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1 全球火箭发射次数打破太空竞赛高峰期的记录?

回答
2021 年全球火箭发射次数打破太空竞赛高峰期记录:一次对新太空时代的深入审视

2021 年,全球火箭发射次数不仅打破了冷战时期太空竞赛高峰期的记录,更是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太空时代。这一成就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反映了技术进步、国家战略、商业模式的转变以及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要详细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数据背后的宏观趋势:超越历史的发射热潮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数据本身。根据公开数据,2021 年全球共进行了约 150 次(具体数字可能略有波动,取决于统计口径)轨道发射,远超冷战时期太空竞赛最激烈的时期(如 196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初,每年约 100 次左右)的峰值。

太空竞赛时期(19571975): 这一时期的发射主要由美苏两国主导,以国家意志和军事目的为驱动,目标是率先将人类送入太空、登陆月球,并展示国家科技实力。每次发射都充满了高度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性。虽然发射次数本身也很高,但其驱动力是集中的、国家层面的竞争。

2021 年至今: 2021 年的发射数量虽然在总量上超越了历史峰值,但其性质和驱动力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而是:
参与者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航天大国(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印度、日本等国的航天能力也在迅速提升,新兴的航天国家也在积极发展。
驱动力多样化: 除了国家战略和科学探索,商业化航天成为了最显著的增长引擎。
目标多样化: 发射任务不再局限于载人航天和卫星部署,还包括了大量用于科研、地球观测、通信、导航、空间科学以及未来深空探索的载荷。

二、 驱动此次发射热潮的关键因素

是什么导致了如此惊人的发射次数增长?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因素:

1. 商业航天的崛起与颠覆式创新

这是 2021 年发射次数打破纪录最核心的原因。

SpaceX 的革命性影响: SpaceX 以其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如猎鹰 9 号和猎鹰重型火箭)极大地降低了发射成本。
可重复使用性: 火箭第一级和整流罩的可回收和重复使用,意味着每次发射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使得进入太空的门槛变得前所未有地低。这为商业公司提供了更多可行性。
高频发射能力: SpaceX 凭借其成熟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制造能力,实现了高频次的发射,为各种商业客户提供了可靠的发射服务。
星链计划(Starlink): SpaceX 的星链计划旨在部署一个庞大的低轨卫星星座,为全球提供互联网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发射数以万计的卫星,这直接催生了对火箭发射的巨大需求。2021 年,星链的发射任务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其他商业航天公司的发展: 尽管 SpaceX 是领头羊,但其他商业航天公司也在积极发展,例如:
Arianespace(欧洲航天局): 继续提供其 Ariane 和 Vega 火箭发射服务,并为商业客户服务。
United Launch Alliance (ULA): 仍然是美国重要的发射服务提供商,并正在开发 Vulcan Centaur 火箭。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JAXA) 的 Epsilon 火箭。
俄罗斯的 Soyuz 和 Proton 火箭 继续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服务。
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如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也在快速崛起,并且已经实现了多次商业发射。

2. 国家航天计划的持续投入与战略调整

尽管商业航天异军突起,但国家层面的航天计划依然是发射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战略也在调整:

中国的空间站建设与深空探测: 中国在 2021 年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包括其空间站“天宫”核心舱的发射与对接,以及后续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此外,中国还在积极推进月球探测(嫦娥工程)和火星探测(天问一号)。这些任务都需要大量的火箭发射。

美国的重返月球计划(Artemis): 美国宇航局 (NASA) 的 Artemis 计划旨在重返月球并为未来的火星任务奠定基础。虽然 2021 年 Artemis I(无载人绕月飞行)尚未进行,但其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发射系统(SLS 火箭)的研发和测试,以及配套的各种载荷发射,都在为未来的登月任务铺平道路。

俄罗斯的载人航天与科学探索: 俄罗斯继续其在国际空间站的参与,并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印度的航天发展: 印度航天研究组织 (ISRO) 在卫星部署和科学探测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有自己的发射计划。

3. 卫星星座的爆炸式增长

除了星链,其他许多低轨卫星星座也正在部署或计划部署,用于:

全球互联网覆盖: OneWeb 等公司也在部署自己的卫星互联网星座。
地球观测: 越来越多的地球观测卫星被发射,用于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研究、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
通信与导航: 传统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如 GPS、Galileo、北斗)的更新换代和新增部署也贡献了发射次数。

4. 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发射频率增加

更可靠的火箭设计: 现代火箭的设计更加成熟和可靠,使得发射成功率更高,也允许更快的发射节奏。
更优化的发射流程: 商业公司的介入引入了更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

