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立储风波,本质是万历皇帝抛出的一个强化君主集权、分化打击朝堂官僚的诱饵。表面上看,这所谓“国本”事件,只是因为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厌恶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而大臣们要坚决维护“国立长君”的礼法和祖训而引发,持续数十年之久,无数重臣参与其中,也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头等大事。
明朝中后期,朝堂已经是科举出身的儒学士大夫独大。他们维护的是“立储以嫡,无嫡立长”这条约定俗成的皇位继承秩序本身。从他们的角度,皇位继承顺序,必须在娘胎里就定好,才能避免一切皇室纷争,再引发类似明成祖靖难之变,明宣宗时汉王起兵那样的国家内战,以致战火纷争,生灵涂炭。
事实上,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实权皇帝,当真连换个太子也不能随心所欲,会被所谓的“嫡庶之别”“长幼之分”所限制了。嫡不嫡,庶不庶,后不后,妃不妃,对实权皇帝来说,没有改不了,只有愿不愿,不过是一言一念而已。
比如汉武帝刘彻出生时,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十个儿子,按礼法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可是汉景帝偏爱这个幼子,因此废掉无子的薄皇后,改立刘彻的生母王夫人为皇后,这样刘彻就变成了他的嫡子中最年长的了,因此便顺利立为太子,此后继承皇位,这就是“母以子贵,子亦以母贵”。
而类似汉武帝这样因母亲被改立为皇后,而变成太子第一人选的例子,历史上不胜枚举。比如汉明帝刘章,因其母阴丽华被立后,而从庶子变为嫡子;唐敬帝李弘,因其母武则天被立后,而从庶子变为嫡子,甚至在明朝本朝,就有现成的例子。
明宣宗宣德帝,不喜欢祖父明成祖给他指定的胡皇后,偏爱孙贵妃,有意废后,大臣们不但不加反对,甚至主动帮忙,内阁所谓“三杨”之名相杨荣,竟能立刻空口白话,开列胡皇后二十条大罪,连稍有天良的明宣宗自己都看不下去,大骂「怎么能这样说?你不怕宗庙神灵怪罪么?」
【(杨)荣怀中出一纸,列中宫过失二十事,进呈,皆极诬诋。曰:“即此,是废之因。”上览二三事,遽拂然变色,曰:“渠曷尝有此言?宗庙无神灵乎?”】
其后,胡皇后被废为“仙师”,孙贵妃得立为皇后,她所生的朱祁镇也就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
即使明代宗景泰帝这样的藩王入继大统,政治基础远不算巩固,废掉发妻汪皇后,而改立杭皇后,也不过是一念之间。 何况是万历帝这样从小就被立为太子的正统天子?
何况万历帝的王皇后(孝端皇后),并非如唐高宗王皇后那样出自世家大族,更没有长孙无忌那样的元老重臣撑腰,本身也根本不是什么贤德之人,她不但长年酗酒,更喜欢无故殴打宫女,致死者多达百人,可谓残暴不仁。
【中宫孝端王娘娘,其管家婆老宫人及小宫人,多罹捶楚,死者不下百余人,其近侍内官亦多墩锁降谪。】
因此,若万历帝真的非常想让皇三子,也就是福王朱常洵来做太子,继承他的皇位,那么废掉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王皇后,而立郑贵妃为后,对他而言又有多难?
这样一来,生母变成皇后的福王,就变为名正言顺的嫡子,成为太子是理所当然,此前反对的大臣就再无任何反对的借口。甚至他们可能全都会转变立场,而成为皇三子的支持者,否则便将为天下人风评所不容。
大臣们其实并不当真在乎下任皇帝是皇长子朱常洛还是福王朱常洵,诸如皇长子与皇三子个人的品性贤愚,这对他们而言完全无足轻重,而就是“立储以嫡,无嫡立长”这个大明王朝的程序正义。
甚至如果万历帝实在不愿废皇后,那么就给随便加个诸如忤逆、不孝之类的罪名,把他据说一直很讨厌的皇长子朱常洛废为庶人,剥夺其继承资格,而皇次子朱常溆生下来便夭折了,因此,皇三子朱常洵做为剩余皇子中的最长者,被立他为太子,也同样符合程序正义,足以令所有大臣无话可说。
万历帝有生之年不愿废后、易储,只能说明他对郑贵妃和朱常洵的喜爱,尚远远不及明宣宗对孙皇后罢了。而不是当真被大臣们限制了权力,当真连个自己真正心仪的储君都立不了。
那么,万历帝非要这么折腾几十年,真正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效其祖父嘉靖帝“大礼议”之故智,籍着“大礼议”案清洗朝堂那样,培植出一个真正无限效忠自己的官僚群体。
举历史上一个著名类似例子,东吴皇帝孙权,立太子孙和、却同时故意宠爱鲁王孙霸,挑起“二宫之争”,最后废孙和、杀孙霸,将卷入争储的两派朝臣尽数打击、甚至诛杀,包括丞相陆逊都被他气死,才暴露出孙权只为藉此打击东吴士族的本心。
同样,万历帝的如意算盘,也是希望能以皇储之位为诱饵,将朝堂官僚分化成“皇长子党”和“福王党”,就如当时年轻的嘉靖帝,将朝堂官僚分化成了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和张璁、桂萼为首的“议礼派”,终于赶走了大权在握的首辅杨廷和,并牢牢将权力掌控在手。
但是万历帝料想不到的是,满朝文臣饱读经史之人,前车之鉴如此,又怎会轻易中计?只要看看支持议礼派的杨一清、王守仁,他们默许其门徒助阵,帮助嘉靖帝斗倒了杨廷和父子后,自己又落得了什么好下场?
(杨一清辞官后遭人诬陷,“落职闲住”,愤懑而死。王守仁死后被“追夺伯爵,以彰大信,禁邪说以正人心”)
因此,朝堂大臣同样汲取了前车之鉴,吃一鉴长一智,不再上当,而是死死地维护宗法“立嫡立长”,谁都不敢去当“福王党”,因此光明正大,理直气壮,无懈可击。大家支持的从来不是皇长子,而是帝国的秩序正义;反对的从来也不是福王,而是万历帝破坏秩序正义的企图。
万历帝不按正常程序去废后立储,意图无外乎是希望有不顾礼法、不要节操、唯其是从的朝臣组成“福王党”,但朝堂大臣们经过嘉靖“大礼议”案的惨痛教训后,这是注定难以实现的事了。
一直到他孙子天启帝任用魏忠贤,“九千岁”门下聚集一帮毫无廉耻的朝臣官员,组成所谓“阉党”,才姑且算是达成了万历帝的未了心愿,然则此时的大明,君主固然可以为所欲为,士风亦从此彻底败坏,大明之亡国亦成定局了。
理由很简单,当官僚士大夫们变得毫无廉耻,为了权力而无节操跪伏于朱家皇帝的时候,这些人反过身去将王朝与国家卖给闯军的李皇帝、满清的爱新觉罗皇帝,当然也是同样毫无顾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