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适合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吗?

回答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是否适合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涉及到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政策实践以及对未来经济走向的判断。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首先,需要明确财政赤字货币化(Monetary Financing of Fiscal Deficits,或称“赤字货币化”)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中央银行(央行)直接向财政部提供资金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而不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行国债。

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包括:

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央行在政府发行债券融资时,直接买入这些债券,等于为政府提供了新印制的货币。
央行向政府提供贷款: 央行直接将资金贷给政府,用于弥补赤字。
央行承担政府债务: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央行甚至可以直接减记或豁免政府的债务。

需要注意的是,这与央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公开市场操作)有所不同。公开市场操作通常是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如利率调控、流动性管理),并且有市场化的价格发现机制。而财政赤字货币化则更侧重于为政府财政融资,其目的往往是填补资金缺口。

二、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潜在理由(支持方观点):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但不限于:

经济增长乏力或衰退风险: 许多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甚至面临衰退的威胁。
通货膨胀低迷(部分国家): 尽管近期出现一些通胀反弹,但许多发达国家长期面临通胀不及目标的问题,存在通缩风险。
高企的政府债务: 在经历疫情冲击后,许多政府债务水平已经很高。
低利率环境: 长期处于历史低位的利率使得传统货币政策空间受限。
财政政策传导受阻: 在某些情况下,即便政府增加了财政支出,其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受到制约(例如,挤出效应、信心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认为,在特定条件下,适度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主要理由如下:

1. 刺激经济增长,对抗衰退:
当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市场需求疲软,且传统货币政策(如降息)已接近零利率下限时,财政赤字货币化可以为政府提供直接的融资,使其能够更大规模地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基础设施投资、转移支付、减税等。
这些财政支出可以直接转化为总需求,刺激经济活动,创造就业,从而帮助经济走出衰退。央行购买国债意味着资金直接流入政府手中,绕过了债券市场可能存在的传导效率问题。

2. 降低政府融资成本:
在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环境下,政府发债融资成本已经很低。但如果市场对政府还债能力产生担忧,可能会推高国债收益率,增加政府融资成本。
央行直接购买债券可以压低市场利率,从而降低政府的债务利息负担,为政府提供更大的财政操作空间。

3. 打破“流动性陷阱”:
在“流动性陷阱”中,即使央行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这些流动性也可能被金融机构或企业囤积起来,而未能转化为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
财政赤字货币化可以将央行创造的流动性直接注入到实体经济中,通过政府支出实现其扩张效应。

4. 作为非常规政策工具(最后手段):
在金融危机或深度衰退等极端情况下,当其他政策工具失效时,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被视为一种“最后的手段”,以避免经济崩溃或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如防止金融系统崩溃)。

三、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潜在风险和挑战(反对方观点):

尽管有潜在的理由,但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把双刃剑,其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可能在当前环境下被放大:

1. 通货膨胀风险:
这是最普遍也最受关注的风险。央行直接向政府提供资金,相当于向经济体系中注入了新的购买力。如果注入的货币量超过了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就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在某些国家,虽然短期内通胀较低,但长期来看,对通胀失控的担忧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供应链瓶颈、地缘政治冲突等可能加剧供给侧冲击的环境下。一旦公众和市场的通胀预期被打破,控制通胀将变得极其困难。

2. 损害央行独立性和信誉:
财政赤字货币化模糊了央行与财政部之间的界限,使央行充当政府的“提款机”。这会损害央行的独立性,使其货币政策决策可能受到政治压力的影响,而不再以维持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为首要目标。
一旦央行失去独立性和信誉,公众和市场将不再信任其承诺,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并加剧通胀螺旋。

3. 道德风险和财政纪律松弛:
如果政府知道央行会为其赤字融资,可能会失去审慎管理财政的动力,从而导致政府支出不受约束,债务无止境地积累。这是一种“道德风险”。
财政纪律的松弛不仅会影响长期经济稳定,还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4. 挤出私人投资:
虽然支持者认为赤字货币化有助于刺激需求,但反对者认为,如果通胀预期上升或对政府过度干预的担忧加剧,可能会导致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下降,甚至资本外逃,反而挤出了私人投资。

