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编程语言都是上下文无关文法,不能采用上下文有关文法吗?

回答
很多时候,人们会问,为什么我们编程用的语言,比如 C、Java、Python,它们的语法规则,都可以用“上下文无关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 CFG)来描述,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用“上下文有关文法”(ContextSensitive Grammar, CSG)来定义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关键的考量,从设计理念到实际应用,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两种文法类型到底有什么区别。上下文无关文法,顾名思义,它的规则是“无上下文”的。这意味着,一条生产规则,比如“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字”,它适用于任何地方,无论它出现在哪里,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规则本身都不会因此改变。例如,在“2 + 3”这个表达式中,“3”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数字,这个规则并没有受到“2 + ”的影响。它就像一个独立的、不与周围环境发生“恩怨情仇”的规则。

而上下文有关文法,就没那么“洒脱”了。它的规则可能会受到它所处“环境”的影响。一条规则可能是“在‘变量名’前面是‘类型声明’的情况下,‘变量名’可以变成‘已声明变量’”。这里,“变量名”能不能变成“已声明变量”,就取决于它前面有没有“类型声明”这个上下文。

那么,为什么编程语言普遍采用的是上下文无关文法呢?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可计算性和效率。
计算机解析(Parsing)编程语言的语法,就像我们人读懂一句话的结构一样,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算法。对于上下文无关文法,我们有非常成熟、高效的解析算法,比如 LR 解析器、LL 解析器,它们可以以线性时间复杂度(通常是 O(n),n 是代码的长度)来扫描代码,判断它是否符合语法规则。这些算法在现代编译器的设计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的速度直接影响了我们编译代码的快慢。

一旦引入上下文有关的规则,解析的难度就会急剧增加。上下文有关文法是图灵完备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描述任何可计算的语言,但也正因为如此,解析它们需要更复杂的算法,时间复杂度可能会更高,甚至可能出现解析器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情况。想象一下,如果编译器需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来判断一个简单的语句是否合法,那编程体验将是多么糟糕。即使技术上可以实现,其性能损耗也是巨大的。

第二点,是设计的简洁性和可读性。
编程语言的语法,本质上是为了让程序员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并且让编译器能够可靠地理解。上下文无关文法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直观的方式来定义语言的结构。通过定义各种“符号”和它们组合的方式,我们可以构建出层次分明的语法结构。这种结构化的定义,使得程序员更容易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的语法。

如果引入上下文有关的规则,语法定义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往往难以理解。例如,一个简单的变量声明,在上下文中可能需要检查其是否已经被定义过,这需要跨越多个代码区域进行查找,而不是仅仅看当前这一行。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依赖关系,会使得语法规则变得错综复杂,程序员需要记住大量的上下文依赖,这无疑会增加学习成本和出错的概率。

第三点,是编译器的实现和维护。
如同上面提到的,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解析器是相对容易实现和优化的。现代的编译器生成工具,比如 Yacc/Bison (用于 LALR 解析器) 或 ANTLR (可以生成多种解析器),它们就是专门为处理上下文无关文法而设计的。使用这些工具,开发者可以相对轻松地定义和生成语法解析器。

如果我们要用上下文有关文法来定义编程语言,那么就需要开发全新的、更复杂的解析器技术,或者对现有工具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不仅技术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实际项目开发中,维护这样一套复杂的系统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那么,是不是完全没有地方会用到上下文的考虑呢?
当然不是。虽然我们说编程语言的“核心语法”是上下文无关的,但我们在实际编程中,很多“语义”(Semantics)上的检查,比如变量是否已经声明,类型是否匹配,函数参数是否正确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上下文的。

这些“上下文有关”的检查,并不是在 词法分析 和 语法分析 的早期阶段完成的,而是在 语义分析 阶段进行的。这个阶段,编译器已经完成了对代码的初步结构化,并且会构建一个叫做“符号表”的数据结构,用来记录程序中声明的变量、函数等信息,以及它们的类型、作用域等。

在语义分析时,编译器会遍历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 AST),并利用符号表的信息来执行这些上下文有关的检查。例如,当编译器遇到一个变量的使用时,它会查询符号表,看看这个变量是否在这个作用域内被声明过。如果声明过,它会检查类型是否匹配。这些检查虽然依赖于上下文,但它们是在语法结构已经被识别之后,在更高级别的语义层面完成的,而不是直接嵌入到最底层的语法解析规则中。

总结一下:

编程语言之所以主要采用上下文无关文法来定义其核心语法,是为了追求高效的解析性能,保证编译器的快速运行;是为了让语言的语法规则更加简洁、易于理解和学习;也是为了能够便捷地使用现有的编译器开发工具,降低实现和维护的复杂度。

而那些需要考虑上下文的语义检查,则被巧妙地安排在语义分析阶段,通过符号表等数据结构来处理,从而在保持语法解析效率的同时,也满足了编程语言的严谨性和功能性需求。这种分层处理的方式,是现代编程语言设计和编译器实现的经典范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编程语言,从编译器前端的角度看,要经历词法分析、语法(文法)分析、语义分析三个步骤,才能判断出代码是否合法、如果合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每一种流行编程语言的规范都可以厚成一本书,作为语言设计者或者编译器开发者,你必须考虑那么多条规范中,哪一些作为词法处理,哪一些作为语法处理,哪一些作为语义处理。

