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所有车都是自动驾驶,那还会堵车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自动驾驶技术对未来交通系统的核心影响。如果所有车都变成自动驾驶,答案是:堵车很可能还会存在,但堵车的形式和原因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我们有更大的潜力去缓解甚至消除大部分拥堵。

咱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算法和数据,试着用一种更生活化的方式来聊聊。

想象一下,现在马路上跑的都是咱们自己开的车,虽然我们都努力遵守规则,但总会有那么几个因素让我们头疼:

人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难免有分神、误判、反应慢半拍的时候。比如前车突然急刹车,后车如果没能及时反应,就会形成连锁反应,一路刹车灯亮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溜车链”。
不确定的个体行为: 有些人开车就是喜欢抢道、加塞,或者变道不打灯,这些不确定性都会打乱交通流的有序性。还有些人会选择非最优路线,或者在高峰期都选择同一条“看起来”最快的路,结果导致那条路瘫痪。
信息不对称: 我们很难实时掌握前方所有道路的路况信息。你可能只知道前面大概率会堵,但堵到什么程度、有没有绕行的最佳选择,往往是事后才知道。
停车难: 很多时候,堵车不仅仅是道路上的车太多,更是因为车辆找不到停车位而占据了道路资源。

那么,当所有车都变成聪明的自动驾驶汽车时,情况会怎样呢?

堵车依然可能出现的场景:

1. 物理容量限制(最根本的): 道路的宽度和设计有其物理极限。如果同一时间,通过同一条道路的车辆数量超过了它的设计承载能力,无论它们是人开还是机器开,都会造成拥堵。就像一个水管,水流再快,如果水管口径不够大,也只能慢慢通过。
举个例子: 一个四车道的城市主干道,设计时每小时最多能安全通行 X 辆车。如果高峰期同时有 X+Y 辆车想通过,即使它们都是自动驾驶且车距保持得完美,也只能一个接一个地慢下来,还是会堵。

2. 交通流量的“扰动”依然存在: 虽然自动驾驶汽车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远超人类,但总会有一些外部因素导致交通流的瞬时中断或减速:
突发事故: 哪怕是自动驾驶汽车,也可能因为避让突然出现的行人、动物,或者其他非自动驾驶车辆(如果未来存在的话),发生轻微的碰撞或紧急制动。这种局部的交通中断会像波浪一样向后传播。
极端天气: 大雨、大雾、结冰等会降低轮胎抓地力和传感器识别能力,即使是自动驾驶汽车也需要降低速度,拉大车距,这会降低道路通行效率,从而导致拥堵。
道路施工或临时封锁: 这依然是人为改变道路使用情况的因素。

3. 协同优化但信息同步的“间隙”: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通过车联网(V2X)进行沟通,相互传递信息,协同行驶,比如“前方车辆要变道,请预留空间”。理论上,这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刹车和变道引起的“蝴蝶效应”。
但如果信息传递有延迟怎么办? 或者某些车辆虽然是自动驾驶,但其“决策大脑”算法不同,对同一情况的处理策略略有差异,也可能导致细微的冲突。

4. 目的地匹配问题(停车难题的新形态): 即使车辆能够自动行驶,但如果太多车辆在同一时间都想去同一个热门区域(比如大型购物中心、演唱会现场)并需要停车,那么停车位的不足依然会成为瓶颈。车辆可能会在目的地附近“盘旋”寻找车位,或者在驶离道路寻找车位时占据部分道路。不过,自动驾驶汽车可以更高效地完成这种“搜索”,甚至可以实现“无接触”的泊车入位。

自动驾驶对缓解堵车的巨大潜力:

尽管如此,所有车辆都自动驾驶带来的好处是革命性的,它们将从根本上改变拥堵的性质,并提供强大的缓解手段:

1. 极小的车距和完美的协同: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做到比人类司机更小的车距,并且实时根据前方车辆的速度和位置调整,实现平稳、连续的行驶。这就好比它们组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行军队伍,能够以更高的密度在道路上行驶。想象一下,车辆可以形成“车队”(platooning),像火车一样首尾相连,大大提高道路的利用率。
这就像是原本一字排开的散步人群,变成了队列整齐、步伐一致的士兵行进。

2. 最优路径选择与全局调度: 所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可以连接到一个中央交通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所有道路的交通流量、事故信息、天气状况等,并为每一辆车规划最优路线。
这就像是有一位超级大脑,知道哪条路不堵,哪条路稍有拥堵,并能提前给所有车辆“分流”。 它可以引导车辆提前绕行,避免热门路段的拥堵形成。比如,当发现某个区域流量过大时,系统会主动调整前往该区域的车辆的路线,或者引导一部分车辆前往替代目的地。

