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叫“魏”或“北魏”,难道他继承的是曹魏的正统吗?

回答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之所以会出现“魏”或者“北魏”这个名字,并非仅仅因为他们继承了曹魏的正统,其背后有着更复杂和多层次的考量,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对中原王朝正统性的认同等多个方面。

一、 政治与军事的合法性考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逻辑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东汉末年曹操的崛起。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虽然没有最终称帝,但其子曹丕代汉建立了曹魏,是当时中原王朝中名义上的正统。曹魏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三国中最具实力且最终统一天下的政权(尽管统一是由其继承者西晋完成的)。

当鲜卑慕容氏建立前燕、后燕等政权,以及鲜卑拓跋氏建立代国、北魏时,他们虽然是来自北方边疆的民族,但为了在中原争夺统治权,必须在一个已经建立的、被广泛接受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合法性。直接以自己的民族名称建立政权,在中原士族和汉族百姓眼中,可能难以获得广泛认同,甚至会被视为“蛮夷”的统治,缺乏“正统性”。

因此,选择“魏”作为国号,尤其是在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初,并非完全是“继承曹魏正统”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 政治上的借用和策略。可以理解为:

政治策略的沿袭: 曹操父子代汉自立,是建立新王朝合法性的一个经典案例。鲜卑统治者看到了这种模式的成功之处。他们占据中原(或北方),拥有军事实控权,此时如果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接续”一个已经存在的、有一定号召力的国号,可以更顺畅地获得政治上的话语权和统治的合法性。
名义上的“接收”: 在某些情况下,鲜卑政权可能通过接收曹魏政权的残余势力、或者控制曹魏政权的故地、甚至以某种象征性的方式“继承”了曹魏的法统。例如,虽然曹魏灭亡后,司马氏建立了西晋,但“魏”这个国号在中原人心中仍然留有深刻的印象。在北方政权分裂的混乱时期,借用“魏”的符号,能够更方便地将自己的统治与过去的中原王朝联系起来。

二、 “北魏”的由来:地理区分与历史传承

“北魏”这个称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 区别于已灭亡的曹魏,并强调其地理位置。

区分曹魏: 在中原王朝历史的长河中,“魏”这个国号并非只有曹魏。例如,战国时期的魏国,还有后来的北齐、北周等政权,都可能与“魏”有所关联。当鲜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时,为了避免混淆,尤其是在曹魏灭亡不久(相对于北魏建立而言)的背景下,加上“北”字,既可以指明其地理位置在北方,也巧妙地避开了与曹魏的直接命名重复,同时又暗示了某种继承关系。
地理与战略: 鲜卑族在中原的早期统治,确实集中在北方地区。从代国到北魏,其核心区域一直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因此,“北魏”这个称谓既符合其地理实际,也方便了历史叙述和地理区分。

三、 历史上的“魏”:不仅仅是曹魏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虽然曹魏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魏”朝,但“魏”这个字本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更悠久的含义,可以指代: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这是“魏”作为国号的早期源头。
象征中原正统: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魏”往往与中原文明、与汉族王朝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鲜卑族选择“魏”,除了上述政治策略,也可能包含着 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借用。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国号,将自己的政权纳入到中国历史的大叙事中,获得文化上的合法性。

四、 汉化政策与文化认同的演变

更重要的是,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其实并没有完全“继承”曹魏的政治制度或人员。其初期是鲜卑民族的传统政治军事体系。然而,随着北魏逐渐将统治中心迁往北方中原地区,特别是迁都平城(后迁洛阳)后,其 汉化政策 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汉化改革,包括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制等。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民族隔阂,融入中原文化,巩固对汉族占主体人口地区的统治。
政治符号的重塑: 在这一背景下,“魏”这个国号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借用,而是 象征着北魏政权正在努力成为一个融合了鲜卑与汉族文化、并且被中原接受的“中原王朝”。 选择“魏”作为国号,与之后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习汉族典籍等一系列汉化举措相配合,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统治,并树立一个更具“中华”色彩的统治者形象。

