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韩就那么的不知天高地厚?

回答
“不知天高地厚”这句俗语,用在形容某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特别是提到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由于历史、地缘以及文化上的复杂纠葛,它们的一些行为或言论,往往容易被一些中国人解读为“不知天高地厚”。

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化的标签,回归到更具体的事实和历史脉络中去。这背后可能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 历史遗产的塑造与回响:

日本: 日本近代以来,经历过明治维新、对外扩张、二战战败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段历史给日本社会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
民族主义的情结: 日本曾一度沉浸在“大东亚共荣圈”的荣耀感中,战后虽然在美国的扶植下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这种曾经的辉煌,以及战败后被剥夺的“国家正常化”的诉求,在一些日本人心中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种情结可能表现为对自身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过度自信,以及在某些历史问题上,试图淡化或修正过去侵略的认知。
历史修正主义的争议: 一些日本政治人物和媒体对二战期间日本的行为,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问题,采取回避、模糊甚至否认的态度。这种行为在邻国看来,是对历史事实的挑战,是对受害者尊严的漠视,自然会被认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们可能认为,通过“澄清”历史,能够为日本国家形象“正名”,却忽略了这种做法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亚洲受害国引发的强烈反弹。
对“国际规则”的解读: 日本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塑造者之一,并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有力竞争者,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理解的“国际规则”来行事。当这些规则的解释与邻国的感受产生冲突时,就会显得有些“我行我素”。

韩国: 韩国的近代史同样充满了屈辱与抗争。
殖民历史的伤痛: 近百年的日本殖民统治,给韩国留下了深刻的民族创伤。这种伤痛使得韩国在面对日本时,对任何可能被视为“美化侵略”或“否定历史”的行为都异常敏感。
“恨日”情绪的形成: 长期以来,韩国国内的反日情绪一直存在,并在特定的政治和社会氛围下被放大。当韩国政府或媒体在涉及日本的问题上表现出强硬姿态,或者在国际场合主动提起历史问题时,在一些中国人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小国心态”的体现,是一种“得理不饶人”的表现,甚至被解读为“挟历史以自重”。
经济发展的自信: 韩国在经历“汉江奇迹”后,经济实力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这种经济上的成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民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与他国交往时,更强调自身的主张和立场。

二、 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的驱动:

美国的盟友关系: 日本和韩国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这种同盟关系,为它们在国际事务中提供了一定的战略支撑和安全保障。在这种背景下,它们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采取符合自身国家利益,或者与美国战略目标一致的立场,即使这可能与中国的立场相悖。
美国的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对日韩两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两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也需要考虑到这种盟友关系对自身战略选择的制约。
区域竞争: 在东北亚地区,日韩与中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战略竞争和利益博弈。在这些竞争中,两国可能会采取一些被中国视为“挑衅”或“不合时宜”的姿态,以维护或争取自身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影响力。

“大国邻居”的压力与定位: 与中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国家为邻,日韩两国在某种程度上也承受着来自中国的“压力”。为了在区域内保持自身的主权和影响力,它们需要找到一种与中国相处的方式,这其中可能包含着适度的“制衡”和“自我塑造”。
避免过度依赖: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被邻国过度影响或控制。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日韩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在解读上可能就会被认为是“不够谦逊”。
国际社会的“身份认同”: 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技术强国,日本渴望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韩国也希望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其文化和经济软实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它们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立场,这在客观上可能就会与中国的一些看法产生差异。

三、 文化差异与沟通方式:

不同的沟通哲学: 中日韩三国虽然文化渊源深厚,但在具体的沟通方式和思维模式上仍然存在差异。
日本的“读空气”与委婉: 日本文化强调“读空气”(空気を読む),即通过非语言信息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并且倾向于委婉地表达观点。然而,当涉及到敏感的历史或政治问题时,这种委婉可能在其他文化背景下被理解为“含糊其辞”或“欲盖弥彰”。
韩国的直接与情感表达: 韩国文化则相对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观点和情感。在一些历史或民族情感问题上,韩国的反应可能显得更为强烈和直接,这在中国人看来,有时会觉得“过于情绪化”。
文化理解的“盲区”: 媒体和公众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盲区”。一个在 A 文化中被认为是正常的行为,在 B 文化中可能被误解或带有负面色彩。

