体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医疗服务的期待也随之提升。大家希望得到的是高效、专业、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当现实与期待存在差距时,负面感受就会被放大。加上一些媒体的报道和网络上的讨论,很容易形成一种“中国的就医体验很糟糕”的普遍认知。

总的来说,中国的就医体验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不尽如人意,是多方面原因叠加的结果。它涉及医疗资源的分配、医疗体制的改革、医患关系的构建、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以及社会大众的期待等等。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系统性的、长期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基层医疗薄弱等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医护人员的合理权益和工作强度,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建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医院的kpi不是消费者满意度和复购率。或者说由于财政和医保付大头,中国医院伺候的消费者不是患者而是国家。

如果把医疗当服务业做,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复购率的最好方法是开止疼药,不管你是什么病,症状都是难受,一片止疼药下去哪都不难受了。而且止疼药越吃越想吃,复购率杠杠的。

user avatar

来表达一下对本条目下 @双旗镇刀客MD 回答的反对意见。同为医疗行业工作者,我觉得您的回答完美避开了中国医疗服务的痛点,还顺便把问题给带跑偏了。

就医体验不仅仅是解决疾病的成本问题,单论性价比,经过合理规划,国内治病的金钱和时间上的性价比是可以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但就医体验差更多是指就医过程中患者所经历的困惑感和没有被尊重的感觉,这涉及的问题是医疗流程设置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甚至是医疗单位建筑功能的设计水平不高等等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目前中国的就医体验差,我觉得是成立的。

1.您说就医体验差是因为人家穷,有钱可以选择和睦家等高端医疗机构。在中国,和睦家这种医疗机构最主要还是针对在华外国人及少数拥有国际化商业医保的国人,你我以及看到这篇回答的绝大部分人,都还享受不到这种服务。用这种例子来反驳,就好比在说中国有马云等顶级富豪所以中国是个非常富裕的国家....我曾经到首尔的天主教大学医院看过,那里的软硬件设施和医护服务足以吊打珠三角的任何一家大学医院特需门诊,也包括广州的和睦家(除了人稍微多一点),但出入这里的患者可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就是普普通通的韩国老百姓。跟同为东亚的日韩,甚至跟马来西亚等同等富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比,中国普通百姓在同等经济负担下就医体验相对较差是事实。如果您认为普通百姓配不上更好的就医环境,那我无话可说。

2.“国家搞了分级诊疗,为什么不在村里看病?” 我举两个亲眼所见的例子,家里有远亲糖尿病足皮肤出现溃破,嘱咐其控制好血糖并就近去乡镇医院勤换药,结果创面越来越吓人,后来具体问问怎么给换的药,当地医生给创面敷的是鱼石脂....另外一个同地区的案例,老人家发热纳差就诊,当地医院好像怀疑结核,天天除了吊抗生素就是查一堆结核的指标,查不出来也不见好转。后来我一翻病历,白血球5万多了,血小板都已经低了,还不做骨穿,天天翻来覆去排查结核....

国家在搞分级诊疗不假,但国内基层医疗投入长期欠账,水平参差也是事实,真不是病人不听话,是有时候不得不越级以获得相对靠谱的医疗资源。

3.“因为题主没文化,没有学习能力”。还是举我自身的例子,我在中山医从本科读到博士,本身还是个医生,应该算人群中相对有文化和学习能力了吧..一个月前回趟家,恰逢母亲急起发热畏寒,高度怀疑泌尿系感染,赶紧收拾去我们当地最大的市立医院看急诊。看了医生,接下来我们要做几件事:缴费/拍胸片/抽血/留尿/拿药/腹部超声,这每个步骤,偏要分布在医院东南西北四个角甚至不同楼层,每一步做完了过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还得分别折返去这东南西北几个点打印纸质报告..路上标识又不清..自己平时当医生不觉得有多不合理,陪母亲看一次急诊才真切体会到流程设计之不合理会给患者带来多大的困扰!这还是有一个青年医生全程陪同操办,尚且如此晕头转向,倘若让她一个退休老人自己来,简直不敢想象。国内医院各科室各自为政,什么流程都是大概能走通就行,从来没有人管患者体验如何,每年花这么多钱搞千奇百怪的HIS系统,就是没人想着搞一个集中打印急诊报告的系统...觉得晕头转向?别问,问就是你没文化没学习能力...