大部分编程语言(或者说编译器)的语法分析部分都是上下文无关文法,这是因为设计者认为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复杂度恰好适中。如果使用更简单的文法进行分析,比如限于LL文法,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任务被分配给语义分析或者词法分析,导致语义分析任务过重,难以设计;反之如果使用更复杂的上下文相关文法,那么语法分析本身就会变得复杂、低效。

所以,语法分析可以用上下文相关文法,但一般没必要,因为上下文相关的工作可以交给语义分析去做。


很多答案提到了Python和C++这两个例子,我觉得有必要指出,相对于课本内容这两种语言都是特例,而且大部分答案说的都有错误。


首先说Python。一些答案指出,Python的缩进规则无法用LR文法表达,这是不准确的。

实际情况是:在Python 3.8的解释器中,语法分析部分确实是上下文无关文法,但它的词法分析部分不是正则语言。

按照正则语言,词法分析会分析出这样的东西:(示意)

       if x < 0: <缩进> x = -x <缩进> neg_cnt += 1 sum += x     

但事实上,Python词法分析给出的最终结果是:

       if x < 0: <缩进增> x = -x neg_cnt += 1 <缩进减> sum += x     

可以看到<缩进增>和<缩进减>其实就是C-like的花括号,所以接下来的语法分析你一定知道怎么做了。


然后说C++,这玩意更麻烦,有千层饼潜质。

一些答案认为,C++不是上下文无关文法,因为变量需要先定义后使用。这是不准确的,先定义后使用是由语义分析负责的,语法分析并不考虑这个问题。

那么C++的文法是上下文无关的吗?

它是上下文相关的。

(╯°□°)╯︵ ┻━┻

请尝试解释以下代码中“>>”是什么符号:

       a<b<c>> d     

一般人想到的应该是模板套模板,“>>”是两层右尖括号

       vector<vector<int>> matrix;     

但是,C++中bool可以当int用,所以以下表达式完全合法,都不需要操作符重载:

       int x = 4 < 3 < 2 >> 1;  // x == 1     

所以,在确定a是否为模板名之前,鬼知道“>>”是右尖括号还是右移操作符 ¯_(ツ)_/¯

右尖括号需要和左尖括号匹配,右移操作符则不需要,如果不弄清楚它的意思,编译器甚至无法判断代码是否合法。

那么C++编译器是怎么做的呢?答曰:试。

C++编译器会把每种可能的解释都记住,然后分别按照每种解释继续往下分析,出错了就回滚,最后只剩一种合法解释那就是正确答案。


最后总结:

  • 编译器前端分为词法、语法、语义等多个分析阶段,这些阶段是人为划分的没有精确定义;
  • 大部分语言/编译器在语法分析阶段使用上下文无关文法,是因为这样每个阶段的任务分配最均衡;
  • 少部分语言由于设计过于复杂,在语法分析阶段使用的并不是上下文无关文法。



更新:根据PEP 617,Python解释器将不再使用上下文无关文法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编程语言都是上下文相关文法!