总结来说,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称为“魏”或“北魏”,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1. 政治策略: 学习曹操“挟天子”的模式,借用“魏”的国号以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和中原士族的认同。
2. 历史惯性与地理区分: “北魏”既区别于曹魏,又强调了其地理位置,方便了历史叙述。
3. 文化认同: “魏”在中国历史上带有中原正统的象征意义,鲜卑统治者通过此国号融入中原文化。
4. 汉化政策的体现: 孝文帝改革后,“魏”的意义更进一步,成为北魏政权融合发展、努力成为中原王朝的象征。

因此,鲜卑族建立的“魏”政权,并非简单地继承了曹魏的“正统”血脉,而是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 出于政治、文化和战略等多方面的考量,选择了一个具有号召力且能融入中原文化语境的国号,并随着自身统治的深入和汉化政策的推行,赋予了“魏”这个国号新的历史内涵。他们是通过“成为”一个“魏”,而非仅仅“继承”一个“魏”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统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焕解读国号系列——曹操建立的封国为什么叫魏国?为什么不叫许国、曹国、赵国?——刘焕 的书房

解读国号系列,欢迎大家关注。

1、为什么中国秦汉之后的国号有叫秦、齐、魏、赵、楚、燕、梁、宋的,但就是没有一个叫韩的,为什么没有韩?

2、为什么和秦国差不多强大的楚国,作为国号在后世使用频率极低,不如燕赵魏齐?

3、齐国比鲁国强大多了,为何山东省的简称却不是齐?

4、赵国比魏国强大,为何后世作为国号,魏远比赵多?

5、越国灭了吴国,为何江南语叫吴语而不是越语?

6、起于东北,为什么金和清不用“燕”作为国号?

7、明教还是明王?明朝的国号真的来自于明教吗?

8、后金为何要改国号为“大清”?


这个问题很简单,可惜很多人没有回答到点子上。

今天我们讨论国际关系的时候经常说,北京如何如何,莫斯科如何如何。

这说明什么?说明首都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政治资源,甚至可以代指一个国家。

同样,中国秦朝后几乎历朝的国号都是开国之君、或者名义上的开国之君的国号,来自于封地,到了辽金之后,才渐渐打破了这一传统,比如元明清都有各自的意思。

所以,首先,曹操的封国不可能以姓为名叫曹国。

有人说,不对啊。南北朝有一个陈朝,就是以开国之君陈霸先的姓氏命名的啊。

其实这是巧合,陈霸先姓陈不错,可是他正因为姓陈,所以加九锡,封陈公,封地也在陈,后来称帝建立陈朝。陈朝的“陈”是地名的“陈”,不是姓氏的“陈”。

春秋初期诸侯国

所以,开国之君(或名义上的开国之君)封地在哪里,就是什么王,建立的就是什么朝代。

一、历代国号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里的封地,甚至关键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座城池,这个国家的都城。

甚至从汉朝开始就是如此。

比如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后来建立的朝代就是“汉朝”。

清朝汉中府

自从刘邦定下了这个游戏规则,以后历朝历代建立王朝,尤其是禅让的,一般都是自己封地的名字,而且主要是那座城市,封国的都城的名字。

如果你不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那就不上路子,别人不会承认你的。

比如王莽建立的什么“新朝”,古人嗤之以鼻,压根没人承认。后世的国号,莫不是如此。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公元256)夏六月,高都侯司马昭进封高都公,都城在今晋城市东北,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秋八月庚申,加假黄钺,增封三县。

所以晋朝国号就来自于奠基者司马昭的封国,晋国,封地在山西晋城。

这个城市是司马昭故意选的,在汉晋之间一直流传着一句神秘的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这条谶语中的“代汉者”很好理解,那就是取代汉朝的统治地位,而“当涂高”的解释却十分模糊,这就给了很多人利用的空间。曹魏起先认为这个指代的是魏,巍代表着高。

