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淘宝叫板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司长刘红亮?

回答
淘宝与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司长刘红亮的“叫板”事件,在当时无疑是一场轩然大波,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各方的立场以及最终的影响。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一场关于“假货”的风暴

要理解这场“叫板”,首先得知道它的导火索。那是在2015年左右,随着电商的飞速发展,假货问题成为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消费者在淘宝上购物,遭遇假货的比例不低,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淘宝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也就是后来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开始加大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而当时的网络监管司司长刘红亮,正是这场监管行动的关键人物。他秉持着“净化网络市场环境”的理念,对电商平台上的假货问题进行了严厉批评。

具体到淘宝,工商总局曾发布了一份关于淘宝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相当严厉,指出了淘宝在治理假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暗示平台可能存在“默许”或“纵容”假货的情况。这份报告的公开,无疑将矛头直指淘宝。

事件的经过:一场激烈的舆论交锋

面对工商总局的严厉指责,淘宝方面并未选择沉默。他们采取了一种相对高调和直接的方式回应,这便是大家所说的“叫板”。

淘宝的这一回应,核心在于质疑工商总局调查报告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并要求公开其调查的具体证据。淘宝方面认为,工商总局的调查存在“程序不当”和“缺乏依据”的问题,甚至有说法称,该份报告是由“一位专案组在缺乏淘宝方面参与的情况下,依据某些投诉信息”完成的,其代表性存疑。

更直接的“叫板”体现在淘宝官方博客发布的《为何会有这样的“两 ২০১৭年的不作为”?》一文。这篇文章言辞激烈,使用了诸如“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被颠覆三观”等词语,直指工商总局司长刘红亮在某次会议上的发言,认为刘司长对淘宝的评价存在严重的失实。文章还列举了淘宝在打假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投入,试图证明自己并非“不作为”。

这篇博客文章的发布,无疑是将这场原本是行政机关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升级为了一场全民关注的舆论事件。双方的言论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各方的立场与解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这场“叫板”,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

支持淘宝的观点:
对监管的审慎: 一部分人认为,淘宝作为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其运营模式和数据量是巨大的。工商总局的指责需要有扎实、透明的证据支撑,不能仅凭一些投诉就轻易下结论,尤其是不能用“不作为”这样概括性的定性。他们认为淘宝要求公开证据是合理的。
对平台的辩护: 很多人也认为,淘宝在打假方面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虽然不能完全杜绝假货,但其投入和机制是值得肯定的。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平台,忽略了商家、消费者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复杂性,对淘宝不够公平。
对过度监管的担忧: 也有声音认为,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监管部门如果过于“粗暴”或“一刀切”,可能会扼杀创新和市场活力。淘宝的“叫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过度、不科学监管的一种反抗。

支持工商总局的观点:
对市场秩序的维护: 大多数消费者和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假货问题是电商平台必须承担的首要责任。工商总局的职责就是维护市场公平和消费者权益,其批评是基于对市场乱象的观察,是必要且及时的。
对平台责任的强调: 他们认为,淘宝作为平台提供者,有责任和能力去构建一个更健康的交易环境,而不能推卸责任。所谓“投入打假”并不能完全抵消假货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
对企业傲慢的批评: 一些人觉得,淘宝在受到批评时采取如此强硬的姿态,甚至与监管部门公开“对峙”,显得有些傲慢,缺乏对国家监管部门应有的尊重。

对刘红亮司长个人行为的评价:
一些评论认为刘司长在某些公开场合的发言,可能带有情绪化或不够严谨的成分,给外界留下了“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印象。
也有人认为,作为监管者,刘司长直指问题核心,敢于批评,体现了其履职尽责的态度。

事件的影响与反思:一次阵痛,一次成长

这场“叫板”事件最终的结局,可以说是一场“和解”,但它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

1. 监管的“温度”与“力度”之争: 这件事让人们开始思考,在对互联网企业进行监管时,如何在保持“力度”以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也要兼顾“温度”,理解互联网行业的特殊性,避免扼杀创新。
2. 平台责任的再认识: 淘宝虽然“叫板”,但最终还是需要加强对假货的治理。这场事件倒逼了淘宝进一步加大在技术识别、商家准入、消费者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3.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的重要性: 双方的争论也凸显了监管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性。企业需要了解监管依据和过程,监管部门也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数据来支撑其结论。
4. 舆论监督的作用: 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这场事件成为了一场关于电商监管和社会责任的公共讨论,也让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都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责任。
5. 对刘红亮司长仕途的影响(事后来看): 很多人认为,刘红亮在事件发生后不久便被调离了网络监管司司长的职位,这也被解读为是此次“叫板”事件的一个“代价”。虽然官方从未证实两者有直接关联,但这种巧合让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政治信号”,即在与大型互联网巨头博弈时,监管者也需要更加谨慎和策略性。这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何此后类似的公开“对峙”场面较少出现。

总结

淘宝叫板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司长刘红亮,是一场在特定历史时期、由假货问题引发的、涉及监管部门与大型互联网企业之间权力与责任的激烈博弈。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顶嘴”,更是对互联网监管模式、企业责任边界以及信息公开透明度的一次深刻拷问。

