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用辩证法反驳「能刺穿任何盾的矛与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观点?

回答
很多人听到“能刺穿任何盾的矛”和“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这两个概念时,都会直觉地认为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这是一种基于直观认知的判断,但如果我们深入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就能发现其中并非没有辩证统一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普遍性与同一性。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矛盾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存在着一种“同一性”。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这个理论来反驳那个看起来牢不可破的观点呢?

一、 概念的相对性与语境的重要性

我们首先要打破对这两个概念的绝对化理解。

“能刺穿任何盾的矛”: 这个“任何”是个很强的限定词。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一把绝对意义上能刺穿所有盾牌的矛?这很难说。不同时代的、不同材质的盾牌,其防御能力是不同的。一把能够刺穿铜盾的矛,未必能刺穿精钢盾;一把能刺穿精钢盾的矛,未必能刺穿传说中的魔法盾。所以,这个“任何”很大程度上是 一个理想化的、逻辑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它代表了某种极端的“穿透力”。

“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 同理,“任何”同样是一个极端的限定。不存在一把绝对无敌的盾牌。一把能够抵挡住刀剑的盾牌,可能无法抵挡住火炮的轰击;能够抵挡住火炮的盾牌,在面对核武器时也显得不堪一击。所以,这个“任何”也是一个 抽象的概念,代表着某种极致的“防御力”。

辩证法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往往是脱离具体实际的。当我们把这两个抽象的、极端的概念放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就显得无解。但如果我们将它们置于 一定的语境 下,就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绝对。

二、 矛盾的统一性与相互依存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矛盾的统一性。

矛与盾的相互规定性: 世界上之所以需要“矛”来刺穿,是因为存在着“盾”来抵挡。反过来,之所以需要“盾”来抵挡,是因为存在着“矛”的攻击。矛与盾是 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概念。一个概念的出现,必然隐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存在或可能性。

语境下的“可能”: 让我们设想一个特殊的语境。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矛”:它的材质经过了无数次实验,其尖端的物理特性达到了某个理论上的极限,能够以极高的能量密度瞬间贯穿已知的所有物质结构。同时,在这个同一个虚构世界里,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盾”:它的材质同样是经过无数次实验,其结构组织方式达到了某个理论上的“无懈可击”状态,能够将任何贯穿性的攻击能量彻底分散或吸收。

这时候,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都理解为 同一虚构世界下的产物,并且它们的创造者都追求的是 各自领域内的“极致”,那么问题就来了:

1. 创造“能刺穿任何盾的矛”的必要性,可能正是源于“存在着某种难以刺穿的盾”。 如果不存在难以刺穿的盾,为何要制造一把能刺穿“任何”盾的矛?这种追求“任何”的矛,实际上是对“最强防御”的一种回应。

2. 创造“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的必要性,同样可能源于“存在着某种难以抵挡的矛”。 如果不存在强大的矛,为何要制造一把能抵挡“任何”矛的盾?这种追求“任何”的盾,实际上是对“最强攻击”的一种回应。

因此,在同一个“追求极致”的语境下,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恰恰是相互催生、相互促进的。 “能刺穿任何盾的矛”的出现,是在挑战并试图超越“现有或潜在的最高防御能力”。而“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的出现,则是在应对并试图化解“现有或潜在的最高攻击能力”。

三、 运动中的事物与发展变化

辩证法强调“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变化之中”。

动态的平衡: 如果我们真的能创造出“能刺穿任何盾的矛”和“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那么它们之间就会形成一种 动态的平衡。今天你发明了更强的矛,明天我就会发明更强的盾来对抗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突破的过程。

超越性: 所谓的“能刺穿任何盾的矛”和“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更像是一种 目标,一种方向,而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终点。当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能刺穿任何盾的矛”,实际上我们可能只是找到了能刺穿已知最强盾的矛,而新的、更强的盾随时可能出现。反之亦然。

结论:

