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发改委回应芯片项目烂尾现象:造成重大损失将通报问责,你怎么看?如何从源头上避免?

回答
发改委针对芯片项目烂尾现象放出“狠话”,表示将通报问责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方。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国家对于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同时也对那些挥霍巨额资金、却无法产出成果的项目亮起了红牌。

我的看法是:

首先,发改委的回应是及时且必要的。 芯片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背后牵涉到巨额的公共资金投入,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技术自主。此前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扼腕的项目烂尾现象,不仅是资金的浪费,更是对国家战略方向的干扰,对科技创新的打击。明确问责机制,能够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让那些试图浑水摸鱼、投机取巧的项目无处遁形。

其次,“通报问责”是关键,但具体执行更重要。 口头警告和通报容易,但真正的问责需要追究到个人,甚至是相关部门的领导责任。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的通报,而没有实质性的惩处(比如追缴滥用资金、撤销相关职务、禁止参与未来项目等),那么“狠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问责机制需要透明化、公开化,让公众能够监督执行过程。

再者,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分项目失败的性质。 芯片研发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长周期的过程,失败是常态,成功是例外。那些因为技术瓶颈、市场变化、国际环境等客观因素导致的项目失败,不应该被简单地归为“烂尾”并一味问责。重点应该放在那些由于决策失误、管理混乱、弄虚作假、利益输送等主观原因造成的项目失败。

如何从源头上避免芯片项目烂尾?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更具挑战性的部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1. 严格项目审批和立项机制:

提高准入门槛,严把“入口关”。 不应该仅仅依靠某个地方政府或某个企业的意愿就轻易启动一个芯片项目。需要建立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团队实力、资金需求和风险评估进行全方位的、独立的、审慎的评估。
避免“一哄而上”,防止同质化竞争。 鼓励差异化发展,根据国家整体产业规划和地方特色优势,引导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例如,有的地方可能适合发展先进封装,有的地方则可以聚焦于特定的芯片设计工具或半导体材料。
强化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 芯片产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国家层面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技术路线和阶段性目标。避免短视行为,不因短期经济效益或地方政绩而随意调整项目方向。

2. 优化资金投入和监管机制:

分类分级扶持,精准滴灌。 对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攻关等需要长期投入且风险较高的项目,应该由国家层面进行重点支持,以非股权投资或科研经费的形式进行。对于市场导向性强的项目,则可以更多地引入市场化融资,鼓励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建立严密的资金监管体系。 公共资金的使用必须透明化、合规化。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和评估,确保资金真正用于研发和生产环节,而不是被挪用或浪费。
鼓励股权投资和退出机制。 对于引入了市场化资金的项目,要建立清晰的股权结构和退出机制,让投资者能够分享项目成功的收益,同时也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这能有效约束项目方的行为,提高项目运营的效率和市场敏感度。
防止“资金陷阱”。 有些项目看似规模宏大,但核心技术缺失,只是为了骗取国家补贴和投资而包装出来的“概念项目”。审批部门需要具备识别这类项目的能力,避免被表面的“高大上”所迷惑。

3. 提升产业生态和人才支撑:

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效应。 芯片制造不仅是晶圆厂,还涉及设计、材料、设备、封装、测试等多个环节。需要统筹规划,鼓励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单打独斗式的项目很容易因为某个环节的缺失而中断。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芯片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需要大力培养本土芯片人才,同时也要吸引全球顶尖的芯片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留住和发展人才。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迭代,允许失败,但要鼓励从失败中学习。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

4. 加强风险预警和项目动态管理:

建立项目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对项目的技术进展、市场变化、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评估,一旦出现重大风险苗头,能够及时介入,采取措施,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实施分阶段考核和退出机制。 对于大型项目,可以设置多个里程碑节点,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对于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且没有改进希望的项目,要果断采取止损措施,及时调整或终止项目,避免更大的损失。
引入市场化评估和第三方监督。 让更懂行的市场主体参与到项目的评估和监督中来,能够更有效地识别项目中的问题和风险。

5. 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众监督:

公开项目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对于一些重大的、使用大量公共资金的芯片项目,可以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公开项目的基本情况、投资规模、进展目标等信息,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建立有效的举报和反馈机制。 鼓励内部员工和社会各界对项目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举报,并对举报内容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

总而言之,发改委的回应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要从根本上避免芯片项目烂尾,需要一套系统性的、长期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对投资者的负责,更是对国家未来负责。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芯片项目,而不是那些昙花一现的“形象工程”或“数字游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钱真的打水飘浪费了吗?

