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盟会发展而来的括民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主义政党。起初他们是不会提五族共和的,只会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至于是恢复什么样的中华,那自然是狭义的,只有汉人的中华。
然而此时,守旧的立宪派则一直鼓吹满汉一体。立宪派是十分实际的,当时除了当皇帝的满族和人口最多的汉族外,蒙古人是满族的世代盟友,藏族和回族都有自己的强大武装。如果只鼓吹满汉一体,那其他民族肯定不乐意了,尼玛把人家当外国人了啊,于是就挑了大清朝的重要盟友蒙古族先塞进来,然后再把清末时为满清充当打手、有强大武装力量的回族也塞进来,最后再把蠢蠢欲动、有分裂倾向的藏族也塞进来,就是五族共和。至于其他的少数民族,既没有强大的军事武装、也没有强大的政治集团,在立宪派眼里,那是小小滴、不值一提滴,是不会考虑他们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并非民族主义的同盟会成功了,而是以前跪舔满清现在已经动摇的立宪派也参与了进来,所以民国最终才为北洋军阀所“窃取”(当然这是括民党的角度,实际上袁大头那是直接拿,还算不上窃取)。而在当时而言,立宪派的实力是最大的。为拉拢立宪派的需要,和孙中山个人民族观的改变及进步,于是“五族共和”就成了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重要的政治口号。
总而言之,五族共和是保守的立宪派喊出来的和稀泥、拉拢有实力的少数民族的口号,而不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政策。当然民国时期民族平等思想也一直在一小点一小点地进步,譬如南京政府颁布的禁止使用反犬旁、虫字旁的少数民族称谓的命令,但这都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政府假惺惺的恩惠而已。丝毫不改其民族歧视的本质。
1930年南京中研院搞了一次“中国落后族群展览”,当时有位在南京读书的瑶王也奉命参加了这次展览。谁知道在这次展览中他竟然被迫穿着民族服装,像猴子那样关在铁笼里任他人参观,还有人兜售门票和瓜子……最后这位瑶王参加了韦拔群领导的红军。
本来南京政府已经立法,禁止用反犬旁、虫字旁称呼少数民族。但对于有彝族血统的军阀龙云,伟大的蒋委员长自己就不遵守法规,在日记里光明正大地怒骂龙云为“猡猡”。好歹龙云已经高度“汉化”了,就算是民族主义者,也不能把人家视为外族吧,况且就算视为外族了,也不能无视自己的政府的禁令,再把人家叫“猡猡”吧。
另外一个彝族军阀邓秀廷,长期驻军于彝族居住区。对彝族采取高压政策,固然他对镇压极端反动的土匪兼奴隶主黑彝阶层立功很大,但其粗暴的政策导致彝汉矛盾进一步扩大。所以在他死前,无不悲观地留下遗言:“我死数十年之后,夷势若复炽,滋息数倍,居我肘腋,国家措置失宜,则无人能制,宁属必将大乱。若天时、地利、人和皆失,汉人可全部撤往大渡河以北或金沙江以南求生路。” 感情他努力了这么多年,就弄了一个这样的结果……果然,邓秀廷死后,在一些反动的黑彝人挑动下,宁属地区的汉人走投无路,直到建国前夕,宁属地区汉人人口几乎减了一大半。而民国政府却对其高度评价,“大汉长城”“威震南荒”之类的评价不绝于耳……话说回来,尼玛这是在自己的国土上管理少数民族啊,又不是开拓殖民地,用得着这样评价嘛……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种中世纪的思维,唉。
而真正的民族平等,还是要等建国之后。
因为“五族”不仅仅指五个民族,更是指五个地区。
第一那时候民族概念没这么细分或者说没正式划分(虽然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必要)
第二,五族共和主要指原清朝治下的五块领土(或者说五种统治方式)。汉主要指汉地十八省(包括广西),蒙就包括内外蒙古各部了,回泛指伊斯兰穆斯林,藏就是西藏川西青海的藏区,满就指原统治阶级了。
还有一点就是汉地十八省大致就是原明朝的领土,行政划分上大致是汉区直接统治的州县制。
你看,这就叫统战价值
五族共和指的是当时带资入股的五族,对应的都有地域基本盘。民国初期那种环境下,这个口号很先进一面就是尽可能确保在中央政府虚弱,军事力量差的情况下,边疆地区不独立或者被独立出去。所以汉蒙满藏回这些都有明确地域控制的民族的团结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有自己的股份,所以这五族共和就上升为国策了。
其他少数民族,比如苗族这种古老民族,大家都知道有,也承认是个民族,但没有地域股权,所以只能次一级存在,无法上升到国策了。
这里得说个小知识。其实五族共和是北洋政府的发明,袁世凯比较清廷高官做了很久,这点政治敏锐性是具备的。当时的革命党里,相当一部分一开始是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包括孙中山最初就不太支持。革命党里不少人的观点用现在话说,就是……比较皇汉。当然,比现在的皇汉还是强多的,毕竟从一开始革命党就知道不敢随便杀戮,必须尽可能减少敌人才行,所以当时理论上就已经把矛头只对着满清高层统治者,其余都是团结合作对象。但民族问题上,还是比较纠结的,许多人的看法是:不应该提五族之类,未来应该经过同化,最终大家都成汉族人。
结果,等到真开始陆续参与执政,这些声音就都没了,后面不管反袁护国护法乱七八糟混战,五族共和这个说法,不管哪一派,始终没人反对。毕竟都是聪明人,这种基本的水平提高还是有的。
因为这些民族影响力小。
很多人都被汉化,被编户齐民被视为汉人而非少数民族。(人数众多的壮族和土家族基本被编户齐民。)
汉族的断定,
一,族源
二,编户齐民
虽然汉人确实有主源的,但几千年过去,族源到底是不是汉人谁也说不清。很多南方少民土司就自称祖上是汉人。至于宋朝之前很多北方民族也愿意与汉族扯上关系。
通常你是编户齐民且自视为汉人,那就是汉人。比如越南人,在明朝有一大半被视为汉人。在被法国人统治前很多京族人将京族视为汉人中安南人。(京族的京是东京的京,北越被法国人称为东京。就像德国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他们就变成了日耳曼人一般。)
“六年六月,辅等振旅还京,上交阯地图,东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安抚人民三百一十二万有奇,获蛮人二百八万七千五百有奇”
其中人民的书面待遇是安抚,而蛮人则是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