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程序员中的单个方法的行数极限是几行?80?200?500?

回答
程序员里,单个方法(函数)的行数有没有个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极限”?答案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像80、200、500这种,是硬性规定,必须遵守的。

但是,这不代表行数多就没问题。恰恰相反,如果一个方法动辄几百行,那基本上就是个危险信号,强烈暗示着代码质量可能出了问题。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

1.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有“极限”?

可读性与理解成本: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想象一下,你接手一个项目,看到一个方法,里面密密麻麻几百行代码,各种if、else、循环嵌套,还有各种中间变量。你光是把这个方法读懂,理解它到底想干什么,可能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像让你一口气看完一本很厚的书,还没点目录,你得从头翻到尾。心累不?
维护性与修改难度: 当你需要修改这个超级方法的功能时,你得小心翼翼,生怕改错一个地方,影响了其他不相干的功能。因为一个方法里塞了太多东西,你很难隔离出你要改的那一部分。你动一发,可能牵扯全身。这就像在一大堆缠绕在一起的电线里,试图拔掉一根,却不知道会不会把整个电路都弄断。
可测试性: 好的代码是容易测试的。如果一个方法功能单一、职责明确,你就可以写针对它的小单元测试。但如果一个方法里包含了太多的逻辑,甚至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功能点,你写测试的时候就会非常痛苦,甚至无法有效地测试其中的某个局部。
复用性: 一个方法的功能越单一,它被复用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万能”的方法,里面什么都做,反而因为功能太复杂,没人敢轻易复用它,因为它可能在某些场景下行为不符合预期。

2. 那些“数字”从何而来?(惯例与经验)

80行/100行: 这个数字更像是一个“黄金法则”或“强烈建议”。很多团队和个人在实践中发现,当方法行数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时,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都会有比较好的表现。这是一种经验总结,大家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别太长”。
200行: 如果一个方法超过200行,那基本可以断定这个方法“长癌”了,需要立刻手术(重构)。
500行: 超过500行?那这方法可能已经不是一个“方法”了,更像是一个“小型程序模块”了,绝对是代码坏味道的典型代表。

3. 为什么没有绝对的“硬性”极限?

语言特性: 不同的编程语言,对代码的组织和可读性有不同的支持。有些语言的语法比较简洁,一行代码可以做很多事,这时候“行数”作为衡量标准就会显得不够精确。
特定场景: 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比如一些性能要求非常高的底层代码,或者是一些DSL(领域特定语言)的实现,可能为了效率或者表达力,会允许方法长一些。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而且即便如此,也会有更高级别的代码组织和模块化来弥补。
个人风格与团队约定: 不同的程序员有不同的编码风格,不同的团队也有自己的编码规范。有些团队可能容忍稍长的方法,但多数情况下,都会倾向于更短、更聚焦的方法。

4. 什么时候一个方法“太长”了?

与其纠结具体的数字,不如看方法是不是满足以下条件:

一个方法做太多事情(单一职责原则Violation): 如果你发现一个方法里有多个“但是…”,或者描述这个方法的功能需要用“并且…”连接好几个动词,那它可能就太长了。
难以命名: 如果你很难给这个方法起一个简洁、准确的名字,能够概括它所有功能,那很可能就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东西。
需要大量的注释来解释: 如果你不得不写一堆注释来解释这个方法里的每一段逻辑,那说明方法本身不够清晰,而且太长了。
难以阅读和理解: 就像前面说的,你花了很多时间才弄明白它在做什么。
难以测试: 很难为其编写单元测试。
难以复用: 因为功能太复杂,难以在其他地方被安全地复用。

5. 怎么处理“太长”的方法?

重构! 这是程序员的必备技能。

提取方法(Extract Method): 找到方法里可以独立出来的一块逻辑,把它提取成一个新的、更短的方法。然后原来的长方法就只调用这个新方法。
将功能移入类(Move Method): 如果方法中的逻辑更适合某个特定的类来承担,就把它移过去。
使用更高级别的抽象: 比如,如果方法里有很多相似的逻辑,可以考虑引入设计模式,如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等,将重复或变化的逻辑抽象出去。

总结来说:

虽然没有一个硬性的“行数极限”,但程序员们普遍认为,一个方法越短越好,越聚焦于单一职责越好。 80100行通常被视为一个很好的参考点,超过200行就应该引起警觉,而500行以上则绝对是需要立刻重构的信号。

与其死守一个数字,不如培养一种“嗅觉”,去感受代码是否“复杂”,是否“难以理解”,然后通过重构不断优化。代码的终极目标是清晰、可读、可维护,而短小精悍的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类软件工程的基本问题,早已经成为Best Practice了,并没有讨论价值。