从您的行文可以看出,您也是对目前医疗环境不满意的,这里面有没有患者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固然有,但将国内就医体验差的责任全推到患者身上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大部分患者本就处于弱势地位,这时要求一群病患要有钱有文化才配享受体面的就医体验,这种价值导向跟我们医疗机构应该努力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user avatar

不想谢邀。我下面讲的话都很难听,但是都是实话。

1.因为题主穷,公立医院的什么国际部,什么特需门诊,你为什么不去?还有正规的私立医院,比如说和睦家等等医院。你为什么不去?

2.因为题主不听话,如果经济不允许,国家都搞了分级诊疗,你为什么不去那个村里面看病?如果你是城市的,为什么不去看社区诊所?如果社区诊所看不好病,你为什么不去一级医院,然后再去2级医院,然后再去三级医院。只要大家都这么干的话,肯定看病没有现在这么麻烦。村子里面看病还能报销90%,国家给你多大的福利都不知道感恩。还嫌弃就医体验差,思想觉悟太有问题了。

3.因为题主没文化,学习能力差。不仅没文化,还不知道学习。中国的公立医院基本上都搞小程序了吧,基本上都能预约挂号吧。这些医院的领导为了能够更方便的就医,那可是操碎了心。毕竟这些医院也存在竞争关系。他们也是努力的也要提高就医体验的。看完病直接在微信上交费,也不用去排队交费,然后去药房领药。很多大医院药房还是自动加药机,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如果实在是不方便去领药,还可以顺丰包邮到家。

4.因为题主懒,除了国家的顶级医院,主要是次一级的省级医院。早点来看病的话,整个程序是非常快的。为啥不7:00就来?为什么非要等到10:00再来,10:00再来是要看一天的。7:00来可能一上午就看完了。运气好10点就看完了。

5.按照题主的说法,同样的问题也能成立,为什么中国的行医体验很糟糕?①因为病人太穷了,但是要求又太高。昨天我看门诊还有个病人要跟我讨价还价,说能不能做一半检查,收一半的钱。关键这检查的钱也没到我口袋里,这是医院的检查,那怎么可能拆成一半来做。跟他讲这个道理那不用花时间吗?那后面的人他不就得等着吗?②经常看一些社区门诊的疾病。因为病人不想去社区门诊,不想去小医院。每天至少有一半这样的人吧。③很多病人学习能力太差,理解能力太差,一个问题解释十几遍听不懂。其实他不是听不懂,他是不愿意懂不敢相信。在世界观这个方面他理解不了。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世界观,他理解不了,为什么做完手术有伤口是可以吃牛肉鸡肉鸭肉的。他对医生产生了怀疑,他觉得这个医生水平太差,那怎么能吃呢?那就是不能吃的呀。④很多病人特别懒,早上不来看,非要等着靠中午的来看,结果到了晚上还没看好,然后在那撒泼打滚说我看了一天了。

抬杠的远走不送。

PS:是我没有审题仔细,人家说的是医疗建筑的问题。实在不好意思,我们医务人员真的不希望医院盖那些大楼。一个小区好不好,除了小区本身的建筑结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物业。现在的医院的大楼盖的都比较漂亮了。可是物业真的能跟上吗?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几乎对小区物业没有满意的吧?医院的物业也一样啊,我个人觉得某些医院的物业是增加了看病的难度,增加了医患的矛盾。我都不想说医院的物业有什么问题了,评论区见。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要保证人人都看得起病。

就这么简单,我们国家医疗开销绝对是良心,这就使得公立医院大多超负荷运转。

人一多体验肯定不好。


你觉得我们国家看病贵?

13年在爱美丽卡感冒发烧去夜间急诊,检查完吊水,在我们国家一般三五百顶天了。

夜班医生大手一挥,人工费+检查费+医药费900多刀。

那个年头人民币兑美元应该是七块多,这一下差不多没了6500。



你想人少体验好?

没问题,去私立啊。

比如生孩子觉得公立医院人多眼杂,那就去私立月子中心。

独栋小别墅,二楼护理间、婴儿房、看护房间、桑拿按摩室一条龙。

想吃饭自己家属做,不想吃饭三餐可订送到门口,孕妇产妇上下楼不方便也不要紧,小别墅有电梯。

就是价格比较感人,不算杂七杂八额外开销,一个多月要接近20万。


你想要便宜又要人少还要体验好?