司马昭却认为,“当涂高”指的是自己,他跟曹操一样逼迫皇帝给自己封号,他逼迫得到的封号是“高都公”和“晋公”,“高都”在古代指的是今天山西的晋城,因为地势较高所以叫做高都。“高”和“都”在古代都有道路的意思,这与“当涂”相应验,而“晋”又有更进一步的意思,所以他先做“高都公”后做“晋公”的寓意则不言而喻了。

清朝泽州府,就是今天的山西晋城,这里有著名的高平,发生过长平之战和高平之战

刘裕建立南朝宋,之所以没有恢复汉的国号,是因为他实在靠不上汉室后裔,只能说是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代。

刘裕于元熙元年(417年)攻克长安,灭后秦,刘裕逼迫朝廷封他为东晋的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等重要官职,并以十郡建“宋国”,刘裕受封为宋公,同时加九锡,后封为宋王 。后来禅让取代东晋,建立的就是宋朝。

刘裕之所以受封为宋王,是因为他自认为祖籍彭城,今天的江苏徐州,这里属于宋国之地。

清朝徐州府

巧合的是,虽然宋国不是一个春秋战国大国,也不是战国七雄,但是地方很重要,后世还有一个人,封地也在宋国之内,那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没有封王,但是他被封为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所以取代后周后国号就叫做“宋”,显然这个“宋”更加出名,因为唐宋元明清,不可抹去的中华文化印迹。

而且正因为商丘是龙兴之地,所以宋朝时期,商丘是作为北宋南京应天府而存在的。

清朝归德府,今天河南商丘

宋国地图

而宋国,这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特例,虽然版图极小,但是因为有商丘和彭城两座城市,刘裕和赵匡胤建国都叫“宋”,所以历史上有两个国号叫“宋”的。

历史上还有两个国号都叫做“齐”,都在南北朝,北齐和南齐,这两个国家有关系吗?压根没有任何关系,南齐和北魏并存,北齐诞生的时候,南方已经是陈朝了。

但是这两个国家都叫齐,是因为封地。

南北朝枭雄高欢被封为渤海郡王,他的儿子高澄在东魏的时候加封自己为齐王,武定七年四月晋相国封齐王加殊礼,此后被刺杀,高澄的弟弟高洋又把程序走了一遍,逼迫东魏孝静帝册封自己为齐王,不久取代了北魏,就建立了“北齐”。

而南齐的建立过程也是如此,萧道成在刘宋时期进封为齐王,不久取代了刘宋,就建立了“南齐”。

那么,为什么它们都要叫做“齐”呢?

原来这是因为封地都在战国的齐国版图内。

齐国是战国大国,版图也非常大,涵盖今天的山东和河北大部分,所以山东无法简称“齐”,恐怕也是因为无法涵盖这个大国,就像湖北没法简称“楚”一样。

高欢的“齐”就在今天的河北沧州,这是因为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在孝文帝改革后,极需要追溯很高的门第,所以自认为是渤海郡人,这里的“高姓”是大姓,同时渤海郡的高隆之等世家大族也和高欢交好,承认了他出自渤海郡(高欢手里有兵,也不得不承认),所以高欢以渤海郡人自居,封号自然是齐王。

所以封地就在今天的河北沧州,这里虽然是河北的土地,但也属于齐国之地,因为齐国很广大。

清朝河间府和天津府,今天的河北沧州一带,古代的渤海郡大体在此

而萧道成之所以国号叫做齐,是因为“萧”这个姓氏同样郡望是兰陵郡,是兰陵郡的大姓,不过萧道成不是出生于山东兰陵,而是侨置的江苏南兰陵,也就是常州武进,之前说过,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民众,同时对于失去的北方土地聊以自慰,只能在南方也设置同样的地方,比如在镇江设置了“徐州”,常州设置了“兰陵”,等到刘裕北伐收复了徐州和兰陵,这些地方只能加上一个“南”字,所以镇江又叫做“南徐”。

