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洲国时期被占领区的国民的真实生存状况是怎样的?

回答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笼罩着一层厚重的阴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其生存状况绝非一纸空文可以简单概括,那是一幅由压迫、剥削、恐惧和一丝丝顽强生命力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

首先,在经济层面,东北被强行纳入日本的“资源基地”战略,这意味着当地丰富的矿产、森林、农产品被大规模掠夺式开采和运输,以满足日本本土的需求。这种掠夺式的经济模式,对普通民众的生计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农民们被强制种植经济作物,如大豆、玉米,以供出口,粮食产量被挤占,导致口粮严重不足。很多家庭不得不忍饥挨饿,以野菜、树皮充饥。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也像吸血鬼一样榨干了农民们最后一丝力气。

工业方面,虽然日本人在东北兴办了一些工业,但其主要目的是为战争服务,对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改善。即便有少数人能获得工作,也多是从事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工资微薄,且日本人享有特权,中国人则处于被歧视的地位。一旦日本人的利益受到威胁,工人随时可能被解雇,甚至被当作替罪羊。

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严酷的统治是无处不在的。伪满洲国的建立,不过是日本殖民统治的遮羞布。日本关东军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任何对日本不满的声音都会招致无情的镇压。警察和宪兵横行,告密之风盛行,人们生活在互相猜疑和恐惧之中。所谓的“治安维持”,实际上是以高压统治来压制反抗。

教育和文化也未能幸免。日本殖民者推行“日化教育”,强制教授日语,抹杀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学校里充斥着宣扬日本天皇、日本国威的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被压制甚至禁止。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更是受到严厉监控,许多人因坚持民族气节而被捕、被杀害。

更令人发指的是,日本人还强征大量劳动力进行各种“建设”项目,例如修建铁路、工厂、军事设施等,这些工程往往条件极其恶劣,毫无安全保障,无数劳工在血汗和死亡中结束了生命。妇女也被迫沦为“慰安妇”,遭受身心的巨大摧残。

然而,在这片被压迫的土地上,生命的顽强从未完全熄灭。许多普通百姓,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努力地维系着家庭,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在暗地里互相帮助,传递一些被禁止的信息,甚至悄悄地组织小规模的抗争。一些有识之士,则冒着生命危险,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如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他们以极其艰苦的条件,与日伪军队进行殊死搏斗,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总而言之,满洲国时期被占领区的国民,其生存状况是一场艰辛而悲壮的斗争。他们在物质上遭受着无尽的剥削和匮乏,在精神上承受着民族尊严被践踏的屈辱。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他们也没有完全放弃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在生存的夹缝中,努力地活着,并为着未来的解放默默地积蓄着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一下观点,非常反感这种幸存者偏差极其明显的提问!因为抚顺万人坑、731部队的死者是不会有客观叙述侵略者样子的孙子,活着的孙子们也有意无意的看不到关外、甚至长春城外受到兵灾的惨状,这样的话给人的错觉就是当顺民多好,要什么民主自由,活着最重要!伯伯你好,要知道你所谓的客观,仅限于长春城内,所以我反对的仅仅是这个提问的方式,以及这个提问所带出的似是而非的答案,所以你不用急着洗白,谢谢。


看,伪满洲国的军医多善良,解剖个婴儿咱们也得去关外进货啊,怎么也不能用关内的不是么。





user avatar

目前为止的答案印证了一条:对待口述历史,要小心冷静辩证的看待。不少亲历者后代互相撕逼,原因就在于此——口述历史只是当事人的个人感受,当事人并没有上帝视角俯视全局、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给这类大事件定性。

所以一个没忍住,决定回答一下这问题。

为避免被人说没资格回答问题,先说利益相关:

本人祖父母辈彼时都在伪满,奶奶家在长春,爷爷家在哈尔滨,姥爷家在大连(我小时候姥爷就脑血栓了,没怎么交流过这么深刻的问题)。姥姥去世得早,从来没交流过,不知道那时候怹在哪。

