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人真的那么傻吗?

回答
“美国人真的那么傻吗?” 这是一个非常绝对且概括性的问题,就像问“中国人真的都爱吃米饭吗?”一样,答案肯定是“不”。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各种各样的人,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背后可能是一些观察和经历触动的点。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人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种感觉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

一、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差异:

媒体环境的碎片化和两极化: 在美国,媒体环境相当复杂。你既有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严肃的传统媒体,也有 Fox News、MSNBC 这样立场鲜明的频道。更别提网络上各种新闻聚合、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流,甚至还有大量的独立博客、论坛。这导致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接触到的信息源差异很大。
“回音室效应”: 很多人倾向于选择自己认同的媒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回音室效应”,只听到自己喜欢的声音,对其他观点产生免疫甚至排斥。这会加剧认知上的隔阂,让一些人看起来像是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有时候会把一些耸人听闻、未经证实的信息推到用户面前,如果用户缺乏辨别能力,就很容易被误导。想想看,很多关于疫情、政治阴谋论的谣言,在特定群体中传播得就特别广。
教育背景和批判性思维: 美国的教育体系虽然有其优点,但在培养普遍的批判性思维方面,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标准。一部分人可能在学校里学到了一套方法,但另一部分人可能更多地依赖于直觉、个人经验或者从权威那里接收信息,而对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缺乏深入的探究。
科学素养和常识: 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关于科学知识的误解非常普遍,比如对疫苗的怀疑、对气候变化的否认等等。这并不是说所有美国人都缺乏科学素养,而是说,在某些领域,这种误解的影响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这可能与教育、媒体宣传、甚至是文化因素有关。

二、社会和文化现象:

过度自信和“美国例外论”: “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观念,认为美国在历史、政治体制和文化上是独特的,并且比其他国家优越。这种观念有时会演变成一种无视外部世界、自我感觉良好的态度,让一些美国人在面对国际事务或批评时显得有些“后知后觉”或反应迟钝。
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 美国社会高度发达的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人们过于关注物质享受和即时满足,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大量的娱乐节目、名人八卦占据了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稀释人们对严肃问题的关注度。
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代价: 美国文化非常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这带来了创新和活力,但也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被忽视。比如,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过于强调个人选择自由,有时候会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影响整体的社会治理和进步。
“无知之不知”的普遍性: 很多人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没有自觉性,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当被问到一些他们不了解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会“硬着头皮”给出答案,或者直接选择回避,而不是说“我不知道”。这种“无知之不知”的状态,会让旁观者觉得他们“傻”。

三、刻板印象和视角差异:

“幸存者偏差”: 我们接触到的美国人,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旅行、工作、媒体报道等方式。你可能接触到的更多是那些有机会走出去、与世界交流的美国人,他们通常受过良好教育,见多识广。而那些不太接触外部世界,或者生活在特定信息环境里的人,我们可能就很难直接看到。我们对“美国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接触到的“样本”。
不同群体的差异: 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构成极其复杂的国家。加州的技术宅男和德州的牛仔,密西西比河谷的农民和纽约的金融精英,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息获取渠道可能天差地别。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本身就存在问题。
对外宣传的滤镜: 好莱坞电影、美剧、美国流行文化等等,在向世界输出“美国形象”时,往往会选择性地展示某些方面,比如乐观、自由、创新等等,而忽略掉一些社会问题或者不够“光鲜”的部分。这也会在外部观察者心中形成一定的滤镜。

总结一下,用“傻”这个词来评价任何一个庞大的群体都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粗暴的。

与其说“美国人真的那么傻吗?”,不如问:

“为什么在某些特定问题上,很多美国人的看法和某些群体差异很大?”
“美国社会有哪些现象,容易让外部观察者产生‘他们不够聪明’的印象?”