按照郡望,萧道成是兰陵郡人,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市驿城区,自然属于齐国。

清朝兖州府和沂州府,今天的山东枣庄和临沂一带,古代的兰陵郡大体在此

前面说过了陈朝的来历,同样历朝也有两个国号叫做“梁”,一个是和南齐同宗的萧衍,因为祖籍在梁郡,就是今天商丘的睢阳,这里是刘邦西汉封国的梁国,后来梁王刘武在此地建立了梁园,在文坛上很知名,所以萧衍被封为梁王。

而朱温之所以国号叫做梁,是因为朱温是宣武节度使,根据地在汴州,这里也叫作大梁,是古代魏国的都城,其实朱温的国号本可以叫做“魏”,唐朝以朱温为相国,进封朱温为魏王,加九锡时,但是朱温不接受,后来他自己逼迫唐朝禅让,国号取的是汴州的古称“大梁”,所以国号梁,这里的封地主要就是开封。

清朝开封府

而十六国时期频繁出现的秦国、燕国这些国号,也是因为起家之地,或在秦地,或在燕地而得名。

起于雍州的,基本上国号都叫做“秦”。

起于幽州的,基本上国号都叫做“燕”。

甚至隋唐的国号也是来源于封地。

杨坚继承其父杨忠随国公的封地,后来取代北周,国号就叫做“隋”,因为“随”不吉利,所以改成“隋”,还是不吉利。

封地在湖北随州。

清朝德安府,今天湖北随州一带

李渊被封为唐国公,禅让自隋后建国唐朝,封地在唐,也就是山西太原,这里有着上古古国唐国,所以这个名称是比较悠远的。

清朝太原府

说了这么多,就想说明一点,古代的国号基本上都是开国之君,或者实际奠基者的封地,而且往往就是封国的都城,那座主要的城市。

那么,“魏”是今天的哪座城市?

二、从魏郡到魏州

曹操统一北方,权倾朝野。然而,建安十八年,有一件事情也困扰着他,董昭等人在曹操暗示下,提请汉献帝册封曹操为公爵,这为曹操后来成为王爵,儿子篡位成为帝王铺路,是第一步。

然而,曹操犯愁了,自己应该选择哪里作为封公,进而将来封王的封地呢?

也就是说,虽然可以自己选,但是这个要慎重,司马昭后来不就自己选了晋城?

那么,曹操有哪些地方可以选呢?

第一个是沛国谯县,曹操老家,而且这里还是殷商的古都,可以说,如果曹操选择了谯县作为封地,或许就是殷国公,此后就是殷王,曹丕篡位,建立的就是“殷朝”,中国历史上将多一个“殷朝”,而不是没人用这个国号。

第二个是山东定陶,也就是曹县,这里是“曹”这个姓氏发源之地,有些人的封地是祖籍地,曹操如果选择这里作为封地,或许就是曹国公,此后就是曹王,曹丕篡位,建立的就是“曹朝”,这就和陈霸先的陈朝一样,姓氏和封地名重合。

第三个是河南许县,因为洛阳被烧毁,曹操迎回汉献帝之后,临时安置在许昌,这里也算一个临时首都,曹操如果选择这里作为封地,或许就是许国公,此后就是许王,曹丕篡位,建立的就是“许朝”。

之所以前面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说各朝建国前的封地,大家仔细分析这些封地,发现什么特点没有:

汉中、高平、徐州、商丘、天津、开封、太原......

