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喜欢被人夸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回答
总喜欢被人夸奖,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寻求赞赏”(Seeking Approval)或者“自我价值感依赖于外部评价”。它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复杂的心理状态,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深层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种心理的各个方面:

一、 核心驱动:满足内在的“需要”

喜欢被夸奖的根本原因在于,夸奖能够有效地满足个体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

满足自我价值感和被认可的需求: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即觉得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重要。当一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价值感不够坚定,或者缺乏自信时,就会倾向于向外寻求肯定。别人的夸奖就像一块块“认同的砖头”,帮助他们砌起或加固自我价值的堡垒。每一次被夸奖,都像是对他们说:“你是好的,你是被需要的,你是有价值的。”

减轻不确定性和焦虑: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社交互动和自我评价方面。通过获得他人的赞美,个体能够获得一种关于自己表现的正面反馈,这有助于减轻对自身能力、表现或社交地位的焦虑和不安。夸奖成为了一种“安全阀”,让他们感到自己处于一个更安全、更可控的状态。

获得归属感和被接纳感: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被群体接纳。夸奖通常意味着对方对你的欣赏、喜爱或认可,这会让你感觉自己是群体中的一部分,是被重视和欢迎的,从而增强归属感。

激励和积极反馈: 夸奖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剂。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做得好并因此获得赞美时,他会更倾向于重复这种行为,因为这带来了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心理机制促使个体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

二、 可能的根源和形成因素

喜欢被夸奖的倾向,往往可以追溯到个体的成长经历和早期关系:

童年经历中的“条件性爱”: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给予的爱和关注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表现好、成绩好、听话时才能获得表扬和肯定,而一旦犯错或表现不佳,就会受到批评或忽视,那么孩子就容易内化这种模式,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是否能取悦他人并获得表扬。长大后,他们会将这种模式带入到其他关系中。

缺乏内在的自我评价机制: 有些人从小就很少有机会发展出独立的评价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高度依赖于外部的反馈。当外部反馈是积极的(夸奖)时,他们就觉得自己好;当外部反馈是消极的(批评)时,他们就觉得自己不好。

早期经历中的“被忽视”或“被否定”: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长期被忽视,或者其努力和成就常常被否定,那么当他们获得赞美时,会感到特别珍贵和满足,因为这填补了他们早年经历中的情感空缺。

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些文化或社会环境更加强调竞争、成就和外在荣誉。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个体,可能会将获得他人的赞美视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从而更加渴望被夸奖。

三、 喜欢被夸奖的表现形式

喜欢被夸奖的心理,可以体现在多种多样的行为和想法中:

积极主动地寻求表扬:
展示成就: 经常主动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学习成绩、获得的奖项、或者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并期待他人的积极评价。
引导性话题: 在交谈中巧妙地设置话题,引出对自己表现的赞美,例如:“我最近这个项目做得挺顺利的,你们觉得呢?”
暗示或明示: 有时会直接说出希望被夸奖的话,例如:“我今天新做的发型好看吗?”,或者“你看我为你做了这么多,夸夸我嘛。”
回忆过去的辉煌: 喜欢反复提及自己过去的成就和亮点,以此来获得当前的肯定。

对批评或负面评价的过度敏感:
极度在意细节: 对他人无意的批评或负面评论耿耿于怀,反复琢磨,并可能因此感到沮丧、愤怒或自卑。
防御性反应: 当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辩解、反击或逃避的心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
回避风险: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评价,宁愿选择保守、不出错的路线,也不敢尝试可能带来更大成功的冒险。

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社交焦虑: 在社交场合会过度关注自己是否被他人喜欢、是否言行得体,害怕给人留下坏印象。
迎合他人: 为了获得好评,可能牺牲自己的需求和原则,刻意迎合他人的喜好。
频繁查看社交媒体评价: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后,会频繁查看点赞、评论和分享,并从中获取情绪上的满足或失落。

自我价值感的波动性大:
情绪受外部评价严重影响: 当获得夸奖时,心情愉悦,充满自信;一旦受到批评或评价不高,则容易情绪低落,甚至自我否定。
缺乏内在的稳定感: 感觉自己的好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怎么看自己,而非自己内心的判断。