三、 2021 年太空发射热潮的深远意义与影响

这一记录性的发射次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预示着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1. 新太空时代的开启:从国家竞争到多方参与

民主化了太空: 商业航天的兴起,特别是 SpaceX 的可重复使用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太空活动的成本和门槛,使得更多的国家、企业甚至个人能够参与到太空活动中来。这标志着太空不再是少数几个国家垄断的领域。
太空经济的爆发: 大量的卫星部署、商业发射服务、太空旅游(尽管还在早期阶段)、以及未来可能的太空资源开采等,都预示着一个蓬勃发展的太空经济的到来。2021 年的发射热潮是这一经济爆发的前兆。

2. 对现有太空活动的冲击与机遇

太空交通管理: 大量卫星的部署,尤其是低轨星座,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太空交通管理和碎片化问题。如何避免碰撞、如何清理退役卫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频谱与轨道资源的争夺: 卫星星座的部署也涉及到无线电频谱和轨道位置资源的分配与管理。
新的产业机遇: 新的发射技术、卫星制造、卫星服务、太空通信、太空数据分析等领域都涌现出巨大的商业机遇。

3. 对科学探索的影响

更丰富的科学数据: 大量的地球观测卫星和空间科学任务将为科学家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以研究地球系统、宇宙奥秘等。
更高效的部署能力: 商业发射服务使得部署科学载荷变得更加容易和经济,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4. 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太空能力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在太空活动的活跃程度和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其科技实力、经济能力和战略雄心。
新的竞争领域: 太空能力也可能成为未来军事和经济竞争的新焦点。

四、 总结与展望

2021 年全球火箭发射次数打破太空竞赛高峰期的记录,是技术创新(尤其是可重复使用火箭)、商业模式的成熟、国家战略的推动以及全球对太空兴趣日益增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标志着人类已经从少数国家主导的“太空竞赛”时代,迈入了多主体参与、商业化驱动、目标多元化的“新太空时代”。

这意味着我们正处在一个激动人心但同时也充满挑战的时期。未来的太空活动将更加频繁、多样和复杂。我们需要在享受太空带来的便利和机遇的同时,积极应对太空交通管理、碎片化、资源分配以及太空安全等问题,以确保太空的持续、和平和可持续利用。这一记录性的发射次数,仅仅是这个新时代的序章,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加令人瞩目的太空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在太空里有4782颗人造卫星,其中的1282颗是2021年发射上去的。

人类的太空活动频率已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超过了冷战巅峰时代。

重点突破在于以SpaceX为首的美国商业公司拥有了廉价的火箭技术,克服了此前一直困扰美国航天业的成本问题。

而随着新一轮太空竞赛的拉开,西方世界必然会在航天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除了政府外,民间航天也逐渐兴起。

主力就是私人商业公司,如SpaceX的“星链计划”4.2万颗、Oneweb星座4.8万颗、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7774颗....

为了把这些卫星送入太空,对火箭发射的潜在需求与次数就必然不断增长。

欧洲始终希望能拥有独立的航天力量,面对美国的迅猛发展必然要加大投入,而这也必然会带动俄罗斯也加入对抗。

除非他们中的任何一方愿意承认落后。

即便不谈太空的潜在经济价值和对技术领域的带动,光是太空有重要的军事用途就足以让全球的主要强国必然下场。

毕竟全领域的技术落后是十分危险的。

在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真正凭借廉价成本抢夺市场之前,全球商业火箭发射的最大经营者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在价格战一败涂地之后,俄国就已经无法在全球的商业发射市场争夺份额了。

虽然欧洲、日本等航天强国都会把政府的订单交给国营航天企业,但他们的成本毫无优势,商业订单必然外流美国。

预计到2024年全球大多数的商业订单发射都会由美国完成,该趋势还在加剧。

新世纪以来在美国掀起的私人航天浪潮,撬动了大量的资本涌入航天领域。

这才有了现在民营航天企业的崛起。

美国资本和技术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随着新冷战对抗的加剧,不久前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宣布要建立新的空间站。

