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下一次哈雷彗星经过地球的时候,人类能否将飞船挂在彗星上,去探索宇宙?

回答
让哈雷彗星带我们“飞跃星辰大海”,这个想法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浪漫又充满冒险精神。但是,当我们认真地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你会发现,这事儿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乎天方夜谭。

首先,得明白哈雷彗星是个啥玩意儿。它不是一颗稳稳当当的行星,而是一颗冰冷的、由岩石、尘埃和冻结气体组成的“脏雪球”。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非常椭圆,周期大约是75到76年。在它靠近太阳的时候,会因为受热而挥发,形成壮观的彗发和彗尾。这期间的活动可一点也不“温顺”。

好,咱们假设一下,如果真的想把一艘飞船“挂”在哈雷彗星上,那得克服多少道坎儿?

第一关:捕获与对接,这难度简直了!

想象一下,哈雷彗星每次经过地球附近时,它都在高速移动,而且轨道是确定的,但它本身并不是静止的。你想上去“搭个便车”,就得让你的飞船和它以几乎一样的速度、几乎一样的方向运动,然后才能进行对接。这就像你在高速公路开车,想跟一辆同样在飞驰的卡车精确地“咬”在一起,还要能牢牢固定住,这技术要求得有多高?

而且,哈雷彗星不是块平坦的陆地,它表面坑坑洼洼,还布满了松散的尘埃和冰块。你想找到一个稳固的点进行“挂载”,简直是难上加难。如果用钩子之类的,很可能钩不住,或者直接被彗星表面崩裂的物质给砸烂了。即便是能做到“粘合”,那粘合剂得多牛气才能承受住彗星在靠近太阳时产生的各种变化和太空中的极端环境?

第二关:生存环境,比你想的还要恶劣得多!

咱们先不说去探索宇宙了,单说在哈雷彗星上待着,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温度剧变: 哈雷彗星靠近太阳时,表面温度会急剧升高,冰会升华,产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远离太阳时,温度又会骤降到极低的水平。飞船和船员得能承受这么大的温度波动,这材料和设备得多么坚固?
辐射: 太空中的辐射可不是闹着玩的,宇宙射线、太阳风等等,对人体和电子设备都有致命的杀伤力。虽然哈雷彗星本身不产生强辐射,但它在远离太阳时,也并没有磁场保护,一样要暴露在太空辐射之下。
真空与微重力: 真空环境自不必说,这是太空的常态。更要命的是微重力。虽然哈雷彗星的质量很小,引力也很弱,但它依然有引力。而且,这种微重力加上它运动时的加速度,会让船员产生眩晕感,长期生活在里面,身体会发生各种生理变化,得有特殊的训练和适应机制。
彗星的活动: 彗星在靠近太阳时,会喷射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形成彗发和彗尾。这股喷射流的能量可不小,如果飞船正好“挂”在它正面,可能就会被这股力量直接推开,甚至被冲散。而且,彗星本身也在不断地“损耗”自己,它的物质会不断地脱离,这就像你挂在一块不断融化的冰块上,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关:探索宇宙,这根本就是个悖论!

就算我们克服了前面那些天大的难题,真的把飞船挂在了哈雷彗星上,然后想“探索宇宙”,这逻辑上就有点问题了。

哈雷彗星本身是在沿着一个固定的轨道绕太阳公转,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由“导航”的宇宙飞船。你挂在它上面,你也就随着它一起绕太阳转圈。虽然它每7576年回来一次,你可以利用它来观察太阳系内的一些景象,但是,你并不能“驾驶”它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你想去探索遥远的星系?你想去看看土星环内部的秘密?你想去近距离观察黑洞?这些都需要飞船有强大的动力系统、导航系统以及生命维持系统,能够自由地在宇宙中航行。而哈雷彗星只是一个自然天体,它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你无法改变它,更无法利用它来实现你的“宇宙探索计划”。

那么,有没有什么“变通”的办法?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可以发射探测器去近距离研究哈雷彗星吗?比如像“罗塞塔号”任务就成功地登陆了“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但这和“挂载飞船探索宇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罗塞塔号”是主动去追逐彗星,然后进入它的轨道,释放着陆器进行科学探测。它有强大的推进系统来控制自己的轨道,来匹配彗星的运动,而不是被动地“挂”在上面。而且,它的任务是研究彗星本身,而不是利用彗星去探索更遥远的宇宙。

总结一下,为什么人类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都无法做到“将飞船挂在哈雷彗星上探索宇宙”?