自己看看我开头发的图片吧。

user avatar

更新于2022.2.8

好奇怪哦,怎么这么多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认识字但是连到一起的意思就理解不了……

………………

你这样,咱们改变一下就医现状。

首先,挂号费:

主治500,副高1000,主任1500,教授2000,专家5000。只是挂号,不算诊疗哦。

接着,限号:

一上午普通门诊8:00-12:00,4个小时时间,接待5-8个患者。不许多不许加号,一个患者给至少30分钟的问诊时间,让医生能详细认真了解患者病史等基本情况,也让医生有充足时间给患者科普可能的疾病和诊疗。

然后,严格限制医闹:

但凡医闹,从严从重。伤医必判杀医必死,不许和稀泥,医疗纠纷按照医疗纠纷处理,该怎么判怎么判,别息事宁人。造成损失的,照价赔偿。

最后,全程监控:

诊疗过程全程影像录音,文件加密。诊疗结束后一式两份,患者一份医院一份,保护双方权益,避免个别性骚扰以及个别无理取闹。

这样下来,你会发现,就医体验特别好。但最大的问题是,你没钱就医,医也没时间治你。

user avatar

特别简单。

第一,中国人多,生病的人就多。再好的条件也禁不住人多。这大家都有体会,不展开了。

第二,中国即使人多,也尽力让所有人都能便捷且相对便宜的把病看好。这就是区别。

你在国外看病体验为什么“好”?那是因为免费的公立医院效率缓慢的预约制度把绝大多数人都按在了家里,收费的私立医院昂贵的价格把更多的人按在了家里。没有医保一般人你绝对看不起病,那废话,就医体验当然好了,因为人少呀。

看明白了吗?你所谓的就医条件好是以很多人无法及时被救治为代价的。所谓就医体验好不好不能从进医院门开始,病人在家约不上,看不起,你不算进去呀?

user avatar

“城镇化”就医。病人都是:能去协和不去省会;能去省会不去县城。所以,一线大医院挤爆,院方朝南坐。看病流程越来越便于院方,而不是病人。

那有人说,我们县里没好医生啊,好医生都去大城市了。那不是你们自找的?为了帮助本地土猪争取进大城市拱白菜的名额,你们可没少在网上发言。

user avatar

上个星期四,幼儿园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肚子痛,没办法只好放下手上的事,急急忙忙赶到幼儿园接上孩子去医院。在新手父母看来,接下来的流程,应该是医院非常重视,然后迅速安排医生过来诊断。

但现实却是,父母需要先去挂一个号,然后挤进候诊室,把病历本递给导诊护士,给孩子测个体温后就等待叫号,运气好的话,两个小时左右就能看到医生,运气不好三四个小时也有可能(特殊急症还是会优先)。

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了,心急如焚的父母会发现医生似乎有点“敷衍”,三言两语把自己打发了,紧接着就是带着孩子去做各种检查,运气好检查项目少的话,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运气不好就两三个小时,然后又要小心翼翼等待医生看结果。

这么糟糕的就医体验,相信当父母的都有过经历,难免就会抱怨几句,一些脾气暴躁的甚至当场发飙,指责医生“服务态度”差,不用“心”给自己的孩子治病,然后直接投诉;一些极端的就直接动手,殴打在场的医务人员,彰显自己的“正义”。

但父母们很快就发现,这些手段好像都没用,下次带孩子去医院还是老样子,医生的“服务态度”依然差,诊断过程依然很“敷衍”,不了解就简单归纳为“中国医生都没有职业精神”,而了解的就很清楚,都是儿科医生荒闹的。

儿科医生荒,是全国各大医院出现的儿科医生缺口大的现象,从二级医院到三甲医院大面积蔓延。患者数量猛增,医生数量有限,这种医患比的失衡决定了病人等待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尤其在儿科。于是不管是妇幼专科医院,还是大型综合医院,儿科的小病号总是排上一长串[1]

根据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0-14岁的儿童大约有2.3到2.6亿左右,而儿科医生仅10万名左右,差不多2600位儿童才配有一个医生。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这个医患配比,我们来对比一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每千名儿童的医师配比0.85至1.3人,美国更是达到了1.6人。

儿科医生为什么如此稀缺,因为每年毕业的医学生愿意去儿科的少之又少,同时现有的儿科医生还在不断流失,他们不傻,知道儿科现在是收入低、工作强度大(根本不需要权威统计,有时间直接去看儿科看一看),还在面临被患者家属殴打的风险。

