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知不觉中在恋爱中背了「人设」,要怎么对另一半卸下来?

回答
嘿,你是不是跟我一样,一不留神,在感情里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人设”?一开始可能觉得挺好的,好像把对方想见的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给“演”出来了,结果时间一长,自己累了,对方也可能觉得哪儿不对劲。别担心,这种情况在恋爱里太常见了。想把这层“人设”卸下来,让感情回归真实,其实没那么难,关键在于怎么做,以及你愿不愿意冒险。

先认清你为什么会“立人设”

在我们聊怎么“卸妆”之前,不妨先回想一下,你当初为什么会给自己贴上这么个标签?

渴望被爱,害怕不被接受?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担心真实的自己不讨人喜欢,所以就包装了一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或者说“对方想要”的那一面展现出来。比如,你其实有点宅,但对方喜欢户外运动,你就硬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热爱登山越野的“户外达人”。
想要维持某种形象? 可能是你想成为一个永远温柔体贴的伴侣,或者是那个永远独立有主见的那个,总之就是想让对方觉得你“完美”。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现在的社交媒体太容易让人不自觉地比较和展示,有时候我们看着别人光鲜亮丽,也会潜移默化地想要把自己塑造成那样。
对方的期待? 有时候对方无意中说的一句话,或者他们表现出来的喜好,会让你觉得“哦,原来他喜欢这样的”。然后你就小心翼翼地朝着这个方向去靠拢。

找到根源,会让你对“卸下人设”这件事更有底气。

“卸下人设”的第一步:给自己松绑

别把这当成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更像是一个“回归”的过程。你不需要像拆弹一样小心翼翼, বরং,给自己一点空间,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

放过自己,承认不完美: 你不是个超人,也不是偶像剧里的主角。你有缺点,有情绪波动,有想偷懒的时候,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些都是真实的你,也是构成你的重要部分。告诉自己,真正的亲密关系,就是建立在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真实一面,并且依然愿意靠近的基础上。
从小事开始练习真实: 不用一下子就抛出个惊天秘密。可以先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比如,对方约你去爬山,你其实没那么喜欢,可以试着撒娇地说:“我有点懒,咱们换个轻松点的活动好不好?”或者对方问你对某件事的看法,你之前总是附和,现在可以委婉地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我自己有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
观察对方的反应: 当你开始展现一点点真实的自己时,留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表现出理解、好奇,甚至是欣慰,那么恭喜你,你选对了方向。如果对方皱了皱眉,或者显得有些失望,那也别灰心,这说明你们还需要更多的沟通。

“卸下人设”的关键:坦诚的沟通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需要勇气的一步。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一个放松的氛围,然后,坐下来好好聊聊。

选择一个好时机和地点: 避免在争吵中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提起。找一个你们都心情舒畅,有充足时间进行深入交谈的时候。比如,一个安静的夜晚,或者周末的下午茶时间。
用“我”开头,表达感受: 避免指责对方,而是专注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可以这样开始:“最近我总觉得有点累,好像一直在努力扮演一个… (在这里可以加上你感觉自己扮演的角色,比如‘完美的恋人’,‘永远积极阳光的我’等等)。” 或者:“我发现我好像有点不敢在你面前完全放松,总担心让你失望。”
解释你的初衷(但不要找借口): 可以简单说一下为什么一开始会这样。例如:“刚开始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你,也很想让你觉得我是个很棒的女朋友,所以我就不自觉地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但现在我发现这样让我有点喘不过气,也好像隔了一层。” 重点是解释你的感受,而不是推卸责任。
表达你现在的渴望: 告诉他你希望关系如何发展。“我希望我们可以更真实地相处,我希望你也能看到我偶尔的脆弱和不完美,并且依然爱我。” 或者:“我希望我能更自在地做我自己,也希望你能理解我。”
倾听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沟通过程是双向的。当你说完后,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对方说话。他可能会感到惊讶,可能会好奇,也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并尝试理解他。他可能也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和你相处,或者他一直以为你就是那个样子。
给予对方空间和时间: 他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和适应。不要期望一次沟通就能立刻“大团圆结局”。让你们都有时间去感受,去调整。

卸下人设后的“真实相处之道”

当你迈出了这一步,并且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接下来的相处会更轻松。

拥抱平凡的日常: 真正的爱不是时刻都在闪耀的烟花,更多的是在平凡生活中的相互扶持和陪伴。你可以偶尔不洗头就出门,可以穿着舒服的家居服在他面前打哈欠,可以分享你那些不那么“励志”的小烦恼。
分享你的脆弱,也接受他的脆弱: 当你开始展现真实的自己,也意味着你开始允许对方在你面前放下盔甲。当他分享他的不安全感、他的迷茫,请用你的温暖去接纳,而不是评判。你们的关系会因此变得更牢固。
共同成长,而非独自表演: 真正的伴侣关系是共同成长的过程。你们可以一起学习新的东西,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一起犯错,一起修正。这不是单方面的表演,而是两个人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一起探索世界。
爱上真实的彼此: 经过了“人设”的滤镜,当你们真正看到了彼此最真实的样子,如果依然觉得彼此契合,那才是真正可以长久下去的感情。你会发现,真实的你,也同样值得被爱,甚至更值得。