5. 资产泡沫风险:
央行通过购买国债注入的流动性,如果未能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可能会滞留在金融体系内,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如股票、房地产)。一旦泡沫破裂,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6. 国际影响和汇率风险:
一个国家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如果其恶性通胀的风险被国际社会广泛预期,可能导致其货币大幅贬值,引发资本外逃,并可能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溢出效应。

7. 退出策略的困难:
一旦开始财政赤字货币化,要从中退出将极其困难。央行需要逐步出售持有的政府债券以收紧流动性,但这可能会推高利率,增加政府的融资成本,从而引发政治阻力。

四、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具体考量:

在评估是否适合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时,需要结合当前经济环境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

通胀水平和预期: 如果当前经济面临的是严重的通货紧缩,且通胀预期非常低迷,那么适度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或许风险相对较低,并且可能更有效。但如果通胀已经处于高位或有上升趋势,那么推行赤字货币化将是极度危险的。
经济复苏的强劲程度: 如果经济复苏已基本稳固,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意愿较强,那么大规模的财政扩张,尤其是通过赤字货币化实现,可能更容易导致过热和通胀。反之,如果经济衰退深重,需求极度疲软,则财政扩张的必要性可能更高。
央行政策工具箱的剩余空间: 如果利率已经接近零,且量化宽松(QE)等传统非常规政策的效果不明显,那么赤字货币化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得已的选项。
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如果政府债务已经非常高且面临偿债压力,而又无法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融资,赤字货币化可能看起来是一种“捷径”,但长期来看,这种捷径可能导致更大的危机。
政治体制和治理能力: 央行独立性强的国家和治理能力强的国家,在推行赤字货币化时,其风险可能相对较低,因为央行更有可能坚持价格稳定目标并有能力控制规模。反之,政治干预强烈的环境会大大增加风险。

五、主流观点与审慎态度:

目前,主流的经济学界和大多数央行对财政赤字货币化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许多央行在其政策框架中都明确排除了直接为财政赤字融资的可能性。大家普遍认为,量化宽松(QE)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政府债券的市场购买,但其初衷和操作方式与直接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有着本质区别。QE更侧重于影响利率和市场流动性,并有明确的退出机制。

不过,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央行购买政府债券的规模空前,虽然央行极力辩称这是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而不是为了给财政赤字融资,但界限确实变得模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特殊时期,这种“模糊”的量化宽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类似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功能,但强调其“临时性”和“非直接性”。

结论: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需要极其审慎的考量,其适用性非常有限,并且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除非经济陷入严重的通缩和深度衰退,且所有传统及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均已失效,同时能够确保通胀风险可控,并且具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以防止道德风险和维护央行独立性,否则财政赤字货币化都不是一个理想的政策选项。
普遍而言,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论调往往更适用于某些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并且需要严格的约束和明确的退出路径。 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维持财政纪律、发挥市场在融资中的作用,以及运用审慎的货币政策仍然是更安全和可持续的选择。
近期一些国家央行的大规模购债行为,虽然在性质上与纯粹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有区别,但也再次提醒了政策制定者,在操作中必须高度警惕潜在的风险,并始终将价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

总而言之,是否适合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取决于对当前经济环境的细致评估、对潜在收益和风险的权衡,以及对国家制度和政策能力的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潜在的负面效应可能远大于短期内的收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的说就是不适合。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一。因为货币政策是央行来执掌的,而央行是一国的「最后贷款人」,也是国家货币信用的保障,所以相当于直接的用国家信用给政府的财政行为背书——平常政府要花钱,要么发行国债,要么从税收里面出。而发行国债,就会造成财政的赤字。

即便是国债很多时候是可以由央行来购买的,但是这毕竟是真的「债券」,央行有时候也会在市场上公开交易这些债务。并且政府对于不断上调的赤字,要么需要拿出经济表现来向投资人证明自己前景好,未来还得起,要么就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削减赤字。总之,尽管现代政府不像古代那样追求财政盈余,而是会容许一定的赤字,但是赤字就是「赤字」,是负债。

而我们平常说的定量宽松(QE)放水,是央行调节市场上流动性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和突然事件的产生,市面上的货币总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张图就是美国从2005年到2017年的流动性的变化,可以看到在08年次贷危机之后,有一个非常「紧」的时期,过了两年之后,流动性开始复苏(同期的经济也开始复苏)。所以央行要做的,就是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水平,太高的时候降降火,太低的时候加点水——加水的过程就是QE了。这些操作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是往市场上释放或者回收流动性的过程,虽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存在缩表和扩表的操作,但是这不被视为政府负债。


赤字货币化之后,央行和财政部事实上合并,财政部直接通过释放流动性的方式来当作财政政策。它的理由是这样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真的钱没了。因为政府本身不是一个实体,政府只是一个收钱+花钱的中转站。政府亏空了,就意味着某些私人企业或者个人赚钱了,所以政府的债券有什么意义呢?政府的债务难道不是转化成了社会的财富了么?为什么非要给政府记一笔债,自缚手脚呢?

