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联储要设置 2% 通胀目标?零通胀不好吗?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美联储要把通胀目标定在2%,而不是更低的水平,比如零通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背后牵涉到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对经济现实的考量。让我来详细给你说道说道。

为什么选择2%?而不是零?

首先,你可能觉得零通胀听起来很完美,东西价格稳定,生活成本不会涨,多好啊。确实,从字面上看,零通胀是稳定,但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零通胀往往伴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利影响,而2%的通胀目标,恰恰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并为经济提供一定的“缓冲”。

1. 避免通货紧缩(Deflation)的风险: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货紧缩,也就是物价普遍持续下跌,听起来好像挺好,但实际上是经济的“毒药”。
抑制消费和投资: 当人们预期价格会继续下跌时,他们会倾向于推迟购买,等待更便宜的价格。企业也会因为担心未来销量下滑而减少投资,延缓生产。这样一来,经济活动就会停滞。
债务负担加重: 如果物价下跌,但你的债务(比如房贷、信用卡债)的账面金额不变,那么你的实际负债就变重了。你赚的钱购买力更强了,但欠的钱还是那么多,偿还起来就更困难。这会迫使企业和个人削减开支,进一步打击经济。
工资下降的恶性循环: 如果物价下跌,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往往会降低工资,或者减少招聘。工资下降又会进一步削弱消费能力,形成一个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经济萧条难以摆脱。
“零下限”问题: 央行最主要的工具是调整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经济过热,央行可以提高利率来降温;如果经济衰退,央行可以降低利率来刺激。但利率不能无限降低,它有一个“零下限”。如果通胀是零,那么名义利率也就接近零,央行降低利率刺激经济的空间就非常有限了。一旦遇到经济衰退,央行就很难通过降息来有效应对。而2%的通胀目标,意味着名义利率通常会在一个相对健康的水平,央行在需要刺激经济时,降息的空间更大,应对衰退的能力也更强。

2. 测量误差和“实际”的零通胀: 即使我们设定了零通胀的目标,实际衡量和实现它也非常困难。
质量改进难以量化: 很多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比如手机性能的提升、医疗技术的进步)。但这些质量的提升很难完全体现在价格指数中。如果一个产品的价格没变,但质量大大提升了,这其实是一种“实质性降价”。如果目标是零通胀,而这些质量改进导致的“隐含降价”没有被充分反映,那么我们看到的通胀数字可能就已经是负的了。
新产品和替代品: 经济中总有新产品出现,或者现有产品出现更好的替代品。这些变化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和成本,但也很难被精确地纳入通胀计算。
数据的局限性: 衡量通胀需要大量的价格数据,这些数据总会有一定的抽样误差和收集延迟。完全精确地知道“零”是多少,本身就很有挑战。

3. 价格调整的灵活性: 适度的通胀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价格调整空间,尤其是在需要降低“实际工资”的情况下。
名义工资粘性: 现实中,降低工人的名义工资(账面上的工资数额)是非常困难的,通常会引起员工强烈的抵触。但如果存在一定的通胀,企业可以通过不提高工资,或者比通胀率更慢地提高工资,来实现“实际工资”的下降,从而在不直接裁员或减薪的情况下,调整劳动力成本,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维持就业。

为什么是2%?而不是1%或3%?

既然零通胀不好,那为什么不是1%或者3%呢?这又是另一个权衡的结果。

1%的风险: 1%的通胀率相比2%更接近零,同样面临着上面提到的通货紧缩的风险,以及应对经济衰退时利率“零下限”的制约。同时,1%的缓冲也显得不够充裕。
3%的风险: 3%的通胀率可能导致上面提到的负面影响(如侵蚀储蓄、增加不确定性)的程度加剧。虽然它提供了更大的利率调整空间,但可能更容易让经济“过热”,并且对低收入人群和固定收益者的影响会更大。

2%的“甜蜜点”:

因此,2%被很多央行,包括美联储,视为一个“甜蜜点”。它:

显著降低了通货紧缩的风险。
为央行提供了足够的利率调整空间来应对经济衰退。
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价格调整,同时避免了过高的通胀对经济稳定和民众购买力的严重损害。
考虑到测量误差,2%的目标也为实际的“零通胀”提供了一个比较安全的缓冲区。

总结一下:

美联储设定2%的通胀目标,并不是说零通胀不好,而是为了在追求价格稳定和经济繁荣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它主要是为了防范通货紧缩的巨大危害,并为央行提供应对经济波动的政策空间,同时又不过度容忍高通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个目标是基于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和对不同通胀水平影响的经验判断。

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这个2%的背后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央银行面临着如下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它希望保持较低的通胀水平;

另一方面,它也有激励用额外的通货膨胀(surprise inflation)来刺激GDP增长和就业(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但根据Lucas的理性预期理论,如果民众预期到这种额外的通货膨胀会发生,也就不再是额外的通货膨胀了(而是预期内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无法刺激经济的。

