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超过了1亿例。
而在一年前的今天,是大年初二,全国病例还不到2000,基本集中在武汉,死亡人数共56人。许多地方只有零星病例——比如江苏在去年此时刚刚报告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人们对新冠的认识只是一个新的SARS,总觉得他是一个几个月就能搞定的流行病。
当时的我们,可能谁也都没法想到,它将成为了人类百年来夺取最多人命的流行病——也许没有之一(西班牙流感刚好超过了一百年)。
犹记得当新冠在国内传染时,我们采取了完全封锁的措施,而这样的措施在世界其他国家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国家(大家都知道是谁)认为,不应封锁,封锁会使得经济崩溃,造成更多死亡,群体感染才是正确的路径;另一些国家则认为,应当封锁,直至疫情完全消除,再重新开放经济。
在新冠患者确诊超过一亿之际,我们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要经济,还是要人命?哪一种才是正确的选择?
上图列出了各国在2020年的死亡数倍数和2020年GDP增速变化之间的关系(数据解释见文末),在图中:
横轴为各地区在2020年2-12月的总死亡人数比往年同期增加的比例,0表示死亡数不变,1表示死亡数增加100%。
纵轴为各地区2020年GDP增速减去2019年GDP增速,0表示增速完全不变,-10表示增速绝对值下降10%,比如从+5%变为-5%。
从上图上我们可以发现,「要经济还是要人命」的选择,是完全不存在的。
如果一个地区能在经济和人命中进行选择,那么他们构成的散点图应当向上倾斜,比如新冠死亡越多,经济就越好;死亡少的地区,经济越差。
但并没有这样的两头给你选,死亡倍数和经济下滑是同时出现的,死亡越多的地区,经济下滑也越严重。死亡超过了往年120%的秘鲁,经济下滑的程度也是全球首屈一指。
而在图片的左上角,包括了三个地区,分别是中国台湾地区、挪威以及韩国,都是超额死亡极少或者为负数,经济下滑也最少的地区。
所以只有一个选择——
首先控制疫情,那么既不会有超额死亡,也不会有经济下滑。
首先保住经济,那么人都死了,经济照样下滑。
疫情的控制必须要先于经济,这个问题能达到共识。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如何用尽可能小的成本控制疫情?
可以看下一张图:
上图的横轴为2020年各地区防控最严格时期的人流量下降程度,纵轴为GDP下滑程度。
从上图可以看到,疫情防控时期对人流量的控制越严格,GDP下滑越严重,两者相关程度相当高。
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在第一张图中出现在图片最左边的死亡倍数最少的6个地区——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泰国、挪威、丹麦,在第二张散点图中却有很大差异。
例如中国台湾地区的人流量下降最低,即使在居家令最严格的时期,人口流量也仅仅下降了24%。类似的还有韩国。
相反,丹麦在居家令最严格的时期,人口流量下降了58%,他的经济也下滑了7.3%。
为什么同样是将疫情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内,各地区之间的防控代价差别却如此之大呢?
一个差异出现在入境时的控制。
比如中国台湾地区,对入境游客要求14天的居家隔离(如果没有家庭住所,则进行集中隔离)。14天隔离期结束后,还要再进行7天的自我健康管理。
而丹麦只要求10天的隔离,且隔离后若有阴性测试,则能够提前结束隔离。这可能会使得丹麦的外来输入病例更容易扩散,因此需要更严格的本地防控来抑制。
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差异?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扬弃的?
去年这个时候,我写过一个想法,提到这么一句:
「疫情的防控是一道开放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国家都要在自己的国情上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不要着急评价谁应该拿高分谁会得零分,对整个世界来说,这一场要命的考试才刚刚开始。」
显然,这场考试已经出现了许多零分选手,但对于高分段选手来说,考试并没有要结束的意思。在疫情扩散超过一年,确诊患者突破一亿的今天,如何与疫情共存,一起长期生活,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因此,在目前一些地方疫情有所抬头的时候,不要一有质疑声就急着让人在0例感染和2000万例感染中间选。就像一个学生考完试,150分里能拿140了,但他觉得某一道大题的参考答案还有可商榷之处。此时相比你也没必要跟人家说,你质疑参考答案?你是不是想考零分?