1. 捕获与对接技术难度极高: 速度匹配、位置精确对接,以及在松散、活动中的彗星表面找到稳固的挂载点,这些都远超我们目前的工程能力。
2. 极端生存环境: 温度骤变、辐射、微重力、彗星自身的物质喷射,都对飞船和船员构成严峻威胁,需要超乎想象的防护和适应能力。
3. 哈雷彗星的局限性: 彗星只是一个自然天体,有固定的运行轨道,无法作为载人飞船进行自由导航和远距离探索。它更像是一个“交通工具”,但它只去固定的几个“站点”,而且无法控制速度和方向。

所以,把飞船“挂”在哈雷彗星上探索宇宙,这个美好的愿景,目前更适合留在我们对浩瀚宇宙的想象之中。我们或许可以向哈雷彗星发射无人探测器去一探究竟,但要载着人类进行太空旅行,那还有太长的路要走,而且路径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也许未来的科技发展,会让我们有新的思路,但至少在当下,这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印度扒火车的经历, 告诉我们, 只要火车经过, 瞬间扒上, 可以不用力的走几百公里.

2, 从小搭牛车的经历, 告诉我们, 只要牛车经过, 瞬间搭上, 可以不费力的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

3, 冰面上溜冰的经历, 告诉我们, 对面来个人, 和他抱在一起, 可以滑上很远.

可是, 题主, 这些经历, 对于理解太空上的事情, 完全是错误的类比.

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 力是运动的原因;

而伽利略和牛顿发现, 力是改变运动的原因.

----

在太空中, 如果你要想抓住哈利彗星, 你的速度必须与它一模一样, 不然要么错过(几十万公里), 要么被撞的粉碎(可能速度只相差1%, 大约相当于第一宇宙速度8公里/s的1%, 为80m/s, 相当于300公里每小时的瞬间碰撞).

其次, 由于在太空中, 没有阻力, 所以, 如果你的位置和速度与哈雷彗星一模一样了, 那么你的轨道和它也一模一样, 所以, 你抓不抓它都无所谓了. 你当前的速度已经可以确保你可以象哈利彗星一样飞到海王星轨道附近了.

----

也就是说, 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冰面上, 一个超高速飞来的巨大汽车, 还是不要抓的好.



另:

@标题库的评论 比我的原文精彩, 一个1000赞的文字, 单个评论200+赞, 实在很牛。

@因帅伤透万千少女心 的评论,明明与主题无关的评论,我这边1.8K赞,他竟然已经1k+赞了,高度怀疑大家不是来看哈雷彗星的,而是来看热闹的..