从结果来看,双方都在这场事件中有所反思。淘宝在后续的打假工作中做得更加扎实,而监管部门在与互联网巨头打交道时,也需要更注重沟通方式和证据的说服力。这场事件的“遗产”在于,它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复杂性和挑战。它是一个警示,也可能是一个催化剂,促使各方在未来以更成熟、更理性的方式处理类似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淘宝你自己看网易下面的调查,你是假货集散地江湖地位,已经公认的。消费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你的公关软文一看就知道是你自己安排人写的了,敢直接这样叫板工商总局,不是你指使的,谁敢这么干。


------------------------------------------------------

别的类目我不说,我就说体育类目的羽毛球拍,因为我就是干这个的,因为我还在开店,我就匿名答了。

直接在搜索引擎搜索羽毛球拍,首页商品页面有48个商品,左侧直通车12个,下面直通车5个,一共65个商品。我自己做羽毛球拍子十多年了,真假我看一眼就知道,李宁、yy的拍子这个价格卖,量还走这么高,除非是在做慈善,否则根本不可能。

淘宝,我帮你统计了一下,第一页65个商品,有35个假货,正品率只有46.15%

其中李宁、yy、胜利等知名品牌拍子有38家在卖,有35家是假货,假货占了92.1%,也就是说几乎全是假的,正品率只有7.89%,上首页被推荐给消费者的商品正品率如此之低,令人诧异。




-----------------------------------------------------

是了,大家想不想知道,淘宝的打假部门是怎么工作的,我们无数卖家,无数次举报假货,换回来只是一句千遍一律的回答。然后商品就一直在热卖。淘宝,这些大卖家是你的衣食父母,每年给你广告费这么多,你敢动他们分毫么?尽管写多点公关软文出来放屁吧。

user avatar

来谈谈我的看法。

非利益相关方,就事论事,不抱有“淘宝就是假货多”或“公权力就是应当受制约”等立场。

1. 仅明面上这些材料,淘宝的正式投诉是不会有结果的。

我们先看依法从严监管层面。

《产品质量法》:

  第三条 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

  第四条 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八条 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说破了天,工商总局对产品质量承担的是监督责任,淘宝如果是期望工商总局高抬贵手、容忍假货存在,在今年的形势下估计很难,如果是期望工商总局在“线下”为淘宝奔走,和“入驻淘宝”,说白了,人家不是责任主体。

第四十二条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然后我们来看抽检程序层面。

有些电商只抽了1件而淘宝抽了51件这个问题就不再赘述了,其他答案多有论证,只要检验机构具备法定资质、有抽检实施方案并按方案实施,这一指控就无法落到司长身上,“非正品”也不再论述了,定义不同而已,重要的是抽检程序有无违规

我们来看小二提的“抽样检验应当保证被抽样人的复检申诉权利”一条,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

第十七条 被抽样的经营者或者样品标称生产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检验结果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抽检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检申请。
逾期未提出书面复检申请的,视为对检验结果无异议。
经营者私自拆封、毁损备份样品的,不予复检。

“许多卖家没有收到抽检结果通知”这条,规定中是“五个工作日内通知被抽样的经营者”,仍然是淘宝究竟是经营者还是平台的定位问题,很明显淘宝网是工商总局认定的经营者、销售者,这一点淘宝网肯定不是第一天知道。

“未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复检的权利”这个控诉,小二你是在逗我?工商总局:你不学习法律怪我咯?

顺便我觉得“伐开心,打打淘宝”、“开心了,打打淘宝”这条更逗,怎么想都是开心了不打了不开心就打才叫情绪化吧?

综上所述,如果淘宝不是手头有刘红亮司长的把柄、罪证,仅凭目前公开信中的材料,指控他“程序失当、情绪执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想说的是抽检方案不专业,是可以一战的,但明显是跑偏了啊。

2. 淘宝发布声明可能更主要是在做舆情工作。

近期,这个新闻很受关注:

马云告诫员工别碰京东: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

“猫狗大战”一触即发:马云吐槽 刘强东暗讽

,这至少说明了,京东凭借物流和其他优势,已经悄无声息从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获得了很多的话语权,在淘宝假货的评论下,也有很多人点评,称买电器已经不敢相信淘宝,更多选择京东等其他电商,淘宝的“非正品”危机,在工商总局发布抽检结果前,就已经是十面埋伏。

淘宝网的这一次舆情应对,亮点十足,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选对了对手。针对工商总局,尤其针对到具体的司长,这场架,用意很可能不在打架本身,更不要提淘宝的两条长微博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

对了,这一点,从淘宝声明下面的大V回复也能看出来。

3. 当然不排除淘宝网上面有人、积极站队、手握把柄、针对刘红亮本人的可能性。

但是我很好奇,淘宝网是真的到了内忧外患,只能咬牙得罪工商总局的时候了,还是说稳操胜券,准备上手扭转乾坤。顺便,淘宝以为这样能拉近与国务院双打办、公安、质检、知识产权、版署、食药监、海关这些部委的关系么?

从这个角度看,没有更多的信息,在下的整篇分析都很有可能是跑偏的。

并非专业出身,思考也并不深入,仅供大家参考。

user avatar

我也觉得抽检的有问题,淘宝的正品率怎么可能有37.2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