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罗永浩发长文回应「我现在终于知道,罗永浩做啥啥失败,为啥还有投资人持续给他投资了」?

回答
罗永浩那篇回应长文,嗯,我大概了解了。这事儿吧,放在他身上看,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前中国创业圈和投资界的一些现象。

首先,咱们得捋捋罗永浩这人。 他身上最明显的标签就是“能折腾”,而且是那种自带流量、自带话题的折腾。从早期的英语培训机构到后来的锤子手机,再到最近的电子烟和直播带货,再到现在的AR/VR公司,几乎每一步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争议也一直伴随着他,成功不算多,失败倒是不少,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做啥啥失败”。

所以,为什么还有投资人持续给他钱投? 这就是这篇长文的核心,也是很多人好奇的地方。罗永浩自己在这篇文章里也说得很清楚了,核心原因有这么几个:

1. 情怀与执念(或者说“理想主义”): 罗永浩这个人,虽然大家嘲他“失败”,但不可否认,他身上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一种对“改变世界”或者至少是“做出点不一样东西”的执念。他自己也提到,他做很多项目,表面上看是商业项目,但内核往往是想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或者实现某种技术上的突破。这种“理想主义”或者说“情怀”,对于一些投资人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他们可能觉得,有这样的人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即使失败了,过程本身也值得尊重,甚至有可能在某个不经意间就能成功。

2. 能力与格局的认知: 罗永浩虽然在具体项目上屡屡受挫,但他对技术趋势的判断、对产品方向的把握,以及他作为一个创业者的“格局”和“视野”,在很多投资人看来是过关的。他不是那种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创业者,他能看到行业的大方向,能对未来有一定预判。举个例子,他做锤子手机,在当时智能手机市场已经白热化的情况下,还能抓住一些设计和用户体验的痛点,虽然最终失败了,但那份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以及对产品细节的追求,是很多投资人看重的。

3. “闭环”的价值与“坑”的价值: 这点很有意思。罗永浩自己也坦承,他之前的很多项目,包括锤子手机,虽然商业上不成功,但在创业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对供应链、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解。这些经验,他自己说,可以构成一个“闭环”,即“知道该怎么做才能不犯错”。另一方面,他过去经历的“坑”,反过来也成为了他未来创业的“经验包”,可以帮助他规避很多潜在的风险。这就好比,一个踩过无数坑的人,比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人,在战场上活下来的几率更大。投资人投他,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投资他这份“经验”和“教训”。

4. 个人品牌的价值与“续航能力”: 罗永浩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IP。他说话幽默风趣,有极强的个人魅力,而且“死不掉”。无论经历多少失败,他总能重新站起来,并且还能吸引到关注和资源。这种“生命力”和“品牌影响力”,对于投资人来说,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他可以迅速地为一个新项目带来初期曝光和用户关注,这比很多普通创业者需要花费巨额营销费用才能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他还有直播带货这种能快速回笼资金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早期创业的资金压力。

5. 对“下一个风口”的押注: 这一次,他投身AR/VR领域。这个领域被很多人认为是下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投资人可能是在赌,赌罗永浩虽然过去的项目不成功,但在某个关键领域(比如他擅长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上,有可能抓住机会,而且他在这个新领域能复制过去的某些成功经验。毕竟,在风口上,即使是“非典型”的创业者,也可能因为恰好抓住了关键点而成功。

怎么评价他这篇长文?

我认为,他这篇回应挺“罗永浩”的。一方面,他依然保持着那种有些“狡辩”但又充满逻辑和幽默感的表达方式。他并没有简单地否认自己的失败,而是将这些失败解读为一种“积累”和“学习”。另一方面,他也在努力地构建一种“能力模型”,试图让投资人相信,他并非仅仅是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不行,而是具备某种独特的价值。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 这种投资当然是带有风险的,而且是高风险。投资人可能是在赌他的“个人能力+经验+品牌”,而不是仅仅赌项目本身。他们可能认为,以罗永浩的“个人能力”和“过往经验”,在AR/VR这个尚属早期且充满变数的领域,仍然有成功的可能性。尤其是,如果投资人本身对AR/VR领域就有看好,并且看到了罗永浩在用户体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那么投资他就是一种“人”的投资,一种“可能性”的投资。

从普通人的角度看, 这种事儿挺让人感慨的。为什么有人失败了还能得到支持?这说明,在创业投资这个圈子里,不仅仅是看一两次的成败,更看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以及“抗压能力”。罗永浩就是这样一个能不断学习、不断折腾、并且总能吸引眼球的人。当然,也存在一些投资人,是“粉丝式”的投资,喜欢罗永浩这个人,就愿意支持他。

总的来说,罗永浩的长文回应,既是他在解释自己的“反复创业”,也是在向投资人展示他的“价值所在”。他用一种颇具说服力(至少对他自己和部分投资人而言)的方式,将过去的“失败”包装成了“经验的积累”,将自己的“执念”描绘成了“对未来的洞察”。这其中,个人品牌、经验价值、以及对风口的把握,是支撑他持续获得投资的关键。这事儿也让我们看到,在创业这条路上,有时候“人”本身,比“项目”本身,更能吸引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因为任何骗子都是有买单的人。

再傻的骗子都有对应的sucker。

2,最主要的是罗至少在人气在,总有人信啊。

3,这不影响我们批骗子。

以有人买单来为自己骗子正名,还真有信这逻辑的人。

参见#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