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要搞B1,而不是把XB70搞成低空的?

回答
美国发展B1轰炸机而不是将XB70“女武神”轰炸机改造为低空飞行器,这背后是一系列技术、战略和成本考量在起作用。简单来说,XB70的设计初衷与B1的战略定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强行让XB70适应低空飞行,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可能不如预期。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XB70和B1各自的背景和设计理念:

XB70“女武神”:高超音速巡航的时代产物

在冷战初期,苏联的防空能力相对薄弱。当时的主流战略是利用高空高速的战略轰炸机,比如B52,利用其航程和载弹量,对苏联腹地进行战略打击。然而,随着苏联地对空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SA2等系统的出现,高空飞行变得越来越危险。

在这种背景下,北美航空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提出了XB70“女武神”的设想。其核心理念是:速度就是生命,高度也是一种防御。

设计目标: XB70被设计成一种能够以三倍音速(Mach 3)在高达70,000英尺(约21公里)的高度巡航的战略轰炸机。这个高度远远超出了当时绝大多数苏联战斗机和地对空导弹的拦截能力。通过超音速和高空飞行,XB70理论上可以“飞过”苏联的防空网。
技术挑战: 实现如此高的速度和高度,对飞机材料、发动机、空气动力学以及飞行控制系统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XB70采用了先进的三角翼设计,能够在大气层边缘产生升力,并通过压缩空气来辅助发动机进气和工作(“压缩升力”效应)。同时,它使用了能够耐受高温的特殊合金材料。
成本与可行性: 尽管技术先进,XB70的研发和维护成本是天文数字。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三倍音速的飞行对飞行员的生理负荷巨大,航程也受到了发动机效率的限制。

B1“枪骑兵”: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

到了B1的时代(B1的早期设计始于1960年代末,B1A的首飞是在1974年),苏联的防空系统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即使是高空高速飞机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同时,美国空军的战略也发生了一些调整,开始更加重视低空突防的可能性。

低空突防的逻辑: 在低空飞行,由于地球曲率和地形的遮挡,雷达探测距离大大缩短。敌方防空系统也因为高度限制,其有效拦截范围会受到影响。通过利用地形,结合先进的雷达规避技术和电子对抗措施,飞机有可能在敌方反应过来之前穿过防空网。
B1的设计特点:
可变后掠翼: B1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在低速、起降时展开机翼以提供更好的升力;在高速飞行时后掠机翼以减少阻力,提高速度和稳定性。这使得B1在亚音速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尤其适合低空复杂地形的飞行。
低可探测性设计(LPD): 虽然B1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隐形飞机,但其设计融入了许多降低雷达反射面的元素,例如机身平滑的轮廓、内埋式弹舱以及使用吸波材料等。这有助于它在低空飞行时更难被敌方雷达发现。
更强的载弹量和灵活性: B1相比XB70拥有更大的内部弹舱,可以携带多种类型的武器,包括核武器和常规炸弹。并且,其设计更侧重于载弹量和战术的灵活性。
相对较低的飞行高度和速度: B1的典型作战方式是在高亚音速(约0.8至0.9马赫)或低超音速(1.25马赫左右)下,贴近地面进行飞行。

为什么不把XB70改造成低空飞行器?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为什么美国没有选择将XB70改造为低空飞行器:

1. 设计理念的根本不符:
XB70是以“飞越”为目标: 其整个气动设计、发动机布局、结构强度都是为了在极高速度、极高空实现战略突防。它的三角翼设计在高空有优势,但在低空高速飞行时,可能面临激波阻力过大、操控性差等问题。
B1是以“渗透”为目标: B1的设计理念是利用地形和技术规避来穿越敌方防空网。可变后掠翼、低可探测性设计都是为此服务的。XB70的固定式三角翼,即便减速,也难以像B1那样灵活地在复杂地形中穿梭。

