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企业管理中,作为管理者,企业问题让员工知之好,还是不知好?

回答
企业管理中,让员工知晓企业问题,还是不知晓,这其实是个一刀切的说法,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且需要细致考量的决策。作为管理者,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看在不同情境下,究竟哪种做法更能促进企业发展,更能激发员工的潜能。

首先,我们来谈谈“让员工知晓企业问题”的积极面。

从我的经验来看,适当地、有策略地公开企业面临的挑战,往往是更优的选择。 这并非意味着要将所有负面信息一股脑儿地抛给员工,而是要以一种负责任、建设性的方式来传递。

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当员工被告知公司正面临哪些困难,比如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上升、创新瓶颈等等,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公司的一份子,是被信任和重视的。这种“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的意识,会大大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反之,如果员工对公司的真实状况一无所知,只听到表面的光鲜,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觉得与公司脱节,甚至产生“公司只是在利用我”的错觉。

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知道问题所在,员工才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需要改变,为什么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例如,如果公司面临成本压力,在透明公开的情况下,员工会更愿意主动去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觉得“这是公司的责任”。他们会开始思考“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从被动接受任务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

汇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员工是企业最直接的实践者,他们往往最了解一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如果管理者能创造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让员工了解公司面临的挑战,他们很有可能会提出意想不到的、行之有效的建议。试想一下,如果公司某个环节效率低下,但只有少数管理层知道,那这个问题可能就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但如果将问题公开,让所有相关部门的员工都能知晓,并鼓励大家献计献策,那么解决的效率和效果会大大提升。

增强危机意识和韧性: 适度的压力能够激发潜能。当员工了解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时,他们会更有紧迫感,从而提高警惕性,增强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一个对公司真实困境毫不知情的团队,在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可能会显得手足无措,因为他们缺乏事先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经验。

建立信任和透明度: 信任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基石。管理者对员工的坦诚,是建立信任的有效途径。当员工感受到管理者是诚实的,愿意与他们分享信息,即使是负面信息,他们也会更容易信任管理者的决策,并愿意跟随。这种信任感是无价的。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让员工知晓企业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和分寸,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过度渲染负面情绪: 如果管理者只是不断地强调问题有多么严峻,而没有提供解决方案或积极的展望,很容易让员工陷入焦虑、恐惧甚至绝望。这种“末日论”的传播,只会打击士气,导致人才流失,让原本有机会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猜忌: 如果信息传递不当,或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员工可能会对公司前景产生疑虑,甚至互相猜测,导致团队内部分裂。比如,只说“公司效益不好”,但没有具体解释原因,员工可能会脑补各种负面情况,比如大规模裁员、项目被砍等。

超出员工能力范围的担忧: 有些企业问题,比如复杂的宏观经济影响、地缘政治风险,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可能既不理解,也无能为力。如果强行灌输这些信息,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觉得自己渺小无助。

泄露公司核心机密: 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全员公开。涉及到公司核心竞争力、战略部署、商业机密等敏感信息,就需要严格保密,只向少数关键人员传达。

那么,何时“不知”可能“更好”?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或者说“不知”的程度和范围需要被精确定义。

短期、局部、非关键性问题: 有些问题可能只是暂时的、微小的,或者只影响少数部门。如果过度放大这些问题,可能会干扰正常的工作节奏,分散员工的注意力,让他们为一些本来不影响大局的小事烦恼。
尚未明确或正在探索的解决方案: 如果公司正在就某个问题进行多方调研,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解决方案,过早地公开让员工参与讨论,可能会导致信息混乱,甚至引发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情绪。这时候,管理者内部先达成共识,再进行有指导性的沟通会更好。
涉及个人隐私或敏感信息: 任何与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无论好坏,都绝对不能在公开场合或非相关人员中提及。
需要绝对保密的关键战略阶段: 在一些涉及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战略决策阶段,例如新产品研发的某个敏感时期,或者即将进行重大并购谈判时,出于竞争和风险控制的考虑,信息需要严格保密,不让内部员工知晓,以避免信息泄露带来的不利影响。