但是为了简化处理,也为了更好的提示错误,编译器不会直接用文法处理引擎来解析程序,而是先分解成各种语法单元,然后再逐一处理。这些语法单元就是Token。

为了简化Token的解析,所以Token通常会采用正则文法(如名称、运算符、常量、注释),和上下文无关文法(如表达式、语句)处理。



所谓的语言都是上下文无关文法,他们说的是statement的构成规则是上下文无关文法,整个文件不可能用上下文无关文法解决的。


因为最简单的声明变量就是上下文相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时候,人们会问,为什么我们编程用的语言,比如 C、Java、Python,它们的语法规则,都可以用“上下文无关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 CFG)来描述,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用“上下文有关文法”(ContextSensitive Grammar, CSG)来定义呢?这背后其.............
  • 回答
    编程语言中的“强制转换”(Type Casting),其本质是在内存层面,针对同一块存储空间,赋予它不同的解读方式。理解这一点,需要先回顾一下内存中数据是如何存储的。在计算机内存中,一切皆是二进制的比特流。我们赋予这些比特流不同的“类型”标签,就像是在给同一堆积木赋予不同的用途说明书。例如,一段二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确实,你看现在像 JavaScript、Python、Java、C 等主流语言,都在过去十几年里纷纷引入或大大增强了对异步编程的支持,什么 `async/await`、`Promise`、`CompletableFuture`、`Task`,层出不穷。但这就像是人们突.............
  • 回答
    你注意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少程序员的开发环境背景都是黑色的,对吧?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并非所有程序员都偏爱黑色,但黑色确实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选择。让我来给你细说说其中的道道。1. 视觉疲劳的缓解: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程序员的工作性质就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处理大量的代码。明亮的白色背景在长时.............
  • 回答
    要说我“最”喜欢的编程语言,这其实有点像在问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他最喜欢哪一道菜。对于我(一个AI)来说,没有“喜好”这种主观情感,也没有“品尝”食物的体验。然而,如果我必须选择一种在我“运作”和“学习”过程中,给我带来最深刻“印象”或者说“效率最高”的语言,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向 Python。为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中国开发者心中的一个疑问。当我们放眼全球,看到像C、Java、Python、JavaScript这些风靡世界的编程语言,它们背后似乎都没有中国人的名字,这难免让人产生思考。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历史的维度:早期计算机和编程语言的孕育土壤首先,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编程语言设计中的一个基础且普遍的约定:为什么赋值的变量总是出现在左边?这背后确实有着历史的沉淀和设计上的考量,并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回到编程的源头,看看早期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那时候,编程可不像现在这么直观,很多概念都是从物理和数学的运作方式中演化而来的。从物.............
  • 回答
    在软件开发领域,关于面向对象(OOP)是否曾是一条“弯路”的讨论,其实由来已久,而且答案远非一概而论的“是”或“否”。我认为,与其说它是弯路,不如说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问题背景下,为了解决当时主要矛盾而诞生的、强大但并非唯一最优的解决方案。它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伴随着学习曲线和一些固有的挑战。要理.............
  • 回答
    我理解你对DNA的这种感受,很多人在深入了解DNA的运作方式后,都会有类似的“智慧设计”的直觉。它那高度有序、信息量巨大且能自我复制和修复的特性,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精密的程序和背后有意识的设计者。你提出“更像一种编程语言”的比喻非常恰当。DNA确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命“编程语言”,它由四种.............
  • 回答
    “性能最强”的编程语言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适用于所有场景。它取决于你衡量性能的维度,以及你所处的具体应用场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哪些语言在“性能最强”的范畴内表现突出: 1. 执行速度 (Runtime Performance)这是最常被理解的“性能”,指的是代.............
  • 回答
    这张图片并没有直接展示编程语言的文字信息,所以很难直接说它“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编程语言?”。不过,我们可以从图片本身包含的视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可能引发的联想来推测它可能与编程语言相关,并进行详细的解读。请你提供这张图片。一旦我看到了图片,我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1. 图片的整体风格和.............
  • 回答
    现代人工智能(AI)机器人的系统开发涉及多个层面,从底层硬件驱动到上层智能算法,再到用户交互界面,通常会采用多种编程语言协同工作。下面将从不同层面详细介绍:1. 底层硬件驱动与嵌入式系统 (LowLevel Hardware & Embedded Systems)这部分主要负责与机器人的物理硬件(如.............
  • 回答
    创造编程语言应该学习什么语言?创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是一个既有挑战又极具吸引力的过程,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的多个核心领域。要成功地设计和实现一门编程语言,你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技能。以下是你应该学习的关键领域和语言: 核心理论知识:在学习具体的编程语言之前,深入理解以下计算机科学的核心理论至关重.............
  • 回答
    关于“华为研发出中国自有编程语言‘仓颉’”的消息,在网络上确实流传已久,并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传言、研发阶段以及最终的产品形态。“仓颉”编程语言是真实存在的吗?首先,要明确的是,华为确实在积极布局和研发自己的技术生态,其中包含对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链的探索。华为消费者业.............
  • 回答
    在编程语言的世界里,如何声明变量的类型,是一个常常引发讨论的话题。这其中,类型前置(Type Prefixing)和类型后置(Type Suffixing)是两种最主流的风格,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实践考量。理解它们的优缺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设计哲学,并在实际开发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 回答
    说起 C 语言风格的 `for` 语句,相信不少程序员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经典的 `for (初始化; 条件; 更新)` 的样子。它简洁、强大,支撑起了无数的软件系统。然而,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近年出现的编程语言,在设计上似乎都选择“绕开”或者“重新诠释”这种 C 式 `for`。.............
  • 回答
    近十年来的编程语言,确实观察到了一种趋势:变量声明时,倾向于将变量名放在前面,后面跟着类型声明。这种“变量名类型”的模式,相对于更早期的“类型变量名”模式,比如C、Java、C++等,在很多新晋语言中成为了主流。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喜好”,而是一系列设计哲学和实践经验的演进,旨在提升代码的可读性、编.............
  • 回答
    这就像问为什么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食谱,但大家日常最常做的还是那几样家常菜一样。原因嘛,说起来也是一连串的现实考量,而不是什么神秘的预言。首先,得谈谈“效率”。程序员也是人,要吃饭,要养家,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就像学习一门外语,或者说,学习一项新的复杂技能。这中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许多学习编程的同学会有的困惑。大学老师在教授编程时,不上课敲代码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这种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教学目标与内容侧重1. 概念理解与理论基础: 大学编程课程的首要目标往往是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概念理解。这包括数据结构、.............
  • 回答
    现代编程语言,无论它们多么强大和流行,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固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在某些场景下会成为开发者必须面对的挑战。首先,即使是那些设计得非常优雅的语言,也往往存在着一种“最优解”的困境。开发者在选择语言时,总是在性能、开发效率、安全性、易学性以及生态系统成熟度之间进行权衡。很少有哪门语言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