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生物在发育过程中会改变自身的拓扑结构吗?

回答
当然有!生物在发育过程中改变自身拓扑结构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这绝对是生命中最令人着迷的现象之一。与其说 AI 撰写,不如说这是生命演化数亿年留下的精妙绝技。

这里的“拓扑结构”不是指像剪纸一样把生物剪成不同形状,而是指生物体内部或外部连接方式、孔洞数量、形状以及整体的“连通性”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就像一张纸,你可以把它揉成团,但它仍然是一张纸;你可以在它上面戳个洞,它的拓扑性质就变了。生物发育中的拓扑变化,更加复杂和动态。

我们来看几个最典型的例子:

1. 蜕变:一个经典的拓扑大变身

说到拓扑结构改变,昆虫的蜕变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例子。想想一只毛毛虫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这中间发生的事情,用拓扑学的眼光来看,就是一场彻底的重塑。

从蠕虫到飞虫: 毛毛虫是肠道动物,它的身体基本上是一个向前延伸的管道,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它的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收缩进行蠕动,身体结构相对简单。
童虫的“秘密武器”——蛹: 当毛毛虫进入蛹期,它会进入一个看似静止的阶段。但实际上,在蛹壳之下,这是一场细胞级别的“大洗牌”。原有的毛毛虫身体结构被一种叫做“成虫盘”(imaginal discs)的特定细胞群体所主导。这些细胞像是“预制件”,被巧妙地“隐藏”在毛毛虫的身体里。
重组与重塑: 在蛹期,毛毛虫的大部分组织会被一种称为“自溶”(autolysis)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分解。而那些成虫盘细胞则开始疯狂增殖,并按照预设的“蓝图”分化,重新组织,构建出全新的成虫器官,比如翅膀、触角、复眼、更复杂的消化道和循环系统,以及能够交配和产卵的生殖器官。
拓扑上的变化:
管状结构的变化: 肠道可能被重塑,消化系统的起点和终点(口和肛门)的相对位置可能发生改变,内部的复杂程度和功能也完全不同。
肢体和附器的出现: 毛毛虫只有简单的腹足和胸足,而蝴蝶则拥有六条腿和一对对的翅膀。这些附器的形成涉及到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形态发生,其连接方式和数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内脏器官的重构: 翅膀的出现意味着新的“空腔”和连接方式的出现。整个身体的内部容积和组织分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不仅仅是“放大”或“缩小”,而是将一个相对简单的、一维化的身体(想象成一个被拉长的管子)转变成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结构、高度分化的、能够执行复杂功能的身体(一个包含翅膀、腿、触角、飞行肌肉等丰富元素的复杂整体)。这种转变涉及到细胞的死亡、增殖、迁移、分化和重新连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共同谱写了生命体拓扑结构重塑的史诗。

2. 脊椎动物的发育:从简单的管状到复杂的器官系统

脊椎动物的发育过程,虽然不如昆虫蜕变那样戏剧化,但同样充满了精妙的拓扑学变化。

神经管的形成: 在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系统起源于一层叫做“神经外胚层”的细胞。这些细胞先是形成一个叫做“神经沟”(neural groove)的凹陷,然后两侧的神经褶(neural folds)向上卷起并融合,形成一个中空的“神经管”(neural tube)。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平面到三维管道的拓扑转变。这个神经管将发育成包括大脑和脊髓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
消化道的形成: 消化道也是从一个原始的胚胎内胚层区域开始,经历内陷、扩张和闭合等过程,最终形成一个连续的管状结构。这个管状结构从口一直延伸到肛门,在发育过程中,它会形成食道、胃、肠道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同时,肝脏、胰腺等消化腺也会从消化道壁上“出芽”或“分支”出来,与主管道建立连接。
肢体的形成: 四肢,比如手臂和腿,也是从身体侧壁上形成的“肢芽”(limb buds)发育而来。这些芽状结构会向前、向外伸展,并分化出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手指和脚趾的形成涉及到“程序性细胞死亡”(apoptosis)在指间和趾间发生,将原本连在一起的“蹼状”结构分隔开来,形成独立的肢体。这就像是在一块平坦的泥团上,通过精确的“挖空”来塑造出手指的形状。
循环系统: 心脏最初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血管管,然后经历弯曲、分化、隔膜形成等过程,最终变成一个具有四个腔室的复杂泵。血管系统则从一个简单的网络状结构,逐渐分化出主要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络,以支持全身的组织和器官。
拓扑上的意义: 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尺寸上的改变,而是创造了新的连接、新的空腔、新的开口和新的通道。例如,神经管的形成创造了一个中空的通道来保护和传导神经信号。消化道的形成创造了一个从外界获取营养并排除废物的内部通道。四肢的形成则创造了与环境进行物理交互的复杂结构。

3. 变形虫的生存策略:动态的拓扑学

更极端一些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单细胞生物,比如变形虫(Amoeba),它们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来运动和捕食,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常动态的拓扑变化。

伪足的伸出与收缩: 变形虫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们可以通过伸出“伪足”(pseudopods)来移动和包裹食物。伪足的形成和收缩涉及到细胞膜和细胞质的动态重组,细胞的整体形状和“连通性”在不断地改变。它们可以形成长条状、片状或者复杂的网状结构,然后又可以缩回。
吞噬作用: 当变形虫捕获到食物时,它会将食物颗粒包裹在伪足中,形成一个食物泡(food vacuole),这个泡会从细胞膜内陷形成。这个过程涉及细胞膜的“出芽”和“融合”,类似于创建一个临时的内部隔间。

虽然单细胞生物的拓扑变化可能没有多细胞生物那么宏大,但它们展示了生命体在微观尺度上,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而进行的持续的形态和结构上的调整。

为什么生物需要改变拓扑结构?