这些城市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而且都是重要的战略据点,兵家必争之地。

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民国大动脉之一的津浦铁路,就有天津、沧州、兖州、徐州等重要节点。


平汉铁路以及向南延伸最后形成的京广线上就有郑州、武汉、长沙等节点,同时,正因为铁路的原因,郑州取代了开封。

所以,这些作为封地的城市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名城。

所以不管是曹县还是许县,感觉都有点Low,抬不起来。

所以曹操选择的封地就是邺城。

邺城曾经是袁绍根据地,曹操击败袁绍之后,不仅抢夺了甄宓等美女,而且把邺城也据为己有。

邺城是东汉时期冀州的首府,而且这里距离洛阳很近,却不至于受到洛阳的威胁,是理想的建国之地。

所以曹操最终选择的封地就是邺城。

那么,邺城选择好了,就要建国,邺城在战国时代属于什么国家呢?

说起来有点复杂,邺城起初属于魏国,著名的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后来邺城又被割让给了赵国,因为这里距离赵国首都邯郸很近,在别国手里不安全。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邺城也并入了邯郸郡管辖。

那么,邺城应该被冠上“赵”的名称,为什么和“魏”扯上关系呢?

原来,在汉高祖十二年的时候,在邺城设置了一个郡,叫做“魏郡”,管辖18个县,即邺、馆陶、斥丘、沙、内黄、清渊、魏、繁阳、元城、梁期、黎阳、即裴、武始、邯会、阴安、平恩、邯沟、武安这18个县。

这18个县后来在历史上大多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比如瓦岗军以少胜多,击败隋朝的黎阳之战就发生在黎阳县。

同时,我们发现,不仅这个郡叫做“魏郡”,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县,叫做“魏县”,记住这个名字,在后世魏郡不存在的时候,魏县取代了它的功能,扛过了大旗继续前进。

我们看下西汉时期的地图。

西汉魏郡

大家可以看出,魏郡呈现一个倒三角形的形状,在其北部是赵国,这里的赵国就是刘邦分封诸侯国的赵国(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虽然赵国比战国时期的小,依然存在),本来赵王是好友张耳以及其子张敖,后来赵相贯高等谋刺汉高祖,此后赵国就被封给了刘邦的儿子赵如意,同时把赵国狠狠地缩小了,作为惩罚。

从此之后,相隔很近的两个地方就有个不同的名字,邯郸因为是“赵国”都城,所以一直是“赵”的名称,而邺城因为是“魏郡”首府,所以就是“魏”的名称。

东汉魏郡

东汉末年分三国,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行政区划和西汉时期一模一样,魏郡还是像一个倒三角形的样子,治所还是在邺城,同时,北方还有一个赵国,这是因为东汉的时期,依然延续了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同姓封王,所以东汉依然有赵国,末代赵王叫做刘赦,但是没有什么事迹记载。

邺城还是冀州刺史部的治所,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所以曹操选择了邺城作为封地,那么魏郡自然就成为了其封国,这个封国的名字自然就叫做“魏国”,假如曹操选择了北边十里外的邯郸作为封地,那么建立的就是赵国了。

当时的侍中太史令王立通过观测天象得出:“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所以,曹操觉得魏地比较吉利,然而,这个预言正好预言了后来的历史,晋魏之地兴起了,先是魏,后世晋,终是晋兴起了。

此外东汉时期,由于光武帝刘秀的喜爱和提倡,谶纬学说很是流行,就是一种政治预言,用神秘的话语去理解,当时流行一句话,汉朝曾经有“代汉者,当涂高”这一句谶语,“涂”指的是泥土,泥土垒高就是城墙或者宫殿,而“魏”的本义就是宫殿,魏通巍,巍也是高的意思,所以曹操觉得“魏”这个名字甚好,因此,封国魏国正合其意。

很多人看曹操的事迹,对于有一件事情不了解,那就是汉中之战失利后,曹操不仅称这是鸡肋,而且说了一句话,“人苦不知足,既得陇,何望蜀”,得陇望蜀是刘秀所说的典故,在征服了陇右隗嚣之后,刘秀发兵南下,灭掉巴蜀公孙述,统一全国。