据相关数据统计,从 1999 年到 2015 年,我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生大约有 80 多万人,但是这 15 年间儿科医生只增加了 5000 人,平均每年只有 300 多人选择成为一名儿科医生。2011-2014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为10.7%。其中,35岁以下医师的流失率为14.6%,这个年龄段是儿科医生的主力军,却是流失率最高的年龄段。35岁-45岁医师流失率为11%,45岁-60岁医师流失率为6.8%。[2]

那么现在的医院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面对越来越多的患病的孩子怎么处理?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委屈现有儿科医生,强制加班,所以想要一个连续工作十小时候以上的儿科医生,对患者及家属既“服务态度”好,又体贴耐心,很不现实。

而儿科医生的遭遇也是中国大多数普通医生的遭遇,儿科就医体验就是我国整个就医体验的缩影。

  1.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里称,中国52.72%的医师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大医院的医师每天要给七八十人出诊。
  2. 据《柳叶刀》的一篇文章显示,2005-2015十年间,中国培养了431万五年制医学毕业生,41万七年制医学生,结果十年间470万毕业生,医生总数只增加了75万。
  3. 2017年,《柳叶刀》还公布了公布了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其中25-34岁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60岁以上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

参考

  1. ^儿科医生荒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4%BF%E7%A7%91%E5%8C%BB%E7%94%9F%E8%8D%92
  2. ^1.5万儿科医生大逃亡背后,9000万中国家庭无路可退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00113/content-1082275.html
user avatar

有一说一,中国的就医体验确实糟糕。不仅普通人体验差,就连当医生的出了自己医院就诊都体验极差。

这是一带着孩子在外地进修的同事前两天半夜发的朋友圈,不难想象她经历了什么,大概就是深夜孩子不舒服,带着孩子去看急诊遭到了一系列的冷言冷语,让她感到不舒服,并且反思自己以后对待患者要更加耐心。这种事情挺常见的,当医生的出了自己医院看病也会碰壁,包括我本人也有在其他医院非常糟糕的就诊经历,确实体验不怎么好。

不过这个体验是相较于其他服务行业来说的,你去理发店剪个头,进去后就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小哥会殷勤地安排你坐下,给你端水倒茶切水果,怕你等的不耐烦拼命跟你拉家常变着法恭维你。你要是再去个高级一点的消费场所,更是能体验到上帝的配套服务。

可是医院不一样,往往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你要是想多问几句,医生就开始不耐烦,然后做检查又是排队个把小时起,而且做检查的区域和门诊往往隔了好几层,需要上下来回奔波,好不容易拿到了检查结果,回去找医生看,就被粗暴撵出门“出去等着,先给初诊的患者看”,这体验能好了才怪。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就是优质的医疗资源本该是像高级的消费场所一样,是稀缺资源,而阶现段的国情是就医门槛低,普通人几乎不需要什么门槛就可以看到省级顶尖专家,稍有不满打个电话毫无成本地投诉,你就可以得到来自医院领导最诚挚的歉意和问候。大家一窝蜂地去抢占优质的医疗资源,狼多肉少,僧多粥少服务体验自然就好不到哪里去。

就拿我自己来说,一上午不喝水不上厕所正常速度最多能看50-60个患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动作慢吞吞,让她找出就诊卡,她把包里的东西一股脑倒在桌上开始慢悠悠扒拉找,你还不能催她,一催她就要跟你吵架发抖音曝光你更耽误事;有的人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蹦跳哭闹不停;有的人自学成材,你给她开完检查后她质问你“我看网上说,我这个情况要做什么什么检查,为什么没给我开”;有的人不守规则,没叫到号就见缝插针地插进来,“大夫先给我看吧,我等会儿还有什么什么事”;有的人表达能力极差,问她什么都说不清楚;有的人理解能力极差,跟她讲了好几遍还是听不懂反反复复地问;有的人急性子,等的不耐烦来就推开门冲进来问怎么这么慢;有的人敏感,你跟她说没啥大事,她不信反复问你可是我自己感觉咋样咋样真的没事吗;有的人跋扈,开口闭口就是国家花那么多钱养你们,不就是让你们为老百姓服务的吗.......