数据来源:
1,死亡数字
在文中我没有使用各国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数,这是因为一些国家极大低估了自己由于新冠造成死亡的人数,使得该数字失真。比如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截止到2020年12月底,报告新冠死亡人数共3287人,而实际上雅加达比往年同期多死亡了1.7万人之多,实际死亡人数超过了报告人数的5倍。在秘鲁、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地,当地统计部门或者卫生部门报告的总死亡人数都要远多于被归类于新冠的死亡人数。
我们使用这一份已经整理好的数据来计算各国的超额死亡倍数,他报告了各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各时期死亡人数:
由于2020年是普查年份,中国内地目前尚未公布死亡人数。
2,经济数字
由于大部分地区尚未公布2020年的GDP增速,GDP增速(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使用了IMF的10月预报。2019年的各地区实际GDP增长数字来自世界银行。
3,人口流量数字
大部分地区数据来自Google Mobility,该报告中有每个地区每天各种类型的人口流量变化,我们计算了每个地区连续15天内的人口流量下降程度,并保留其最低值。比如一个地区在2020年时居家令最严格的连续15天的人口流量平均只有正常水平的50%,则对该地区记录-50。
Google Mobility没有内地的人口流量数据。
如果疫苗能分发顺利,也许2021 的疫情曲线会是压平的一年。
当然,现在看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疫情会最终的把世界分成两块:一块是中国,一块是其它。
正好刚刚看到新闻,有外国记者在上海街头采访美国人,问:“生活在中美两国有什么区别”。
他们的回答都带着满满的心酸和委屈,地位一落千丈的失落啊。
“中国人不排美,而是嫌弃所有外国人”
“以前美国人在中国是摇滚巨星,现在变了”
“看见我就把口罩戴上”
“我想回国,现实不允许啊”
不过,我估计他们的心底其实是庆幸。
疫情再这样一年,中国也许真的就成了世外桃源了。
1,如果看一些数字,可以看到,有的国家,平均一个人都已经做过几次核酸检测了,美国也快接近每人检测一次了。但仍然每天都在大量涌现病例。
所以说,组织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医疗力量,把全国人都集中起来进行一次大筛查,效果远远胜过隔靴搔痒式的,今天查几个,明天查几个,查了一年,还是在原地打滚。病毒病毒没消灭,经济经济没救着。
2,很多人动不动喜欢发感叹,赞美世界,赞美人生,赞美科技。
实际我看世界、人类仍然是那个老样子。
以前疫情控制不住,现在照样控制不住。
你技术进步了一点点,病毒扩散的便利性却增大了许多。你有基因疫苗,副作用不小;以前直接用牛豆疫苗,还没那么多副作用。
人类社会也没有多大发展,以前是地主当道,现在是资本家当道。以前阶级固化,现在仍然是阶级固化。
3,我喜欢用人比喻国家。
我国就好比是一个身体强壮有干劲的年轻人,也许没那么有钱,但是免疫力强,一般病能扛住。
欧美就是两个瘫痪在床的老财主,钱财是多,但得了病一点抵抗力都没有。
这就体现了谁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谁是日薄西山的一个国家。
4,最近,不论是辉瑞,还是莫德纳,还是英国的阿斯利康、德国的BIO什么玩意,都宣布疫苗减产,而且疫苗副作用看来不轻,尤其是对老年人。老年人被迫在感染而死、打疫苗而死之间做选择。
我国的疫苗,按理应该在石家庄、吉林等地大量投放,但是也没看到大量投放。
少数国家有几十万、几十万疫苗,也很难有效覆盖,杯水车薪。以这形势,今年全球接种根本不乐观。
考虑到病毒还一直变种,疫苗也有有效期,等着瞧吧,一轮一轮地打,也很难形成全球免疫。
有人谈到了印度,借用皮特的电影《僵尸世界大战》中一句话“forget about India,India is a black hole.”.这个黑洞未来将会源源不断的输出各种变异版的新冠病毒,疫情今年结束?你太小瞧了新冠病毒变异的能力吧。
近期新德里做了个两万的人抗体检测抽查,抗体率都50%+了,这意味着啥?意味着印度已经弃疗了,不检测就没有感染,埋头做鸵鸟爽歪歪,反正没有啥不是一碗恒河水解决不了的,有的话,就再来一碗。