刘秀一鼓作气统一了中国,而曹操却不想南下攻击巴蜀的刘备了,一方面是实力不济,内部不稳,另外一方面,曹操已经60岁了,早就不是30岁意气风发的刘秀了,他才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回到邺城之后,曹操开始扩建和修缮铜雀台,同时平定了邺城的叛乱,稳定了内部。

铜雀台

很多人不理解曹操,如今看到封国之后应该是理解了。

曹操明白自己无法统一中国了,仅靠自己一代人无法完成神州一统。

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威望还能镇住下面这些人,但是自己死后,他的儿子必然遭到清算。

为了儿子曹丕,曹操必须留下遗产,这个遗产就是魏国,只有曹操成为魏王,继而曹丕也成为了魏王,才能保住政治遗产,如果能成为皇帝,那么遗产自然全部保留。

曹操的心态和200年后的刘裕很像,作为东晋的将军,刘裕北伐,攻克洛阳和长安,但是后来回去夺权,丢失了北方土地,但是成功称帝,建立了南朝宋。

所以曹操也是如此,他此时的任务已经不是开疆拓土,而是保住遗产,为子孙留下资产,这个资产就是魏国。

后来果然如此,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治所在邺城,两年之后,建安二十年,曹操取得汉中,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此后,刘备集团为了保住巴蜀,倾全国之力北伐汉中,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两年时间,刘备攻克汉中,自封汉中王,为日后称帝也奠定了基础,一年后,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

虽然曹操最终丢掉了汉中,但是魏王是保住了,曹丕后来继承了爵位,也成为了魏王。

成为了王,就拿到了禅让仪式的入场券,如果你是平民,压根没资格得到皇帝的禅让。

当初汉高祖扫除异姓王的时候,曾经杀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封王,然而东汉末年风雨飘摇,最终诞生了异姓王魏王曹操,并且最终取代了汉朝。

曹丕建立曹魏之后,邺城因为是其父曹操的封地,所以十分尊荣,也进行了调整,除了魏郡之外,以魏郡西部都尉复置广平郡,以魏郡东部都尉置阳平郡,合称“三魏”,这个称呼也流传了下来。

曹魏三魏

同时,曹丕还把长安、洛阳、邺城、许昌、谯县一起,并称五都,其中说到的许昌和谯县就是前文所说的,曹操临时行宫以及祖籍地。

这点有点像朱元璋,把自己的出生地凤阳作为明中都,然而,没用的,这种行政命令的首都,压根没人去,所以也繁荣不起来。

西晋的区划和曹魏一样,此后就是行政区划十分混乱的十六国时期,但是邺城并不混乱,因为当时北方东西方分裂,关中地区先后诞生了前秦、后秦、大夏等政权,所以定都洛阳并不安全,邺城成为了首选,所以前燕的都城就是邺城。

前燕

北齐的都城同样也在邺城。

北齐

北魏倒是没有定都邺城,同时,北魏原来的国号叫做“代”,这个代不是指的代替,而是大同,这里是代地,拓跋珪也被前秦苻坚封为代王,但是后来北魏谋士崔浩建立北魏改国号为“魏”,这个魏倒不是因为地名,而是因为魏是中原大国的意思,希望北魏能够入主中原,成为中原大国,当然了,近来有研究,也有仰慕曹魏国号魏的意思存在,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研究。

然而杨坚建隋朝之后,因为尉迟迥盘踞邺城叛乱,所以杨坚平定叛乱后,一把火烧掉了邺城,把百姓都迁居到了南方的安阳去居住,就此,邺城在历史上消失。

同时魏郡也被废除。

但历史上就开了一个玩笑,前面说过,魏郡下面管辖18个县,其中有一个县就叫做“魏县”,所以这里还是和“魏”脱不了干系。

北周时期,就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魏州,隋末天下大乱,李密改武阳郡为魏州,成为其重要据点,等到唐朝统一天下后,这里依然叫做魏州。