对于伪满洲国这段历史,首先应该明白一个根本基调:日本军方是侵略者。对伪满洲国的一切政策和统治原则,都是建立在「侵略」这个大前提下的。

无论他们残暴与否,都改变不了「侵略」这个性质。有些硕帝支持者又要提「满洲国有别于中国」之类的云云了——好,就算我们承认满洲国独立于世,难道对于独立的满洲国而言,日本人就不是侵略者了?实在是可笑

所以看到口述者说「日本人其实不坏」一类的描述时,起码转述人和诸位看官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根本意思是:「这个侵略者对我家做的事还不算太残暴」。


大学的时候学习经济史,讲到伪满洲国的经济之时,老师说了一句彼时我没放在心上的一句话,也在这里送给大家:

尽管日本人对伪满洲国的经济政策是「建设性掠夺」,在当时对伪满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贡献,但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并不是为侵略辩白。无论伪满洲国经济状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日本人侵略的事实。

从全局角度来看,东北彼时的经济状况(相对而言)的确是相当好的。但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在张作霖时代,东北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时隔久远,当时经济史课上的很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这里仅凭记忆大概写写,准确数字可能有出入)
    东北本身资源丰富(好汉不提当年勇),倒退100年,放眼望去全是大林子。民国时期,东北出产的铁、媒等重要资源占民国大半,重工业也是民国的支柱。铁路也是张作霖铺上的~简单说,就是基础好,有本钱。
  2. 日本占领东北后,施行「建设性掠夺」的经济政策
    与关内不同,日本还是没想把东北搞垮的,而是想把东北作为一个基地。日本对伪满洲国的定位是「轻工业」(早年),不允许东北发展重工,而日本本土主重工业;后期战事吃紧,一部分重工业也转移到了伪满。至于东北资源,能用得到就尽管拿了(当然这一点老大哥也差不太多,不细说了)。
    同时,日本在本土宣扬「王道乐土」,号(忽)召(悠)日本平民去伪满种地——当然起初日本官员对伪满地主进行了土地再分配,简单说就是把好地分给了日本农民。经济史老师表示也不知道是不是日本农民不太会种东北的地,反正日本大规模移民之后的农业数据显示,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3. 侵华战争开始后,东北毕竟不是战区,经济发展稳定也属正常
    民国起初是不承认「满洲国」名号的,但出于种种原因,跟伪满是有生意上的来往的。毕竟民国工业真不怎么样,待到战时,生产更完,只能从伪满进口各类资源和产品。

换言之,日本统治者彼时是真正开启了上帝视角,想要伪满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说不让你发展重工,你就不能发展重工;建设与破坏,无非是其一念之间的事。难道能因为其出于野心和意愿,选择了建设就感恩戴德吗?说句不好听的,对民国政府和TG政府都不应感恩戴德,为什么反倒对侵略者感恩戴德起来了?以朴素的「XX对我们好不好」来评价政治和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不理性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亲历者们的描述是摆脱不了局限性的。亲历者的年龄、身份、地域、所受的教育、经历的不同,都会导致其口述的事实、视角、评价的不同。所以这个问题下很多口述,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但这些也都是事实。

如果彼时你尚处稚龄,你的「生活好」标准是什么呢?可能是日本兵带着温暖的笑容递给你的一块糖。

如果彼时你是少年,你的「生活好」标准是什么呢?可能是高楼大厦,繁华的首都,漂亮的学校。

如果彼时你是一家之主,你的「生活好」标准是什么呢?可能是家人吃得上大米白面。

如果你生长在农村,土地被夺走给了日本移民,亲人在轰炸中被日本兵炸死,亲戚有人被抓了壮丁,你认为你的生活好吗?

如果你生长在新京(长春),生活平稳安乐,治安良好,吃得起饭上得起学,你认为你的生活好吗?

