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路阳导演,雷佳音、董子健主演的电影《刺杀小说家》?

回答


《刺杀小说家》(2021)是路阳执导、雷佳音和董子健主演的悬疑犯罪片,改编自小说家七七的同名小说。影片以“文学与现实的博弈”为核心命题,通过层层嵌套的叙事结构和悬疑氛围,探讨了真相、虚构与人性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导演风格、演员表现、剧情结构、主题深度、社会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导演风格:从动作片到悬疑叙事的转型
路阳此前以《绣春刀》《唐朝诡事录》等作品闻名,擅长构建动作场面与历史氛围,但《刺杀小说家》是他首次尝试纯粹的悬疑犯罪题材。影片在节奏把控上更为细腻,通过多线叙事和隐喻手法,将动作元素与心理悬疑结合,形成独特的“叙事迷宫”。

叙事结构:影片以“悬疑嵌套”为核心,主角(雷佳音饰)的调查过程不断揭示小说家(董子健饰)的虚构身份,而小说家的“虚构”又与现实中的案件产生关联。这种结构既推动剧情发展,也隐喻现实与虚构的边界。
视觉风格:路阳延续了他对画面质感的追求,场景设计注重时代感(如1980年代的北京),服装、道具细节考究,但部分场景(如主角的公寓)略显刻意,与角色的“文学气质”不完全契合。



二、演员表现:演技与角色深度的双重突破
雷佳音和董子健的表演是影片的亮点,两人在角色塑造上展现了极强的张力。

雷佳音(主角):饰演的“记者”表面冷静理性,实则被真相的残酷撕裂。他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如眨眼、握拳)传递出对真相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恐惧,表演克制但极具张力。
董子健(小说家):饰演的“作家”表面慵懒颓废,实则暗藏复仇动机。他通过肢体语言(如蜷缩、低语)和台词的隐喻(如“我写的书里没有我”)展现角色的复杂性,将“虚构”与“真实”的矛盾演绎得淋漓尽致。
配角表现:如吴镇宇饰演的“老警察”、张颂文饰演的“死者”等角色,均以精准的表演推动剧情,尤其张颂文的“死人”角色通过微小动作(如眼神、呼吸)传递出死亡的沉重感。



三、剧情结构:层层反转的悬疑逻辑
影片以“刺杀小说家”为表面事件,实则通过多线叙事揭示真相:

1. 主线:记者调查连环杀人案
主角通过调查发现,凶手与小说家的死亡存在关联,而小说家的“虚构”身份成为破案的关键。
2. 副线:小说家的“虚构”身份
小说家的“死亡”被掩盖,其“虚构”身份成为掩盖真相的工具,而主角的调查逐渐接近真相。
3. 嵌套结构:小说家的“小说”本身是现实的隐喻,而主角的调查过程与小说的叙事结构形成互文,最终揭示“真相是虚构的,虚构是真相的投射”。

影片的反转设计具有逻辑性,但部分情节(如“小说家的死亡”与“主角的调查”之间的关联)略显牵强,需观众对叙事结构有较高理解力。



四、主题深度:现实与虚构的哲学思辨
《刺杀小说家》的核心命题是“真相与虚构的界限”,通过以下层面展开:

文学与现实的博弈:小说家的“虚构”身份象征对现实的逃避,而主角的调查则是对真相的追逐。影片暗示:文学是现实的镜像,而真相本身可能只是另一种虚构。
对“真实”的质疑:主角在调查中逐渐发现,所谓的“真相”可能被权力或欲望掩盖,而“虚构”反而更接近本质。
人性的复杂性:角色们的行为动机(如复仇、逃避、真相)均带有道德灰色地带,影片拒绝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



五、社会意义:对网络暴力与真相的隐喻
影片通过“小说家的死亡”隐喻网络暴力对个体的伤害,而主角的调查则象征对真相的追寻。这一设定与当下社会对“网络谣言”“虚构与现实”的争议形成呼应,引发观众对信息真实性、文学创作边界等问题的思考。



六、观众反响与争议
正面评价:影片的悬疑结构、演员表现、主题深度获得好评,尤其对“文学与现实”的探讨被认为是“高概念”作品。雷佳音和董子健的表演被赞为“演技标杆”。
争议点:部分观众认为剧情逻辑不够严密,部分反转略显突兀;部分场景(如主角的公寓)与角色设定不符,削弱了代入感。