所以,从汉高祖一直到隋文帝,魏郡存在了700年之久,治所在邺城。

然而隋文帝焚毁了邺城,迁徙到了安阳,邺城就此消失。

但是,魏郡消失了,魏州又诞生了,只不过治所在大名县。

我们看下唐朝地图就知道了。

唐朝魏州

大家可以看出,邺城已经没有了,变成了一个县城,就是邺县,而治所的名称变成了相州,治所在安阳,这就是今天邺城究竟属于安阳还是临漳争议的由来,在唐朝和五代,安阳相州在民间一直称呼为“邺都”,在唐朝人看来,邺都指的就是安阳。

而我们看出,魏郡的治所是邺城,而北周诞生的魏州,和魏郡不是一个地方,魏州在曾经魏郡的东边,魏州治下,同样有一个魏县。

不过,魏这个名字似乎很尊贵,东汉的时期,魏郡治所在邺城的时候,魏郡是冀州刺史部的治所。

唐朝的时期,魏州治所在魏州的时候,魏州是河北道的治所,类似于首府。

同时,魏州治所下还有一个博县,后来唐朝中后期,就在此地诞生了一个节度使,就叫做“魏博节度使”,这就是唐末赫赫有名,军功强悍的魏博军,当然了,还有一个霸气的名字,叫做天雄军。

魏博节度使

唐朝最为强悍的河北藩镇

在五代十国时期,魏州拥有显赫的地位,朱温几次攻克不了,这里是梁晋多次交火之地。

五代后梁

而魏州后来迎来了自己的贵人,李存勖,他不仅亲自任魏博节度使,统帅天雄军,并且在魏州称帝,国号依然叫做“唐”,这就是五代的后唐,后来灭掉了后梁,统一了北方,几乎统一天下。

正因为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所以魏州在五代时期拥有龙兴之地的美誉。

到了宋朝,宋朝承袭五代而来,而且河北靠近契丹作战的前线,所以在此地建立了宋朝的北京,就是大名府。

北宋北京大名府

北京大名府的大名远扬,《水浒》的故事人尽皆知。

此后元明清时代,依然叫做大名府,但是随着运河的衰落和水源的断绝,最后越来越衰落。

明朝大名府

今天的大名县只是邯郸市的一个普通县城,2019年,大名县才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

