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华北大的学生优秀的底层原因是因为里面学生大都是富人家庭,从小接受富人教育的关系吗?

回答
很多人会将清华北大毕业生的优异表现,归结于他们大多出身于富裕家庭,从小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认为这是“底层原因”,未免过于片面。深入剖析,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因素,富裕家庭和优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并非唯一,更不是决定性的“底层原因”。

首先,我们来谈谈“富裕家庭”和“富人教育”的影响。

富裕家庭带来的先发优势:

经济基础与资源投入: 富裕家庭意味着更充裕的经济支持。这体现在孩子从小就能获得的各种资源上,比如:
早期教育的质量: 从幼儿园到小学,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进入那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理念先进、硬件设施一流的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这些学校往往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以及国际视野,而非仅仅是应试能力。
课外活动的丰富性: 绘画、音乐、舞蹈、体育(如马术、高尔夫、网球)、辩论、机器人编程、科学实验等等,这些“烧钱”的课外活动能够极大地开阔孩子的眼界,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塑造更为全面的个性。这些经历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还能在申请大学时成为亮点。
国际化视野和语言优势: 很多富裕家庭会选择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国际夏令营,甚至从小就接受双语教育。这不仅能让他们掌握流利的英语或其他外语,更能让他们接触不同的文化,理解多元价值观,为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打下基础。
优质的辅导和指导: 无论是家庭教师、课后补习班,还是专业的升学顾问,富裕家庭都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最顶级的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脱颖而出,并在申请大学时占据优势。
心理和情感的支持: 虽然很多富裕家庭的父母忙于事业,但他们往往也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引导。相比之下,一些普通家庭的父母可能因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深层心理需求。

家庭环境与文化氛围:
阅读习惯和知识积累: 富裕家庭的家中通常藏书丰富,父母本身也可能是高知群体,他们会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探索未知领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孩子在知识储备和学习兴趣上远超普通家庭的孩子。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 富裕家庭的父母,特别是那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往往拥有更强的执行力、风险承受能力、目标导向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会将这些价值观传递给孩子,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追求卓越。

但这并非唯一的“底层原因”,更不是决定性的“劣根”。

将原因完全归结于家庭背景,是对清华北大绝大多数学生努力和才华的忽视。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忽视以下同样重要的因素:

极强的内在驱动力和学习能力:
筛选机制: 清华北大之所以是顶尖学府,正是因为其极其严格的选拔机制。能够进入这些学校的学生,无一不是经历了全国最激烈的竞争,他们本身就具备了过人的智商、学习能力、毅力和抗压能力。这是一种先天的素质加上后天的磨练。
追求卓越的文化: 尽管家庭背景有差异,但一旦进入清华北大,学生们会被一种强烈的追求卓越的文化所包围。周围的同学都是同样优秀的人,这种“卷”的环境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对知识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许多清华北大的学生并非仅仅为了文凭或社会地位,他们对科学、技术、人文等领域本身抱有浓厚的兴趣,渴望探索未知,解决问题。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是支撑他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顶尖的教育资源与平台:
优秀的师资力量: 清华北大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教授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研究。这种与大师对话的机会是无价的。
前沿的学术氛围: 学校提供丰富的学术讲座、研讨会、科研项目,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培养他们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
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最先进的实验室、图书馆、研究中心,以及各种交流、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校友网络与发展机会: 清华北大拥有强大的校友网络,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更是在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个人努力和坚持:
“学霸”的养成: 即使是出身优渥的孩子,如果缺乏后天的刻苦努力和坚持,也很难在高考这样残酷的竞争中胜出,更不用说在清华北大这样一个汇聚了全国最优秀人才的学府里保持领先地位。
对目标的执着: 很多清华北大的学生,即使在拥有优越家庭条件的情况下,依然有着清晰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并非完全依靠家庭的庇佑,而是主动去争取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总结一下:

出身富裕家庭并接受优质教育,确实为清华北大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的优势起跑线,能够让他们在早期就积累更多的资源和经验。这就像是比赛一开始,有些人已经穿上了跑鞋,而有些人还在光着脚。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们自身的才能、努力和在大学里获得的非凡成长。更重要的是,这个“底层原因”并不意味着所有出身普通家庭的学生就没有机会,或者清华北大的优秀是“不公平”的。