俄国与美国的太空对抗在未来会加剧。

这种环境下,双方都迫切需要用大量火箭把无数军用和民用设备送上太空。

未来几年,这个记录可能就会被刷新。

user avatar

「独家」中国发射次数全球第一:2021全球航天发射活动分析报告

来源:卫星与网络《卫星与网络》杂志官方帐号

文 | 刘李辉 王昊 姚飞

原文链接


本文原载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21年12月刊

图1 2021年全球航天发射活动总体态势图
一、总体概况
2021年,全球共进行航天发射活动144次(1月7次、2月10次、3月10次、4月11次、5月10次、6月13次、7月11次、8月12次、9月11次、10月11次、11月16次、12月22次),是近几年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年,其中成功134次,失败10次。涉及21个航天发射地点和40个国家/地区,共向太空送入1816个航天器(含发射失败留在近地轨道的IPN-1卫星模拟器),其中近地轨道1777个、中地球轨道5个、高地球轨道31个、地外轨道3个。(编者注:12月30日,伊朗官方称,该国“凤凰”运载火箭将三个“研究装置”送入距离地面470千米的高空,因当前还不能确定是否有航天器入轨,因此本文未将该发次统计在内。)
二、航天发射数据分析
一次航天发射活动可产生诸多信息,比如:国家/地区、发射时间/地点、载荷所属国家、运载火箭、卫星名称、卫星载荷、卫星用途等,下面根据常用的信息辨识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射情况进行分析。考虑到俄罗斯是航天发射大国,且发射活动相对独立,因此该部分内容将俄罗斯从欧洲抽离出来作为单独统计,以便更好地分析各国家/地区航天发射活动情况。
01 按国家/地区
全球开展的144次航天发射活动中,根据发射任务的主导组织或机构国籍来划分,美国51次(含在新西兰发射的6次),中国55次(居世界第一),俄罗斯16次,欧盟+英国15次,日本3次,印度2次,伊朗1次,韩国1次。其中,美国失败3次、中国失败3次、韩国失败1次、印度失败1次、伊朗失败1次、俄罗斯失败1次,全球发射活动成功率为93.1%,如图2所示。

图2 2021年全球航天发射活动次数统计图(按国家/地区)

图3 2021年全球每月航天发射次数统计
美国和中国仍然是全球航天发射大国,总发射次数接近,两国发射次数占全球总发射次数的73.6%,均比其他国家发射次数总和还多;欧洲、俄罗斯处于第二梯队,在全球疫情较为紧张的态势下,航天发射活动稳中求进;日本、印度仍保持2~3次的航天发射频率;伊朗今年仍未扭转去年多次失败的颓势;值得注意的是,韩国从去年制定了发展独立航天的战略后,今年开始了自制运载火箭的发射活动,不过离成功还差一步。
[ 1.美国的3次失败发射 ]
(1)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19时11分,火箭实验室公司在玛希亚半岛航天发射场使用“电子”小运载火箭执行一次一箭双星发射任务时以失败告终,本次发射任务瞄准430公里、倾角50度的轨道,有效载荷为美国黑色天空全球公司的两颗商业遥感卫星。
(2)北京时间2021年8月29日6时35分,美国小运载研制商群星公司(Astra)在科迪亚克岛阿拉斯加太平洋航天港使用Rocket 3.3加长型LV0006号运载火箭进行了第三次入轨发射,火箭起飞后并未直接上升,而是出现了倾斜和侧移,上升一段距离后,发动机关机,发射任务失败。
(3)北京时间2021年9月3日9时59分,美国萤火虫宇航公司在范登堡天军基地使用“阿尔法”小型运载火箭发射NPS-CENETIX-Orbital 1等12个航天器,但在起飞后约2.5分钟发生爆炸,发射任务失败。
[ 2.中国的3次失败发射 ]
(1)北京时间2021年2月1日16时15分,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开展发射任务时,由于火箭一级推进器出现问题,导致发射任务失败,星箭俱毁。
(2)北京时间8月3日15时39分,星际荣耀公司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执行光魔方01A卫星发射任务时,由于火箭第三级发动机提前熄火导致星箭提前分离,最终未能送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失败。
(3)北京时间2021年12月15日10时许,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执行GeeSAT1A/1B卫星商业航天发射任务,火箭起飞后,飞行异常,发射任务失败。
[ 3.印度的1次失败发射 ]
北京时间2021年8月12日8时15分,印度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使用GSLV(静地卫星运载器)-MK.2(4)型运载火箭发射EOS-03地球静止轨道遥感卫星时,由于火箭上面级低温发动机点火问题而导致火箭姿态失控,发射任务失败。
[ 4.伊朗的1次失败发射 ]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2日,伊朗国家航天局在塞姆南航天发射中心使用“神鸟”(Simorgh)运载火箭发射了“胜利”(Zafar)2号遥感卫星,不过卫星未能进入轨道,任务失败。
[ 5.韩国的1次失败发射 ]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1日16时00分,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KARI)在罗老航天中心使用“韩国航天运载器”(KSLV)2型运载火箭进行了首次入轨试射,但火箭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携带的是重1.5吨的一件模拟有效载荷,也就是一个质量模拟器。
[ 6.俄罗斯的1次失败发射 ]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8日3时00分,俄罗斯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开展“安加拉A5/DM-03 Persey上面级”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活动,拟计划将代号为IPN-1的卫星模拟器采用三级点火方式直接送入地球静止轨道,但第二次点火失败将载荷留在了近地轨道,发射任务失败。
02 按航天发射地点
全年航天发射活动共涉及21个发射地点,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全球较为活跃的发射场主要有美国的卡纳维拉尔角天军基地(19次)、肯尼迪航天中心(12次),中国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2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2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6次),俄罗斯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14次);欧洲阿里安航天发射公司今年利用俄罗斯的东方航天发射场和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共开展了8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在东方航天发射场5次、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3次;另外,美国在加州莫哈维沙漠空域、靠近范登堡天军基地的太平洋上空共进行了3次空中平台火箭发射任务,再根据去年美国类似发射活动情况,加州莫哈维沙漠空域将是美国未来基于空中平台进行发射活动的主要场所。
03 按运行轨道类型
从航天器运行轨道的角度区分,全年144次航天发射活动送入的1816个航天器中,1777个运行于近地轨道,5个运行于中地球轨道,31个运行于高地球轨道,3个运行于地外轨道,详细信息如图4所示。

