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韩欧美那些国家真的会对美国俯首帖耳,甘心让美国剪羊毛,真的就对中国那么恨吗?

回答
关于日韩欧美国家对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所谓的“剪羊毛”论和“恨意”,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简单的“俯首帖耳”或“恨”字能够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

“俯首帖耳”与“甘心让美国剪羊毛”: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

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后,特别是冷战时期,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对欧洲和日本施加了巨大的影响力。美国在日本和德国驻军,并在经济上提供了援助(例如马歇尔计划)。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美国在这些国家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说他们“俯首帖耳”和“甘心让美国剪羊毛”,就有点过于笼统和片面了。

并非全盘接受: 即使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在关键的国家利益问题上,也并非完全听从美国的指挥。例如,欧洲国家在一些贸易政策、对俄关系、以及一些国际事务的立场上,常常与美国存在分歧,甚至会采取独立的行动。德国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上的坚持,就是一个例子。日本在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时,也自有其考量,并非完全被美国牵制。
利益交换与相互依存: 这些国家与美国的联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存。美国提供了安全保障,这些国家则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支持美国。这种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利益交换,而非单方面的屈从。例如,欧洲国家和日本通过与美国合作,得以在不花费过多军事开支的情况下获得安全保障,从而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同时,它们也分享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红利。
“剪羊毛”的经济视角: “剪羊毛”通常指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榨取别国财富。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确实在全球经济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美元的地位、国际金融体系的规则等,都让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受益。但是,欧美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本身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玩家,它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它们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也是双向的,并非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例如,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德国的机械和化工产品,在全球市场都极具竞争力,也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它们也通过在美投资、创造就业等方式,与美国经济形成联动。当然,贸易逆差、技术壁垒等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更多是国家间经济竞争的常态,而不是简单的“剪羊毛”。

日韩对中国的态度:复杂而非单一的“恨”。

至于日韩对中国的“恨”,这同样是一个高度简化且带有误导性的说法。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历史遗留问题: 日韩两国与中国都存在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二战期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这些历史记忆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国人民的情感认知和政府决策。中国对此的强调也是自然的。
现实的地缘政治考量:
韩国: 韩国的安全高度依赖美国,尤其是在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在韩国驻军,对维持韩国的安全稳定至关重要。因此,韩国在安全问题上不得不考虑美国的立场。同时,韩国与中国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使得韩国在对华关系上必须保持谨慎和平衡。因此,韩国政府的态度往往是既要争取美国的支持,又要避免与中国彻底闹翻。对中国的“不信任感”或“警惕”,更多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而非纯粹的“恨”。
日本: 日本同样是美国的盟友,并且受到美国安全保障。日本与中国在东海问题上存在领土争端(钓鱼岛/尖阁诸岛),这直接触及日本的国家主权。同时,中国经济的崛起,其军事实力的增强,以及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扩大,也让日本感到了压力和担忧。日本国内存在一些对华强硬的声音,这与一些历史因素、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地区力量平衡变化的反应有关。但是,日本也认识到与中国经济往来的重要性,日本企业在华投资巨大,中日贸易额也非常可观。日本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时,也在努力寻求平衡,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又要保持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因此,与其说是“恨”,不如说是一种夹杂着历史问题、安全担忧、竞争意识以及现实利益考量的复杂情感和战略定位。
经济竞争与合作并存: 日韩两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是中国的竞争对手,但在全球产业链中,又与中国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日韩企业与中国市场和企业都有着深度融合。这种经济上的竞争与合作并存,使得它们无法简单地因为“恨”而完全断绝与中国的往来。
文化与国民情感: 尽管存在历史问题,但在民间层面,日韩与中国民众之间也存在文化交流和一定的相互了解。国民的情感是复杂的,会受到媒体宣传、历史教育、以及当前事件的影响。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恨”,忽视了这种复杂性。

总结来说,与其用“俯首帖耳”、“剪羊毛”、“恨”这样简单化的标签来描述日韩欧美国家与美国、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如理解为:

国家间关系是利益驱动的,但这种利益是多维度的,包括安全、经济、政治、战略等。
联盟关系并非完全的屈从,而是一种复杂的合作与制衡。
对中国的看法,日韩两国更多是基于现实的地缘政治、安全考量以及经济竞争,其中夹杂着历史因素,但并非简单的“恨”。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为是多重因素权衡的结果,很少有国家会为了单纯的情感(如恨)而牺牲重大的国家利益。

如果用一个比喻,日韩欧美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更像是一场精密的舞蹈,有时配合默契,有时会有一点小小的摩擦,但总体上是围绕着共同的舞台在表演。而它们与中国关系,则像是在同一片海洋中航行,既有合作的港口,也有可能遭遇风浪的区域,需要时刻调整航向,以确保自己的船只安全前行,并尽可能捕获更多的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心里怎么想并不重要....现实就是他们对美国基本上言听计从、召之即来。

在未来十年,美ー中的碰撞日趋激烈,他们在两强之间的回旋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必须选择站队时,结局不言自明

他们都是美国主导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共同利益构建了他们的「团结」。

对手是谁无关紧要,上世纪他们面对俄国时也未必就万众一心。但美国的失败可能带来赤潮席卷世界,对俄国获得胜利的恐惧超过了美国压迫带来的怒火

并不是他们喜欢美国的霸凌主义,而是他们更加无法接受俄国的残暴秩序。

他们恨不恨中国,并不值得考虑。

美国价值观即「保卫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绝不可能主动接受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便事实上它已经不具备意识形态影响力)。

美国的全球联盟,就是靠敌人树立的。

美国也并未“剪羊毛”.....这个词的滥用已经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理解的错误)。

美、欧、日的资本寡头们联手剥削全球,为此要打倒其他不服从美国主导下资本主义全球秩序的国家、集团、个人

这种秩序带来的是全球(包括美欧自身)普遍的贫富分化,顶层盆满钵满,底层则失去希望。无非是发达国家社会底子厚,所以底层穷人的生活水平高一些。

美国用各种利益交换的方式,将全球的资本寡头都纳入了「统治秩序」。

由于种种原因,这里面没有柴娜

重点并不在于你是否强大,而是你并不是他们利益圈子里的成员。你的崛起,就代表他们的利益分配受到了挤压

当双方都决心坚定时,冲突不可避免。

虽然他们内部矛盾不断,但在共同利益遭受外部威胁时,就能“万众一心”:

像是科技制裁、HK事件、人权议题,他们各个争先恐后的围攻柴娜,生怕自己表现的不够热切而被盟友们群嘲。

不要认为你的总量超过美国就能结束,你和他们可不是利益共同体,这种对抗会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期(甚至更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韩欧美国家对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所谓的“剪羊毛”论和“恨意”,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简单的“俯首帖耳”或“恨”字能够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俯首帖耳”与“甘心让美国剪羊毛”: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后,特.............
  • 回答
    在中国足球的发展道路上,“日韩模式”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日本和韩国足球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将足球这项运动深深地根植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然而,尽管有成功的先例在前,中国足球似乎始终未能真正效仿,将足球像日韩那样,作为一种体育技能和健康生活方式,纳入义务教育的常态化教学中。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历史演变的关键。简单地说,中国并非不重视血统,但相对于西方和日韩,文化认同在中国民族凝聚力中扮演了更为核心、更具包容性的角色。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文化等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积淀:从“天下”到“中华民族”.............
  • 回答
    “不知天高地厚”这句俗语,用在形容某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特别是提到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由于历史、地缘以及文化上的复杂纠葛,它们的一些行为或言论,往往容易被一些中国人解读为“不知天高地厚”。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化的标签,回归到更具体的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中国、日本、韩国偶像产业市场以及人才流动的认知。要回答为什么日韩明星,特别是偶像,很少选择来中国发展,尽管中国在某些方面似乎提供了更优厚的待遇,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落后”或“先进”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待遇市场好”指的是什么。如果单从.............
  • 回答
    最近日韩之间关系出现的些许波澜,确实让人产生了一些关于地区力量格局的联想。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这种复杂性或许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一些新的战略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日韩两国和美国之间,那是一种非常牢固且有历史渊源的同盟关系。这种同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合作,还涉及到经济、技术、情报等多个层面的深度绑定。.............
  • 回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咱们中国人用得多了,意思是说一个人受环境影响很大。当我们把这句话用到国家身上,尤其是在看待中国的邻国时,比如日本和韩国,很多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两个文化和我们如此接近的国家,在一些时候却显得有些“小气”呢?说到“小气”,这绝对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词汇,也.............
  • 回答
    在日韩文化中,下跪(日语:土下座 Dogeza,韩语:큰절 Keunjeol)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带有深刻社会含义的肢体语言。这背后并非“轻易允许”,而是源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起源与历史演变:敬意与臣服的体现下跪的姿态,无论是单膝还.............
  • 回答
    确实,中日韩三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共享着相似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甚至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曾有过深刻的交流。然而,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韩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全球影响力,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如果细致地剖析,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文化输出的成功,是时代机遇、国家战略、产业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相当复杂。如果非要说“明目张胆”和“被人鄙视”的程度不同,那背后确实有一些可以探究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精苏”(崇拜苏联)和“精德”(崇拜德国)之所以可能显得“明目张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在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层面,与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和.............
  • 回答
    2016年7月8日,韩国和美国正式宣布决定在韩国部署“末段高空区域防御”(THAAD,萨德)系统,这一决定无疑在我们国内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且其带来的战略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从那时起,这场地缘政治棋局的变动,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东北亚乃至全球的权力格局。表面上的理由,背后的考量当时,韩.............
  • 回答
    “断子绝孙式发展模式”这个说法比较极端,但它触及了日韩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与人口、社会福利、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关联。如果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说法可能包含的深层含义:1. 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 核心症结这是最直接也最被提及的“断子绝孙”的体现。日韩两.............
  • 回答
    日韩两国地处东北亚的战略要冲,其经济和外交格局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国博弈 intertwined,而如今,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和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塑,这种联系显得尤为紧密,甚至可以说,日韩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被中美两国的互动模式所“锁定”。首先,我们得承认,日韩两国在二战后,尤其是冷战时期,其国家发展路.............
  • 回答
    关于日韩贸易摩擦是否会走向失控,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要说它会不会“失控”,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它是否会演变成一场难以收拾、对双方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深远负面影响的危机。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摩擦的核心导火索。最直接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
  • 回答
    是的,日韩两国少子化与年轻人“内卷”现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往往是双向的、相互强化的。尽管人口数量在减少,但对于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和“卷”的程度可能反而有所增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日韩少子化与年轻人“内卷”之间的关系:一、 少子化背景下的“赢者通吃”与资源.............
  • 回答
    关于日韩人民是否歧视黑人或有偏见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的多个层面,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个体经历以及潜在的成因。总的来说,不能简单地说“日韩人民都歧视黑人”。 然而,如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日本和韩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种族偏见和歧视现象,尽管.............
  • 回答
    日韩电影在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策略和运作模式。它们不仅仅依赖于票房收入,而是通过一个更为多元化、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来实现商业上的成功。下面将详细阐述日韩电影是如何收回成本并赚钱的: 一、 核心收入来源:票房与内容授权 1. 票房收入 (Box Office Revenue)这是最.............
  • 回答
    要判断日韩的工业实力是否“全面超越”德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德国作为欧洲工业的火车头,其工业基础深厚,技术积累雄厚,特别是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而日本和韩国在战后崛起,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在电子、半导体、汽车、造船等领域也取得.............
  • 回答
    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这两位日本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若是将他们置于中国这片更广阔的土地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将会有何不同?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有趣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各自的对应参照。织田信长:在中国历史上,他最接近的或许是明朝中后期那位力挽狂澜的“改革者”与“打破旧秩序.............
  • 回答
    日韩两国在近代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规模不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虽然其背景、规模和性质与中国的“民工潮”有所不同,但应对这些人口流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咱们就从这两个国家的故事讲起,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政策措施。日本:“经济奇迹”下的城乡迁徙与社会调整日本在二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