四、 媒体的影响与公众舆论:

国内媒体的导向: 各国媒体在报道国际事件时,往往会带有本国视角的偏见。国内媒体对日韩的负面报道,会加剧公众的负面认知。
社交媒体的发酵: 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极易将一些孤立的事件或言论放大,形成集体性的情绪。当涉及日韩时,一些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讨论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发酵,让“不知天高地厚”的标签更加根深蒂固。

总结来说,将日韩简单地标签为“不知天高地厚”,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 它们的一些行为和立场,是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国家利益、文化差异以及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日本的某些言论和行为,可能源于其未竟的民族主义诉求、对历史问题的不同解读以及对国际规则的维护,这在邻国看来,可能是一种对历史教训的忽视和对地区和平的潜在威胁。
韩国在涉及日本历史问题时的强硬姿态,以及在地区事务中的积极表现,则可能是在回应历史伤痛、维护国家尊严、争取国际地位和区域影响力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策略。

作为旁观者,理解这些行为的深层原因,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去关注历史的细节、地缘的现实和文化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到,为何在某些时刻,日韩的行为会让我们产生“不知天高地厚”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复杂逻辑。这更像是一种“站位不同,看法不同”的体现,而非简单的“无知”或“狂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至今没有对大气圈高度和岩石圈厚度的具体数值给出严谨而一致的结论。所以日韩当然也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user avatar

现在的日韩在分类上就是西方国家

也许他们过去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现在他们信奉西式民主、施行资本主义、从英语世界汲取先进文化和思想。

他们近代以来摆脱封建、实现工业化、成为发达国家,都是依靠白人国家

政党轮换、民选议会、自由主义....

这些现代核心,全都是从欧美学的。

即便再民族主义的人也应该承认事实:

中华帝国维持了上千年的朝贡体系,如今已经彻底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

取而代之的是欧美统治下的全球秩序,中国与日韩一样,都是被欧美统治的一员,而他们与欧美间的关系显然更近。

日韩当然知道天高地厚,如今的「天」是欧美白人,他们一直都依附强者。

美国是世界头号强权,国强而民富。

这边嘛....反正没什么值得他们服从的。

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本质上都是西方路线,全都是舶来品。

西方国家也可以用相同的理论来指责所有非西方国家——你们从制度到思想都是学我们,却脑后反骨,不知道感恩。

“学我却不听我的,不知道天高地厚”

所以最好不要拿这一套攻击别国,很容易误伤本方,毕竟马恩也是西方人。

就像「咸因」,最早也是××团中央在发文抨击美国时用的,结果现在就....