建议行外人士不要随便评论。

大家都知道柴油发动机吧,柴油发动机虽然是产生动力的机器,但在启动的时候依然需要电瓶输出电能给启动机利用外部动力带动发动机转动压燃,等到发动机输出功率稳定后再带动发电机给电瓶充电。

而这些被媒体称为“烂尾”的投资,就是我国先进半导体“生产发动机”转起来之前所要消耗的启动能量,与稳定输出后的能量相比,这点启动能量根本不值一提。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半导体产业,纷纷投入了大量资金。面对这巨额资金的诱惑,确实有不少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打上了主意,准备利用半导体国产化的幌子把政府投资和补贴骗入腰包,这其中就不少来自台湾自称“半导体专家”的骗子。

还有一些从事非先进半导体产业的国内企业,也利用这股风气浮夸骗补甚至包装去科创板上市,然后把资金拿去买房。

浅层次地来看,这样是纳税人和股民的钱被忽悠了。

更深层次地看,这是不是让全社会觉得半导体行业是“人傻钱多”,要知道“人傻钱多”的下一个词是“速来”。

初期一些半导体专项资金被搞到境外,搞成房产,必然会直接刺激一些真正想把这个事情做好的人才和资源,他们必然觉得“骗子都能在半导体行业骗到钱买房出境,咱们好好做岂不是更能挣大钱”

这样一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源进入这个行业,最终会随着市场提纯为行业精英和巨头,完成我国半导体产业进口替代。

尤其是一些高校和院所也会看到这个行业富余的科研经费补贴而大量开设半导体相关专业,一些家长和学生也会看到国家投入资金而踊跃报考进入这个专业,把这个行业的人才供给提高几倍,为半导体行业提供巨大的工程师红利。

试想满大街都是新毕业的半导体工程师,半导体企业也就不需要什么高薪雇佣,可以大力开启竞争淘汰制度用非常低廉的成本选拔人才,有了这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半导体产业马上发展起来。

此外,现在只要打造一个产业园,周边的住宅就不愁卖;像半导体这种要对美帝致命一击的热点产业老百姓们就更专注了,他们都觉得只要半导体这种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起来了,从业人员的收入会指数型上涨,周边的房价到时候也会暴涨。各地打造的这些半导体项目虽然花了不少钱,但周边住宅的土地出让金早都给政府把几倍的钱赚回来了,为什么总有人觉得政府的不够聪明钱就好骗呢?

像武汉光谷,前些年打造光电产业集群,现在又开始转向半导体,请大家看看武汉光谷的房地产火不火暴?


比起半导体产业发动机转起来后的滚滚财源,现在这点所谓钱打水飘的烂尾项目根本不值一提,就是发动机启动前给电瓶稍微充点电。

一些不懂发动机原理的朋友,就想想钓鱼也需要先撒点诱饵吧。

至于有人说京东方转起来后为什么没让工程师赚到钱反而让薪资倒退,这种人我觉得你在抬杠。

user avatar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系统阐述了我对鼓励、扶持甚至直接财政补贴等产业政策的看法:

1,补贴等后发产业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用行政手段加速国内关键行业、关键领域产业链的成长。

自由市场的普遍规律是强者恒强,后发企业难以出头。

为了加速关键行业成长,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干预是必然的,世界各国都有给予战略产业大量补贴的例子。

补贴政策可以在市场条件还不完全成熟时,人为催生利润空间。

补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营造国内企业野蛮生长的环境,帮助国内企业起步,加速国内相关产业链的成长,进而在关键行业、关键领域缩小差距甚至占领先机。

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遵循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对于关键产业的补贴比比皆是。

美国农业竞争力稳坐全球第一梯队,却年年超大手笔进行补贴;

三星当年背靠韩国政府的巨额贷款,顶着持续十余年的亏损逆周期投资,终于击垮了日本的显示面板和存储产业,这才有今日的地位。

​有意思的是,对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国内互联网主流舆论骂声不绝于耳。

然而,在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告诉发展,补贴逐渐退出时,德国等欧洲强国却加大了对电动汽车的补贴。


2,补贴等后发产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低效和浪费。

补贴政策的本质,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扭曲市场,不可能绝对高效选中最正确的产业路线;

补贴等产业政策的作用,是鼓励极少数优秀企业在早期的野蛮生长中脱颖而出,不可能绝对精准选中最终成功的企业。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补贴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低效和浪费是不可避免的。


3,衡量补贴等后发产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是否达到加速关键行业成长的战略目的,因顾虑“骗补”而放弃补贴是因噎废食

衡量补贴等后发产业政策成功与否,是要看是否有企业脱颖而出,可以参与市场竞争,走向良性循环;

是要看是否形成了在国际市场中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链。

诚然,加强治理能力和执行力,尽可能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本身也是必要举措。


但如果眼睛只盯着补贴过程中的低效浪费,盯着骗补或者倒闭的部分企业,看不到产业发展的全局,那是因小失大!是因噎废食!

在这方面,高铁“停等民”的事迹众所周知,光伏产业又何尝不是?