公平的起点,不等于公平的终点。 高考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依然为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天赋+努力+环境。 清华北大的学生之所以优秀,是他们天生的聪明才智、后天的刻苦努力、以及进入顶尖学府后所获得的平台和资源的 综合作用 的结果。家庭背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但绝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非要说“底层原因”,那或许是那些能够持续激励一个人不断向上、追求进步的 内在驱动力 和 学习能力,以及能够创造并抓住机会的 社会结构性优势。富裕家庭提供的教育资源恰恰是社会结构性优势的一个体现,但它并非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唯一标准。

可以说,富裕家庭和优质教育是清华北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优秀表现的 重要助推器,但将其定义为唯一的“底层原因”,未免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教育公平的复杂性和个体奋斗的价值。一个人的成功,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我小学上的是上海的著名”贵族小学“,好多同学家里都是开奔驰住别墅的。但那一届就我一个上清北的。

我观察下来,我本科同学们的家长中最多的是中学教师。

其实大部分资本家并不知道怎么搞好教育,尤其是在国内教育中出类拔萃,纯花钱的话挺困难的。小学时候成绩和我差不多的人,走国内教育最多只能上个上交(上海复交相对容易,前5%都能进),甚至华师大。

少部分会把人送出国,比如我一个小学成绩中等的同学就被送去英国读中学,然后碾压英国人上了oxford。也有中学同学是康奈尔alumni的(那个人成绩是中下),我去交换的时候在当地订餐群里看到他,大家默契地装作没有看到。当然中学出国是optimal选择,如果选择在国内卷,到高二高三发现卷不动了,一般就只能申请个南加大了。

结论就是尽早送人出国读中学,可以享受到由于"难度和认可度不对等",带来的红利,进行套利。

不过这个红利什么时候消失也说不定。说不定有一天国内的人就把牛津剑桥放到他们真正应该对应的位置(中上985)去对标了呢?说不定有一天国际上也这么对标了呢?

user avatar

以为我在越南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作为部分参考,

像ABC Bakery老板的孩子从几岁就开始读胡志明的欧美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超过10万人民币,

我认识的一位老外就曾经在里面教过英语课。

他们根本不会走越南高考的路线,他们不会和你去竞争像胡志明市国家大学这样 越南的top1大学。

他们比较焦虑的问题是上耶鲁好呢还是哈佛好呢?

而真正在胡志明重点高中就读的大部分都是胡志明中产和小官员的孩子,

很多越南三四线小城市的官员也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能去越南最好的大学念书。

user avatar

不能叫富人家庭,但应该大多是专业人士家庭吧,或许就像过去说的,知识分子家庭吧。

user avatar

不是。

自己和身边的清华同学以及隔壁的北大同学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家庭。话说什么叫做富人家庭,什么叫做富人教育......

清华北大同学里,父母从事技术工作的居多,比如研究所研究员、大学教授、医生、技术部门工程师。公务员和老师也比较多。富人家庭很少,甚至比贫困家庭还要少,不过也有可能是我的问题,总是和自己家境差不多的穷人玩在一起,接触不到富人。

大部分同学成绩优秀的主要原因是想法比较简单,没有过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干扰,一心一意地认真学习顺便忙里偷闲玩自己的小爱好,或者一心一意地想要通过认真学习改变命运。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胡思乱想些“内卷”“阶级固化”“上流圈子”“人生意义”“信息茧房”“土猪拱城市白菜”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

接受的教育也大都是做事情要认真,要多动脑子,不要偷懒,不要撒谎,做好该做的事情之类的,都是很老实巴交甚至容易吃亏的道理,不会有什么借花献佛,虚张声势,偷梁换柱,暗度陈仓,搭平台,画大饼,利滚利之类传说中的“富人技巧”。

学习本来就是很需要时间精力,老老实实,日积月累的事。

user avatar

不是啊……

大多数人都是处于中间阶层,尤其是父母是公务员,教师,医生,国企员工这种家庭很多。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个教育环境不只是硬件,还有氛围。在此以教育环境为基础,再加上个人天赋和努力,才有可能(毕竟招生数量也有限,对不对)。

特别富的,按照现在的招生规则,单纯富并没有用,毕竟国家就防着这一手,再加上人家也不一定看得上……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这是命。


别不相信,清华北大的学生如果将地区因素给去掉,只看分数的情况下,在相同的刷题时间里,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肯定是聪明的那一小撮。


而聪明这个东西,就是天赋。既然都天赋了,为什么你不聪明他聪明?为什么你怎么都学不会,对方一点就通?因为那是天生的。


我为什么把教学的部分去掉?以前我回答过一个问题,提到让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去教资质差的学生。一群人说不同学生教法不能一样,你让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去教资质差的学生,并不能改变什么,资质差的学生不适应,没效果。