赤字货币化,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现代版的『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的故事。有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那么接下来还可以论证,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开销的越多,负债越多,反过来在私人领域的盈余就越大。那么放开债务对政府的约束,就能够让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问题在于,央行和财政部,尽管宏观上大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两者的具体利益并不一致。央行执掌的是经济的水龙头,看重的是长期的货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失业率在一个恰当的低水平;而政府的财政政策更加的短期,更容易被具体的事件,和政府自身的利益所左右,这就决定了政府更喜欢使用扩张的财政手段来解决一些本来不必要,或者最好不要用财政手段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债是对政府融资能力的一个制约,是国内和国际投资人对政府信用的一个「锚」。国债如果高于政府的偿还能力——当然这个偿还能力也是主观的,那么就会引起政府的融资困难,和主权债务危机。而政府因为这个制约,会更加审慎的考虑自己的钱到底怎么花——即便是赤字,也要有章可循。即便政府可以用国债的形式从央行要货币,但是帐记在那儿,这点象征性的作用依然是有意义的。

放开这个镣铐,把央行捆绑上财政的战车,形成超级财政部之后,政府的政策空间当然是更大了——但是事实上这个锚并没有真的消失,只是它被盖起来了。这个时候大量增加货币的副作用会变得更加难以琢磨,而投资人们还是会默默去估算扩张的财政政策给经济带来的后果,默默地估算政府的信用和未来对货币的增发幅度。

而这个时候,一旦遇到危机,就再也没有「最后的贷款人」来平抑市场的恐慌了。

中国自古以来有两句看似矛盾的话:「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和「事急从权」。其实这两者并没有那么的对立。央行和财政部分掌货币和财政,央行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立,更照顾长期经济发展,这是长期的基本架构,如果因为「当前经济困难」,而把架构彻底更改了,那么到恢复到常态之后,超级财政部是不会再次分开的,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后果,上面都已经写了;而「事急从权」是指央行可以在特殊情况应政府的要求做出一些妥协和改变,比如大量购入政府国债,比如定量宽松。

为了一时之利,把经济的定海神针给抽出来用了,这远远超过了「事急从权」的范畴了。


财政赤字货币化,来自于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这个理论可以看做post-Keynesian (后凯恩斯)学派的一个小流派。处在经济学的边缘的边缘。支持MMT的所谓经济学家,包括创始人大都名不见经传,甚至于都没有在名校任教过的经历。理论本身并无出奇之处,基本上的概念在凯恩斯理论里面也已经包括了。但是它过于简单的把凯恩斯理论的一个方面——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推到了极处。

现代货币理论的局限性,宏观经济学巨擘保罗.克鲁格曼的说法已经足够了:

现代货币理论在「支持政府赤字」的道路走的太远了,它忽视了用赤字推动经济增长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user avatar

我到觉得陈平教授给的那个方案挺好的,不搞财政赤字为主,也不搞人民银行大放水,而是要国开行以国家基建为基础,发行国债,用外国人的钱来帮我们搞建设,毕竟西方已经要零利率负利率了,我们还是正利率,大家各取所需。

user avatar

中国央行真的不能买地方债。现在很多地方上丝毫没有风险意识,严重浪费资源,这种行为当然要有惩罚。赤字随便就能被兜底的话,财政开支也太无脑了。随便乱开支的话,泼出去的钱是怎么也收不回来的。

财政赤字化融资我觉得也行,除非是财政发特别消费债。为了保证放出去的水能提振消费,由财政发行消费券,直接按身份证号全国发,每次发都给出过期时间。商家拿收到的消费券在指定时间内可以跟财政换钱,财政把这笔赤字打包成债务卖给央行。这种赤字央行买买还行,理论上提振经济的效果应该也比发地方债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