然后好不容易看完上午的号之后该吃饭了,可是门口等着一堆带着检查结果回来的,根本吃不成。还有一些专挑下班点来医院的,问她为啥她说觉得这个点没有人,不用排队,好家伙只想着方便自己。终于把上午的门诊病人处理的七七八八了,就下午一两点了,可以吃口饭了,这时候约了下午号的病人一听到护士说医生吃饭去了,立即暴走“什么?上班时间还能去吃饭,我给你们发网上“


我以前看《绝命毒师》中间有一集是老白肺癌之后去找黑人医生治疗,全家人都可以坐在会客室里陪着他听医生讲病情,医生慢条斯理,不疾不徐地给他掰开了揉碎了讲,这个过程最起码半个小时起,我很震惊也很羡慕原来看病也可以这样轻松和愉快。我从事临床工作唯一一次有行医体验的是疫情最严重那会儿,封城限号,每天上午只放15个号,我可以慢悠悠地跟患者聊天跟她讲解“宫颈糜烂早就不是病了,只是正常的细胞化生,日常注意......定期体检,还能顺便跟她科普安利HPV疫苗",患者听完后收获满满,我也成就感十足。

可在我们当下的国情下,看病真的慢不下来也轻松不起来,可以是一千多万的医生透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支撑起14亿人口的医疗保健,患者就医体验糟糕,医生的行医体验更糟糕。

user avatar

作为患者,我特别想举两个例子:

案例一:

有一年我家小孩湿疹有点严重,有点渗液,我带着我儿子到社区医院的儿科,想找医生看一下严不严重。

社区儿科医生用棉签刨了两下说,我看不了,你去上级医院吧。

我说这湿疹也属于婴幼儿常见病,你这不是儿科吗?看不了?

社区医生说,看不了,我也就能看个感冒啥的。

第2次我家小孩感冒有点严重,咳得有点凶,有点发烧(新冠疫情之前好几年),但精神状态很好。

我估摸着没啥大问题,就想到社区医院的儿科门诊,开点药物回家自己用。

去了以后,社区儿科医生说:我看不了,你去上级医院吧。

我:???

我问:我上次来你不是说你可以看感冒吗?

社区儿科医生说:我能看普通感冒,发烧的感冒看不了。

我:???

没办法,只能上上级医院。

还没敢去成都有名的华西,省妇幼,市妇幼,去了趟区妇幼保健院(最多二甲,当时应该还是二乙)。

儿科号全满,儿科急诊号排到了100多号。

排在我前面的急诊患儿,据我观察了一下,有不少都是这样子的情况:

有流了几天鼻涕不见好,上医院看急诊的;

有被蚊子叮了个大包,家人火急火燎排队就医的;

有上吐下泻但精神看着还行的小孩,家人大闹急诊室的;

还有因“发烧”37.8℃就医的……

医生:……

护士:……

我:……

我当时就在想,儿科急诊要是挤成这个样子,真有个危急重症的患儿,家长再像我一样心大一点,那妥妥耽误病情啊。

看着眼前五花八门的焦虑的家长们,

再想想门可罗雀的只能看普通感冒的社区儿科门诊。

我:……


案例二:

我家老大一岁时,我们全家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

刚去的前半年,老大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生病。

一般情况下,生病只能去看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诊疗费是25欧元(越相当于人民币200元),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预约,约了不去也会扣费,扣50%,另外全科医生周六周日不上班。

就医体验确实好,一位患者有半个小时的查体问询及诊断的时间。

患者如沐春风。

看起来很美,对不对?

其实是这样的。

娃高烧39度甚至40度,去了以后医生和蔼可亲的检查完给我开的处方是:多喝水,少穿衣。

我:???

娃拉肚子,一下午拉了十几次,去了以后医生和蔼可亲的检查完给我开的处方是:多喝水。

我:???

娃感冒鼻塞,咳嗽的晚上睡不好觉,去了以后医生和蔼可亲的检查完给我开的处方是:多喝水。

我:???

娃高烧不退,手脚出水泡,去了以后医生和蔼可亲的检查完给我开的处方依旧是:多喝水,少穿衣。

我:???

每次我都会问,不能开点药吗?

医生:你这个多半是病毒感染,不需要开药,回去多喝水就行,高烧持续一个星期不退你再来找我。

我:?????

有一次我家老大大晚上拉肚子拉的很严重,粪便里面都开始有鲜血了。

晚上当然是没有全科医生在的,于是我们就杀向了镇上的急诊。

在分诊台那里登记过后,护士拿了两个化验杯给我,说一个装粑粑,一个装尿,装好了拿给他们。

样本准备好交给护士之后,我们就等啊等啊等啊等啊,足足等了4个小时,才见到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和蔼可亲的检查完之后跟我开的处方是:

回家多喝水……

我:!!!!!