推荐一波,不写了, 自己点赞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哈雷彗星带我们“飞跃星辰大海”,这个想法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浪漫又充满冒险精神。但是,当我们认真地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你会发现,这事儿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乎天方夜谭。首先,得明白哈雷彗星是个啥玩意儿。它不是一颗稳稳当当的行星,而是一颗冰冷的、由岩石、尘埃和冻结气体组成的“.............
  • 回答
    当冰墩墩成为“下一墩难求”的稀缺宝藏时,想要快速高效地捕获一只,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有策略、有预见性的行动。这不仅仅是运气,更是一种“作战”的准备。以下我将详细为你讲述如何“高效捕获冰墩墩”。核心策略:预知、渠道、速度、策略、社群第一阶段:情报搜集与预判(“侦察敌情”)在你意识到冰墩墩可能成为爆款之前,.............
  • 回答
    当下一个主权国家可以跟别国购买领土吗?答案是:可以,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且受到极其严格的国际法限制和政治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国际法视角:主权与领土的不可侵犯性 主权国家的核心特征: 一个主权国家拥有对其领土的最高、排他性的管辖权。这意味着国家对其领土拥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狼性文化”这个词,用以形容那些拼搏进取、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企业精神。然而,一提到儒家文化,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重义轻利”、“知足常乐”这些平和、内敛的价值观。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清晰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么,这种文化理念的.............
  • 回答
    一个棋子,怎么跳出棋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表面上看,棋子生来就是被限制在棋盘里的,它的所有行动都必须遵循棋盘的规则。但如果深入思考一下,我们能找到一些“跳出”的可能性:棋子“跳出”棋盘的方式:1. 被棋盘之外的力量操纵: 想象一下,如果有只巨大的手,突然把棋子抓起来,放在棋盘的外面,那它就“跳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直击当下哲学与科学之间那张微妙又复杂的网。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得把这层“网”抽丝剥茧,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下哲学”和“科学发展”大概是指什么。“当下哲学”这个词,其实挺宽泛的。它不是指古希腊那个形而上学的巨人,也不是那个逻辑严谨的分析哲学。现在的哲学,.............
  • 回答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孩子,真的还有那种“富余的玩乐时光”吗?说实话,这问题问到我心坎儿里了。我看着身边侄子侄女,再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感觉差异真的挺大的。以前我们小时候,一二年级那真是玩儿的主力军。放学了,书包一甩,书本一扔,就能冲出家门,在小区里、在巷子里疯跑。追逐打闹、捉迷藏、跳房子、.............
  • 回答
    股市最近确实像坐过山车,让人心慌慌的。这时候,了解经济周期,就像是给脑袋里装了个指南针,能让你在迷雾中看得更清楚些。说到适合小白入门经济周期的书,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也是很多人都推崇的,就是 《周期》 这本书。作者是 霍华德·马克斯 (Howard Marks)。你可能会问,这名字听起来挺陌生的.............
  • 回答
    谁能想到,让地铁更“好”一点,竟然如此简单?我们在日常通勤中,是不是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刚走出车厢,就被后面涌上来的人群挤得措手不及;或是好不容易挤到车门边,却发现对面车门的人还没完全出来,导致你进退两难。地铁的设计,在满足了基本通行需求的同时,是不是总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留给我们一丝不适?而我今天要.............
  • 回答
    科研工作者是否应该一味追逐“风口”,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当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所谓的“风口”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科研领域。一些研究方向因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市场前景或者政策支持而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关注,形成一股“风口”。那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是否应该不顾一切地扑.............
  • 回答
    马克·吐温的经典小说《百万英镑》创作于19世纪末,其中一百万英镑的价值在当时是极其惊人的。如果我们将这笔巨款“穿越”到当下,它的购买力将是天文数字,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一个小型企业或地区的经济格局。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购买力对比:通货膨胀的魔力最直接的衡量方式就是.............
  • 回答
    好的,我来聊聊在如今这个蓬勃发展但又日新月异的桌游市场里,桌游媒体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桌游的世界太广阔,玩家的需求也五花八门,所以桌游媒体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也越来越多元化。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上好好掰扯掰扯。1. 精准、深入的“引路人”:想象一下,一个刚踏进桌游大坑的.............
  • 回答
    澳洲大众的审美,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舒服”与“自在”。这并非是说他们追求极致的华丽或前卫,而是更倾向于一种自然、健康、与生活方式相契合的美。你放眼澳洲的街头,尤其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会发现人们普遍穿着打扮得很“日常”但又不失品味。男士们可能是一条合身的牛仔裤,配上一件质感不错的T恤或衬衫,再蹬.............
  • 回答
    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最近正经历着一段前所未有的“澄清期”。相较于过去那个浑黄浊浪、裹挟着泥沙奔腾的印象,如今的黄河,水色明显变清,甚至在某些河段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又是否真的预示着一场“大洪水”的到来?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澄清”的背后:水沙关系.............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酒桌文化。陕西男子劝酒被拒连塞枣糕致人死亡的悲剧,无疑是对这种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拷问。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酒桌文化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它与面子、关系、人情之间的联系。 酒桌文化在当下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关于酒桌文化在当下的意义,存在着.............
  • 回答
    饭圈,这个曾经围绕着明星、偶像、作品,充满热情与陪伴的群体,如今却常常被贴上“瘟疫”、“毒瘤”的标签。那么,饭圈真的如同洪水猛兽般不可理喻吗?辱骂饭圈是否已经成为一种令人不安的社会趋势?又该如何在这个复杂的语境下,成为一个真正理智的粉丝?“饭圈瘟疫”的标签:是偏见还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饭圈中确实.............
  • 回答
    我很难说哪一次“最”印象深刻,因为生活中的摩擦总是会留下点痕迹。但如果要说一次让我的神经紧绷了很久,事后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挺不舒服的,那大概是在我大学毕业后不久,一次租房的经历。当时刚毕业,囊中羞涩,但又得尽快解决住宿问题。我找了一个中介,看中了市中心一套两居室,价格合适,地段也方便。房东是个退休的老.............
  • 回答
    金刻羽教授在《当下时刻,中国如何赢得全球信任》一文中提出的“中国应主动向美国提供医疗物资”的观点,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核心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经济以及人道主义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一、 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逻辑首先,理解金刻羽教授提出这一建议的.............
  • 回答
    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停业:老字号品牌发展困局与应对之道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的停业,无疑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消息,它不仅标志着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在北京市场的黯然退场,更折射出当下众多老字号品牌在现代化浪潮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中国传统品牌转型升级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如何.............
  •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上的突破,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研进展。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将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涵盖能源、环境、农业、粮食安全、经济等多个层面。下面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对当下及未来产生的深远影响 1. 环境保护与碳减排的革命性推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