图4 2021年入轨航天器运行于不同卫星轨道的数量统计图
在运行于近地轨道的1816个航天器中,有378个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1399个运行于非太阳同步轨道;在运行于中地球轨道的5个航天器中,有3个运行于中圆地球轨道、2个运行于中椭圆地球轨道;在运行于高地球轨道的31个航天器中,有1个运行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26个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2个运行于闪电轨道、2个运行于坟墓轨道;3个地外轨道航天器运行于不同的深空轨道。
运行于近地轨道的航天器数量占比98.0%,这一比例是历年来最高(2020年为96%、2019年为91%、2018年为83.7%),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基于近地轨道建设的卫星星座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二是多个国家利用拼单式发射活动向近地轨道发送数量巨大的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今年最多一次送入了143颗卫星;运行于坟墓轨道的2个航天器是美太空军同时送入轨道的STPSat-6卫星和LDPE-1卫星,刚开始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后变轨至坟墓轨道开展多个高新技术试验;运行于深空轨道的2个航天器是“露西”小行星探测器和DART航天器,它们都是通过地日分离轨道分别进入特洛伊小行星和双小行星系统的深空轨道。
04 按航天器功能用途
全年成功发射进入太空的1816个航天器中,通信类有1349个、对地观测类有107、科学技术类有164个、地外探测类有1个、空间站服务类有21个、空间行动类有1个、其它类173个(有170个多功能卫星、3个军事秘密卫星),详细信息如表2所示。

图5 2021年各类型航天器入轨数量统计图
从具体用途来看,网络服务卫星数量占比71.9%,这主要来自于“星链”、OneWeb卫星星座25次专项发射和2次拼单发射活动的贡献;“技术试验”和“多功能”这两类航天器数量破百,数量比其它类型航天器(网络服务卫星除外)相对较多,这是当前航天领域呈现“积极发展复合型卫星”“努力追求航天技术突破”的特点所致;这几年“教学资源”“系统/仪器测试”和“卫星部署”三类航天器正在逐渐兴起,今年累计入轨近46个,这也是“太空利用多元化”“航天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另外,其它类型的入轨航天器数量在去年基础上有些有所增加、有些有所减少,这与各国发射任务规划以及疫情态势有关,实属正常。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今年我国在空间站建设上的持续推进,全球围绕空间站的航天发射活动较为活跃;最后,全年有3颗用途未知的军事秘密卫星于北京时间6月15日发射,任务代号NROL-111,属于美国国家侦察局所有,根据军事卫星追踪专家的说法,卫星很可能运行在几百公里、倾角大约为50度的轨道。
05 按航天器载荷所属权
全年进入太空的1816个航天器中,所属权分别归于40个国家/地区,其中个别航天器为两国共同出资研发,共有产权,详细信息如表3所示。