2021年内全球疫情不太可能结束,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非洲国家不可能这么快就普及新冠疫苗接种。
哪怕短时间内疫苗就进化到二价、三价以上且迅速普及接种,使得全球疫情在经过一定阶段后以较短时间平息,但现在传播能力大大提高的新冠病毒已经可以人传动物甚至动物传动物了(英国已经确定变异N501Y使得新冠病毒能感染原本难以感染的小鼠),可能在部分地区的野生动物群体中继续传播、继续变异,使得新冠疫情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卷土重来。
不会。确诊患者一亿,由于检测不足等因素,未确诊的感染者可能多几倍。流感一年感染全球百分之五的人口,新冠已经流感化。
环境和人群携带毒株,新冠会反复来袭。恭喜新冠大爷,你已经从初顾茅庐的无名小辈变成一个长期跟人类共存的主要传染病了,就像流感。特朗普说过啥?Just Flu。
由于新冠不断变异,很可能一两年之后它的免疫识别标志会改变,巴西和南非的变异正在走向这个目标。这导致“群体免疫”彻底破产,巴西变异毒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病愈患者再次感染,还会导致疫苗无效。受此影响较大的疫苗品种是我们的灭活疫苗。
科学家要像如今预测下一年哪种流感流行那样预测来年哪种新冠流行,提前指导民众使用相关疫苗,并祈祷不会有疫苗完全无效的新品种。这种预测类似预测股市。
新冠大爷不像流感,它的死亡率高,还会给人留下严重后遗症。希望新冠大爷在进化中能够降低危害性,这有利于传播,符合自然选择规律。然而RNA病毒的变异不怎么讲自然选择。
covid-19这种RNA病毒最好的结局是多代减毒后和人类共存。
covid-19的变异能力非常高,如果哪个变异毒株表面糖蛋白识别靶点改变,也别惊讶。
所以只要学过病毒学和免疫学的,应该在知道covid-19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就知道群体免疫不靠谱,而且非常危险。
而且不要鼓舞人心拿天花病毒说事儿,天花病毒是DNA病毒,高度保受,且致死率高,比较好克制。一个比较不容易扩散的病毒,一般都速发且会迅速虚弱寄主,然后干掉寄主,这样哪怕传染力非常强,但是传染链没传两次就断了,然后就切断传染了,比如埃博拉。
传染能力弱,但是潜伏期长的,也有扩散的可能性,但是可防,也好防,听话就行,像HIV。
最可怕的就是传染力强、有潜伏期、症状个体差异大、杀伤力中等的RNA病毒。具备迅速扩散的一切特质。
就现在的covid-19,强大的都不自然。兼具传染和杀伤。
就这病毒,以现在全球的组织能力,估计控制不住了。从自然的非人道角度去看,更早达到平衡状态的可能是欠发达国家。这些地区的高杀伤病毒会最早杀光高毒毒株的宿主,剩下的毒性不强,人体免疫系统也能迅速识别,就达到平衡共存了。
而疫苗对于整体人类的命运肯定是正向的,有很强的帮助。但是具体的每个人,就完全看命运了。
总之锻炼身体,别瞎溜达,别做开着光环的瘟疫之源。
全世界80亿人口,按世代更替死亡率算的话一天大概死个25万人。
死于新冠的差不多每天是1.5万。6%吧。
从数据上看,激不起太大的浪花,怪不得欧美国家现在每天张口闭口还是些什么狗屁经济。
去年这个时候我被困在湖北,两个月之后春暖花开,然后湖北清零,全国清零,武汉解封,我在阳光下坐着政府安排的车子返程,心情很好,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
中国好起来了,世界也会好起来,一开始大家只是惊慌失措,等人类做好了准备,新冠也就是个流行病而已,人类战胜过它们无数次。
结果,我是眼睁睁看着意大利医疗崩溃,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相继沦陷,个个都是不堪一击,而世界霸主超级大国美利坚,是从确诊10万、50万、100万,到1000万、两千万,一天一个记录,死亡人数是从1万、5万、10万,到20万、30万、40万……一天一个911,总死亡人数已经是美国战争、瘟疫历史前三,甚至有可能是第一。而全球已经累计确诊1个亿,死亡200多万,而且没有减缓的样子……
以至于我们一年以来防控如此严格,处处小心谨慎,还是在冬季的时候出现了零星的疫情复发,这件事耗费了全民太多的人力物力,亏得是中国,亏得是有组织的中国人民,换了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后果不堪设想。