七、与同类影片的比较
与《盗梦空间》的对比:《刺杀小说家》更注重现实与虚构的哲学思辨,而《盗梦空间》侧重梦境与现实的层次感,两者在主题上异曲同工,但前者更贴近现实主义。
与《致命魔术》的对比:《致命魔术》以双线叙事展现真相的复杂性,而《刺杀小说家》通过“嵌套”结构深化主题,但后者更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



总结:一部关于“真相”的文学性悬疑片
《刺杀小说》的成功在于将文学创作与悬疑叙事结合,通过角色的“虚构”与“真实”矛盾,探讨了人性、真相与虚构的边界。尽管部分逻辑细节略显薄弱,但其对“文学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演员的出色表现,使其成为近年来悬疑片中具有哲学深度的作品。影片的最终结局(“真相是虚构的”)既是对现实的隐喻,也是对观众认知的挑战,值得反复品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路阳导演的电影有个特点——尤其是两部《绣春刀》——故事格局喜欢弄得特别大,特别绕几个弯连几个环,但是细节打磨上实在是欠考量。就比如说吧,开头姐姐把弟弟推下悬崖(真是亲弟弟?),然后弟弟又一点一点爬回原地……这种降智行为让我恍然想起了《绣春刀2》结尾大战处,先过了吊桥,又从吊桥走回来,再砍断吊桥这如出一辙的景象……感觉导演是在致敬自己的人间迷惑性为?

人物塑造也是路阳导演作品的一大弱点。杨幂在《绣春刀2》里就演了一个究极工具人——负责被沈炼保护,以及当花瓶;在《刺杀小说家》里还演了一个究极工具人——除了能打没有任何作用。虽然我一直批评大幂幂的演技,但是这两部戏真的不怪她,确实是导演的问题。这个人物就没给她任何深入塑造的空间,就连她从小被父母抛弃这个设定都没利用,仅仅就是有这么一个设定而已。


但是如果说的导演不尊重女性,这就不对了,因为他男性角色也一样有问题,只是女性更典型一点。雷佳音,饰演一个寻找被拐女儿的父亲,演技没话说。但是前期他面对警察,中期面对唱“小橘子”的拾荒儿童,明明可以好好说话一两句就能解释清的问题,非要莫名其妙地暴走,纯属自己给自己增加难度。好我可以理解,他是为了找女儿疯魔了,但是后期他又莫名其妙地冷静,一句戳破了于和伟的大阴谋并识别出小说家这个大机关。你非要解释,说他双相情感障碍,大脑时灵时不灵的,也行吧。但根源就在于导演功力不足,为了剧情强行设定人物,就让所有人都变得很拧巴。

于和伟演的大资本家也有这个问题,一个做这么大生意的人,对自己的亲密合作伙伴——能帮他犯罪杀人的那种亲密伙伴,竟然不断粗暴对待她,用言语自己她,直接把她逼跳反。这就是剧情杀嘛,是设定结局之后的倒推——知道杨幂一定要导向主角团队,所以就设定剧情把她往那边推。所以杨幂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公司高管,得知合伙人之前还有一个合伙人的时候,竟然第一时间得出了如下推理——你竟然杀了他?心思真的非常缜密了,推理程度堪比唐探3。原来你也觉得杀人是件不好的事啊,你上一秒不还准备搞死雷佳音和董子健么。

所以这几个人物啊,性格都不丰满,形象都不讨喜,弧光都不完整。好的创作是人物推动、配合剧情发展,而不是剧情被动拉着人物走。人设丰满,观众才会有代入感,才会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艰难困苦而情绪起伏。《刺杀小说家》没有一个能带着观众走的人物,所以看到后面部分,当剧情设定都纷纷展开之后,就会显得非常乏味,有一种“电影怎么还不结束”的感觉。

就这个,导演还想要搞恶政隐,还想影射文革。红色的卫兵,两派相斗的人民,造派保派火拼,狂热的信众,打砸抢烧破四旧,还有一个赤、发鬼。什么弑神都来了,什么我还想活很久,你咋不让赤发鬼直接念两句“业未竟,鬓已秋”呢?京派导演就有这种臭毛病,干啥都要反思一下,干啥都要影射一下,就逮着文革薅,薅得文革像葛优似的。

你想要恶政隐不是不可以,但是先得把故事讲好是不?结果变成了人物为剧情服务,剧情为恶政隐服务,让电影从都到尾都在一种拧巴之中。姐姐让弟弟向西不要回头,也没解释西边有啥,那就只能解释为赤发鬼在东方,弟弟要去西边迎接普世价值,反正太平洋没加盖不是?