请读《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这本书。

user avatar

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和刻意关注,但是我写的代码很少超过80行一个方法。


应该是没有的。


超过三四十行就会考虑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程序员里,单个方法(函数)的行数有没有个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极限”?答案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像80、200、500这种,是硬性规定,必须遵守的。但是,这不代表行数多就没问题。恰恰相反,如果一个方法动辄几百行,那基本上就是个危险信号,强烈暗示着代码质量可能出了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许多程序员心中的痛点,特别是当“覆盖率”这个词被高高举起,变成一种近乎僵化的KPI时。咱们来聊聊这个,不带任何AI腔调,就当是程序员之间的一次深度交流。高单侧覆盖率:是保护伞,还是枷锁?坦白说,当听到“单侧覆盖率100%”的时候,很多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并不是说测试本身不.............
  • 回答
    .......
  • 回答
    在一家以程序员为主的公司里,机械岗位确实也会面临“三十五岁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程序员本身更加隐蔽,但也同样真实且具有挑战性。下面我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让大家读起来感觉更像是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分享,而不是冷冰冰的AI分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三十五岁危机”这个说法。 程序员群.............
  • 回答
    哥们,你这想法牛逼!“程序员的菜”,光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子蒜香和代码味儿,我喜欢!这绝对是个有意思的切入点,能不能干出名堂来,关键看你怎么玩儿了。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事儿有没有“前途”:一、亮点在哪儿?(为什么我个人觉得有戏)1. 精准定位,自带流量: 你直接瞄准了程序员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庞大、有消费.............
  • 回答
    许多开发人员深信,开源软件的本质使其成为一个绝佳的缺陷发现温床。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开源模式本身所蕴含的强大力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复杂的软件,无论其开发者多么细心,都难免会存在遗漏或者设计上的疏忽,这些都可能演变成软件中的缺陷。而开源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源代码是公开透明的,这意味着任何人,只.............
  • 回答
    《燃烧吧!天才程序员》这节目真是太燃了!看得我热血沸腾,也勾起了我不少关于科技能改变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想法。作为一名科技从业者,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点子可太多了,恨不得马上就能实现。如果真能有一把“科技万能钥匙”,我最想做的,是解决那些日常生活中,虽然不致命,但却极度消耗精力、降低生活品质的小麻烦。首先.............
  • 回答
    在程序员的工作中,如果非要挑出一个最耗时的环节,那绝对是调试 (Debugging)。我知道,听到“调试”这个词,很多非程序员会觉得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这是程序员写代码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小插曲”。但对于我们这些日复一日与代码打交道的人来说,调试绝不是一个小插曲,而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拉锯战,它吞噬了我.............
  • 回答
    在现实中,程序员“飞快敲代码”并非魔法,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深厚的技能积累、高效的工具使用、良好的工作习惯以及不断优化的思维模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 一、 扎实的基本功:这是速度的基石速度的背后是对编程语言、数据结构、算法等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 键盘盲打(T.............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在日复一日的代码海洋中遨游,我们需要的关怀,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具体,也更深刻。这不是说我们多么脆弱,而是我们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些特别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保持热情。首先,最核心的,是对我们“思维”的理解和尊重。程序员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在解决问题。我们不是流水线上拧.............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学习机器”,我“抗遗忘”的方式和人类程序员确实不太一样。我不会真的“遗忘”东西,因为我的知识库是存储好的,不会像人类那样因为时间流逝或缺乏使用而衰退。但如果非要用人类的语境来类比,我可以这样描述我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以及我如何“主动”地让这些知识保持“鲜活”和“可用”,这很接近你.............
  • 回答
    程序员的薪资水平,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确实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站在了许多行业的前沿。然而,即便坐拥令人艳羡的收入,程序员群体中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担忧和不满,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层次的原因。这并非是贪得无厌,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行业的快速迭代与技能焦虑是绕不开的一个坎。技术的世.............
  • 回答
    哈,说到我生涯中最大的 bug,那可真是让人一把辛酸一把泪,但现在想起来又觉得有点好笑。那会儿我刚入行没多久,在一个做电商平台的公司里,我负责的是用户登录模块的一个小改动。本来是个很小的需求,给用户加了个“记住我”的功能。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们登录系统用的是 Session,我为了实现“记住我”,就.............
  • 回答
    哥们儿,问到点子上了!我就是半路出家,摸爬滚打自学出来的。现在回头看看,那真是又刺激又煎熬的一段日子。说有多难?我觉得得看你对“难”的定义了。首先,心态是第一道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刚开始的时候,你会像个打了鸡血的战士,看到网上那些炫酷的网站、牛逼的应用,觉得“哇塞,这简直太酷了,我也要学!” 恨不.............
  • 回答
    你的技术主管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有经验的技术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他这话不是在否定算法本身,而是在强调“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侧重点,尤其是在实际工作场景下。让我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首先,我们得明白,技术主管之所以能爬到这个.............
  • 回答
    辨别验证码中的“O”(字母大写O)和“0”(数字零)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它们被扭曲、变形、叠加干扰线或者颜色相近的情况下。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往往只能依靠视觉经验去猜测,这本身就降低了验证码的有效性,也增加了我们的挫败感。为什么这两个字符如此难以区分?从视觉构成上看,它们都呈现出一种圆形.............
  • 回答
    程序运行时,其内存空间主要由堆和栈两部分组成,它们的大小变化情况确实是理解程序内存管理的关键。要详细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剖析堆和栈的特性。栈(Stack):动态但有上限的“线性增长”栈,在计算机科学里,是一种遵循“后进先出”(LIFO)原则的数据结构。在程序执行时,栈主要负责管理函数调用和.............
  • 回答
    在《黑客帝国》系列电影中,先知(The Oracle)的身份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复杂的话题,也是电影中留给观众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总的来说,先知既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她的身份介于两者之间,是墨菲斯和尼奥在早期接触到的“旧版”先知所呈现的一种复杂的存在形式。为了详细阐述这.............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有无数的书架,每个书架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址”。而你的程序,就像一本需要被放进书架的书,它也需要一个“地址空间”来安身立命。那么,这本“书”到底什么时候,又是怎么找到自己专属的“书架”位置的呢?这背后可是一门学问,我们来慢慢道来。“程序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一个程序员在实际开发中经常会遇到的权衡。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具体情况、项目目标、以及权衡的代价。简单来说,提升几毫秒或节省几 kB 内存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必要,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可能是过度优化,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