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论淘宝新上线的点淘APP,使用体验怎么样,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功能?

回答
最近淘宝出了个叫“点淘”的新APP,不少朋友应该都看到了。我作为一个淘宝的重度用户,拿到手之后就赶紧试了试,想给大家聊聊这个点淘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用起来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点淘:从“淘”到“点”,这次想玩出什么花样?

首先,咱们得明白点淘和淘宝的关系。点淘你可以理解为是淘宝的一个“升级版”或者说是“延伸版”。它保留了淘宝原有的购物功能,比如搜索商品、下单购买、查看物流等等,但重点是,它加入了非常多的直播和短视频内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淘宝+抖音/快手,只不过这个“内容社区”是深度绑定了商品购物的。

我的点淘使用体验:惊喜与槽点并存

说实话,第一次打开点淘,感觉还是挺新鲜的。它不像纯粹的直播平台那样只有冰冷商品,也不像纯粹的购物APP那样枯燥乏味。它努力想在“好玩”和“好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内容丰富度: 点淘上的直播和短视频确实挺多的,覆盖的品类也非常广。从美妆穿搭、家居生活到美食探店、数码科技,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品类,都能在上面找到相关的直播或短视频内容。而且很多都是商家自己或者达人做的,内容也比较接地气,不像有些平台的“流水线化”内容。
购物场景化: 这是点淘做得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很多时候,你在看直播或者短视频时,可以直接“边看边买”。看到喜欢的商品,点一下屏幕就可以直接添加到购物车,或者跳转到商品详情页。这种“即看即买”的体验,确实能激发一部分人的购买欲。尤其是一些需要“种草”的品类,比如穿搭,看到主播穿着好看的衣服,直接就能买到同款,还是很方便的。
金币和互动: 点淘也引入了像抖音一样的金币系统,通过观看视频、直播、点赞、评论等行为可以获得金币,金币可以兑换红包或者抵扣现金。这算是个小小的激励机制,让用户更有动力去互动和观看。同时,直播间的各种抽奖、秒杀活动也增加了趣味性。
用户界面和操作: 整体界面设计还是比较符合大众习惯的,毕竟是基于淘宝的,熟悉感是有的。滑动切换视频、点击商品、进入直播间等操作都比较流畅。不过,有时候视频加载速度还是会受网络影响,偶尔会出现卡顿。

但是,点淘的体验并非完美无缺,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 尽管内容丰富,但质量确实存在差距。有些直播和视频做得非常用心,主播也很专业,但也有不少内容显得比较粗糙,甚至有些“硬推销”的感觉,看着就有点反感。如何在海量内容中,帮助用户筛选出真正优质的内容,是个大问题。
购物路径的“干扰性”: 虽然“边看边买”是个亮点,但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干扰。比如我只是想看个穿搭分享,结果时不时冒出来商品链接或者让我去购物车的提示,反而打断了我的观看流畅性。如何更好地平衡内容消费和购物需求,让用户在享受内容的同时,也能自然地完成购物,是需要权衡的。
算法推荐的“精准度”: 虽然有金币激励,但如果推荐的内容不够精准,用户也很难留存。我发现点淘在算法推荐方面,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时候我明明关注的是美妆,但它会给我推很多家居用品的直播,感觉“懂我”的程度还不够深。
功能叠加带来的“臃肿感”: 点淘在淘宝的基础上叠加了这么多内容功能,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拥挤”。在导航和信息层级上,可以做得更清晰一些,让用户能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或商品。有时候为了找个特定功能的设置,需要点好几层,略显繁琐。
直播电商的“同质化”: 虽然直播形式很火,但点淘上的直播内容,在形式和玩法上,和市面上其他直播平台相比,并没有形成特别鲜明的差异化优势。除了和淘宝的强绑定,它在直播内容本身上还能不能做得更有特色,比如更深度的行业知识分享,或者更有创意的互动玩法。
金币系统的“激励上限”: 金币系统虽然有,但其激励作用的上限在哪里?如果用户只是为了赚点金币而观看,一旦金币的价值不高,或者获取途径过于繁琐,也很难真正驱动长期的内容消费和购物行为。

总结一下,点淘是个很有潜力的产品。 它抓住了当下直播和短视频的流量风口,并且成功地将内容与电商购物紧密结合。对于那些喜欢在直播间“种草”或者喜欢通过视频了解商品的消费者来说,点淘无疑提供了一个更集中、更便利的平台。

但是,要让点淘真正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平台,它还需要在内容质量控制、用户体验优化、算法推荐精准度以及内容与购物之间的平衡等方面做得更好。

我个人认为,点淘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内容好玩”和“购物高效”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支点,让用户既能享受娱乐化的内容消费,又能顺畅地完成购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平台带来的独特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换了个马甲的淘宝”层面。

期待点淘在后续的迭代中,能够不断打磨产品,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播电商是已经被验证了的高效的商业模式。恰好点淘和知群近期在合作,举办大赛推动这一块做的更好。所以关注点淘、关注直播电商的朋友们也可以直接通过这次大赛来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我们最终作品会有阿里相应设计团队的老师们来点评作品。

以下是大赛详细介绍。

知群举办的比赛向来都和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大动态、大趋势息息相关。随着我们和淘宝直播的大赛合作进一步推进,淘宝近日也官宣了新的slogan——“太好逛了吧”。作为拥有9亿月活的电商巨头,这一转变其实是整个电商从“万能”走向“体验”的重大转变。