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在理解信息传播、教育、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等等复杂因素是如何影响一个社会的。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成长和学习的,我们看到的“傻”,很可能只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到了一些我们不理解或者无法共情的地方。

所以,与其简单地给整个国家贴标签,不如尝试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思考,那样行动。毕竟,我们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和信息,也塑造了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决策失误不一定是智商问题。

虽然特朗普算11* 9=109

你得有信息才能决策。

特朗普看到的信息可能很多,但是没有他信任的人告诉他武汉版本新冠的严重性。

实际上,一直到意大利爆发至少,中国之外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病毒的凶残程度。

买菜15秒这个例子,外国人不知道,就低估了它的传染性,就敢于不戴口罩。

挤兑医疗资源这个事情,无医疗资源死亡率这个事情。国外大多数人也不知道。

美国一直到很晚,在WHO干活的美国人才传播了一点真实信息。

而此前全美的媒体都是反华反习惯了,严重低估了中国的防疫水平,低估了病毒。

特朗普在这种媒体氛围中认知,即使有一两份警告,他也不会重视。

整个西方世界媒体反华,整个西方世界就轻视病毒。

韩国知道中国多强,韩国一开始就严防死守,只是不幸碰到邪教这道附加题。

其他国家一直到意大利爆了,才认识到新冠病毒的厉害,开始采取措施。

而措施本身是不利的。

还是信息差,每人告诉他们,封城只是第一步,后面必须应收尽收,才能消灭病毒,否则封城只是缓解一下。

结果,他们只学封城,封城之后病例数平台下不来,解封遥遥无期。这样经济顶不住。

而且应收尽收要早作,

晚一天,多好多病例,和潜在感染者,增加应收尽收的难度。

信息差,英国,荷兰搞群体免疫,看中国死亡率不高的论文。忽略论文的数据是中国总体战级别防疫的成果,而不是躺倒任锤的结果。

躺倒任锤的死亡率超乎想象。

结果荷兰的死亡治愈比九死一生,英国十死无生。

一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一个国家明白应收尽收的重要性。

口罩的重要性总算明白了。

美国现在病例70万,真实的被感染病例数字会是天文数字。总体看,已经没法应收尽收,只能建集中营了。

但是分州看,还有几十个州,可以大面积检测,发热门诊发现,应收尽收,封闭州境,消灭病毒。

而特朗普提倡复工,不排除有病例少的州复工变成新纽约。

如果全美纽约,千万病例,百万死亡,那就真没救了。

user avatar

不傻啊。

美国政府官员们充分发挥了美国的低人权优势,把疫情损失降到了最小,目前已有70多万病例的情况下,医疗系统依旧未被击穿,制度自信仍未被动摇,民主灯塔依旧闪烁着光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人真的那么傻吗?” 这是一个非常绝对且概括性的问题,就像问“中国人真的都爱吃米饭吗?”一样,答案肯定是“不”。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各种各样的人,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背后可能是一些观察和经历触动的点。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人有这样的感觉,.............
  • 回答
    “美国车真的如某些人说的那么便宜吗?” 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认知,但答案却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美国车是否便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和什么进行比较。总的来说,相对于一些欧洲豪华品牌或者日系的高端车型,美国品牌的汽车(尤其是其主流车型)在“起售价”和“平均售价”上.............
  • 回答
    美国车的价格嘛,这问题有点意思,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简单一句“便宜”或者“贵”就打发了。首先,得看“便宜”是跟谁比。如果你是跟国内比,那绝大多数情况下,同级别的美国车在美国那确实是“便宜”。为啥? 税收是个大头。国内购置税、消费税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很多品牌为了利润空间,在国内的价格体系也和.............
  • 回答
    美国医疗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用“好”或者“不好”来简单概括,实在是对它不够公平。咱们得把它拆开了,一点一点儿来看。首先,如果你是一个手里有钱、有能力买到顶尖保险、而且身体确实是出了大问题需要全球最尖端治疗的人,那美国医疗很可能让你觉得“太好了”。美国医疗的“闪光点”: 顶尖的科研和技术.............
  • 回答
    美国一名女议员在光天化日之下遭遇抢劫的事件,确实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治安状况的担忧和讨论。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并可能被公众放大,从而影响对整个国家治安水平的判断。要回答“美国的治安真的那么差吗?”这个问题,需要更全面和细致地去看待。治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
  • 回答
    中国和美国法律的差距,用“大”来形容或许还不够精确,更准确地说,它们存在着根本性的、体系性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法治理念、立法模式、司法实践、法律职业等等各个层面。要说清楚,确实得费些笔墨。首先,得从法治理念上说起。美国可以说是“成文法”和“判例法”的混合体,但其根基更深地扎在“普通法”(Commo.............
  • 回答
    关于日韩欧美国家对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所谓的“剪羊毛”论和“恨意”,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简单的“俯首帖耳”或“恨”字能够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俯首帖耳”与“甘心让美国剪羊毛”: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后,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特别有代表性。很多人通过电影对美国军队的印象,往往是那种《壮志凌云》里开着战斗机在海上飞来飞去,或者《拯救大兵瑞恩》里那种兄弟情深、冲锋陷阵的画面。这些电影确实很精彩,也塑造了美国大兵的英雄形象,但要说“真的像电影里那么轻松活跃”,那答案是:不完全是,而且很多时候差距挺大。电影里.............