疫苗的研发生产速度,远远跟不上病毒扩散变异的速度,南非的变异病毒已经确定变异出了“逃逸变异体”E484K,很可能导致疫苗无效;巴西的“群体免疫”政策下,亚马逊州首府马瑙斯感染了76%的人,但新增依然没有放缓,因为被感染的病人抗体有效性衰减太快,导致有患者“反复感染”。
巴西玛瑙斯市已经是一副“美国加州景象”:医疗系统崩溃,为了买一个氧气罐,人们排了好几个小时的队。人们带着生病的配偶或父母从一家医院赶到另一家医院,结果却发现没有床位了。另一些人则是在医院外等待亲人的消息,却只听到他们无法获救的消息。
医务工作者采用疯狂的36小时轮班制,掘墓人正在搬运建造2万座坟墓所需的大量泥土……在巴西马瑙斯日益拥挤的墓地里,尸体相互叠放在一起。
这是近百年来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疫情。
而就是前几天的荷兰,人们还在示威游行,抗议封锁政策,烧毁病毒检测中心……
这样搞下去,未来真的不乐观。
这数字还会继续上涨,现在讨论1亿还是多少人这些没有意义了,等疫情真的结束哪天回头来看看感染数字会更吓人。
2021年是不可能结束的,别想了。
感谢知乎日报收录,本文提要:
从美国的数据来看[1],检测阳性率还是非常高,达到了11%,去年9月的时候阳性率只有5%
而如果充分检测,能检测到大多数密切接触者,确诊率不大可能超过3%
目前的数据说明检测量远远不足,不能充分反映实际感染情况。
在非洲、印度、南美洲等地,漏检的情况相当普遍,实际感染数量是报告数量的几倍。
巴西玛瑙斯疫情说明群体免疫基本无效
1.高感染率,感染率达86%-94%
2.变种多,达13种且存在交叉感染。
3.抗体存续时间短,半衰期仅为106天。
1.突变的影响
病毒的突变(Mutation)是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上百万次,增殖过程中复制发生异常就会造成突变,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为上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突变是概率事件。
新冠病毒属于正链RNA病毒,RNA病毒不稳定,病毒复制中的自然突变率 ~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突变会导致病毒死亡。如果病毒突变后可以存活,有的基因突变对病毒没有显著影响,在一些情况下病毒会获得性状改变,如传播能力的变化、致病性的变化、对环境耐受力的变化等等。
2.病毒种群越大、感染时间越长则突变概率越大
(1)种群很大会增大变异概率。
假设病毒在某个患者体内出现可存活变异的几率为,则对于一个数量为n的宿主群体,病毒发生可存活变异的概率为 。即使为很低,只要n足够大, 就趋近于1。
(2)感染时间长有利于突变
俄罗斯女子体内发现18种变异新冠病毒。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系教授康斯坦丁·克鲁托夫斯基指出,这项研究工作首次确认了一个事实,即“新冠病毒在一个生物体内长期存在即会导致大量突变的出现”。[2]
12月3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波士顿一名免疫能力低下患者,在死前154天感染了新冠病毒。研究人员在其体内提取的毒株中发现了几个突变,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N501Y。
研究人员认为,新冠变异毒株B.1.1.7也可能起源于免疫力低下的长期患者,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并在感染的后期才对外传播了该毒株。基因序列显示,这一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积累了许多突变,这些突变共同导致病毒蛋白发生17个位点的变化,其中8个发生在重要的刺突蛋白(S蛋白)中。[3]
3.定量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病毒总体突变概率和病毒种群数量(感染人数*人均带毒量)和感染时间相关,可以得到
P(病毒突变概率)=f((患者数量*患者平均感染持续时间*患者平均带毒数量),)
另外如果一个患者在完全隔离的环境下被治愈(完全清除病毒),则他体内的突变病毒就被“闷死”了。