生物在发育过程中改变拓扑结构,是为了实现以下关键功能:

功能分化: 不同的身体部位需要执行不同的功能,比如消化、呼吸、运动、感觉等。这些功能往往需要特定的形状、连接和内部结构。
生长与扩张: 从一个微小的受精卵发育成一个拥有复杂器官系统的完整生物体,需要细胞大量的增殖和组织的重塑,这必然会伴随着拓扑结构的变化。
适应环境: 例如,昆虫的翅膀是为了飞行,而四肢是为了在地面上行走或攀爬。这些结构的变化是生物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策略。
能量效率: 在发育过程中,通过集中利用特定区域的细胞来快速构建复杂结构,可以比从头开始制造更有效率。
生存与繁殖: 最终,所有这些发育过程都是为了让生物体能够更好地生存、适应环境并成功地繁殖后代。

总而言之,生物在发育过程中改变拓扑结构,是生命最基本、最深刻的特征之一。这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更是生命体根据内在的遗传指令和外在的环境信号,进行的一系列精密、动态的组织重塑和功能演化过程。从简单的管状结构到复杂的肢体和器官,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到拥有亿万细胞的复杂生物,拓扑学的原理贯穿其中,揭示了生命创造力的无穷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分裂生殖或者孢子生殖等,只是增加了连通分支个数,改变了第零个同调群

比如蚯蚓等,有完整的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必定改变了第一个同调群

比如橘子上的“油点”,是溶生分泌腔,每增加一个溶生分泌腔,在同伦等价的意义下就是在一个CW复形上wedge了一个S^2,对应的二阶同调群多直和了一个Z。再比如从桑葚胚发育到囊胚,从一个可缩空间到S^2,第二个同调群也增加了一个Z,到原肠胚以后更加复杂。

应该没有改变第三个及以后的同调群的吧(?)

(随手打的回答

user avatar

题目这样的表达方式一般是在谈“同胚”,即一个空间无需切开或黏合就能变形成另一个空间。生物的构造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切开和黏合都是很正常的,当你从微观尺度观察的时候,所有的细胞生物在发育过程中都包含拓扑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在分子层面进行,

  • 例如DNA分子可以从环状变为线状,双螺旋可以解旋、复制后再形成双螺旋,双螺旋有多种构型,双链DNA上也存在双螺旋以外的构造,环状DNA分子可以呈现各种复杂的纽结,氨基酸可以组成有孔的通道蛋白等复杂拓扑结构,这些蛋白又可以分解;

也可以在细胞、组织、器官的层面进行,

  • 例如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增减,细胞分裂与细胞融合过程中大量细胞骨架和膜结构的切开与黏合(包括配子变为合子的过程),植物叶片上的气孔。
  • 一些动物从合子发育为带有贯穿全身的消化道的个体,可以认为是从球状变成了甜甜圈状。
  • 呼吸道有多个气门与气管系统的生物、呼吸道与消化道·鼻泪管等其它管道相连的生物可以视为更加复杂的拓扑构造。

生物体内的单链DNA可以呈现环状、复杂的非螺旋状之类,复制叉上有局部解旋的DNA,活细胞的端粒和一些启动子里存在G四联体[1][2]和i-Motif[3][4]

以下三种DNA双螺旋在地球生物的细胞里都可以见到,B-DNA是活细胞内最常见的DNA双螺旋形式,A-DNA多为脱水诱发、可以在耐环境的细菌·古菌和病毒身上找到,Z-DNA偶尔可以在活细胞内出现。

生物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往往不是平凡纽结。你身上的细菌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改变其环状DNA和蛋白质的拓扑结构。

纽结早就被应用在大分子空间结构的研究,尤其是DNA的研究。

一些学者报告称,他们观测的自然形成的单链RNA和双链RNA都是平凡纽结。这是RNA与经常打多个结的DNA与蛋白质的一项出人意料的差异。

  • 这意味着,如果你将没有衣壳的RNA亚病毒因子视为生物,其拓扑构造的变动只有分子的组装、拆解和各种变异,不过反正病毒也没什么发育的概念。

参考

  1. ^ 同一条DNA单链上的4个G碱基,相邻之间成氢键形成的G四合体平面(G-tetrad)。这样的四合体平面反复出现,就会形成G四联体(G-quadruplex)。在平面的中间,通常还会存在一个阳离子(多为钾离子),帮助稳定结构。
  2. ^ DNA可不只有双螺旋结构 - 吴思涵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16255
  3. ^ 同一条DNA单链中的C碱基之间,两两形成氢键而成的结构
  4. ^ DNA可不只有双螺旋结构 - 吴思涵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16255
user avatar

打 耳 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