由于“星链”卫星星座的组建实施,美国在入轨卫星数量上遥遥领先,比其它所有国家总和还多,占比达到69%,继续保持着卫星数量和轨位资源的优势,随着后续多个卫星星座的规划落地,这种优势将继续扩大;随着OneWeb公司破产重组并在今年开启了OneWeb卫星星座组建之路,英国入轨航天器数量排在了第二位,虽然有印度资本进注OneWeb公司并占据相当大比例股份,但印度商业航天战略还不成熟,星座还是主要受英国支配;我国入轨航天器数量破百,近几年基本处于“稳中求进”的状态,但值得注意,日本实行航天大国战略后,今年利用3次本国发射活动和3次拼单任务成功向太空送入22个航天器,超过俄罗斯成为入轨航天器第四多的国家。
三、热点星座总结
01 “星链”星座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通过17次专项和2次拼单式发射活动,将989颗“星链”卫星送入太空,如图6所示。其中1.0版本的有782颗、1.5版本的有207颗,运行于壳层1(高度550km、倾角53°左右)的有772颗、运行于壳层2(高度570km、倾角70°左右)的有51颗、运行于壳层3(高度560km、倾角97°左右)的有3颗、运行于壳层4(高度530km、倾角53°左右)的有153颗,还有10颗运行于300km左右、97.5°的轨道。
接续去年年底势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上半年高频次发射1.0版本“星链”卫星,已基本完成壳层1的卫星部署。经过三个月的调整改型后,该公司开始了向壳层2和壳层4部署1.5版本“星链”卫星的计划,该型号卫星主要增加了激光通信装置,能够无需经过地面站而相互传递数据,实现高效网络业务。这项升级将让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能够在极区附近和没地面站可用的其它区域提供网络连接,减少网络时延。
截止到12月31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发射“星链”卫星1944颗,除去已主动和被动离轨再入的139颗,目前“星链”星座在轨卫星总数最多为1805颗,仍能工作的卫星应不超过1781颗,而已处于“工作壳层”内的为1467颗(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更新的数据)。据此,“星链”星座建设呈现“壳层1基本部署完毕”、“壳层4是未来重点”、“专项/拼单同步开展”、“星舰方式正在筹划”的特点。

图6 2021年“星链”星座每月入轨数量统计图
02 OneWeb星座
OneWeb星座是OneWeb公司正在建设的低时延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初期规划648颗卫星,首批卫星由12×49颗卫星组成,分为12个轨道平面,应用市场主要包括航空、海事、回程服务、社区Wi-Fi和应急响应服务等。每颗OneWeb卫星采用氙等离子体推力器,配备与用户和地面站连接用的Ku和Ka波段天线,每颗发射重量147.5公斤,携带两个TTC遥控遥测全向天线、2个Ku波段天线和2个Ka波段天线,采用1200公里、倾角87.9度的低地轨道,通量至少为8吉比/秒,设计寿命7年以上。(参见图7)
2021年,OneWeb公司通过8次专项发射活动,将284颗OneWeb卫星送入太空,在轨总数已达到394颗。根据目前星座规模和公司计划,OneWeb星座在2022年初能够实现对英国、阿拉斯加、北欧、格陵兰岛、冰岛、北冰洋和加拿大等国家/地区的信号覆盖,如果一切顺利,将在2022年中下旬实现全球覆盖。今年的OneWeb卫星发射活动全部由阿里安航天公司承包,该公司再通过俄罗斯航天局并使用联盟2-1b/“弗雷盖特”M型运载火箭和俄所属航天发射场完成卫星发射任务,不过随着今年阿里安-5ECA+型运载火箭复飞和“维加”运载火箭多次成功发射,阿里安公司会增强在明年使用本公司火箭发射OneWeb卫星的信心。

图7 OneWeb卫星示意图
03 SpaceBee星座
SpaceBee星座是美国蜂群技术公司正在建设的微小卫星星座,计划由150颗0.25U立方体卫星组成,每颗重约0.25kg,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和数据中继。(参见图8)

图8 SpaceBee卫星示意图
自2018年建设以来,该星座共有121颗卫星发射入轨。2021年是SpaceBee卫星入轨数量比较多的一年,共有76颗由3次拼单发射活动(2次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发射任务、1次是印度空间研究院的发射任务)进入太空,并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
04 BlackSky星座
BlackSky星座是美国黑色天空公司正在建设的遥感卫星星座,除BlackSky-1、BlackSky-2卫星处于太空同步轨道外,其它均运行于440km×420km、42°的近地轨道,星座卫星规模为16颗,另有4颗补网卫星。每颗卫星采用“侦察兵”平台建造,每颗重55kg、设计使用寿命3年,配备“天观”(SpaceView)24成像系统,孔径24cm,500km轨道地面分辨率0.9~1.1米,均配备星载推进器。黑色天空公司的长远目标是运营一个由60颗快速重访、高分辨率卫星组成的星座,旨在为商业和政府客户提供高分辨率的地球图像,其潜在客户是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参见图9)