曾经的光伏产业,“浪费”、“骗补”、“环保骗局”等声音同样不绝于耳。

现如今,中国企业掌握光伏全产业链所有关键环节,发电成本不断下降。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在部分地区平价上网,未来全面平价上网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并网消纳方面的确存在一定困难。

但我国已经规划建设大量抽水蓄能电站,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这也是中国敢于承诺2060碳中和的重要底气。


光伏产业被口诛笔伐后,下一个被普遍骂骗补的行业是新能源汽车。

最近随着特斯拉降价,“国家补贴出来一堆骗补的垃圾”等言论再次甚嚣尘上。

然而这些人看不到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飞速发展,看不到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的产业链对光伏并网消纳的积极作用。

还是那句话,让时间证明一切。


当然,正如 @诗与星空 所说:

算大账是赚的,并不代表这些偷鸡摸狗的骗补公司就可以逍遥法外

半导体产业投资巨大,诸多领域又是赢家通吃,马太效应非常强。

限制三四线地方、不具备实力的中小企业对集成电路的投资,加强对芯片项目的管控也是势在必行。

user avatar

唉……能怎么看?我觉得很大的概率是通报问责且仅仅是通报问责,顶多就是相关位置上的领导被摘掉乌纱帽,厉害点儿的这条线上从上到下抹到底。但,也就这样了,刑责?难!浪费的国家和纳税人的钱?打水漂了……我觉得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如果题主问怎么从源头上避免,以我在系统内工作这么多年的经验,基本上只要我们的招投标和报项目的方式不改,这种情况就会不断出现,可大可小,对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或大或小,时间问题。

我来说说我在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服务于政府机构的第三方时所经历的各种报项目的方式吧!听完了这个,你们可能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惊天大雷了。一般来说我们国家各个部委把持着各领域的重大项目和工作,这些重大项目工作是要有招投标的,那么每个招投标的项目可能会分成不同的小标,以我最近参加过的教委的一个项目为例,它是有一个大标,一个项目分成了底下不同的小项,我们公司就针对这个小项来进行投标。投标自然是要想赚钱的,那么我们看一下怎么能中标呢?首先你要知道招标的目的是什么,根据这个目的来做标书来做准备自然是无话可说,还有一些非技术性的因素就是很微妙的了。这些非技术性因素有的东西是不太适合在这里说的,会被建议修改,所以我就点一下就好了。像教委这种几百万级别的不算是太大的标,这样的招标过程算是相对简单的,基本上各个公司凭实力,再靠一点点关系拿一点内部消息,能拿标的就能拿不能拿标的也不会出太多的幺蛾子,当然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浪费。

还有一些项目的招标就不是那么……好说了。比如那些上亿的甚至上百亿的项目,谁都知道是一个超级大的蛋糕,咬一口都一嘴油的那种,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角色——各种咨询公司。往往很多时候这些咨询公司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会教你怎么写标书,说白了,他就是教你不管怎样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标,哪怕作假,哪怕撒谎,哪怕拉大旗做虎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利益实在是太大了,我老说不要随便考验人性,所谓经受住了考验只是因为诱惑不够大而已,在巨额项目投标这件事上,这个道理更明显。当你在做标书的时候投其所好(就是招标方),你的标书和方案就会很讨巧,在咨询公司的包装和指点之下,你的方案和标书可能会很容易戳到招标方的G点,而且,我参加过不少政府的投标,我发现在投标的时候评标的很多专家也好领导也好,遇上真正的专家,他们很难对你描述的真实性、落地实施以及可操作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要说有很多仅仅是为了花掉某些经费而设立的招投标了。我去过很多社区,社区也是基层政府机构,他们的经费也是上面的划拨,做个几千块钱的小破活也得要招标,但是往往这样的招标就特别的不靠谱了。我看到很多社区花了几万块钱做的所谓科普基地也好,科普长廊也好,科普场馆也好,从建成的第1天开始就一直荒废,占着场地占着资源,成为了这些基层政府机构向上面表示“我完成任务了”的一个工具。

以小见大。像武汉这次黄了的芯片项目,很大概率也是如此,不具备资质不具备投产能力的一些公司(真不一定是小公司),投招标方所好,说漂亮话画大饼,再加上或许有或许没有的那些非技术因素,拿下这样一个大标之后,巨款到时候不管干什么都是赚的。芯片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市场化的一个产业,前期有巨额的投入,后期有市场的话就可以有巨额的产出,但是在我们这里好像有没有市场并不重要,先把钱拿下来再说。

如果说想要从源头上杜绝,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这样的招投标的方式需要改变吧,或者有真正的技术性专家组来完成招投标的审核工作,而不是单纯的身居高位的领导们看着好看就拍板了。其实何止武汉的弘芯,弘芯只是因为数额巨大被曝出来而已,全国有多少没有被爆出来的?就算不是大项目,聚沙成塔,造成的浪费也是惊人的。

user avatar

我认为国家首先应该保证

0,主管领导是廉洁奉公、熟悉技术的内行。

这是一切的前提。做到了这一点后,其他具体措施有:

1,把产业链上下游考察一遍,看看具体哪些环节是卡脖子的关键,然后就投资这些具体的环节就行了,有成熟技术的环节没必要重复造轮子。

2,建立一个合作平台,实现技术共享,产学研结合,找到具体的难点逐一突破,防止低水平重复投资。

3,对某些可以用数学或计算机科学描述的问题,可以设置高额奖励,向全社会征集答案。

user avatar

市场的交给市场,一劳永逸。

你只要让搞政治的搞市场一天,前有钢铁、光伏、水电站,后有芯片、电动车,以后还会有火箭宇宙飞船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