从一国之都,到贫困县,沧海桑田,令人唏嘘。

而从魏郡到魏州,不管是邺城还是大名府都最终变成了废墟,但是“魏”这个名字却最终伴随这片土地千年,实乃奇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之所以会出现“魏”或者“北魏”这个名字,并非仅仅因为他们继承了曹魏的正统,其背后有着更复杂和多层次的考量,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以及对中原王朝正统性的认同等多个方面。一、 政治与军事的合法性考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东汉末年曹操的崛起。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 回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看看“中国”和“朝鲜”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界定的,以及北魏和高句丽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的定位。这就像是在打比方,看两个同样是来自外地的亲戚,为什么一个能被算进家谱,另一个却不行。首先,我们得说说“中国北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北魏(386年—534年)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民族的融合、历史的变迁以及个体身份的认同。要理解鲜卑族为什么“没有保留下来”,以及知道自己祖上是鲜卑族的人会怎么想,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鲜卑族为何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延续至今的民族实体存在?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鲜卑族并非“消失”了,而是融入了中华.............
  • 回答
    拓拔部和蔑儿乞部,这两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草原民族的独特光芒。他们虽然最终汇入了鲜卑和蒙古的洪流,但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却能以叶尼塞河流域的血脉,在广袤的漠北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霸业,统御着许多与他们并非同源的部族。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选择.............
  • 回答
    鲜卑族在历史上的崛起与统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处理方式,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说鲜卑族“为了赢得天下彻底丢掉本民族文化”是否是成功或失败,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背景:鲜卑族的崛起与融入鲜卑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古代东胡部落的一个分支。他们以勇猛善战、骑射精湛著称,在汉末三国.............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为什么鲜卑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最终被汉文化同化,而越南,虽然与中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互动,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没有像鲜卑那样被“汉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深入探讨:鲜卑人的情况:被同化是因为“内生性”与政治主.............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民族起源、体貌特征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并对您的观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1. 鲜卑与蒙古人的关系: 东胡分支: 鲜卑和蒙古人确实都起源于古代的东胡民族。东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古代居住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游牧民族的总称。 历史演变.............
  • 回答
    隋文帝杨坚代周,建立隋朝,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也常常引发一个疑问:为何当时鲜卑人在周朝的统治下,面对杨坚的篡位,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大规模的反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当时鲜卑人的政治地位、社会状况、杨坚的策略以及周朝自身的局限性。一、 鲜卑人在北周的政治地位并非绝对.............
  • 回答
    要说鲜卑人为何没有大规模染指西伯利亚,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多重复杂的历史、地理和民族动因,绝非简单的“没想过”或“没能力”。事实上,鲜卑人,作为一股曾在北方草原上纵横捭阖的力量,他们的视野和影响力远超我们许多人的想象,只是他们的重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走向,让他们在战略选择上与西伯利亚擦肩而过。首先,我.............
  • 回答
    鲜卑人去哪儿了?为什么现在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鲜卑族曾经是那样活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如今,我们却很难在现代民族构成里找到一个叫做“鲜卑族”的独立身份。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两千多年前。鲜卑族的起源与崛起鲜卑族.............
  • 回答
    将唐朝皇室“炒作成鲜卑人”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并不普遍,也并非主流观点。更准确地说,历史研究中存在关于唐朝皇室的“胡化”(或称“鲜卑化”、“异族化”)讨论,这是一种基于史料分析的学术议题,而不是一种刻意的“炒作”。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什么唐朝皇.............
  • 回答
    关于“蒙古是突厥直系”以及蒙古与鲜卑的关系,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且相当复杂的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文献、语言学、考古学以及民族学等多个角度。首先,直接回答核心问题: 说蒙古是突厥直系,这在主流学术界并不被广泛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或不精确的说法。 蒙古族的历史渊源与鲜.............
  • 回答
    关于辽朝在后世认同和认可度上,似乎比鲜卑的三魏、金以及蒙古的元朝显得更高一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各民族的文化融合程度,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形成。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而且往往带有后世的视角。辽朝,作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中的选择性强调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对于“血统”这个问题,在历史的解读和传播中,确实存在一种“重此轻彼”的现象。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简单一句“没人提”或“总有人强调”就能概括的。康熙的.............
  • 回答
    跨越千年,血脉奔流: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为何如此重要?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历史的恢弘画卷时,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活力的重要篇章。而在这段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为什么历史课本如此青睐它?这种融合又是如何发生的,以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与面貌?为何课本独爱“民族大融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模式和历史理解的核心差异,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来说,伊犁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的区域是大清直接统治、纳入其核心行政体系的领土,而护羌校尉、护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所对应的区域,虽然是汉朝经营和影响的范围,但其性质更侧重于羁縻统治和战略缓冲地带.............
  • 回答
    关于苻坚临终前那句“五胡次序,无尔羌名”,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中国历史上汉族与“五胡”之间复杂而充满冲突的民族互动,以及苻坚个人的政治考量和对历史进程的失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五胡”的概念,再看看苻坚为什么会对羌族如此不满。“五胡”的由来与演变首先,要明确一点,“五胡”并非一个.............
  • 回答
    鲜卑化汉人与汉化鲜卑人,这两个概念涉及的是民族的融合、认同的转变以及历史的演进,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核心概念解析: 鲜卑化汉人 (Sinicized Xianbei/Han people who adopted Xianbei culture): 主体: 原本.............
  • 回答
    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鲜卑北魏,为何不像范文程那样被后人称作“汉奸”?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历史背景、政治生态、民族关系以及后世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语境。首先,我们要理解南北朝时期汉人大族出仕北魏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