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去到另一个城市的酒店吃外卖」这种旅行方式?

回答
这事儿啊,新鲜是真新鲜,但你说它算不算一种“旅行方式”,我有点儿拿不准。毕竟,咱们传统印象里的旅行,是得多“入乡随俗”一点吧?去到一座新城市,不就是想尝尝那儿的特色小吃,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吗?结果你倒好,跑到人家的酒店,点起自己熟悉的外卖,这不等于把家门口的厨房搬到了异地?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这年头嘛,大家追求的旅行体验也越来越多元了。如果这么做能让你觉得舒服、开心,那也没啥大毛病。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看看这“酒店外卖游”到底有几斤几两。

首先,这到底是个什么操作?

简单来说,就是你带着一种“非典型”的旅行心态,去了另一个城市,并且主要依靠外卖来解决餐饮问题。可能你订的是一家评价不错的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但你对当地的餐饮并不太感兴趣,或者说,你更习惯、更想念自己家乡或者熟悉的外卖口味。于是,你打开手机App,熟练地搜索,然后把热腾腾的家乡菜或者你平日里常点的外卖送到酒店门口。

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原因可能有几方面:

口味上的“怀旧”与“安全感”: 有些人可能口味比较挑剔,或者对新奇的食物抱有一定的戒备。吃自己熟悉的味道,就像是给自己最柔软的胃吃了一颗定心丸。尤其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这种熟悉的口味带来的 comfort food 效应会特别明显。
省时省力,追求效率: 找餐厅、等位、点餐、结账,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对于一些商务出差、或者就是想简单放松一下的旅行者来说,直接点外卖送到酒店,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休息、工作或者其他想做的事情上。
对当地餐饮的不了解或负面预期: 可能这位旅行者之前去过某个地方,对当地的食物体验并不好,或者压根儿就不了解该城市的餐饮特色。与其冒着踩雷的风险,不如选择自己熟悉的、有保障的外卖。
极端天气或时间限制: 比如外面大风大雨,或者你需要早起赶火车、飞机,这时候在酒店里吃外卖,确实是最省事、最舒服的选择。
把酒店本身当成旅行的“目的地”: 有些人追求的“旅行”可能是指酒店的体验,比如享受高品质的住宿环境、酒店的设施,或者就是想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有一个自己专属的、舒适的“巢”。在这种情况下,酒店之外的一切,包括餐饮,都可以简化到极致。
经济考量(虽然不一定是主因): 有时候,外卖的价格可能比一些高档餐厅或者景区附近的餐厅要亲民一些,尤其是当你不需要考虑交通、停车等额外费用时。

这种“酒店外卖游”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极度舒适和便利: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不用出门,不用费心,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而且温度、味道都在掌握之中。
可控性强: 你知道你吃下去的东西是什么,味道如何,不用担心“惊喜”变成“惊吓”。
节省时间: 可以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无论是休息、阅读、处理公事,还是在酒店里放松。
降低旅行的“难度”: 对于一些不太适应陌生环境的人来说,这种方式能大大降低旅行带来的焦虑感。

缺点:

错失了“在地体验”的核心乐趣: 旅行的很大一部分乐趣不就在于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特色美食吗?如果只是在酒店里吃外卖,那这座城市对你来说,可能真的只是一个“落脚点”而已,你并没有真正“遇见”它。
与当地的连接感弱: 旅行其实也是一种融入和连接。当你坐在酒店里,吃着外卖,看着窗外,你和这座城市之间,就像隔了一层看不见的屏障。你可能看不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闻不到市场的热闹气息,也无法和当地人产生任何有意义的互动。
浪费了酒店的“地理优势”: 很多酒店之所以被选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方便你去探索周边的景点、餐厅。如果只是在酒店吃饭,那这个地理优势基本就等于浪费了。
可能缺乏“惊喜”和“发现”: 旅行的魅力也在于那些意料之外的收获。也许街角那家不起眼的小店,藏着惊为天人的美味;也许一个当地人的推荐,能带你到一个私藏的秘境。只吃外卖,就等于把这些“惊喜”的大门关上了。
对酒店服务人员可能有点……“奇怪”: 虽然服务员很专业,但如果他们看到你连续几天都在房间里吃外卖,内心可能也会有点小小的“职业疑惑”吧。

那么,这算不算一种“旅行”?