卸下人设,就像卸下厚重的妆容,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不习惯,甚至有点小紧张。但当你感受到那份轻松、那份自在,以及对方因为你的真实而传递过来的更深沉的爱意时,你会明白,这所有的勇气和坦诚,都是值得的。

别怕改变,也别怕不完美。你值得拥有一个可以让你卸下所有伪装,依然被深爱着的感情。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认识男朋友时,我告诉他我是那种早起早睡,勤快正能量的妹子。男朋友深信不疑。决定陪我?每天六点和我跑步。。。为了不让自己人设崩,我只能咬牙坚持,结果我俩现在都养成了早起早睡跑步的好习惯。所以如果是好习惯的人设就继续装下去。也许会收获一个不错的好习惯

user avatar

半个多月之前就在时间线上看到过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终于有了一些想法。

目前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里已经有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背着的‘人设’要怎么卸下”似乎是一个抽象的说法,不同的答主对这个情形也有不太一样的理解和设想。最初问题日志里的补充说明是这样的:

一直都是阳光洒脱傻白甜的人设形象……所有朋友都觉得我特别好相处,但维系这些关系真的特别累,和女朋友相处的时候也一直是这种形象,她也常常说这样的我给她力量……但有时候会觉得这些都是面具,会有特别沉闷、没有活力的时候,很恐慌被发现这样的一面,想让她看到……但又害怕被她了解

读了这段描述,我注意到,题主在很多人际关系中都在努力表现出“讨人喜欢”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样的模式带入到恋爱中之后会觉得特别疲惫,也带来了一些忐忑不安的焦虑感。

如果“背人设”有学名,那大概是“印象管理”或者“假性自我行为”。

首先明确一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控制自己想外界所传递出的信息,比如,穿什么衣服去上班,女生化浓妆还是淡妆,在不一样的人际关系里表现出不一样的性格特点……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中做出符合社会预期的行为是成年人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间歇性地“背人设”是一件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它类似于“印象管理”这个概念。

通常情况下,小朋友们印象管理的能力相比于成年人要差很多,他们的自我结构也相对简单,而发展到青春期的阶段,个体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青少年会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会更加敏感,也会以不一样的个人风格去扮演不一样的角色,比如在老师家长面前表现得严肃规矩,在朋友面前可以开玩笑掉节操,在喜欢的人面前会不由自主地害羞……可是这个任务有时候会太复杂了,很多青少年担心自己不能够“做真实的自己”,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并且做出一些“假性自我行为”(false self behavior)。“临床心理学”的观点大概是,个体真实的、核心的自我没有得到养育者的充分确认和肯定,才发展出假性自我;“社会心理学”则认为,个体做出假性自我行为是为了达到人际关系的目标,比如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被人接纳和认可等;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假性自我行为是一种探索,用“实验”的方式确认不同场合下的社会规则。一般来说,对于青春期的个体,所知觉到的来自父母、同伴的支持越多(常常表达关心和接纳),质量越高(无条件支持要好过有条件支持,真正的、高质量的支持是支持个体做真实的自己,而非要求个体迎合外界的标准),就越是会希望继续被支持,也更少地做出假性自我行为,这些个体同样会有更高的自尊水平(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同时,对于做出了一些假性自我行为的个体,相比于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真实自我的人,能够清楚地知觉自己的真实自我的人有着更好的心理适应性,也就是说,就算是在一些情形下,个体只能表达“正确”的想法而不能表达“真实”的想法,知道并且相信自己真实的想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为了人际关系或者对社会规则的探索而偶尔“背上人设”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部分。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足够接纳和真正支持的个体会更少地做出假性自我行为,更多地表现真实的自己,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也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更加乐观。

接下来,针对亲密关系这件事,谈一谈“印象管理”和“自我评价”。

亲密关系中也会存在“印象管理”这件事,就像是很多女性题主提到的,和男朋友最初建立关系的时候一起吃饭可能会不好意思吃饱——这一点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美国姑娘也这么做。不过,符合大家直觉的一点是,亲密关系持续的时间越久,稳定性越高,双方互相了解越深入,印象管理就会越少出现,比如,老夫老妻一起外出用餐时在洗手间照镜子的时间就远远短于刚恋爱的小情侣。

与印象管理相关的一件事情是个体的自我评价以及想要获得的他人评价。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希望被喜欢,所以愿意得到高的评价;另一方面,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希望伴侣能够看到并且接纳真实的自己,所以愿意得到真实的评价——哪怕没那么高。非常有趣的是,关系越亲密稳定,人们就越想得到真实的评价。下图是研究调查的结果:

在恋爱中,不管我们怎么看待和评价自己,伴侣对我们的评价越高,我们就会越开心,也越愿意投入感情;而到了婚姻中,亲密关系进一步加深,如果自我评价较低的个体遇到了一味赞美他们的伴侣,反而会开始回避伴侣,不愿意投入感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背人设”很累,又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伴侣言不由衷……总之,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亲密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伴侣能够看到“真实”的自己,哪怕他们自己都不那么喜欢“真实”的自己,他们也还是想要被伴侣看到,甚至希望伴侣能够同意他们的自我评价。所以,如果你会因为在恋爱中“背人设”而感到苦恼或者疲惫,别慌,这是你的内心在告诉你——“我的伴侣和我很亲密,我希望知道这段关系对我来说是安全稳定的,所以我想要对方更了解我。”如果这种渴望会让你感到恐慌,也许你需要提醒自己,能够拥有这种渴望,本身就是一件勇敢而幸运的事情!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如果一个人很难在伴侣面前放轻松做自己,那么这段关系很难达到真正的深层次的亲密。就像前文中提到过的,“真正的、高质量的支持是支持个体做真实的自己,这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如果关系中的两个人都不能够了解真实的对方究竟是怎样的,大概真的很难给予真正的、高质量的支持。“向他人透露关于自己的真实的信息,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的过程”叫做“自我表露”。通常情况下,关系中信任的建立离不开自我表露,“被伴侣所信任”和“能够信任对方”都是值得开心的事情,因此,伴侣之间的自我表露越多,关系就越亲密,对关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越高。

总结一下,人们会随着亲密关系的加深越来越少地进行印象管理。一方面,关系的加深使得人们更渴望表达真实的自己;另外一方面,向伴侣展示完整、真实的自己这件事情本身也会使得关系更加安全和亲密。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想要卸下自己在恋爱中的“人设”,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有句话说,“除去杂草最好的就是种上一片麦子”,相应的,卸下人设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亲密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那么,有一个具体的问题是——所谓“真实的自己”,大概是什么样的?“自我”的确是心理学特别热门的一个概念,在亲密关系的语境下,我倾向于这个回答——人在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体验,知觉和感受组成了自我。所谓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时刻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自己所有的体验、知觉、和感受

在题主原本的描述中,他有意识地掩藏了自己“特别沉闷、没有活力”的那部分,想要让伴侣看到,却又害怕被了解。我想,这一部分之所以会存在对于个体来说一定是有重要意义和功能的,也许是提醒你注意休息、保存能量,也许是告诉你其实你不喜欢正在进行的活动,在向伴侣和朋友展现这一部分之前,也许需要自己先好好看一看这一部分是什么样的,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你可以考虑以下的小练习:

  • 在你感到沉闷、没有活力的时候,找一个安静放松的空间,问自己:“你怎么了呀?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可以和我讲讲吗?你上次有这种感受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你身体的哪些部分感受最明显呢?”
  • 在你感到快乐、充满活力的时候,也可以在心里问自己:“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活力有能量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你的哪些身体部位能够感受到力量?这些身体部分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吗?”如果条件允许,你甚至可以把自己不同身体部位的感受用彩笔画下来,感到沉闷没有活力的时候也可以画一画
  • 当你放松、平静的时候,在屋里摆两把椅子;当你坐在一把椅子上的时候,你要代表自己快乐的、充满活力的那部分发言;当你坐在另一把椅子上的时候,则需要代表自己沉闷的、没有活力的那部分发言。你的目标是让自己的这两部分对话,让它们相互理解,彼此支持——这个目标可能很难一次实现,但是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甚至可以写日记记录自己的体验)可能会有一些帮助。

以上这些自我对话的练习主要出自于格式塔心理治疗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强调个体在每一个当下的体验,很容易调动起人的情绪和感受,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我觉察自我接纳

当你能够以更加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对待你自己的时候,你和自己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也许你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都会变高,这必然会带动人际关系的变化

在很多人际关系中,你都可以考虑试着使用“我的陈述”(I-statement)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个表述有个模版,“当……的时候,我感到……,因为……,如果可以……我会觉得……”举例来说,也许你可以对女朋友说,“你提出要去逛街的时候我感到有点儿累,因为我这几天一直挺忙的,如果可以早点儿回去休息,我会觉得更加放松,也会非常感激你的体谅和理解。”在我个人看来,这个表述方式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模版”看起来有点儿笨,但是实践起来会很简单,容易上手好操作;第二,使用这样的表述方式时,个体完全在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没有批评和指责对方,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另外,这个小策略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和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练习都可以使用。

当题主能够在多种人际关系中慢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亲密关系中的人设大概也就不知不觉地卸下来了,针对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我觉得完全可以参考这个提问下的一些回答呀:适合情侣玩的游戏有哪些?

总结来说,我会觉得,针对题主所描述的情况,想要在亲密关系中卸下人设,首先要做的也许并不是对亲密关系采取措施,而是要先从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开始进行细微的调整,之后会慢慢影响到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这些建议都是出自我的主观判断,仅供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最后,祝每个人都能成为真实的、完整的自己,在关系中过得坦然、舒服、自在。


相关资料:

Corey, G. (201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Nelson Education.

Harter, S., Marold, D. B., Whitesell, N. R., & Cobbs, G. (1996). A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parent and peer support on adolescent false self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7(2), 360-374.

亲密关系(第5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