也就是说,牛逼的人不能教不牛逼的人,否则显示不出牛逼的人有多牛逼。这种观点说明:1.资质差的学生不配有好的师资。2.资质好的学生是天生的。你让牛逼的老师是没法把资质差的学生教到考上清华北大的。


那也就是命啊!天生的。你天资聪明,你就上清华北大咯。


至于清华北大优秀什么的,跟富人家庭是如何扯上关系的呢?那是因为天赋好的学生虽然少,但是绝对数量够多,绝对数量中的一部分因为在富人家庭中出生,富人家庭有资源扶持天赋好的小孩,有意引导,那上清华北大的概率更大。再加上还有很多特殊操作,比如先去亚非拉第三世界混一阵子,再走快速通道,一样可以上,甚至不用考。如果是卷赢了,成功在北京拿下本本的,概率又更大了。而这些特殊玩法都是需要通过钱来完成的。


因此如果你感觉清华北大的学生优秀是因为家庭富裕,其实是因为富裕家庭更有能力让小孩容易一些考上清华北大。除此之外,就是靠天赋了。


清华北大可不会因为你穷,有骨气,努力读书刷题而对你开放通道,你的天赋是天生的,如果你生下来就不是读书的料,清华北大和你无缘。


当然我们的社会不是为了发展成只有清华北大的学生才能优秀,而是你即使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你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变得优秀。未来的思维方式,也需要变成:如果我无法考上清华北大,我也许会有其他方式变得优秀。


什么时候变成,我没有上清华北大,但我不羡慕读清华北大的学生,也不会不甘心没能考上清华北大,因为他们有他们的优秀,我也有我自己的优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我们国家整体就进入了成熟的工业文明社会。

user avatar

不是,国内名校学生以三四线以上、一线以下的城市知识中产为主,既不是太穷,也并非富裕。

高票已经有人贴过数据,我就不去找了,其实在校迎新统计的时候,招生咨询的时候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这句俗语用来形容血统论是偏颇的,但用来形容路径依赖却有一定道理。

如果你相对了解那种三四线城市以上、父母以出卖智力资源的工作为主、其中至少一方有相对闲暇(比如从事公务员、教师等职业)的知识中产家庭,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家庭中有非常浓郁的做题家氛围(无贬义)。

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可能是8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的最大受益者。

你们通常记忆里的鸡娃家庭,也大多来自这个群体,因为他们有动力、财力和精力去“鸡”。

有家庭氛围的言传身教,也有父母花心思的主动施教,只要孩子再略有一些做题天赋,鸡出成果(上名校)来是很自然的。

而富人的家庭(包括一线中产),根本不会也不需要把过多的时间精力用来卷高考,花钱来解决学历问题,海外的渠道很多,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你们说的外国走一圈,低分上清北,也是从一线中产口中亲耳听到过的。

穷人家庭在教育方面缺乏氛围、理念和财力,只能赌子宫彩票生个天才。

和上述中产家庭财力差不多,但财力来源不同,比如小商户、小工厂主等,从观念上未必特别重视做题,其实有时也不必要——一些商户家的孩子耳濡目染,八面玲珑,同样做得好也喜欢去做生意。

总的来说,做题家的孩子还是做题家的概率更大。



p.s.我一直在想所谓的“真凤凰男/女”,换句话说,就是穷人家庭出来,实现高学历、好工作的人才(是真的优秀,而不是随便一双非博士或者书呆子不通人事的那种),智力肯定是超常了,恐怕身体和颜值的天赋也不会差,从基因上讲,夸张点说就是“大自然凝结的奇迹”。

见过一些如今40-50岁的,啧啧啧啧啧,从面相上看生来也是要跳出山村的。

user avatar

你错了 ,清华北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师医公家庭,根本不是什么富人家庭。

一个统计里,教师加公务员家庭占比超过50%。

另外一个统计里,某教育机构统计了40位高考状元的家庭,其中公务员家庭占比35%。

上面两个调查,和我自身的观察基本是一致的,能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里师医公家庭是最多的。

而富人家庭,在此我理解为资本家家庭,其实孩子念书成器的并不多,所以更不要扯什么富人教育了。富人家孩子基本就不参加高考了,早早报了国际班,备战托福雅思SATACT,早年改一波成绩很容易,很多二代成绩做做手脚都能去不少欧美名校。就算成绩差点,托福雅思不够,也能先去社区学校,两年后一波转学UCLA。摇身一变,顶尖名校毕业生,没什么是钱洗不白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