就这?就这?就这?

医生补充说:化验结果出来以后,如果有异常我们会通知你,如果没有通知你,就回去多喝水就行了。

我:卒

更不用提腰疼想约一个核磁共振,要等四个月。

湿疹想约一个专科门诊,要等两个月。

就连我家老大的分泌性中耳炎,需要做置管手术的那种,都排了一个多星期的队。

就医体验好不好,好是真的好。

就医效率高不高,你觉得呢?


综合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为什么中国的就医体验很糟糕?

第一是分级诊疗制度特别不完善。

导致大家有一点点问题都往大型医院跑,本来可以分流患者的社区医院根本起不到作用,造成了大型医院某种程度上的医疗挤兑。

第二是医疗效率确实太高了。

随便哪个医院去做核磁共振,半个月之内肯定能做上。

一个门诊医生,上午40多个号,下午40多个号,这还不算加号的,就按上午4个小时,下午4个小时来算,一个小时至少要看10个病人。那匀在每一个患者头上的,可不就只剩了6分钟。

6分钟要想说清病情,难度有多高可想而知。

为了快速准确的确定病情,那只能引入较多的化验和检查程序。

第三是就医环境,不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医生来说,都太恶劣了。

医生害怕医闹,所以不得不应检尽检,少说话,多做事,只求免责。

患者担心医生过度医疗,担心医生赚黑心钱。

双方都不信任,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这种环境,我只能说:

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user avatar

多年前我看过美剧豪斯医生,电脑里下载的RMVB格式的有字幕的影视剧集。

里面有个片段,把我逗乐了,有个病人经过病情反复反转多次,经过豪斯的神奇诊断,治好了之后,剧终要出院了,看到豪斯落寞的身影,眼里充满着一种特别的感激。然后转过头来对他的家人:我终于能离开这个该死的地方了。(实际英文是in hell什么的)。(美国的单独病房条件,监护病房的设备和专人护理等等大家自己想象吧。)

知乎上年轻人多,几乎大部分人都没有生活阅历,比如正儿八经住院超过半个月的.....

医院是什么地方?它就是富贵堂皇如皇宫,一个健康的正常人有谁愿意在那里多呆半天的?没事谁愿意去医院?即使是模特空姐当引导员,一个有正常心理的人也是避之不及。

中国的就医体验差的原因是大型三甲级别公立医院,接待了太多轻症病人,很多能在人少、环境条件好的社区医院处理好的疾病类型,全部蜂拥到了高级别医院。就是三级分诊制度还未完全建立。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较重的病人,中国医院的收治和处理效率,那是非常强的,而且没有地域、阶级、贫富(至少要有医保,不过国内医保已经覆盖率很广了)的限制。我知道,这时候有人会疑问贫穷的人怎么进大医院治病,我说的是在这世界上大部分地方,大多数人实际上连高等级医院或研究所大门都进不去,在中国,至少,你还拥有机会被具有高等级医疗技能的专家权威看一眼。