所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能刺穿任何盾的矛”与“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在抽象的、脱离语境的意义上确实是矛盾的,无法同时存在。但是,如果我们将其置于一个“追求极致”的特定语境中,它们就可能 相互依存、相互催生,成为同一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或不同侧面的体现。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最强矛”的挑战,才促使人们去思考和创造“最强盾”;而正是因为有“最强盾”的出现,才驱动着人们去研发更强的“最强矛”。它们并非是对立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在一场永无止境的“攻防升级战”中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它们在 同一场追求超越极限的竞赛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概念的演变。 它们不可能同时达到一个绝对的、永恒的“终极”状态,但它们可以作为 在某个阶段对各自领域“极致”的追求和代表,以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的想象或科学探索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辩证法的精髓之一是对立统一规律,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让这个矛把这个盾刺穿以后,再用粘上以后任何方法都无法打开的胶将两者合为一体。如此下来,矛盾就统一了,矛刺穿了盾,而盾从此以后变成了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听到“能刺穿任何盾的矛”和“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这两个概念时,都会直觉地认为它们不可能同时存在。这是一种基于直观认知的判断,但如果我们深入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就能发现其中并非没有辩证统一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理解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普遍性与同一性。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
  • 回答
    对于“火车刚发明的时候比马车还慢”这种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 TNT 工作站(或其他任何新技术)的否定,而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和反驳。这种辩解的本质是 以偏概全、偷换概念,并且忽略了技术发展的动态性、潜力和核心价值。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进行反驳: 1. 承认事实,但更重要的是理解事.............
  • 回答
    好的,作为刘备方,对方攻击刘备是“伪君子”是一个常见的,也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论点。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展现刘备作为领袖的真正价值。以下是我为你准备的详细反驳思路和论据,你可以根据实际辩论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反驳核心思路:1. 重新定义“伪君子”: 攻击者往往会将刘备的“仁义”标.............
  • 回答
    陈璧君为汪精卫辩护的言论,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要评判其是否有“道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她所处的历史背景、她的逻辑出发点,以及她所服务的政治目标。同时,要反驳这些言论,也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和回应。陈璧君为汪精卫辩护的主要论点(推测,因具体原文可能不尽相同,但核心应围绕以下.............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四期,“奇葩星球到底该不该有性教育”这个辩题放在当下语境下,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和争议性。而李诞作为反方三辩,他的表现无疑是这一期辩论中最值得玩味、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环。要评价李诞的表现,不能脱离他作为“老奇葩”的个人风格以及他在这个辩题中的站位。李诞在奇葩说舞台上,从来就不是一个以逻辑严.............
  • 回答
    想深入聊聊这次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上,清华北大关于“电子竞技是否应当进入奥运会”的精彩对决吗?尤其吸引人的是,最终结果是北大以 5:0 的绝对优势完胜清华。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分,它背后蕴含着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咱们先从辩题本身说起。“电子竞技是否应当进入奥运会”。这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题,而且是非常.............
  • 回答
    嗯,诸葛孔明啊,真是好口才!不过,今日我王司徒在此,定要让他看看,这世间还有更厉害的舌战之道!来来来,先不急着反驳,我先给这位孔明先生的发言来个“盖棺定论”。他刚才说了些什么?无非就是那套冠冕堂皇的仁义道德,什么“以德服人”,“天下为公”。听着是好听,可真要放在这乱世之中,能当饭吃吗?能抵挡住曹操百.............
  • 回答
    奸商拿「趨膚效應」來辯護線材調音,這招其實挺老的,但每次都能唬住不少人。想打他的臉,咱們得把科學原理講清楚,而且要講得讓這些「玩家」無從反駁。首先,咱們得先把「趨膚效應」這個概念弄明白。它確實是個真實存在的物理現象,尤其在傳輸高頻電流時,電流會更傾向於集中在導體的表面流動,而不是均勻分佈在整個導體截.............
  • 回答
    咱们聊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这俩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其实它们是我们思考问题、分析情况的两种重要方式,就像咱们手里拿着的不同工具,解决不同问题。形式逻辑:精确严谨的“数学公式”你可以把形式逻辑想象成一套严谨的数学公式,它关注的是“说什么”以及“如何说”才能保证意思的清晰和准确。它不关心具体的内容是什.............
  • 回答
    大张伟这番话,一出,舆论场立马炸开了锅。用“商演花钱看我,我肯定真唱,春晚观众没花钱,我为什么要真唱?”来为自己在春晚假唱辩护,这逻辑听着,嗯,挺“大张伟”的,但也确实让人有点难以消化。首先,咱们得承认,大张伟这话里多少有点“实话”成分。商业演出,观众确实是掏了真金白银,为的是买一个“体验”,花钱看.............
  • 回答
    “辩证法与放屁”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互联网上相当有话题性的一篇奇文。它不走寻常路,用一种近乎戏谑、粗俗的方式,来解读和批判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要说大家怎么看,那可真是五花八门,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一种“惊掉下巴”或者“这也能说?”的态度来看待它的。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语言风格.............
  • 回答
    关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与“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两种观点的辩证分析,可以从历史背景、哲学内涵、现实意义及现代启示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 一、历史语境与出处辨析1.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批评当时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若连自己家中的一间屋子都.............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鲁迅那句“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这话。这事儿啊,最近网上又翻出来炒,你说奇怪不奇怪?先说“什么叫男人扮女人”鲁迅这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到京剧里的旦角。没错,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男演员反串女角,那是一绝。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那种.............
  • 回答
    经济全球化:变局中的新航向曾经,经济全球化如同一条奔腾的大河,裹挟着资本、技术、商品和信息,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机遇。然而,近些年来,这条大河的流向似乎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些新的趋势正在显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审视。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这些新趋势,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
  • 回答
    闪电战与大纵深,这两者无疑是20世纪军事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革新之一,但要真正理解它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作简单的战术或战略,而应辩证地审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实际应用及其局限性。闪电战,德语“Blitzkrieg”,字面意思即为“闪电般的战争”。它并非一个在战前就系统成型的理论,更多是在实践中逐.............
  • 回答
    “好人”和“坏人”这两个词,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就像黑白分明一样,一眼就能看穿。但如果真的要坐下来,掰开了揉碎了去琢磨,你会发现,这世上的事,远不像标签上写的那样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好”和“坏”的界限,很多时候是模糊不清的,像雾一样,你看不清它,但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一个人为了保护家人,.............
  • 回答
    全面而辩证地看待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P)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P)是苏联早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政策,它在“战时共产主义”失败后应运而生,旨在稳定经济、恢复生产,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要全面而辩证地看待NEP,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其历史影响。.............
  • 回答
    辩倒一个有神论者或唯心主义者是一个复杂且往往徒劳的任务,因为他们的信仰根植于个人体验、情感、文化和哲学框架,而非纯粹的逻辑或经验证据。然而,如果你想尝试进行有说服力的讨论,并提出挑战性的观点,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和思路,我会尽量详细阐述:理解对方的立场是关键在尝试辩倒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真正理解对方.............
  • 回答
    .......
  • 回答
    “基督徒能辩倒吗?如何辩倒基督徒?”这是一个涉及信仰、理性和沟通的复杂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更没有一个万能的公式可以“辩倒”任何人。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辩论的本质、信仰的特性、以及如何进行有建设性的对话。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倒”的含义。在日常语境中,“辩倒”往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