当然特效好确实好,但是这个特效……有必要吗?只觉得浪费。特效不能为剧情服务,还是省点钱的好,否则还不如迪士尼的烟花实在。就好像陈思诚给长泽雅美安排了那么普通一个角色一样浪费——不过如果长泽雅美还能继续参与唐探系列,我倒是能原谅陈思诚……

路阳这个导演,就是有点手高眼低,老想讲一个多么牛逼涵盖万千的故事,结果人物设定都弄不好。《绣春刀2》就有这种毛病,里面展示了一种明显的反建制反政治情绪:阉党是老阴X,文官集团是老阴X,崇祯也是老阴X,只有我沈炼是一朵盛世白莲花,你们这些玩政治的天生就是想迫害我白莲花!

同样是宁浩徐峥这一批人发起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文牧野拍出了一个三十亿的《我不是药神》,郭凡拍出了一个四十亿的《流浪地球》,路阳《刺杀小说家》八亿,《绣春刀2》两亿,《绣春刀》九千万——这是有原因的。

所以别老想着“弑神”啦,先发自内心地去爱一下自己作品里的人物吧。

user avatar

挺有意思的脑洞。

然而我的大致体验是:开场很久后还不明所以,中段猜出套路的那几分钟非常短暂地尝了个鲜,之后迅速味同嚼蜡。

根本原因是两个世界都缺乏现实的根基。奇幻世界非常空洞俗套就不说了,另一个世界原先有寻亲、人贩子、人民富豪等现实的影子,但各种这个世界并不真实的明示暗示,就把这些本可建立共情的元素的都消解掉了。

最后我只记得,要代表月亮消灭你。

user avatar

完成度不错。

缺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异世界的文化特征的设置。

最重要的问题是现实世界和异世界的形象到底是什么?原著是东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原著作者的一腔热血与悲愤,很难脱离具体的现实世界。但改编挪到了重庆,把现实世界架空了。

其实异世界也好,现实世界也好,讲的是一个事,神或者命运或者资本对普通人的操控。现实世界部分路空文的爸爸不应该是合伙人,而是那个翘翘板下被埋掉的下岗工人。异世界路空文的爸爸也不是将军,而是带领凡人反抗神的反叛者。

雷佳音的女儿是被同样是下岗职工劫走的,是底层人之间的相互伤害,是现实中的内卷。而这种内卷的起因也是李沐这样的资本代言人一手造成的。

这样,故事的底层逻辑通顺了,两个世界的互动就有了逻辑基础,是一种现实世界的隐喻逻辑。

——————————————————————

又看了一遍原著。

怎么说呢,原著有小说笔法的妙,学卡佛学得很像,但从文学角度来说,是比较拙劣直白的隐喻。

佛的象征寓意有点不可说,而且我也不赞同作者对这部分的处理。

原著中的血雾的影视化做得不够好,只转换为了一种时间上的设定。血雾是东北或所有底层人的冤魂,这一点完全没体现。

原作小说也没写小橘子为什么被拐卖,但原著的互文很妙,通过异世界故事可以猜出,小说家的父亲应该就是教师一类的人,因为揭露当权人士的贪腐行为而被杀头埋尸。理由是小橘子跟久藏的互文关系,小橘子父母是家里有字画的人。