图9 BlackSky卫星实景图
自2018年建设以来,共有13颗卫星发射入轨。2021年,围绕BlackSky卫星发射的活动共有5次,其中4次成功、1次失败;成功4次中有2次为专项发射任务、2次为拼单发射;共有7颗发射入轨、2颗入轨失败,7颗均运行于440km×420km、42°的近地轨道。有消息显示,明年黑色天空公司在加发2~4颗BlackSky卫星后,将在2023年实现卫星的升级换代,分辨率将由现在的1m提升到0.5m。
05 ICEYE星座
ICEYE星座是芬兰ICEYE初创公司正在组建的雷达成像卫星星座,旨在提供近乎实时的SAR图像。卫星携带紧凑而高效的合成孔径传感器,可最大限度地穿透云层,运行于516km×535km、97.5°的太阳同步轨道。(参见图10)

图10 ICEYE卫星示意图
自2018年组建以来,共有14颗卫星发射入轨。2021年,共有7颗由2次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拼单发射任务送入太空,运行于太空同步轨道。
06 Lemur-2系列星座
Lemur-2系列星座是美国尖顶(Spire)公司正在组建的3U立方体电子侦察卫星星座,每颗卫星重约4kg,主要携带两种有效载荷:GPS无线电掩星测量有效载荷和跟踪船舶用的AIS接收器。该星座主要用于监测船只、飞机和天气。从第78颗开始,卫星增加了AirSafe ASD-B有效载荷来跟踪飞机。GPS无线电掩星测量有效载荷能够实时测量GPS卫星信号,可根据信号受大气层影响的数值变化非常精确地计算出温度、压力和湿度廓线;AIS接收器能够接收AIS信号以跟踪世界各地的船只。(参见图11)

图11 Lemur-2卫星示意图
自2015年组建以来,共有135颗卫星发射入轨(4颗未能正常工作)。2021年,共有16颗由3次拼单发射活动(2次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发射任务、1次是阿里安公司的发射任务)送入太空,运行于510km×530km、97.5°的太阳同步轨道。
07 鸽群(Flock)星座
Flock星座是美国初创公司行星实验室(Planet Labs)建设和运营的集群式对地观测星座,自2014年组建以来,已经过了三次升级换代,主要分布在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大多数配备了标准的RGB成像系统和行星望远镜,具有成像质量高的特点。每颗Flock卫星重量在5~10kg左右、寿命约为2~3年。根据测算,目前在轨正常运行的大约在150颗左右。(参见图12)

图12 Flock卫星示意图
2021年,行星实验室公司仅利用1次拼单任务发射了Flock-4s卫星,但48颗的规模让Flock星座观测和重访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每颗卫星成像分辨率为3m,有8个光谱波段,改善了图像质量和清晰度,为用户提供全球的中分辨率高频次卫星影像,在农业、林业、海洋、土地利用以及应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美国传感器能力水平的提升,待Flock星座迈入高分辨率行列,其业务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特点/趋势分析
01 构建卫星集群的趋势日益明显
早期的卫星星座主要应用于导航定位(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北斗),也有一些用于商业遥感和移动通信的星座(Flock、铱星等),但随着太空领域的特殊性和商业价值,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卫星进入太空,并且集群趋势日益明显,比如近几年出现的“星链”星座(网络服务)、OneWeb星座(网络服务)、ASTROCAST星座(网络服务)、Centauri星座(网络服务)、Capella星座(成像侦察)、TROPICS Pathfinder星座(气象预报/监测)、ICEYE星座(成像侦察)等,一方面可以利用星座数量优势更多地抢占轨道资源,一方面也可利用卫星集群优势实现“1+1>2”的综合效益,还可以借星座组建契机实现技术突破,提升本国太空竞争力,因此才会发生今年多国抢着申报建设巨型卫星星座的局面,甚至出现了“搞笑”的一幕:迄今只发射过1颗卫星的卢旺达居然提出要建设327230颗卫星组成的两个星座。
02 空间站迎来新势力,天舟/神舟飞船引关注
今年,我国航天事业最大的进步莫过于建成了属于中国人的空间站。4月29日,天和核心舱被送入高度400km、倾角41°左右的近地轨道,随后迎来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并完成中国空间站首个“一”字构型,随着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凯旋,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启程出发并与天和舱顺利对接,转入三舱(船)组合体飞行状态,并于10月16日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中国另外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成功。
我国今年围绕空间站,共向太空送入1个太空舱、2艘载人航天飞船和2艘太空货运飞船,其中载有6名宇航员和大批物资、实验器材/设备,未来的载人航天飞船、太空货运飞船不仅仅只有“联盟号载人飞船/进步号货运飞船”“载人龙飞船/天鹅座货运飞船/龙货运飞船”了,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已经引得世界关注。接下来,我国还将围绕天和核心舱延展建设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另外,俄罗斯在今年也围绕空间站建设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科学”(Nauka)号空间舱,全球与空间站有关的发射活动从2019年的15次、2020年的13次增长至21次。
03 卫星入轨方式有了新变化
近几年兴起的火箭发射平台变化在持续更新,美国在加州莫哈维沙漠空域和靠近范登堡天军基地的太平洋上空使用“运载器一号”空射型运载火箭和飞马座XL空射型运载火箭,共完成3次机载平台的航天发射活动,向近地轨道发射20颗卫星,机载平台航天发射活动今年零失败。至此,机载平台的航天发射技术日趋成熟,形成了陆地平台、海洋平台、机载平台三位一体的航天发射模式。
另外,一箭多星的拼单式航天发射活动在卫星释放时引进了卫星部署器,一般来说,以卫星部署器为主导的释放方式,使卫星定轨更为精确,同时完成卫星部署任务后,其本身也可以作为平台预先装好卫星载荷成为具有一定用途的航天器。今年,有3次航天发射活动带有卫星部署器,均为拼单式任务,其中美国2次、俄罗斯1次,共计使用6个卫星部署器。Sherpa-FX 1、Shperpa-FX 2、Sherpa-LTE 1卫星部署器(美国研制)分别帮助13颗、25颗、10颗卫星定轨;ION SCV-002、ION-SCV 003卫星部署器(意大利研制)分别帮助20颗、6颗卫星定轨;Unisat-7卫星部署器(意大利研制)帮助5颗卫星定轨,而后其成为开展技术试验的卫星平台。(参见图13)