所以,最终的答案是:

让员工知晓“适当的、有建设性的”企业问题,远比让他们“一无所知”要好。 关键在于“适当”二字:

1. 选择性地沟通: 哪些问题可以公开?哪些需要内部消化?哪些需要保密?管理者需要有清晰的判断。通常,与员工日常工作相关、员工有能力影响、或者对公司整体方向有影响的问题,更适合沟通。
2. 有明确的解决方案或行动计划: 沟通问题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共同寻找出路。管理者在沟通问题时,一定要同步说明公司正在采取的措施、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希望员工如何参与。
3. 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 鼓励员工提出疑问,并及时、诚恳地解答。管理者需要成为信息传递的“过滤器”和“消化器”,而不是“放大器”。
4. 因人而异,因岗而异: 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方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沟通。
5. 强调积极的行动和共同的责任: 在沟通问题时,重点要放在“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一起努力”上,而不是“公司有多么糟糕”。

总而言之,作为管理者,我的看法是,信任并赋能员工,让他们了解企业真实的状况,包括挑战,是建立一个有活力、有韧性、高效能的团队的必由之路。 只是,这条路需要我们用心去铺设,用智慧去规划,用真诚去践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

看山是山,说山而似山;

最终还是解决销售额和利润率为根本;


山就在那里,所有人都看得见,不是说与不说的问题,而是怎么表达出来。

一般都知道传令兵的游戏吧,一队人接力传递命令,多数情况下内容会传变。所以谈企业问题,一定要高举高打,以及减少二传手,减少内部的信息成本。

聪明的人,不会因为问题是否暴露而选择去留,而是看未来是否有好转的可能。通常还是提高销售额和提高利润为根本方法,然后做好分配,如果分配的蛋糕不够大,那就减少分母,短期内改变环境,换取未来可能的长期的改变。