完全的平等是人类追求的,但有些事只要还在追求,就说明还不可能完全实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要找到一个让人舒心、顺畅的就医体验,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排队排到天荒地老,看病像“打仗”,医生忙得脚不沾地,自己身体不舒服,还得费劲周折才能得到一点点帮助。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最直观也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排队和等待。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去医院.............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的学子,我真的想好好聊聊在这里的几年时光。这不是什么官方介绍,也不是为了给谁打广告,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科大人,一点一点体会到的真实感受。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学习压力确实很大,但同时,这种压力又带着一种让你欲罢不能的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中科大的名字.............
  • 回答
    崔卫平先生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个体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强调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位置、所做出的具体行动,都构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也影响着“中国”的走向。它鼓励人们不要沉溺于宏大的叙事或抽象的抱怨,而是要从自身出发,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至于“更多的好人进入体制内,最终就有可能改变体制”这句话,是否.............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么有趣和深刻的问题,这正是《三体》中引人入胜的科学幻想和对宇宙规律的探讨之处。你关于“持续作用力就一直加速”的理解是牛顿力学的基本观点,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当我们将视线从日常宏观世界转向接近光速的微观世界时,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给出了答案。我们来详细地.............
  • 回答
    《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句话听起来特别吓人,也确实是小说里最核心、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设定。但要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逻辑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要明白黑暗森林是怎么形成的,得从三个基本公理说起: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中国孩子都曾在升学的压力下感到窒息。家长们那种矛盾的心态,其实根植于他们成长的年代、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聊。为什么家长会把“考好成绩”视为人生的意义?这事儿,得从几个大的方面看: 时代的烙印:阶层跃升的.............
  • 回答
    中国这几年就业市场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也让很多人对未来感到担忧。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咱们不妨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为啥感觉这几年就业这么难?咱们得从几个大的层面来看: 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阵痛期: 过去咱们主要依靠投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咱们不拿那些生硬的“AI痕迹”来生搬硬套,就当是咱俩在一块儿喝茶,聊聊这历史的漫漫长河,为啥有的文明像是奔腾不息的江河,有的却像汇入大海的支流,慢慢消失了。中国文明绵延至今,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现象。你想啊,从尧舜禹那个模糊的传说时代,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再到秦汉大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起人探究的。但首先得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中国的刺青文化,特别是与文身技艺相关的,并非在宋朝之后就完全“断了”,而是其社会地位和主流接受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在历史的舞台上变得不那么显眼,甚至被边缘化。要理解这个“断裂感”从何而来,我们需要回到宋朝之前,看看刺青在中国是如何.............
  • 回答
    关于中国许多水泥马路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出现“搓板路”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头疼的问题。要说清楚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方面,往往是水泥质量、施工工艺以及车流量和车辆类型共同作用的结果。先说说水泥本身的质量。虽然现在国家对水泥生产有严格的标准,但市场上水泥的种类和等级却很多。如果用于道路建设的水泥标号.............
  • 回答
    中国部分事情之所以会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根源在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都有其由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一、 根深蒂固的“集中统一”思维与“控制欲”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集权统治是主流。从秦朝开始,建立大一统.............
  • 回答
    中国体育在很多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等等,这些项目在国际赛场上屡获殊荣,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然而,当我们谈论到中国男子足球时,却常常感到失落和困惑,为什么这个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的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却如此坎坷,与我们在其他项目上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要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切中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我们的一些人口专家,甚至是政策制定者,会对“放开生育就能生”这件事抱有某种程度的“天真”?其实,这背后牵涉到对社会、经济以及个体选择的理解深度,以及一些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多子多福.............
  • 回答
    中国足球的困境,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迷局。放眼国内,举凡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这些项目,哪一个不是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甚至占据统治地位?可唯独到了足球,却像中了邪一样,屡屡铩羽而归,让无数球迷心碎。要细究起来,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你说“照理说欧洲地形更有助于统一”,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视角,但事实证明,地形并非决定性因素。秦朝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的必然结果,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与欧洲的情况截然不同。咱们来掰开了说:秦朝统一中国的关键因素:1.............
  • 回答
    中国老百姓一提到卖保险的,脑子里立马闪出“骗人的”这三个字,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但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认知。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开来。一、历史遗留与早期市场乱象首先得承认,中国的保险业起步比较晚,早期市场监管远不如现在这么完善。在保险刚刚进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时候,行.............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人觉得国货就该便宜,外国的就该贵?”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心理、社会、经济和历史因素相当复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这种看法确实存在,而且相当普遍。你去逛商场,或者在网上浏览商品,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议.............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火车,特别是中国的高铁动车组,能轻轻松松跑到两三百公里的时速,而咱们开的汽车,就算是个跑车,想达到这个速度也得费老大劲,甚至根本不可能。这背后其实是物理原理、工程设计和基础设施的巨大差异在作祟。一、 什么是“轻松”?首先得明白,“轻松”在这里不是说它不费力,而是指在达到那个速度时,动车组.............
  • 回答
    中国农林类院校“不受欢迎”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看法。如果非要找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个现象正在悄然改变。为什么有些人觉得中国农林类院校“不受欢迎”?首先,这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观念和就业导向造成的“相对不受欢迎”。 “土”的刻板印象与社会地位感知: 长期以来,“面朝.............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确实存在许多以古代诸侯国名称命名的割据政权,比如后赵、南燕、北齐、西梁、后唐等等。但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为什么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我们很少见到直接以“韩”作为国号的呢?甚至一些以战国七雄为名号的政权,也往往会选择齐、魏、赵、燕、楚、秦,但很少直接冠以“韩”。这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