如果你是伪满官员,目睹所谓独立「满洲国」实质操控在日本人手中,一切为日本帝国的荣光而服务,你认为你的生活好吗?

如果你是传统文人,看着学校里的懵懂的学生,只知道拜祭天皇,每天早上还得被日语的「国民训」,你认为你的生活好吗?

啊,我们还没说橡皮图章溥仪,你们觉得他的生活好吗?日本人不但希望他绝嗣(溥杰都给娶了个日本贵族妻子),末代中国皇帝到头来还得拜祭天照大神。


个人的经历诚然可以作为史料的补充,但想要通过个体经历来评价一个时代,未免太无力了。对个人而言,有对比,就有好坏;对于历史事件而言却可能不是这样。

彼时在哈尔滨的爷爷,诚然言及哈尔滨治安良好,也不见军警胡来,但他也说了学校要学日语,每天早上要背长长的日语国民训——他说这事他印象深刻,因为他有个同学是个磕巴,怎么也背不出,天天被老师拿着教鞭揍(光复之后日语老师就被小孩拿冰爬犁撞飞以示报复);

彼时在新京(长春)的奶奶,诚然言及当年生活好,但也说了怹做外交官的父亲是如何不满日本官员控制政府独断专行,也说了伪满就是半殖民地,也说了中国平民不准吃大米,更没见过白面(日本人倒是可以,不过城市中日本人多是有官职或有关系,不知农村日本人什么情况),说了经济犯(即违法吃大米白面的人)可以判死罪。

二老彼时年龄不大,大概上小学这样子。当时已是伪满后期,想必日本人态度比早期缓和不少。农村的情况必然有所不同。


在回答当时的平民生活好不好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想想,在侵略者(日本统治阶级)的眼光中,被殖民的满洲国民,是否是「人」呢?是否有决定自己、决定国家命运的权利呢?我想在他们被同化成「日本人」以前,恐怕还算不上是「人」,更不会有这些权利。