淘宝内容电商事业部总经理玄德提出:“2021年,淘系的一个大战略就是内容,逛逛和点淘APP,会作为整个淘系内容闭环的两个核心场”。这标志着曾经在电商领域一直风生水起创造各种记录的直播销售模式逐渐迎来了它的2.0的时代。

2.0时代的直播电商,更多的是依靠用户观看视频直播或短视频过程中,逐渐依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是否购物。即:很多用户在消费前并没有明确计划,他们在淘宝里购物,就像逛街一样,是被商品激发了兴趣,这一模式就是【兴趣电商】或【发现电商】。

知群的嘉宾在中国产品设计运营大会上也分享过,直播电商之所以作为直播时代、短视频时代变现的最佳商业实践,从营销理论上来说,一场直播就可能打通传统营销“5A理论”中的前4环,高效、直接。

所以,这样的比赛和项目,你还不心动吗?

我为什么要参与这样的比赛?

对于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机会相对公平的领域,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更加看重个人能力。但也有部分从业人员处于以下阶段:

  1. 工作在执行层,没有主导过一次完整设计;
  2. 公司平台小,没有条件去做一些优质的项目;
  3. 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沉淀自己对于产品设计的理解;
  4. 地域/行业限制,很少有机会参加落地的产品设计。

对于零基础,将来想从事互联网/转行互联网的人来说,大部分学生或者传统行业工作者则存有以下的困扰:

  1. 不了解互联网产品经理/设计师是做什么的,缺少学习渠道;
  2. 缺乏互联网工作经历,没有合适的作品集作为求职敲门砖;
  3. 无法接触到具有权威性,规范化的企业级项目。

循环往复,没有真实项目的加持,没有优秀的作品集产出,导致部分朋友很难去找到好的工作或者切入合适的平台。

知群希望创造这样一个机会,帮助有能力有意愿的同学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进入或者转行到心仪的互联网公司。对应的,与知群合作的企业也一直在寻找能力出众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可能性。



知群的大赛可信度怎么样?

2019年起,知群已经联合各大知名公司,推出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大赛。比赛主题完全从公司的真实业务/项目需求出发,参赛者可依据自身想法,设计制作出对应的方案。知群已经和滴滴、映客、知乎、阿里闲鱼、携程旅拍、腾讯互娱、ThoughtWorks、蚂蚁金服等一同举办了不同主题的产品设计大赛。

坚持举办这样的比赛的结果就是,我们不断为企业培养和发现人才,为知群的同学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职业发展跃升机会。

拿着这样的证书找相关领域的工作,用知群一位转行去阿里做产品的同学的话说,就是投简历接到面试的几率是100%

这样比赛的背后,是权威的企业评审和专家评审团队,讲座分享、专业点评,内推通道……一站式帮你提升竞争力。行业大佬们提供的信用背书,使得项目权威、可信。

这应该是全网你能找到的背景最权威、最专业、最靠谱的互联网实战项目的大赛。

你可以通过知群作品广场来看看往期大赛的优秀作品都长什么样。



想要了解这些优秀作品背后的标准和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获得专家评审团青睐,可以通过免费的五天训练营详细了解。

训练营里我们特别邀请了华为大学特聘讲师余梦老师为大家带来作品的辅导讲解——如何做出一份好作品。

点淘大赛具体要做什么呢?

设计方向和思路参考:

方向一:找出购物过程中的痛点,优化整体的购买行为,即浏览商品—观看视频—参与互动—下单购买,让用户以最优的方式完成购物。

方向二:探索新的短视频或者直播的形态,包括消费者参与方式、创作者创作方式、主播观众互动方式等,于其他平台的直播/短视频电商拉开差异,吸引更多用户参与直播,促成购买行为。

除了以上两个方向之外,也自由发挥制定方向,但始终需要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提升商品的销售为目标。

我们还为了产品经理、运营和设计师朋友分别准备了不同的参赛方向。

  • 运营篇
  • UX + 全链路 篇
  • 产品篇


大赛奖励和其他事项:

提交物要求

  1. 完整的设计报告,建议包括用户分析、产品分析、设计方向、商业思考、设计概念、交互模式、视觉设计、用户验证等。以上提到的内容参赛者可以选择需要的内容放在设计报告中即可,不追求大而全的设计报告;
  2. 以 PDF 的方式提交到邮箱:<zuopin@izhiqun.com>,提交邮件命名:中国产品设计大赛点淘赛段一/二/三+参赛者名字/参赛小组名字;大小不超过40M
  3. 如使用高保真工具制作产品原型,可在 PDF 中放上相应的原型展示链接;
  4. PDF 中须有一页描述参赛者姓名、电话、微信;
  5. PDF 命名:中国产品设计大赛+参赛者名字/参赛小组名字。

参赛说明

  1. 大赛可以以个人/小组形式参加,小组推荐 2-4 人,上限 6 人;分为学生组与专业组,小组成员中学生占比 66% 以上即属于学生组。
  2. 如果组队参加,请在 PDF 中注明小组成员的名字以及相关联系方式。

其他有关大赛的详细情况,可以通过免费的五天训练营详细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