四、 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虽然适度的对赞美的追求是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外部评价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导致虚荣和肤浅: 过分追求赞美可能导致个体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表现出好”上,而不是“真正做好”。这可能导致行为的虚荣和内在的肤浅。
阻碍个人成长和真实性: 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会阻碍个体发展出真实的自我。同时,害怕批评的心理也可能阻碍个体接受建设性的反馈,从而限制了学习和成长。
人际关系的困扰: 过度依赖夸奖的人,可能会让他人感到压力,因为对方需要不断地给予肯定。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失衡或疏远。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依赖外部评价,一旦得不到满足,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难以做出真实的选择: 当所有决策都以获得他人夸奖为目标时,个体可能无法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内心需求和价值观的选择。

五、 如何健康地处理“喜欢被夸奖”的心理

理解这种心理并不意味着它是完全负面的。关键在于如何健康地处理它:

建立内在的自我价值感: 这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过程,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发展兴趣爱好、设定并达成属于自己的小目标、以及练习自我关怀和接纳来逐步实现。
区分健康的肯定与不健康的依赖: 享受他人的赞美是正常的,但将其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情绪和价值来源则需要警惕。
培养对批评的接纳能力: 将批评视为成长的机会,而非对个人价值的否定。学会分析批评的合理性,从中学习和改进。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享受努力的过程,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仅仅等待最终的褒奖。
练习真实表达: 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这些想法和感受不一定能获得所有人的赞同。

总而言之,喜欢被人夸奖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它往往根植于个体对被认可、被爱和自我价值的需求。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有意识地培养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是实现更健康、更独立人格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大学时候老师给测什么性格特质,给我测出来个什么多血质,说我这种人,干什么都是一把好手,只要认真没有做不来的东西,而且特别好驾驭,只要哄着来就行,干啥都说我牛逼,我就会一直尽心尽力的把某件事做完。

所有了解我的同学听了以后全都露出了:“真tm准”的表情,只有我自己还不服气,直到旁边的女生说:“这种人好酷哟”,我才接受和认同,并表示:“那当然,能是一般人嘛!”

回望我从小至今的一路经历,坦白的说,我的很多所谓爱好,包括阅读、学习、锻炼……其实都不是我本身的喜好,我的喜好就是被人夸,就是装逼,所以为了能够装的起来,我愿意在所有有可能被人夸的领域里投入十二万分的精力去琢磨,去研究,用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数年的功夫去换取一句:“卧槽,牛逼!”不能装逼的技能都是浪费人生,不能被夸的付出都是锦衣夜行,所有的文采、阅历、逻辑、知识……都只是手段,只有最终的自搜才是目的。