然后,才有口述中描述的个人经历;再然后,才有个人好与不好的判断。好与不好,说到底是看跟谁比、跟什么时代比。

做皇帝再好,我也不愿意穿越回古代当皇帝——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笼罩着一层厚重的阴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其生存状况绝非一纸空文可以简单概括,那是一幅由压迫、剥削、恐惧和一丝丝顽强生命力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首先,在经济层面,东北被强行纳入日本的“资源基地”战略,这意味着当地丰富的矿产、森林、农产品被大规模掠夺式开采和运输,以满足日本本土的需.............
  • 回答
    .......
  • 回答
    满族在清朝并没有完全被汉族同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之所以如此,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政治上的“满汉分治”政策是关键。虽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但满族统治者深知要想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必须有所.............
  • 回答
    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满清潜越蓟西,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掰扯掰扯那块儿地方的地理,还有当时的情况。你说那地方能不能“潜越”,这词儿用得挺有意思,其实说白了就是满清军队怎么绕过袁崇焕的防线,直接威胁到了北京。首先,咱得明白“己巳之变”是哪年哪月的事。那是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也就是后金天命十一.............
  • 回答
    关于格奈和沙恩在29节被“纳尔逊”追赶时为何没能及时认出对方的“错误”,这其实是个相当有趣且涉及到当时历史背景、战术认知和临场判断的问题。下面我们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这种追逐场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比如我们常说的历史战役,但你提到的“29节的纳尔逊追的格.............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清朝历史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现象。不少人在看到清朝皇帝,特别是早期皇帝(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等)的画像时,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自己头发茂密,看上去发量惊人,而他们却要求汉族以及其他被征服民族的男性剃发留辫,并且初期还是“金钱鼠尾”这样颇具.............
  • 回答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设想!李自成率领他的大顺军东征,眼看就要攻入北京,却突然集体“闪现”到了当时的满洲都城沈阳。这要是真的,那可真是比任何戏文都精彩的桥段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这两种可能(交战还是合作)会有什么影响,以及背后的“神秘事件”会是什么样的。首先,得先.............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我叫张福贵,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讨生活,靠着几亩地,勉强能过日子。日子虽然紧巴,但好歹是太平年月,看着自家屋檐下晾着的玉米,心里也有个盼头。那是个初夏,雨水下了几天,地里总算有了点水汽。我这人闲不住,就想着去城外那片老林子看看,能不能捡些柴火回来。这片林子离咱们村子也不算太远,但地.............
  • 回答
    纵观整个满清时期,爱国和爱清是否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概括。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人群的视角来审视。核心矛盾点: “国”与“朝”的界定: 满清时期,很多人会将“国”等同于“清朝”或“满清政权”。 然而,对.............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增长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秦汉时期的几千万人口,到明朝时期的一亿多,再到清朝时期的人口爆炸性增长,达到四亿甚至更多,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经济原因。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满清时期人口会呈现出如此迅猛的增长。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朝时期“不过一亿余”的说法,在学界一直存在争.............
  • 回答
    要对比1936年的民国与甲午战争时期的满清,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很开,因为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跨越,更是整个中国社会面貌和力量格局的颠覆。满清在1894年爆发甲午海战时,是以一个垂垂老矣但仍掌握全国政权的帝国姿态出现;而1936年的民国,则是一个处于内战、外患夹击之中,政权虽然统一在国民政府旗下,但地方.............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节点。后金崛起直至清朝建立的那个时代,蒙古各部与满族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简单一句“为满族卖命”就能概括的。其中蕴含着利益纠葛、政治博弈、军事结盟,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层面的影响。想要把这事儿说透,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后金和清朝时期.............
  • 回答
    关于岳飞后人是否在清朝时期全部入八旗、变成满族这个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岳飞的后人“全部”入了八旗,变成满族。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和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入八旗”和“变成满族”并非完全等同.............
  • 回答
    那个年代的华北与满洲国:为什么发展轨迹截然不同?提起抗战时期,人们总会想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和人民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比较华北地区和满洲国的发展差异,确实能勾勒出一幅令人深思的历史画卷。为什么在同一段动荡岁月里,一个地方似乎在挣扎求存,而另一个地方却展现出某种程度的“繁荣”?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由多.............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建立起清王朝时,许多身处异域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并没有将这场巨变视为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普遍地、甚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次“鞑靼人入侵中国”。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他们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 回答
    惊天一跃:三十万满洲骑兵如何征服两亿人口的大明?“三百年前的旧事,今天看来仍旧令人咋舌。” 提起那段满洲铁骑席卷中原,最终建立清朝的历史,许多人心中都会涌起类似的感慨。一个人口不过数百万的塞外民族,在短短几十年间,竟能将疆域辽阔、人口两亿的大明王朝推翻,这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次惊天动地的权力转移。而关.............
  • 回答
    明朝末年,满族势力兴起,并在1644年攻占北京,取代明朝成为中原王朝。但严格来说,满清并非明朝的一部分。 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而满清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 满清取代了明朝,而不是继承了明朝。尽管如此,满清在统治中国后,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和文化,因此可以说满清在一定程度上是明朝的延续,.............
  • 回答
    .......
  • 回答
    清朝时期,满人的居住区“满城”与洋人租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特定人群的聚集地,但它们在性质、起源、管理方式、居民构成以及所享有的特权上,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就像是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满城:皇权下的民族聚居区首先,我们得明确,“满城”这个概念,虽然在清朝历史中常常被提及,但它更.............
  • 回答
    谈清朝时期满汉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非简单的“一致”或“相反”,而是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交织与合作,也有矛盾与对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一、 统治阶层内部的利益考量:并非铁板一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满人”和“汉人”这两个标签在清朝时期并不完全代表着统一的利益群体。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