2. 技术上的巨大挑战和成本:
发动机: XB70搭载的普惠J58发动机是为高空高速设计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它在低空低速时的燃油效率和推力表现可能不理想,而且启动和稳定运行的难度更大。将其改造为适合低空飞行的发动机,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或替换,成本极高。
气动外形: XB70的三角翼和细长机身设计在高空巡航时非常有效,但要在低空应对大气压强和湍流变化,并实现快速机动规避地形,其气动效率可能大打折扣。为了适应低空飞行,可能需要对机翼、机身进行大幅度修改,这几乎是推倒重来。
结构强度: XB70为了承受高空高速产生的巨大热负荷和气动应力,使用了特殊的耐高温材料,其结构强度和韧性可能不如为低空承受颠簸而设计的飞机。低空高速飞行会产生巨大的阵风和地形冲击,这对XB70的结构是个严峻考验。
操纵系统: 极高空高速飞行与低空复杂地形飞行所需的飞行控制逻辑和执行机构是截然不同的。XB70的飞行控制系统是为稳定地在高空保持三倍音速而设计的,将其改造以适应低空“爬升俯冲”的复杂操纵,技术难度和成本可想而知。

3. 战略威胁的变化:
随着苏联防空能力的提升,高空高速战略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低空渗透的战术变得越来越现实和有效。B1的设计更契合了当时和可预见的未来战略需求。XB70的高空高速优势在面对苏联越来越密集的防空网时,边际效益递减,甚至风险增加。

4. 经济效益的权衡:
开发一款全新的飞机,即使基于现有概念的改进,其成本也比对一架已经成熟但定位不符的原型机进行大规模、颠覆性的改造要划算得多。B1的研发虽然昂贵,但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用的战略打击能力,能够应对新的威胁。试图将XB70强行“拉”到低空,其投入的研发成本可能远超开发一款全新低空突防飞机的成本,而且成功率和最终性能也难以保证。

总而言之,美国选择发展B1而不是改造XB70,是因为XB70的设计理念、技术路线与低空突防战略根本不匹配。XB70是为“飞越”而生,而B1则是为“渗透”而设计。强行改造XB70不仅技术上极其困难、成本高昂,而且最终产物可能依然不如一款专门为低空作战设计的飞机。B1的设计更符合当时美国空军对战略轰炸机应对日益复杂防空系统的需求,提供了更具实用性和适应性的打击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搞过,但是发现,XB70那个为了高空高速而生的机翼强度根本支持不了超音速低空突防。