3. “共享出行”的普及与需求管理: 自动驾驶让共享汽车(Robotaxis)变得更加高效和经济。当一个人需要出行时,他可以召唤一辆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而不是拥有自己的汽车。这样,总体的车辆数量可能会减少,车辆的使用率大大提高。
打个比方,以前大家都要有自己的“马”,现在大家可以共享“马车”,效率高了,需要的“马”自然就少了。 而且,交通管理系统也可以通过动态定价、激励措施等方式,引导人们错峰出行,进一步平滑交通流量。

4. 城市规划的重塑: 随着自动驾驶车辆的普及,对停车位的需求可能会大大降低(车辆可以自行去郊区停车,或者成为共享车辆在不同地点待命)。这意味着城市中心有更多的空间可以用于其他用途,道路设计也可以更加灵活,比如增加车道,或者将部分区域设置为只允许自动驾驶车辆通行。

总结一下:

如果所有车都变成自动驾驶,我们不太可能完全告别拥堵,因为它依然受到物理道路容量的限制。但是,

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由人类驾驶员造成的无效拥堵(比如频繁的刹车、加塞、低效变道)将大大减少。
拥堵的发生将更多地回归到其最本质的原因——纯粹的交通流量超过道路承载能力。
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去预测、管理和疏导交通流量,将拥堵的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提前化解。

所以,与其说“还会堵车吗?”,不如说“堵车会以一种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更可控、更有效率的方式存在,并且我们拥有了解决它的强大工具”。未来的城市交通,可能会是这样一个画面:车辆像有组织的流水一样在道路上高效流动,零星的拥堵只是短暂的、可预测的“缓冲”状态,并且城市管理者能够通过智能系统轻松地进行干预和疏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机械和电子设备都是有平均故障时间的,一辆车控制系统故障了,引发了重大交通事故,再好的自动驾驶体系也需要清障,一样的会堵车。

同样的,出现了重大自然灾害破坏了道路,或者出现大面积积水,再好的自动驾驶体系也只能绕路,最终还是会导致堵车。

如果道路通行能力本身有限,在高峰期的堵车,自动驾驶系统只能通过绕路来缓解,无法彻底消除。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理论上基本可以做到不堵车。

堵车三大原因:

1。事故导致堵车。

2。流量大通过能力不够导致的堵车。

3。红绿灯设置效率不够导致的堵车。

高速公路及快速路以事故堵车为主。

城市交通以第二三条为主。

下面分别分析:

1。事故导致堵车可以减少99%。

事故99%是技术不精、急燥、鲁莽驾驶、环境多变等引起的人为操作失误,而一次事故出现之后,由于应对不及经常又会出现次生事故。

如果能普及L6级别的自动驾驶,每辆车都有极强大的防撞系统,可全天候地避免事故。

事故率的减少数取决于AI系统的稳定性和成熟度。如果能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甚至有可能做到基本无事故。

2。道路通行能力不足导致的堵车可以减少90%。

一些通行能力不足的道路,车速快了车距必然加大,车距减小则车速需减慢,人工驾驶通行能力的上限是固定的,且达到上限时极容易出事故,从而造成堵车。

比如一条常见城市道路,手动驾驶平均时速20公里,车距20米。使用自动驾驶后,车速可提高到30公里,车距可降为10米。

若AI特别靠谱,车速增加到40,车距降为5米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样自动驾驶的通过能力将是手动驾驶的3-8倍,而出行需要不可能增加这么多,以现有的道理基础就可以做到基本不堵车。

3。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导致的堵车可基本杜绝。

现有的红绿灯大部分是定时的,效率很低,经常会出现一边排长龙,一边已经没有车通行的情况。

也有一些城市和部分路段根据交通状况试行智能调整红绿灯时间,但这种低端智能效率肯定是不高的。

如果全面实行AI自动驾驶,则全城的红绿灯都会纳入智能网络,实时调整通行时间,做到任何时间都不会浪费路口的通行能力。

进一步,如果行人通过全部走天桥或地下通道。则甚至可以取消红绿灯,AI自动安排通行顺序,整个城市交通将如丝滑般顺畅。

只要全面设置升降机或扶手梯(甚至新型的行人自动天桥)就可以解决行人不愿爬楼梯上天桥过马路问题。如果自动驾驶已经普及,自动天桥技术肯定也早已可以实现了。

4。完全自动驾驶离我们还很远,但一旦全面成熟,城市交通将可以如丝般顺畅。

个人预计在最短十年以后、最长二十年内全面自动驾驶可以成熟 。

user avatar

全都自动驾驶了,不就是全民高级公交地铁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