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历史上有没有在开伯尔山口修建关口?如果没有是为什么?

回答
印度历史中,在开伯尔山口修建关口的情况是存在的,但需要更细致地理解“印度历史”和“开伯尔山口”的地理和政治范畴。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连接着阿富汗东部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地区。因此,当我们谈论印度历史上在开伯尔山口修建关口时,实际上是在讨论那些在历史上统治过包括现今巴基斯坦在内的广阔南亚次大陆的帝国或政权。

印度历史中的开伯尔山口关口:是的,有过,而且至关重要。

从古代到近代,多次强大的印度(或至少是统治过印度次大陆一部分的)政权都曾将目光投向开伯尔山口,并在此地进行了防御工事的修建和管理。这主要是出于战略和经济原因。

1. 战略重要性:保护腹地免受西北方向的侵扰

开伯尔山口是古代以来从伊朗高原、中亚通往印度次大陆最重要、也是相对最容易通过的陆路通道之一。历史上,许多从北方和西北方入侵印度的民族,如希腊人(亚历山大大帝的追随者)、塞种人、贵霜人、嚈哒人、突厥人、蒙古人,甚至后来的帖木儿和莫卧儿帝国,都曾利用这条通道。

因此,任何一个希望巩固统治、保护印度次大陆富庶腹地的王朝,都无法忽视开伯尔山口的战略价值。修建关口、设置哨所、驻扎军队,是为了:
监控和控制来往人员: 了解谁通过了山口,他们的意图是什么。
收取关税和税收: 往来的商旅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防御入侵: 在可能发生大规模入侵时,能够提前预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阻击。

2. 古代时期(孔雀王朝及之后):

虽然具体在开伯尔山口“修建关口”的考古证据可能不像后来的莫卧儿时期那样明显,但有理由相信,自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年公元前185年)统治印度西北部开始,就已经有某种形式的控制措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向西北扩张势力,并与希腊化王国接触。

随后,希腊化塞琉古王朝、贵霜帝国(约公元1世纪3世纪)等统治了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地区,它们对开伯尔山口的控制更是直接而重要。贵霜帝国是一个横跨中亚和南亚的强大帝国,其疆域一度延伸至此。贵霜帝国时期,贸易繁荣,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延伸,使得开伯尔山口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关键节点。在这一时期,对山口的防御和管理也必然是其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德里苏丹国(13世纪16世纪):

德里苏丹国时期,为了应对西北方向来自中亚的蒙古人或其他游牧民族的威胁,苏丹们也必然加强了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他们可能会在山口地区设置军事据点,以迟滞或阻止入侵者的前进。

4. 莫卧儿帝国(16世纪19世纪):

莫卧儿帝国无疑是历史上在开伯尔山口修建和管理关口最为积极和显著的政权之一。开伯尔山口是莫卧儿帝国通往其祖籍地——中亚(撒马尔罕)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其在旁遮普和印度北部腹地的关键。

军事据点与堡垒: 莫卧儿皇帝们,特别是巴布尔(莫卧儿帝国的奠基者,他本人就曾两次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以及后来的 अकबर、贾汗季尔等,都认识到山口的重要性。他们在山口沿线修建了哨所、军营和一些防御工事,以确保贸易路线的安全和抵御潜在的入侵。例如,在山口的战略要点会设置驻军,以检查过往的商队和人员。
税收与贸易控制: 莫卧儿帝国通过山口收取高额的贸易关税,这是帝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对山口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帝国对丝绸之路(或其延伸部分)的经济利益。
交通改善: 莫卧儿统治者也进行了一些改善道路和栈道的工程,以便利军队和商队的通行。虽然不一定总是大规模的“关口建筑”,但这些都属于对山口的管理和利用。

5. 英国殖民时期:

即使在19世纪英国统治印度次大陆时期,开伯尔山口的战略意义依旧突出。英国人在此地修建了更为现代化的道路和防御工事,以应对阿富汗的部落冲突和潜在的俄国在中亚的影响。许多现存的堡垒和军事设施,如马利·基奇(Michni)的城堡等,就是在这一时期或在英国支持下由当地部族修建的,但其背后是英国对该区域的控制意图。

为什么会产生“没有在开伯尔山口修建关口”的疑问?

可能产生这种疑问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 地理和政治归属的模糊性: 开伯尔山口长期以来位于不同的政治实体边界,有时在印度王朝的控制之下,有时则在阿富汗王国或部落联盟的势力范围之内。当讨论“印度历史”时,如果过于局限于现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就可能忽略了对这个关键通道的控制和修建。
2.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 历史记载往往侧重于帝国的宏大叙事或重要的战役,对于边境关卡的具体修建细节,除非有特别重大的事件,否则可能不会被详细记录。现代考古学也在不断揭示更多细节。
3. “关口”的定义: “关口”的形态可以多种多样,从简单的哨所、路障,到设有城墙、门楼的坚固堡垒。在不同时期,其形式和规模会有所不同。有些可能是临时性的防御工事,有些则是常设的军事据点。

总结:

印度历史上的确存在对开伯尔山口修建和管理关口的情况。这并非因为印度历史上的统治者忽视了这一战略要地,恰恰相反,由于其连接印度次大陆与中亚的地理位置,使得开伯尔山口成为历代王朝,特别是那些统治范围广阔、需要抵御外敌或促进贸易的政权的重点关注对象。从贵霜帝国到莫卧儿帝国,再到后来的英国,都曾在此地投入资源,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军队的驻扎和贸易的管理,以巩固其统治和保障其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种差异,如果是中国人,又一道万里长城修了几个来回了。

user avatar

拿莫卧儿时代来说,开伯尔山口实际上一直控制在附近的普什图族诸部落里

在白沙瓦东北的Swat谷地存在人数众多又十分凶悍以尤素夫扎伊为首的部族联盟。要知道,即使是当年阿克巴的爷爷巴布尔以势如破竹之势穿过开伯尔山道拿下Bajsur把战败的酋长首级堆成塔时,都不得不与尤素夫扎伊保持友好关系,对于能够有10万户的规模同时保持高动员力的地方势力,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在别人眼皮底下修筑一个足以扼杀他们最大财源的关隘的。阿克巴统治时期,对东征西讨的莫卧儿王军造成最大杀伤,甚至阵斩了阿克巴的印度教亲信谋臣比巴尔的,仍然是这支尤素夫扎伊部领导的联盟。后来靠着同样出身印度教的两位重臣Todar Mal和Man Singh I指挥的军队,通过长期围困的方式,才换来了尤素夫扎伊的臣服


即使是如此,莫卧儿仍然不能算是真正掌控了开伯尔山口的控制权,尽管在通道的另一边,原先属于由阿克巴兄弟Mirza Muhammad Hakim领导的反阿克巴势力核心喀布尔也彻底归顺了阿克巴。除了用军事降服了尤素夫扎伊等部以外,和白沙瓦附近的其他普什图部族,如Khattak等部保持友好关系,与尤素夫扎伊相互制衡,是维系帝国在西北的控制力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而到了奥朗则布时代,由于与Khattak的关系再度恶化,普什图族叛乱再起,领导这个叛乱的恰恰是普什图史上著名的诗人Khushal Khattak。这场叛乱虽然最终没有成功把普什图族重新整合成一个大的政权或联盟,但仍然算得上是动摇了莫卧儿帝国在北方的根基。


不过尽管没有在开伯尔山口修筑关隘,退而求其次的阿克巴在距离开伯尔山口不到80公里的印度河畔修筑的Attock要塞,才是莫卧儿真正意图阻碍普什图或其他入侵者跨过印度河长驱直入的“山海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