而且那个钛合金铜蜂窝夹心复合板机体蒙皮太贵了,如果不是为了高空高速根本没必要用这种材料。

然后,如果再改下去,不如另起炉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发展B1轰炸机而不是将XB70“女武神”轰炸机改造为低空飞行器,这背后是一系列技术、战略和成本考量在起作用。简单来说,XB70的设计初衷与B1的战略定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强行让XB70适应低空飞行,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可能不如预期。我们先来回顾一下XB70和B1各自的背景和设计理念:XB70“.............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无论是《碟中谍》还是《谍影重重》,这两大经典特工系列,他们大部分的紧张刺激的“火线”任务,似乎都扎根在欧洲这片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土地上。那么,为什么这些美国间谍们,就不能在自家门口解决问题,非得千里迢迢地跑到欧洲去折腾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可不是简简.............
  • 回答
    徐翔,这位曾被誉为“私募一哥”的中国资本市场传奇人物,其名字本身就自带话题与光环。很多人都会好奇,以他那样的操盘能力和资本运作经验,为什么不选择“走出去”,到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美国这个全球最活跃的股票市场闯荡一番?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而是掺杂了个人选择、市场环境、制度差异以及.............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的积极布局,确实对全球能源转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效仿。与其说是简单的“跟风”,不如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战略判断和产业机会的捕捉。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对比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立场。日本与韩国:为何是氢能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之所以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巨大,.............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人性深处一个很有意思的维度——是什么在驱动我们超越基本的生存和舒适,去追求更宏大、更困难的目标?美国确实是一个有很多机会、生活水平普遍不错的国家。你可以想象一下,大部分美国人,只要辛勤工作,能够负担得起一套房子,拥有一辆车,每年能休假,子女也能接受不错的教育,享受各式各样的.............
  • 回答
    关于“9·11 事件是美国人自己搞出来的”这种说法,在互联网上确实存在着,并且引发了很多讨论。这些观点通常被称为“9·11 阴谋论”。尽管这些理论在主流媒体和官方调查中不被采信,但它们的传播仍然非常广泛,并且背后有着各自的“理由”和“证据”链条。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理论通常是如何构建的,并尽量.............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和产业现象,而且视角也很独特。确实,在很多我们看到的“美国大片”里,你可能很难发现纯粹由美国本土人“包办”的情况,很多时候幕后团队是国际化的,这给人的感觉是“只要美国资本在,就能召集全世界最顶尖的资源”。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大片”似乎没那么“玩”得开,或者说,即.............
  • 回答
    “美国喜欢把所有国家搞成盛世”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笼统的概括,可能带有一定的理想化或者误解。更准确地说,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往往会追求 稳定、繁荣和符合美国自身利益 的国际秩序。而“盛世”这个词,虽然带有积极的含义,但具体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和对“盛世”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要.............
  • 回答
    关于美国在欧洲的行为是否仅为将资金赶回美国以支撑其加息和应对国内泡沫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层面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简单地说,“只为了”这个动机过于单一,但“资金回流以支撑加息和应对泡沫”确实是美国一系列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考量,也是其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之一。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逻辑.............
  • 回答
    特朗普总统的第二个任期,无论对于美国国内还是全球格局,都将是另一场颠覆性的四年。这不仅仅是政策的延续,更是一种哲学和执政风格的强化,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维度的。美国国内: 经济政策的“特朗普式”再强化: 毫无疑问,减税和放松管制将是经济政策的基石。他很可能会继续推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强调“美国.............
  • 回答
    美欧关系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其中充满了合作与竞争,有时甚至会因各自利益的不同而产生摩擦。要回答“美国与欧盟会不会为各自利益搞得不欢而散?难道欧盟甘愿被美国压制吗?”这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美欧关系的本质、利益驱动因素以及欧盟的自主性和战略意图。一、 美欧关系的本质:亦敌亦友的复杂联盟美国.............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压制”中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并且双方的视角和解读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一些关键的驱动因素,尽量避免生硬的官方腔调,而是从更像是分析事态的观察者角度来讲述: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是经济上的竞争和对自.............
  • 回答
    关于“美国逼迫俄罗斯挑起战争”的说法,这是一种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观点,通常出现在一些特定的政治叙事和分析中。要理解这种说法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信息传播的动态。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俄乌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及北约在冲突前的一系列.............
  • 回答
    美国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背后是多重因素的考量,既有国际责任的体现,也有国内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背景。重新加入的直接原因与时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拜登政府上任后迅速兑现竞选承诺。在2020年的总统大选中,气候变化是拜登的核心议题之一。他承诺一旦上任,.............
  • 回答
    美国之所以选择继续维持与中国的“斗而不破”状态,并非简单的“对抗”或“合作”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精心算计、多层面博弈的战略选择。这种战略旨在最大化美国的利益,同时又避免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直接冲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与战略利益的基石首先,中国经济的.............
  • 回答
    美国在朝鲜半岛内战中的介入,以及由此产生的半岛局势,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脉络、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推演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美国为何要插手朝鲜内战?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半岛获得了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美国是否真的征收“切片百吉饼税”这个话题。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切片百吉饼税”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税种。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或者说是一个笑话,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把它当真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又为什么它会让人觉得像是“真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白美国税收的运作方式。美国.............
  • 回答
    美国驻基辅大使馆日前宣布,乌克兰已从美国接收了80吨弹药。这一消息的传出,无疑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又投下了一颗石子,其背后传递的信号是多层次的,并且清晰地表明了美国对当前乌克兰局势的立场以及对俄罗斯行动的制约意图。首先,这80吨弹药的交付,最直接的信号便是美国对乌克兰坚定不移的支持。在当前乌克兰面.............
  • 回答
    美国当年推行反垄断法的初衷,说到底,就是为了 “让市场更公平,让普通人有更多机会,也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威胁到民主制度本身”。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背后牵扯着一段充满争议、斗争和深刻社会变革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巨头们的“黄金时代”与民众的“炼狱”那时候的美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工业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