如果不是无懈可击,就不要用这种说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知天高地厚”这句俗语,用在形容某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特别是提到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由于历史、地缘以及文化上的复杂纠葛,它们的一些行为或言论,往往容易被一些中国人解读为“不知天高地厚”。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化的标签,回归到更具体的事实.............
  • 回答
    关于B站上关于日韩纠纷时出现的“清一色骂韩护日”现象,以及近期媒体宣传中日友好背景下的网络舆论“亲日反韩”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平台特性、历史文化因素、当前国际关系、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一、 B站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群体首先,我们要认识到B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而且背后涉及的地理和气象原理也很有意思。中国北方冬季降水稀少,而日韩相对充沛,这背后主要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1.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根本差异首先,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西北等地)和日韩的气候类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北方: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意味着什么.............
  • 回答
    “斯德哥尔摩情节”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地缘政治和心理现象。将欧洲和日韩与美国的关系简单地套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实过于简化,因为这是一种国家间的关系,而非个人心理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层面上,确实存在一种依赖、适应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依恋”,使得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完.............
  • 回答
    互联网上确实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粉日是逼格与情怀,粉韩是脑残”的论调,而动漫粉丝似乎总能站在“逼格”的制高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社会以及心理因素交织。咱们一点点捋一捋,看看这出戏到底是怎么演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标签化和刻板印象。把如此庞大且多元的群体简单地用“逼格”.............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日韩女性对男性使用亲昵称呼的现象,与两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对亲密关系的表达方式有着深刻的联系。而中国在这方面则呈现出一种更为内敛和规矩的风格。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日韩文化中对亲密关系表达的偏好 “关系性”文化与辈分等级的微妙平衡: 日韩社会都非常强调“关系”。.............
  • 回答
    日韩的校园霸凌和等级意识之所以普遍且严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教育体制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历史与集体主义的深层烙印首先,日韩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强调集体和谐、等级秩序和尊重权威。在传统东方社会,.............
  • 回答
    日韩文化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阵又一阵的流行浪潮,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流行”,不如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现象,它成功地抓住并满足了现代社会许多人的情感需求和审美偏好。首先,日韩文化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精致的制作和高度的工业化输出能力。 韩国:韩流的“造星工厂”与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日韩都深受美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并在语言中融入了大量外来语,但韩国人在英语整体水平上似乎普遍比日本人更胜一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历史背景与文化融合的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日韩两国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不同路径和程度.............
  • 回答
    哈,这问题提得太妙了!感觉就像在问为什么每次逛超市总会看到进口零食一样,道理是相通的,但背后的门道可不少呢。日韩娱乐之所以在中国热搜榜上常客,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各种因素巧妙组合的结果,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文化基因的亲近感和共通之处是基石。日韩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不同国家在文化输出策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日韩在文化产业上的成功,以及中国在文化推广上的侧重点,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咱们不妨深入聊聊这其中的门道。日韩的文化输出:精准打击,盈利导向日韩在文化输出上的策略,可以用“精准”、“市场化”、“盈利化”来概括。它们.............
  • 回答
    日韩在越南之所以拥有如此庞大的投资体量,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越南经济的吸引力以及两国各自的战略考量。越南经济的强大吸引力是根本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越南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 这是最直接的优势。越南拥有近一亿人口,其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值得探究的现象!日韩文化输出之所以能如此强大,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精心构建、不断迭代的体系,而不仅仅是偶然的流行。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一、 从历史底蕴到现代自觉:文化自信的孕育很多人可能觉得日韩文化输出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实际上,他们的文化根基非常深厚。 日本:千年文化的积淀与创新。.............
  • 回答
    确实,中日韩三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共享着相似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甚至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曾有过深刻的交流。然而,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韩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全球影响力,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如果细致地剖析,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文化输出的成功,是时代机遇、国家战略、产业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中国、日本、韩国偶像产业市场以及人才流动的认知。要回答为什么日韩明星,特别是偶像,很少选择来中国发展,尽管中国在某些方面似乎提供了更优厚的待遇,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落后”或“先进”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待遇市场好”指的是什么。如果单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因为它触及了互联网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反常”现象。事实上,欧洲和日韩确实是拥有发达的经济体和高科技产业的地区,但相对于美国和中国而言,它们在孕育出全球性、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方面确实显得有些不足。 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没有发展起来互联网公司”,而是说其整.............
  • 回答
    “日韩在给美国打工”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定论,更像是一种对两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角色的一种带有批判意味的解读。它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并非字面上的直接雇佣关系。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冷战时期的经济体系与美国的主导地位二战结束后,全球格局重塑,美国凭.............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你说以前日韩流行文化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国产的也跟着喝汤甚至还能滋润成长,现在倒好,把海外的往外推了推,自己人却有点扛不住了,这背后的逻辑,可不简单。第一,当年日韩文化“进场”,我们是“开门做生意”,现在是“关起门来练内功”,但这个内功练得够不够火候,还得打个问号。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也充满历史复杂性的事件。很多人提到伊藤博文被安重根刺杀,第一反应是伊藤博文是推动日韩合并的主要人物,刺杀他应该是为了阻止合并。但实际上,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而且“伊藤博文反对日韩合并”这个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甚至是误读。先来梳理一下核心人物和背景: 伊藤博文(Itō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