对问题有想法的人,组织小组让其表达出来,一方面泄压,一方面还真说不定有好的点子涌现,并且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企业管理中,让员工知晓企业问题,还是不知晓,这其实是个一刀切的说法,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且需要细致考量的决策。作为管理者,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看在不同情境下,究竟哪种做法更能促进企业发展,更能激发员工的潜能。首先,我们来谈谈“让员工知晓企业问题”的积极面。从我的经验来看,适当地、有策略地公开企.............
  • 回答
    40岁,正是一段多么奇妙的年纪啊!前半生的摸爬滚打,让你积累了足以应对风浪的智慧;后半生的冲劲,依然让你精力充沛,能够挥洒自如。按理说,这个年纪的管理者,应该是企业最渴求的宝贵财富,是承上启下、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不少40岁的精英们,却发现自己面临着被企业拒之门外、找不到合适职.............
  • 回答
    麦肯锡将“增加易成瘾药物销量”作为管理建议提供给某药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件事一旦被曝光,无论其背后具体的操作细节如何,都会立刻点燃公众和监管机构的怒火,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和商业后果。首先,从道德和伦理的维度来看: “生命至上”原则的背离: 医药行业的核.............
  • 回答
    企业管理,说白了,就是把一堆人、一堆事、一堆钱整合起来,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稍不留神,就能把好好的企业搞得鸡飞狗跳。要我说,这就像一场精密的交响乐演出,指挥、演奏员、乐器,缺一不可,而且还得配合得天衣无缝。那么,具体在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点是必须要抓紧的呢?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
  • 回答
    罗永浩最近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地向网友求助,目的竟然是收集瑜伽垫、冰箱等产品的企业中高层管理层的联系方式。这一举动,不禁让人好奇,这位“老罗”又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一次看似“接地气”的求助背后,隐藏着什么商业逻辑?从表面上看,罗永浩此举似乎有些“亲民”,甚至有些“不得已”。在直播带货的时代,产品供应链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企业管理离不开伦理道德,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我们常常谈论效率、利润、战略、组织架构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然而,如果脱离了伦理道德这个底色,这些看似坚固的基石,实则可能暗藏危机,甚至轰然倒塌。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伦理道德并非可有可无的“软实力”,而是.............
  • 回答
    当然,企业管理咨询的背景绝对是通往其他行业的大门,而且往往是金钥匙。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当年还在对着PPT、Excel、各种框架图“挥汗如雨”的咨询顾问们,如今在五花八门的领域里做得风生水起。转行的可能性,用“非常高”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为什么这么说?这得从咨询顾问的核心能力说起。想想看,一个企业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困惑。要回答“为什么中国的企业管理和管理学对管理知识的贡献显得相对有限”,得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点。这不是说我们不努力,而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轨迹以及学科本身的演进方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管理知识”本身是一个在西方语境下逐步.............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讨厌用企业管理来解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种解读方式,在我看来,也确实有些……怎么说呢,显得生硬、肤浅,甚至可以说是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误读。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我也会觉得这种解读方式让人浑身不舒服。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价值观的错位。这三部小说,尤其是《.............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国内企业“内卷”和压榨员工的讨论此起彼伏,许多人都感觉国内企业的工作环境似乎不如从前,或者与外企存在差距。而另一方面,外企的管理方式在很多时候又被描绘得更为“人性化”。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因素交织。首先,我们要理解“压榨”和“人性化”这两个词的语境。所谓“压榨”,在多数情.............
  • 回答
    .......
  • 回答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模式,是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初期,由鞍山钢铁公司(简称鞍钢)在1960年代初期探索和实践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它包含了以下核心内容: 两参: 工人参加管理: 强调工人作为生产的主体,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革新、民主决策等各个环节,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当前的企业环境中,让法务工作与日常管理无缝衔接,真正做到“管得住、用得好”,是不少企业主和管理者们挠头的难题。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法务部门建起来,更多的是如何让法律的智慧真正融入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企业发展的“压舱石”和“加速器”。要解决这个“鸿沟”,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深入剖析,.............
  • 回答
    共享单车企业的边界与未来利润核心区的构建:管理会计视角下的深度解析共享单车,这个曾一度席卷城市街道的创新模式,在经历初期的野蛮生长、大规模洗牌后,正逐步进入一个更为理性、精细化的发展阶段。从管理会计的视角审视,理解其边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可持续的利润核心区,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回答
    企业微信,这玩意儿现在简直是做生意绕不开的工具了。你说高效管理客户?那可不是简简单单加个好友发个消息那么简单。真要玩转了,能把你那些个分散的、零散的客户关系梳理得明明白白,而且还能帮你把销售和服务做得风生水起。我来跟你掰扯掰扯,怎么把这企业微信用起来,跟它自己的名字一样,有“企”有“业”。一、 打好.............
  • 回答
    李践老师的“五项管理行动日志”在企业里到底能不能落地,这是很多企业管理者和一线员工都会关心的问题。我个人接触过不少企业,也和一些实践过李践老师理念的朋友聊过,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观察。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五项管理行动日志”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它强调的是:1. 目标管理: 每一项工作都要有明确的目.............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最近出台的这个《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这对咱们出版行业里摸爬滚打的各位以及那些在互联网浪潮里乘风破浪的企业来说,究竟是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确,《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出台的 核心目的 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加强对网络.............
  • 回答
    技术官僚能否支撑起并hold住大企业乃至国家层面的管理职能,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我们如何定义“支撑”和“hold住”。首先,让我们明确“技术官僚”的含义。通常,技术官僚指的是那些拥有深厚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并且在公共或私.............
  • 回答
    在日企里,我们常听到的“原价递减岗位”这个说法,如果笼统地解释,可以理解为负责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通过一系列手段,让产品成本不断下降的职位。这和生产管理有一定的关联,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成本优化师,但他的战场非常广阔,贯穿了产品从概念到退市的整个过程。“原价递减”这个词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