因此,中央银行即使将通胀水平设定在0,民众也会意识到中央银行要刻意造成额外的通货膨胀而不会根据通胀水平实际为0的情况进行决策。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可以使用2阶段的静态Barro-Gordon模型:

模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司(方便起见假定为一个代表性公司)选择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Pe

第二阶段,中央银行根据观察到的通货膨胀Pe,决定实际的通货膨胀P

这种先后顺序的设定希望表现出中央银行相比公司来说能够观察到更多更好的数据。

公司希望最大化它的效用函数

Ue=-(P-Pe)^2

因此在预期和实际的通货膨胀相符时效用函数最大。

效用函数如此设定的原因是存在粘性工资和粘性价格,工资和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改变,因此如果实际通货膨胀水平和预期不符将会导致公司对工资和价格的设定过低或过高。

中央银行的效用函数更加复杂

W=-cP^2-(y-y*)^2

其中y是指经济体实际的GDP,而y*则是完全就业的产出(full employment output)。

中央银行要最大化效用函数,则希望P=0而y=y*,但这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先定义y的值 y=by*+d(P-Pe)

一方面,完全就业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以一般只能达到by*的产出,其中0<b<1。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即d(P-Pe)的部分(其中d>0),但这样一来P就不可能为0。

因此,中央银行就面临着经济和通胀之间的tradeoff。

现在我们来解这个模型,假定公司已经设定了其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为Pe,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如何选择实际通货膨胀水平呢?简单计算可知最优反应函数为

所以,即使公司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为0,中央银行的最优反应也是选择高于0的通胀水平。

进一步地,公司知道下一阶段中央银行的决策,则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应当设定Pe=P*(Pe)

这样就解得均衡时预期通货膨胀水平和实际通货膨胀水平都是

,是一个大于零的值。

到目前为止的部分大概回应了题主的问题,但是这个模型还有进一步的发展,有空再更~

(来自博弈论课件)

@王晗

抱歉之前想重新编辑答案手贱点了删除……所以评论没了……我不是很清楚你说的菲尔普斯和普利斯科特的模型是指哪个,简单搜索了一下也没发现结果0 0望告知,非常感谢~

user avatar

不光是美联储,欧央行也是2%,而且是从1998年开始就尝试定量目标了(quantitative definition),美联储是定性(qualitative definition)。当然,最早的要属新西兰的央行,1990年就采用通货膨胀作为调控指标。所以说,我觉得谈这个2%,欧央行更有代表性一些。

纯学术角度的讨论楼上已经不少了(无论是菲利普斯曲线,或是@Richard Xu回答中的博弈论角度),正好前些天听了个欧洲央行的讲座,关于欧洲货币政策和金融危机的,通俗易懂,放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

首先一点是区别,美联储的主要任务包括有效促进就业,稳定价格以及适当的长期利率水平;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则是维护中期价格稳定。这个目标有两个关键词很重要:

  1. 中期
  2. 价格稳定

设定中期为目标是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无法在短短几个月内微调价格或通胀水平,同时短期通胀的波动又是无法避免的;而价格的稳定主要是针对于通货膨胀这个指标。欧央行采用的是Harmonized Index of Consumer Prices (HICP),尽量使这个指标接近但是低于2%,确保比较充足的可调控边际来防止通缩风险。其实画出图来很好理解:

简单一句话就是:零通货膨胀限制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尤其是当出现市场负向需求冲击的时候(negative demand shock)。

这里放张图,可以清晰看到(蓝线和绿线),自1998年末欧央行提出具体的量化通胀目标后,通胀的走势一直围绕在2%的区间波动(除了金融危机那段时间):

当然,不同国家会多少采用不太一样的指标,央行选择的政策目标也会略有区别

  • 美联储的目标属于定性目标(qualitative definition)
  • 欧央行和瑞士央行采用的都是定量定义(quantitative definition)
  • 英国的属于点目标(point target),即2%这个点,不像欧美央行 – 低于但是接近2%
  • 瑞典,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区间目标(range target)

题外话,很多年前德国一些官员曾建议欧央行考虑采取类似英国的点目标,但最终被欧央行的管理委员会(Governing Council)否决。

各国具体指标和方法选取等见下图总结:

最后,说一下这个2%: 我们前面说到,央行需要尽量留足调整的空间(边际),也因此欧央行基于大量的学术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是:设定不同通胀目标而导致名义利率触零的可能性),最终确定大于1%是理论上相对安全的(very low likelihood),也就是说通胀目标设在1%以上使得触零的可能性极低,也因此接近但低于2%对于欧央行来说被认为是充足安全的边际(sufficient safety margin)。同时,对于极低通胀率零容忍也是因为要考虑通货膨胀指标的估算偏差等。