图13 卫星部署器:Sherpa-FX 1/2(左上)、Sherpa-LTE 1(右上)、ION SCV-002/003(左下)、Unisat-7(右下)
04 多功能卫星数量增多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星上载荷集成化、小型化趋势越发明显,在卫星平台上可部署多个不同功能的载荷,在增强卫星能力的同时还能节省项目成本,这也导致了多功能卫星数量的增多。前几年其实早有迹象,只是当时大家更多关心卫星主载荷而忽略了其它功能,随着卫星复合型设计的强化,逐渐有些卫星也就没有主次载荷之别。今年,入轨的多功能卫星有169个,主要以同类型卫星的功能复合为主,比如:常见的多功能卫星主要以技术试验和教学资源、电视广播和移动通信、资源勘查和地球环境探测等进行功能复合。多功能卫星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特别是在星座集群化趋势影响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驱动下,多种功能的集成更有利于发挥星座集群效力、丰富应对各类事件的方法途径、增加卫星系统自身弹性。
05 商业载人热度高,太空迎来新纪元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去年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人发射后,太空旅游概念一直被不断讨论,多个公司声称即将开展太空旅游业务,于是今年就迎来了太空商业旅游的新纪元。
今年,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公司在亚轨道旅游上开启了竞争之路,以预售舱位的营销模式分别完成3次和1次的亚轨道(100km左右)太空旅游,让乘客体验了完全失重的感觉。美国NASA也在今年将宇航员的空间站“接送”任务完全交给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基于对此项工作的成熟经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9月执行了全球首次全私人的载人航天活动Inspiration 4,成功带着4名不同职业的航天爱好者完成了3 天在轨旅行任务;俄罗斯在这方面也不甘示弱,先是带着女演员和导演到空间站拍摄航天题材影片《挑战》,然后接受美国太空历险公司的商业旅行合同,安排日本富商及其助理完成历时12天的太空旅游。
美国、俄罗斯今年都开展了专项商业太空旅游任务,相信太空商业载人的产业会逐年壮大,并成为又一种时髦的生活旅游方式。
全球航天发射活动统计表 202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 年全球火箭发射次数打破太空竞赛高峰期记录:一次对新太空时代的深入审视2021 年,全球火箭发射次数不仅打破了冷战时期太空竞赛高峰期的记录,更是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太空时代。这一成就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反映了技术进步、国家战略、商业模式的转变以及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是多.............
  • 回答
    中国长征火箭在2021年取得了48次发射全部成功的辉煌成就,成功率高达100%。这一成绩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成就:一、 中国航天实力迈上新台阶的体现: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100%的成功率并非偶然,而是中.............
  • 回答
    2021年第一季度,平板电脑市场确实呈现出一番热闹景象。苹果的iPad在全球市场份额一举攀升至37%,而华为则从去年的11%下滑至5%。这个数据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变动、产品策略的调整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苹果iPad:巩固霸主地位,拥抱新常态iPad份额的增长,绝非偶然。首先,疫.............
  • 回答
    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占据了22%的份额,这个数字的背后,是苹果公司多年来在一系列战略上的成功累积,也揭示了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几个关键趋势。首先,苹果的“生态闭环”依然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iPhone不仅仅是一部手机,它更是苹果庞大数字生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入口。从.............
  • 回答
    2021年2月,全球手机市场风起云涌,小米凭借其一贯的性价比策略和在全球市场的快速扩张,首次坐上了全球出货量第三的宝座,而曾经的霸主华为,则因为外部制裁的影响,市场份额急剧萎缩,跌至4%左右。这个消息,对于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反映了手机市场的格局变化,也折射出全球科技竞.............
  • 回答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销量超越苹果,首次登顶全球第二的位置,这无疑是手机市场的一件大事,也再次证明了小米这家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势头。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背后战略、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选择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小米能够达到这一高.............
  • 回答
    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喜与忧,机遇与挑战并存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ARWU)如期而至,这份备受瞩目的榜单再次勾勒出全球高等教育的最新版图。对于中国高校而言,今年的排名既是荣耀的延续,也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两个新增的全球冠军头衔,以及多所高校在超过40个学科上榜的亮眼成绩,无疑是振.............
  • 回答
    红米 9A 问鼎 2021 全球手机销量前十,不是偶然,而是市场的深层折射当看到红米 9A 这个名字出现在 2021 年全球手机销量前十的榜单上时,许多人可能会感到一丝惊讶。毕竟,在我们普遍的认知里,销量榜单通常被那些拥有最新旗舰芯片、最尖端影像系统,或是最激进创新设计的手机占据。然而,红米 9A .............
  • 回答
