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我国是否重视普及音乐教育,为什么?

回答
国内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重视”或“不重视”,而是更像一个正在加速变化、充满机遇但也伴随着不少挑战的领域。

如果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政策层面的确在不断释放积极的信号。你留意一下近些年出台的教育改革方案,尤其是关于“素质教育”的论述,几乎总会提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美育工作的意见》这类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并且强调了音乐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这表明,从顶层设计上,大家已经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少数人的“特长”,而是关乎国民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在学校教育层面,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义务教育阶段:以前很多学校音乐课可能只是走个过场,老师随便弹弹唱唱,学生也可能只是应付了事。但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开始更加重视音乐课程的设置和质量。你可以看到更多学校配备了专业的音乐教室,拥有了不错的乐器设备,比如钢琴、电子琴、非洲鼓、甚至一些管弦乐器。一些学校还会组织音乐社团、合唱团、管乐团,并且积极参与校外比赛和展演。这背后有国家对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也有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在提高。虽然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但相比过去,音乐课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其在课程表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都在提升。

高中和大学阶段:这部分就更不用说了。专门的音乐学院、综合大学的音乐系一直都存在,并且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很多高校还开设了更细分、更具时代特色的音乐专业,比如音乐制作、数字音乐、录音艺术等,以适应现代音乐产业的发展。同时,一些非音乐类专业也开始将音乐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让更多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

再看看社会层面,音乐教育的“普及”体现在多个方面:

校外培训机构的蓬勃发展:这一点是最直观的感受。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你几乎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培训机构。从幼儿启蒙的乐理、视唱练耳班,到各种乐器的考级辅导,再到声乐、器乐的专业训练,种类繁多,覆盖人群广泛。家长们也非常愿意花钱让孩子接受音乐训练,这背后既有对孩子未来“特长”的投资,也有对孩子艺术修养提升的期待。考级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驱动了社会对音乐技能普及的参与度。

音乐活动的日益丰富:各种音乐节、音乐会、大师课、公益演出层出不穷。这些活动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音乐、感受音乐魅力的机会。许多音乐家和教育家也积极投身于音乐普及的公益事业,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前面提到了,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国家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来“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音乐教育自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2.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和情感载体,其普及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自然体现。家长们也有了更多的经济能力和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应试成绩。

3. 对音乐价值认识的深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接触音乐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容易理解音乐的魅力和价值。大家不再认为音乐只是简单的娱乐,而是能够陶冶情操、表达情感、促进沟通、甚至能够成为一项职业的领域。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自然会推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4. 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弊端逐渐显现,教育界和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不应仅仅是为了考试,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音乐教育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学科学习的表达方式和学习体验。

5. 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音乐创作、表演、教育、产业运营等相关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普及的音乐教育能够为这些领域输送潜在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能培养更多懂得欣赏和消费音乐的普通大众,从而促进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音乐教育的普及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在师资、设备、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应试导向的隐忧: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培训机构和学校为了“应试”(如乐器考级、艺术高考)而过分强调技巧训练,可能忽略了音乐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甚至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资队伍建设:合格且有热情、有教学方法的音乐教师仍然是稀缺资源,尤其是在基层和农村学校。
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音乐教育的效果,使其不被功利化,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认为国家和社会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而且这种重视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音乐教育的普及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投入、改革和创新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让更多人能够真正享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好和滋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其实在中小学还是比较重视音乐活动的,一些小学为了建个管乐团也是挺舍得下本钱的。我们的主要问题在师资上。