P(突变流行概率)=P(病毒突变概率)*(1-P(患者无法传染给下一个健康人的概率))
所以
P(突变流行概率)=f((患者数量*患者平均感染持续时间*患者平均带毒数量), )*(1-P(患者无法传染给下一个健康人的概率))
4.结论
不积极进行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疫情传播面广,患者存在多种毒株交叉感染可能性,突变可能性大增。同时,病毒种群越大大,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越大。而由于防控不彻底,突变后的病毒很难在传播开前被消灭,突变很容易传开。
如果进行积极防控,社会上感染人数很少,同时感染多种毒株的可能性更低,病毒种群较小,突变可能性低。由于“应收尽收”做得比较彻底,突变后的病毒可能传播不开。
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选择压是进化生态学中的概念,就是指外界环境施加给物种演化方向的压力,不同的外在的压力导致物种向不同方向演化。
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234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
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
例如在青霉素发明的时候,细菌普遍没有耐药性,在普遍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少数可以耐药的细菌被筛选出来,成为主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某病毒具备能适应环境的特征,传播速度就会显著加快,从而占据主要比例。
1.D614G增强了传染性
研究人员对休斯顿地区两波疫情中的新型冠状病毒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一种更具传染性的新冠毒株正主导着最近该地区的疫情。
在第二波疫情中,休斯顿地区99.9%的新冠感染病例都携带这种被称为D614G的变异毒株。D614G指的是在编码刺突蛋白的基因组区域,一种叫做天冬氨酸(D)的氨基酸取代了一种叫做甘氨酸(G)的氨基酸。研究人员发现,感染这种毒株的患者上呼吸道中的病毒载量明显更高,这表明其传染性更强。
休斯顿地区99.9%的新冠感染病例都携带这种被称为D614G的变异毒株。
研究人员还发现,刺突蛋白(目前正在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的主要靶点)的一些区域出现了几处突变,这可能表明新冠病毒正在发生变化,以逃避人体出现的免疫反应。[4]
2. N501Y突变毒株感染性和毒性均增强,能够感染小鼠
英国发现的变异株不仅传播力增强,致命性也更高。[5]
到2020年12月初,英国持续检测到B.1.1.7谱系感染,截至12月15日,B.1.1.7谱系共上传了1623个基因组序列,其中519个在大伦敦区,555个在肯特,545个在英国其他地区(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还有4个在其他国家。
…
在B.1.1.7谱系S蛋白的突变中,最值得注意的突变位点是RBD(受体结合区域)中的关键氨基酸突变N501Y,这个位点尤其重要。2020年7月30日,中国科学家周育森等人发表在 Science 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适应和感染野生型小鼠,正是因为有了这个 N501Y突变。该突变大大增加了RBD与受体ACE2的亲和力,能使本来不感染小鼠的新冠病毒毒株变得能够感染小鼠。[6]
这次突变后,完全可以形成病人-->老鼠-->人的传播链条。如果新冠变成老鼠的流行病,基本上不可能根除。
3.E484K、501Y.V2变异可能让中和抗体失效
日本国立长崎大学药学部病毒学专家北里海雄说,今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英国出现了一种新冠病毒变种(变异株B.1.1.7),已经扩散到全世界至少60多个国家。这个变异株主要是病毒S蛋白的N501Y变异株,即S蛋白第501位点的氨基酸由天冬酸(N)变成了络氨酸(Y),这个突变导致病毒S蛋白与细胞受体的亲和力增加,增强了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导致病毒的传染性增加了70%。英国新变异株B.1.1.7的S蛋白均含有D614G和N501Y变异。