欧央行解释原文如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美联储要把通胀目标定在2%,而不是更低的水平,比如零通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背后牵涉到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对经济现实的考量。让我来详细给你说道说道。为什么选择2%?而不是零?首先,你可能觉得零通胀听起来很完美,东西价格稳定,生活成本不会涨,多好啊。确实,从字面上看,零通胀是稳定,.............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全球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敏感领域,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关于美国秘密设施所在国家和地区屡屡出现怪病,以及美国为何要在全球建立如此多的军事生物实验室,这其中存在着诸多解读、猜测和事实性的信息。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这些信息,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分析: 一、关于.............
  • 回答
    海思设计芯片要用美国的EDA工具,流片又交给台积电,这背后牵扯着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以及地缘政治对科技行业日益增长的影响。 这话看似简单,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要素:海思、EDA工具、美国企业、流片、台积电。 海思(HiSili.............
  • 回答
    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加息并非一个“必须”的过程,而是一个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而做出的决策。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管理通货膨胀,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当美联储决定加息时,通常是因为它们认为经济存在过热的风险,或者通货膨胀压力正在上升。下面我将详细解释美联储加息的背后逻辑和原.............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压制”中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并且双方的视角和解读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一些关键的驱动因素,尽量避免生硬的官方腔调,而是从更像是分析事态的观察者角度来讲述: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是经济上的竞争和对自.............
  • 回答
    关于“美国逼迫俄罗斯挑起战争”的说法,这是一种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观点,通常出现在一些特定的政治叙事和分析中。要理解这种说法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信息传播的动态。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俄乌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及北约在冲突前的一系列.............
  • 回答
    美国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背后是多重因素的考量,既有国际责任的体现,也有国内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背景。重新加入的直接原因与时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拜登政府上任后迅速兑现竞选承诺。在2020年的总统大选中,气候变化是拜登的核心议题之一。他承诺一旦上任,.............
  • 回答
    美国之所以选择继续维持与中国的“斗而不破”状态,并非简单的“对抗”或“合作”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精心算计、多层面博弈的战略选择。这种战略旨在最大化美国的利益,同时又避免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直接冲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与战略利益的基石首先,中国经济的.............
  • 回答
    美国在朝鲜半岛内战中的介入,以及由此产生的半岛局势,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脉络、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推演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美国为何要插手朝鲜内战?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半岛获得了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美国是否真的征收“切片百吉饼税”这个话题。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切片百吉饼税”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税种。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或者说是一个笑话,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把它当真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又为什么它会让人觉得像是“真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税收的运作方式。美国.............
  • 回答
    美国发展B1轰炸机而不是将XB70“女武神”轰炸机改造为低空飞行器,这背后是一系列技术、战略和成本考量在起作用。简单来说,XB70的设计初衷与B1的战略定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强行让XB70适应低空飞行,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可能不如预期。我们先来回顾一下XB70和B1各自的背景和设计理念:XB70“.............
  • 回答
    美国驻基辅大使馆日前宣布,乌克兰已从美国接收了80吨弹药。这一消息的传出,无疑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又投下了一颗石子,其背后传递的信号是多层次的,并且清晰地表明了美国对当前乌克兰局势的立场以及对俄罗斯行动的制约意图。首先,这80吨弹药的交付,最直接的信号便是美国对乌克兰坚定不移的支持。在当前乌克兰面.............
  • 回答
    美国当年推行反垄断法的初衷,说到底,就是为了 “让市场更公平,让普通人有更多机会,也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威胁到民主制度本身”。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背后牵扯着一段充满争议、斗争和深刻社会变革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巨头们的“黄金时代”与民众的“炼狱”那时候的美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工业革.............
  • 回答
    .......
  • 回答
    将中国视为“敌对国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并非所有国家,包括美国,都明确将中国定义为“敌对国家”。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某些政策、行为和意图抱有深刻的担忧,并将其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对抗性关系。这种关系是多层面的,由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
  • 回答
    美国在2020年1月3日刺杀伊朗少将卡西姆·苏莱曼尼,是美伊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和爆炸性的事件,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长期的恩怨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的推动。要详细解释美国为何做出这一决定,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直接导火索和美国官方的解释: 针对美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军事设施发动袭击的威.............
  • 回答
    美国关闭 F22 生产线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决策,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高昂的成本与预算压力: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F22 是一款极其先进的第四代(后来被定义为第五代)战斗机,其研发和生产成本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研发成本巨大: F22 的研发历时漫长,技术难度极高,克服.............
  • 回答
    美国飞机安检要求解腰带和脱鞋,虽然有时会带来不便,但其背后有着多重、层层递进的安全考量和历史原因。这些措施旨在尽可能地识别并阻止潜在的威胁,特别是与爆炸物、武器藏匿以及识别个人身份有关的威胁。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项目的具体原因: 一、为什么美国飞机安检要解腰带?解腰带的主要目的是:1. 检查腰带.............
  • 回答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议题的集合体,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并深入剖析美国政府历年来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原因和具体考量。首先,伊朗革命及其后续影响是美国对伊朗采取强硬立场,并最终走向大规模制裁的起点。1979年,伊朗爆发.............
  • 回答
    要理解美国为何会对中国采取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经济、地缘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这并非单一原因促成的结果,而是长期演变和复杂交织的产物。一、经济领域的竞争与摩擦:这是最直接也最被广泛讨论的层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