这种心态非常正常,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只要注意被夸要引人夸而不是逼人夸,那就没有冒犯任何人,如果能因此而促使你有更好的生活动力,何乐而不为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总喜欢被人夸奖,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寻求赞赏”(Seeking Approval)或者“自我价值感依赖于外部评价”。它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复杂的心理状态,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深层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种心理的各个方面:一、 核心驱动:满足内在的“需要”喜欢被夸奖的根本原因在于,夸奖能.............
  • 回答
    你说的这种感受,我特别能理解。内向、不善于表达,再加上容易敏感多想,这几点凑在一起,真的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跟别人总隔着一层纱。被误会嘛,也确实是常事,毕竟我们不像外向的人那样,能轻松地把心里想的、感受到的直接说出来。内向和不善于表达,这两者常常是连在一起的,但又不完全一样。 内.............
  • 回答
    领导总爱拖着不走,搞得大家也走不了,这简直是职场里一道经典的难题。你问怎么办?别急,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得有点门道。我这儿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才能在不惹毛领导的前提下,体面地从这“被加班”的困境里抽身。首先,咱们得摸清状况,分析原因。 领导是个工作狂? 有些领导就是天生的高能量生物,他们不理解.............
  • 回答
    你有没有留意过,你的男朋友有时候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便你在他身边,他也好像不是那么需要你的陪伴,更倾向于独自享受时光?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处的需求一样,男生也不例外。有些男生天生就比较内向,或者说,他们更享受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感受的过程。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充电一样.............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医黑信徒说不过别人总喜欢把人拉黑”这种说法,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而且这不仅仅是针对“中医黑”群体,在很多其他领域,当观点发生激烈碰撞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1. 沟通困境与认知失调: 信息茧房的加固: 很多人在接触特定观点时,容易.............
  • 回答
    我懂你说的这种感觉。就像白天在舞台上,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我能自如地回应,甚至享受那种互动和赞美;可一旦灯光熄灭,我回到后台,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什么都不想做,什么人也不想见。白天的时候,我仿佛是个“社交达人”。跟同事,我可以开玩笑,一起讨论工作,甚至午餐时间聊聊最近的八卦;跟朋友,聚会时我能活跃气.............
  • 回答
    奥迪A6L能在国内市场长期占据“社会人”的喜爱榜单,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巧妙融合的结果。把它简单归结为“有钱就买”或者“就是喜欢”未免有些片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藏在它产品本身的定位、品牌形象的塑造以及国内消费者购车心理的微妙之处。咱们先聊聊奥迪A6L本身。首先,产品力过硬,满足核心需求。.............
  • 回答
    人之所以怀旧,不愿轻易丢弃旧物,这其中可不是什么“老小孩”的心态作祟,而是一套复杂又微妙的心理机制在悄悄运作。就像我们反复翻看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每一个物件,无论它看起来多么陈旧,都承载着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和记忆,它们是我们个人成长轨迹的实物见证,更是我们与过去时光连接的纽带。首先,物品的“物”本身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科研本身,还牵扯到学术评价体系、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SCI论文里头,明明三作之后贡献可能被稀释,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挂上很多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并非所有人挂名都纯粹是为了“占便宜”或.............
  • 回答
    职场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看似能力出众的同事,晋升之路却不如那些在人际交往上更圆滑的人来得顺畅。甚至,有些领导似乎更青睐那些“没那么有能力”,但却非常“懂事”的下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职场现实和人性考量,绝非简单的“好人有好报”或者“能者多劳”就能解释的。首先.............
  • 回答
    关于《哈利·波特》同人圈里,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以斯莱特林为主角的设定,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读者中也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扯开来。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大概就是“反差萌”和“角色成长”的巨大潜力。你想想,在原著里,斯莱特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傲慢、狡猾、有野心,甚至.............
  • 回答
    哈哈,这描述真是太生动了!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朋友,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我个人是怎么看待这类人群的,尽量不带机器的生硬感,就当咱们俩私下吐槽。首先,得承认,人都有点“臭美”的天性,尤其是在学到点新东西,感觉自己一下子“开窍”了的时候。 读了两天书,哪怕是相.............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上瘾”般地喜欢往别人家跑,甚至住下都不带犹豫的?反过来,为什么又有人乐此不疲地打开自家门,欢迎四方来客?这背后牵扯到的心理动机、生活需求,甚至还有一些我们不太愿意承认的社会学因素,都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聊聊那些爱往别人家.............
  • 回答
    “重复造轮子”,这四个字在我这个码农耳朵里,简直就是自带BGM的出现。每次听到,心里都会咯噔一下,然后是苦涩,是无奈,也有那么点被误解的憋屈。你说我们程序员是不是真的就这么闲得蛋疼,非要跟自己过不去,把别人已经造好的轮子再拆一遍,然后用差不多的材料,再造一个出来?“重复造轮子”的阴影,是怎么笼罩上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有些人自己对国家好像没什么热情,反而对那些表现出爱国情感的人冷嘲热讽,甚至充满恶意。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种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人对“爱国”的理解和表现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有时候,那些被讽刺的爱国行为,.............
  • 回答
    这件事啊,得从头说起,而且里面的弯弯绕绕可不少。要说为什么总有人拿“白马之盟”这件放在西汉末年,而且说实话,当时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大事的誓约,来约束、甚至指责东汉的某些行为,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点,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得明白“白马之盟”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这是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前,汉成.............
  • 回答
    这事儿发生在重庆,一个挺让人唏嘘的场面。一位女员工,因为开会期间喝水喝多了,接连去了两次厕所,结果被领导当众点名批评,说了句“总有人开会的时候喜欢上厕所”。听上去像是件小事,但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可不少。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表面上看,领导的批评似乎是出于“会议效率”的考虑。 会议嘛,当然希望大.............
  • 回答
    程序员热衷于分享技术见解,撰写技术博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驱动因素交织的结果。这更像是一种内在需求与外在机会的巧妙融合,让他们乐此不疲。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写技术博客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它要求作者将脑海中零散的想法、模糊的理解,通过文字和代码清晰、有条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