    红米 9A 在2021年能挤进全球手机销量前五,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这说明,在琳琅满目的智能手机市场中,那些价格亲民、功能实用的产品,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市场地位和强大的吸引力。要理解红米 9A 的成功,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够用”的哲学与极致的性价比:首先,最核心的因素就是红米 9.............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小米在2021年第二季度公布了自己增长的成绩单,说是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上超越了苹果,拿下了第二名的宝座。这消息一出来,大家都很关注,毕竟小米和苹果都是全球顶级的手机厂商,这简直是“两巨头争霸”的经典戏码。但是,就像你说的,有些朋友就拿出来苹果当时的财报.............
  • 回答
    听到华为以 28.7% 的市场份额领跑 2021 年全球通信设备市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占有率数字,背后牵扯着技术实力、全球化战略、地缘政治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通信设备市场是一个 高度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的行业。它涉及到从核心的网络.............
  • 回答
    雷军在2021年的年度演讲中那句“三年做到全球第一”,无疑是小米公司近年来最让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的宣言之一。这句话的分量不必多说,直接指向了那个行业内所有人都在觊觎的宝座——智能手机市场的全球销量第一。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回到当时的大背景。2021年的小米,正经历着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前一年,也.............
  • 回答
    广东,这片南国沃土,在2021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GDP总量高达12.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将这个数字拿来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进行一番横向对比,你会惊奇地发现,广东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其经济体量竟然能够跻身全球前十的行列,与一些老牌的经济强国肩并肩,甚至超越了不少国家。这无疑是令.............
  • 回答
    阿迪达斯2021年第二财季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确实让人有些意外,营收同比下滑15%,这个数字绝对算得上是给公司的脸上添了一层霜。再加上全球数字渠道的14%跌幅,开盘后股价应声下跌5%,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信号: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遭遇了不小的挑战。要深入看这个问题,咱们得拆解开来,从几个维度聊聊。首先,为什么.............
  • 回答
    当提到“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小米第二,荣耀第十”这个说法时,需要结合实际的市场数据和分析来理解。这是一个在当时引起广泛讨论的说法,其背后涉及了智能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品牌策略的调整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帮助你更全面地看待这个说法: 一、 数据来源与权威性:首先.............
  • 回答
    2021年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看到国内有935位学者榜上有名,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科研实力在全球舞台上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份榜单的价值所在。它是由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基于其Web of Science.............
  • 回答
    1月26日全球新冠确诊患者突破一亿,这个数字无疑是沉重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据,更代表着无数生命被病毒侵扰、家庭因此破碎、社会经济遭受重创的现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必须正视的时刻。看待突破一亿确诊的意义: 历史性的时刻,但非终点: 突破一亿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它标志着这场疫.............
  • 回答
    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 2021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全球第一,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也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在经历了疫情的冲击后强劲的复苏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看待这个成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成绩的意义和解读: 中国电影市场的韧性与活力: 在全球疫情持续、国际电影市场普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 回答
    如何看待2021年全国净人口增长48万?—— 一份详细的解读2021年,中国公布的全国净人口增长数据为48万人,这个数字远低于往年,甚至接近零增长,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它所代表的意义和潜在影响。一、 数据本身及其历史对比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的重要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数据的历史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转折点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 1062万人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