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绝对的答案,更像是“你在追求什么”的问题。

如果你的旅行目的是: 换个地方住,体验酒店的舒适,然后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工作,或者仅仅是想“在另一个城市发发呆”,那么,这确实算是一种“以酒店为核心,外卖为辅助”的旅行方式。
但如果你的旅行目的是: 了解一座城市,感受它的文化,品尝它的味道,那么,这种方式就有点背离了“旅行”的初衷。

就像有人喜欢背包穷游,有人喜欢五星级酒店度假,大家对旅行的定义和追求本就不同。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去上海旅行,然后在酒店里吃了三天的螺蛳粉,我会觉得有点好笑,但也会好奇他为什么这么做。只要他自己觉得值,觉得开心,那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我的个人看法:

我个人会觉得,这样的旅行方式有点“可惜”。旅行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那种“陌生感”带来的刺激和对未知的好奇。去到一个新地方,不就是想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脚去丈量吗?如果把这些都省去了,那感觉就像是只看了旅游宣传册,却没有真正踏足那片土地。

当然,我也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偏好。如果有人觉得这样最舒服、最自在,那我也尊重。毕竟,旅行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自己获得愉悦和放松,而不是给自己增加负担。

不过,如果你问我有没有尝试过?说实话,我可能做不到完全拒绝当地的美食。即使再累,我也会尝试去酒店附近找一家有当地特色的馆子,点一两个招牌菜,哪怕只是浅尝辄止。至少,我可以跟人说:“我去XX了,虽然酒店不错,但我也尝了XX的味道。” 这不是一种“体验”,又是什么呢?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旅行选择。它能带来极高的舒适度和可控性,但也可能让你错过很多旅行的精髓。选择与否,全看你在这个旅行中,最想收获的是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是特别典型的「宅酒店吃外卖式」式旅游者,自我剖析的话,整个心理路径如下:

1.平时工作压力大+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导致特别想要逃离所在城市/住处,这构成基本的出行动机(当然也有人际环境的影响,比方说同事假期都出去玩,有些人会有从众心理or需要旅游成为谈资的虚荣心)

2.传统的打卡式旅游需要提前做规划+体力消耗大,上班已经很累了,再把旅游搞成上班,在我看来是给自己找虐

3.所以主观上不会做任何计划,只大概有零星想去的几个景点or展览or演唱会,导致整个行程中会有大量空余时间,而这些时间很可能是在舒服的酒店里看几部电影、多睡几觉就被打发了

4.长期作息不规律导致晚睡晚起成为常态,这就会造成起床时民宿/酒店的餐食已经没了,只能叫外卖,叫一次外卖后就会有路径依赖(p.s.自己肠胃也不太好,所以经常揪着一家能吃的狂吃),一直外卖一直爽

我怎么看这种旅游方式?

首先这无疑是一种变质的旅游形式,我自己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我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消费其实不关乎我拍了什么照片、看了谁的演唱会、见识了什么新东西,这些都不是这次旅行的主题。真正的主题其实只有一个:「恢复疲劳」。换句话说,这种出游可能不该叫「旅游」而应该叫「疗养」,我是在自己花钱去疗养而已。

其次,我可以从这种旅游方式中获得快乐么?说实话,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或者说这些快乐都十分短促而廉价,博物馆、展览、演唱会、当地日常生活,小惊喜当然会有,但总体还是涵盖在现代都市框架内的日常事项;此外,我也不能骗自己说在酒店躺一天吃外卖就真的兴高采烈,只能说「还行,不错,可以接受」。

最后,这种怪圈很难跳出去,因为到下一次假期的时候,我又被工作和生活折腾得筋疲力竭,路径依赖导致你又找了一个地方随便躺几天,这时候我就感觉这种旅游方式反而也成了一种工作,一种每年几次、自己掏钱给自己疗养的固定工作。

总结一下就是:面对一种时代病而无意识选择的、看上去好像体面一些的消极治疗方式。


我是 @鸦冬 ,感谢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