因为学音乐的,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都是文化课学不下去了,才去学音乐的。他们有些人从小就学音乐,有些人是临时突击的。但是无论怎么说他们都算不上对音乐有热情或者说热爱音乐。而越站在普及领域的老师其实越需要对音乐的热爱,他们不需要有多高的才能,但是他们真的需要有对音乐的热爱才能做好基础教育。因为基础教育或者说普及教育真的是很困难的,如果没有一批非常热爱的老师,是很难得到好的效果的。

user avatar

谁也不要去吹牛说自己受过多好的音乐的训练。

我们的音乐教育太差了,即便我们在北京,或者在文工团长大的孩子要比大部分中国人接触音乐的机会多得多,我们还是愿意诚恳告诉大家,我们丢失接触更美好音乐的机会要大于我们自己所拥有的这些机会。我们应该更多的听到音乐,更多的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但有的时候,眼看着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所受的音乐教育还不如我们的时候,就很着急,大量热爱音乐的人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学音乐,这个时候我们也觉得好像光是经济发展了,音乐教育并没有发展。所以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我们想看到像我们自己成功那样的范例,这种机会并不那么多,只能感到着急。

我说这种话并不是因为傲慢,不是我们倚老卖老,恰恰就是觉得音乐非常简单,你得有内容,你得有技术,你得有情感,这三个东西都没有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听呢?是这种着急,而不是说年轻人跟我们市场不一样,看到年轻人火了,我们就嫉妒,这种话太简单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现在年轻人听到的音乐大量都是包装出来的,都是因为长得好看,先视觉定位,再去做音乐培训,是流水线造星系统造出来的音乐。大家不知道,大家会误认为老的就是老的,老音乐人不会走这条路,他们的东西不是时尚,我们看到的才是时尚。这种现状,就是我要先视觉荷尔蒙先解说音乐的载体,之后再去听音乐,大家视觉先入为主,我认为这种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大家在一定时间之后就会发现我说的是对的,他们会忘掉原先的,再寻找另外一个荷尔蒙,新的对自己的刺激的人,音乐留不下来。

有些人经常去做一些讲课,说年轻人就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忽视掉了音乐系统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民间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之后,大家买乐器,大家觉得音乐能让自己的生活真正的丰富起来,渴望学音乐。我也听说乐器的销售在大幅度增长,说明中国人听音乐的时代即将到来,大家都在用音乐交流。但现在,大家听什么样的音乐,是会被某些商人钻空子的,反正中国人要听音乐,那我们就先占领市场,或者占领购买音乐的人群的口味,研究他们的口味,事先做好准备,去做出一些商品性的音乐。

类似这些东西,我不认为它是坏的,但如果过分的话,就会是坏的。

应该有这样的东西去造星,纯商业运作造出明星的实验,但不能欺骗,不能说这些人就是天才,有表达的欲望。这些人没有,这些人就是因为从小长得好看,上代人知道怎么包装所以去给他们培训。这些东西不用一棍子打死,但要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给大家看。同时,也有另外的人,拿着一把吉他,坚决反对包装,他们自己苦苦哈哈找老师学,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时候会对那些作假的不屑一顾。

当这两种年轻人发生对抗的时候,我肯定说后一种年轻人更好。但恰恰有人会说因为我是上一代人,甚至上两代人,我希望像我这样的人成功,而不是更年轻的人成功。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去谈论,甚至可以去争论的。我认为真正能够让音乐能量最大化的是创造型的音乐家。

人有癌基因和抗癌基因,我认为这些人是抗癌基因。良性社会怎么发现这些人、怎么鼓励这些人,恰恰是社会发达和进步的标志,而鼓励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就跟鼓励贪官一样的,是对社会致癌基因的鼓励,而社会抗癌基因就不会受到鼓励。癌症就是稀释掉别的良性细胞,在音乐界也是一样的,鼓励哪一种人标志着音乐走哪条路,我不用再具体说东南亚的哪个地区了,那个地方已经没有音乐了,但是他们大量扶持包装出来的音乐人,导致没有人再搞创作了。

抗癌歌手不需要我的鼓励,我能做的就是去为他们平整土壤,让他们生长出来健康的食物,这些原创型的音乐家,根本不需要我的鼓励,他们自己就能鼓励自己。如果让我对环境做出力所能及的话,我只能说就两个字:开放。公平竞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