南非变异株(B.1.351,501Y.V2)和巴西变异株(B.1.1.248)除了均含有D614G、N501Y以外,还发现存在E484K变异。E484K变异可能会导致病毒逃过免疫系统的识别,让中和抗体失效。一些研究显示,含E484K突变的病毒使从接种疫苗人体内分离出的中和抗体的活性下降了10倍多,可见这种变异对疫苗的影响很大,需要十分警惕。
北里说,英国的病毒变异株中没有发现E484K变异。南非变异株跟英国变异株不完全匹配,是分别独立产生的。而巴西的病毒变异株可以说是集英国、南非病毒变异于一体的变异株。[5]
更不幸的是,2021年1月19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研究团队合作,发表最新研究:新冠疫苗对南非突变株——501Y.V2变体的防护能力可能有所下降,从接种mRNA疫苗的志愿者体内分离出的中和抗体,其中26%的中和抗体(22个)对突变毒株的中和活性下降超过5倍。
4.病毒或可抵抗防疫措施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家、福奇博士的高级顾问戴维·莫伦斯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道:新冠病毒可能已经进化到能够抵抗诸如洗手和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戴口罩、洗手,所有这些都是传播或传染的屏障,但随着病毒传染性越来越强,从统计数据上看,它更善于绕过这些障碍。”[4]
5.可能有新毒株未被识别
美国研究新冠病毒的科学家穆瑟则认为,对新冠病毒测序非常重要,但目前美国做得还远远不够。虽然一些大城市,如西雅图和波士顿,做了大量的测序工作,但许多地区仍存在测序漏洞,仍有大量潜在未知的病毒变种。即使在休斯顿,估计也只有大约10%的已知新冠病毒病例被测序。[4]
如果不积极防控,病毒能维持很大的种群,那么病毒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各种各样的可存活变异,变异毒株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状。
例如:耐药、耐温、能够感染其他哺乳动物、传播途径和传播难易度发生改变、致病性改变等等。
疫苗属于一种较为极端的选择压,如果有某个变异毒株恰巧有耐药性,在大规模使用某种疫苗的过程中这种毒株很可能被筛选出来。
例如:
1.不积极防控情况下使用疫苗相当于“自然选择”
耐疫苗毒株可能被存活并进入广泛传播,并在疫苗作用下成为主流毒株,可能导致已有的某种疫苗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重新研制新的疫苗。
2.不规范接种可能加大“培养”出耐疫苗毒株的概率
面对严峻的形势,美国政府决定给疫苗接种工作提速,扩大疫苗优先接种人群范围,并将库存疫苗全部投入第一剂接种工作,不再为第二剂注射保留疫苗。
……
美国疾控中心在11日的最新指导方针中称,“接种者应尽可能在3周或1个月之后接种第二剂疫苗,但两剂疫苗接种之间并无时间限制。”
这一新指导方针让医学专家感到困惑。他们表示,尽管有很多疫苗两剂接种间隔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但没有数据表明辉瑞或莫德纳的新冠疫苗也是如此。辉瑞和莫德纳公司在回应这一问题时反复强调了临床试验的方案,辉瑞疫苗临床试验的两剂接种间隔为21天,而莫德纳疫苗则为28天。[7]
日本国立长崎大学药学部病毒学专家北里海雄解释说,我们接种疫苗,主要是目的就是来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产生中和抗体,让我们具有阻止病毒入侵细胞的能力。
对病毒的疫苗,一般要接种2次,第一次是启动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第二次是增强或强化免疫系统的中和抗体生产,促进生产中和抗体的淋巴细胞产生记忆。
这两次接种期间,人体免疫系统会不断优化对病毒的抗体免疫反应,生成更多样、更强力的中和抗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