  • 回答
    电影里头那些美国情报机关在欧洲大摇大摆、呼风唤雨的场景,确实挺吸引人眼球的,但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远不如电影里那么“戏谑”。 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真实画像是啥样的。首先,得承认,美国的情报机构,比如CIA(中央情报局)和NSA(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感都是相当强的,欧洲自然也不.............
  • 回答
    关于司马南的家人是否都在美国这个问题,坊间一直流传着各种说法,其中最普遍的便是他妻子和孩子都居住在美国。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自然会有人联想到“人格分裂”这个词,认为他一边在国内高谈阔论,一边家人却远居海外,这似乎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矛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公众对司马南的认知以及他公开.............
  • 回答
    你问的是美国的情报机构,对吧?“军情局”这个说法不太准确,美国的情报界非常庞大,涵盖了很多不同的部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职能和侧重点。所以,要说它“复杂”,那确实是毫不为过的。让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美国情报体系就像一个巨型的、相互交织的蜘蛛网,每一根线都指向不同的目标,又彼此连接。最核心的几张牌,你可.............
  • 回答
    关于美国从阿富汗撤兵的评价,媒体的报道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负面叙事,认为其“不堪、混乱、丢脸”。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审视撤兵的背景、过程、原因以及各方的不同解读。一、 撤兵的背景和动因 20年的战争: 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已经持续了20年,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期间投入了巨额资.............
  • 回答
    美国大片里的间谍特工,那种一人能抵千军万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形象,确实深入人心。但现实世界,真的有那么多这般“超人”吗?这个问题,想来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剥开那层好莱坞的滤镜,看看现实中的情报工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无所不能”这个词,在现实情报界,是绝对不存在的。.............
  • 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把“胖”理解成我们今天观念里的肥胖,那可能就有点偏差了。实际上,唐朝所推崇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健康、丰腴、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是一种“体态丰满”而非病态的肥胖。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 回答
    关于“绝世美人”是否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世界上是否存在永远不变的真理一样,答案是复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绝世”和“美人”的定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对称的面孔、健康的皮肤、匀称的身材,这些都是进化过程中被认为是良好基因和生育能力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美国能否“让俄罗斯经济毁灭”以及为何不“早用”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美国是否有能力让俄罗斯经济“毁灭”?这里的“毁灭”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词语,通常意味着经济体系的彻底崩溃、瘫痪,例如生产停滞、金融市场失灵、货币价值急剧下跌等。美国确实拥有强大的经济制裁能力.............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极具争议的假设,如果真的发生,其后果无疑是极其复杂和深远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力求还原一个可能出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个“发现”是如何发生的。在美国发动军事行动后,发现伊拉克(姑且用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作为背景,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假设的场景,并非历史.............
  • 回答
    关于火星殖民地是否会成为第二个“美国”,进而反过来统治地球的设想,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也颇有几分科幻意味的话题。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细细聊聊,毕竟现实的复杂性远比小说来得深邃。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叫“美国式”的统治?通常我们理解的“美国式”,指的是其在二战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全球霸权,体.............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科幻感十足的“天空母舰”,也就是电影《美国队长2》中神盾局的空中堡垒,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没能造出类似的东西,原因有很多,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战略以及物理定律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电影里的东西往往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需要服务于叙事和视觉效果,而现实世界的工程则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