总体来说,故事提供了解读和改编的丰富基础,但是个三流文本,电影改编给通俗化和好莱坞化了,完成得不错,但离杰作的距离还是有一些。

user avatar

我认为最大的遗憾是“高概念”的这个“概念”,没有充分挖掘。

从预告片上看,其实就是一个小说和现实相互影响的故事,然而,和预告片的紧扣主题不同,在故事中,这个机制强调的并不多。

jojo里就有一个能让漫画变为现实的替身(其实就是预言),整个故事是哆啦A梦型的。

小说和现实互相影响的片子,我推荐一个李连杰主演的《冒险王》。。。。。。。


我昨天还花了19块钱买了一本原著。其实整本书中,《刺杀小说家》这个故事非常短,(不值19块钱)但是写的非常简练,克制,唯一的问题是,作者似乎在模仿村上春树,而且是林少华翻译版本的村上春树,这让我更加怀疑小说的灵感之一,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电影突出了雷佳音寻找女儿这个主题,其实是根据商业片的公式,要把主角的动机做足,结果料放得太多了,岂止看腻了,简直看吐了——你又不是《失孤》,也不是《亲爱的》。

我觉得小说里的更好,点到为止,况且,小说的开头算是有个悬念,我们只知道主角在流浪,不接老婆电话,还要去看北极熊,我们根本不知道主角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最后,谜题解开——原来是丢了女儿。

而电影,恨不得从第一秒你就告诉你:雷佳音丢了女儿雷佳音丢了女儿雷佳音丢了女儿。

这是在干嘛?

这是不相信观众的理解能力,还是对自己的叙事能力没有信心?

而除了雷佳音之外的所有人,我都感觉很可笑。尤其是杨幂,这个人物背景做的太草率了。由于虚拟世界中,主角一开始有一个姐姐,我一直以为杨幂就是现实世界里董子健(失散多年)的姐姐,没想到并不是。那就更莫名其妙。

另外两个特异功能者,给了个“走近科学”式的解,也太搞笑了,结尾的打斗,也是“走近科学”式的,让我想起那部以科学解读武功的电影《武侠》,boss也是通过科学的手段。。。让雷劈死了。。。

杨幂简直就是《黑客帝国》的崔尼蒂,打起来的套路也是似曾相识,甚至可以预料到,非常无聊。


而虚拟世界,是电影的最大亮点了。

一·是特效,二是所谓的“隐喻”。

从特效上看,质量合格,审美在线,还有一些颇具想象力的地方,例如攻城战时热气球组成的火龙——那个赤发鬼反而有点无聊了。

我认为整体的美术风格有《剑风传奇》、魂系列的味道。

老头有点像《只狼》里的赤备军:


盔甲上的纹络,还有点《异形》中外骨骼装甲的味道?

缺点,其实和其他所谓高质量特效片一样,内容太少了。以敌人为例,实际上只有白胡子老头、红衣亲卫军和赤发鬼三个,所有的亲卫军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导致世界观太小,太空。要知道,《妇联》都给灭霸设计了好几个形态各异的副手,其中甚至还有魔导师巴菲迪。


再说这个隐喻。首先,最搞笑的是,阿里巴巴还是本片的投资方。

影片中,小说会对现实产生影响,这个大boss应该是真信的。那么,大boss是怎么发现的?我记得影片没有明确说出来,个人猜测是机器学习,根据大boss的身体反应,通过大数据在全互联网寻找相关关系,最终锁定了这部小说——如果是这样,倒像是科幻片了。

影片除了挑明了大数据、用户隐私这些问题,还展现了互联网公司是如何挑动网友相互割裂,相互攻击的,塑造了一些奋勇冲在前线的小粉红。

而原著更有趣,说是小橘子这个区,都是喜欢书画的,“希望能安下心来做些自己的事,没想到最后还是有人来打我们”,像极了那些不关心时政的小众文艺社区,最终还是难逃审查的魔爪。。。。

不过从原著看,其实赤发鬼这里,更多的还是映射wg。这么一想,虚拟世界里空文的父亲到底是谁呢?

眼睛的这个角色,有点像《剑风传奇》里“狂战士铠甲”?我认为是CRPG里常见的话痨角色,例如“会说话的剑”,或者《新战神》里的人头?


就随便记录一下感想吧。很乱。总之,我对路阳是有期待的,对本片是失望的。

对原著,倒是感觉及格,里边还有一些对塞林格、雷蒙德卡佛的致敬——但唯独没有村上春树。。。。。

顺便提一句,我个人读书少,所以偏执的认为,从事严肃文学写作的作家,在80后之前就已经绝种了,最后一个,是阿乙。我们再没有比他更年轻的、真正的严肃文学作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