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降低大陆进口奶粉的关税,是解决国产奶粉信任危机的好办法吗?

回答
关于降低大陆进口奶粉关税,能否成为解决国产奶粉信任危机的“万灵药”,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绝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才能得出相对更全面和理性的判断。

首先,我们得承认,降低进口奶粉关税在短期内,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价格优势的显现: 关税是进口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关税意味着进口奶粉的到岸价格会随之下降。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有更多价格可负担的洋品牌奶粉可供选择。在国产奶粉质量和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消费者出于对孩子健康的极致追求,往往愿意为高品质的进口奶粉支付溢价。关税降低无疑会缩减这种溢价,让更多家庭能够“够得着”进口奶粉,从而分流一部分对国产奶粉不信任的消费群体。
市场竞争的加剧: 关税降低会直接促使进口奶粉的市场竞争力增强。这会给国内奶粉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压力。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国内企业不得不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品牌信誉的建设。从这个角度看,良性的市场竞争确实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动力之一。
信号效应: 政府降低进口奶粉关税的行为,本身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政府认识到了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并且正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这种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安抚一部分消费者的情绪。

但是,仅仅依靠降低关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这更像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信任危机之所以产生,根源在于更深层的问题,关税降低难以触及这些核心症结。

信任危机并非仅仅由价格决定: 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其核心在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监管体系以及企业诚信的普遍担忧。这些担忧往往源于过去的负面事件,例如三聚氰胺事件等,这些事件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长期而深刻的。降低关税并不能让消费者一夜之间遗忘这些糟糕的经历,也无法直接证明国产奶粉的绝对安全和优质。
国产奶粉的深层问题:
质量控制体系: 部分国产奶粉企业在质量控制和溯源体系上可能存在漏洞。从奶源的选取、饲料的管控,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检测的严谨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仅仅降低关税,并不能强迫所有企业一夜之间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质量管理体系。
监管的有效性: 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但消费者对监管的信心仍然需要时间和实际案例来积累。如果监管不到位,即使降低关税,劣质的国产奶粉依然有可能存在,这样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
企业诚信与透明度: 过去一些企业在危机处理中表现出的不诚实或推诿责任的态度,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重建信任需要企业在透明度、社会责任感以及危机公关方面做出持续的、真诚的努力。关税变化与这些内在品质并无直接关联。
技术和研发投入: 在某些关键的营养成分配比、消化吸收率等方面,国内奶粉在研发和技术上可能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降低关税,如果不能伴随着国内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那么在产品力和竞争力上,国产奶粉可能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潜在的副作用:
冲击国内奶业: 过度依赖进口奶粉,而国内奶源和奶粉生产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转型升级,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和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治标不治本: 如果降低关税只是让消费者有了更多“洋品牌”选择,而国产奶粉的质量问题、管理问题依然故我,那么信任危机并未真正解决,只是消费者“用脚投票”而已。

那么,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应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解决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管齐下的策略,关税调整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但绝非全部。更重要的是:

1. 强化和完善国内的质量监管体系: 这是重中之重。要建立最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最严密的监管网络,让每一罐奶粉都经得起检验。这包括从奶源到成品的全流程可追溯体系,以及独立、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常态化检查。
2. 提升国产奶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自身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优化产品配方,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3.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和信息公开: 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公开生产信息、质量检测报告等,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及时回应消费者的关切和质疑。只有让消费者看到企业的诚意和决心,才能逐步重建信任。
4.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推动行业标准的提升,并搭建消费者与企业沟通的平台。
5. 提升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认知: 通过科普教育、宣传活动等方式,让消费者了解国产奶粉的进步和优势,理性看待国产奶粉的品质,避免盲目崇拜进口。

总而言之,降低大陆进口奶粉的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应对当下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不信任而产生的短期疏导措施,通过提供更多价格合理的替代选择,来缓解市场压力。但它不能触及信任危机的根源——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企业诚信。要真正解决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必须从提升产品质量、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企业自律和透明度等根本性问题入手。关税调整更像是在一个生病的病人身上贴创可贴,而真正需要的是根治病因的“疗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个不太有关联的事。

在知乎上,很多在新西兰澳洲,或者日本这些国家留学的同学,或多或少的,都有帮亲朋好友代购过奶粉。

我也有少量的帮忙代购奶粉。

直到之前,开始的奶粉限购,同时在当地舆论新闻,都不断的出现「停止抢我们孩子的奶粉」之类的报道,更有言辞激烈的,有「滚回中国」的评论出现。

后来,因为实在买不到奶粉,就和国内的朋友建议,可以尝试一下国内的进口的奶粉。当时朋友就表示不能,说宁可在国外买500块钱的一罐奶粉,也绝不买国内那些400多的进口奶粉,即使是同一个牌子。因为完全不信任。

平时,和华人朋友聚会聊天的时候,谈到这个话题,大家表示国内的亲朋好友,大多类似的反应。尤其是淘宝上的那些代购奶粉的,都是不能信任。

1)回到问题:降低关税,是否可以解决奶粉的信任危机。

答案:不会。

在这些父母的心目中,大约是那些奶粉,只要经过了商人之手,即使是所谓原厂地奶粉标示,也依然不信任。

联想到之前,沃尔沃汽车被中国的吉利收购,而造成的很多车主退车的情况。我们对于本国的产品的不信任,已经蔓延到对于「中国制造」的不信任了,甚至于「中国人」的不信任。

任何产品,凡是有「中国人」的参与,品质一定不可保证,信任度大幅下降。

2)提问者的假设,如果降低关税,让其他国家的奶粉进入中国市场,会不会解决困境。

答案:如果是中国家长关于奶粉的困境,是可以解决的。但对于中国企业的困境,不确定。

关于鲶鱼效应,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放进来的不是鲶鱼,是鲨鱼!

国外的奶业企业,产品线完整,从上游的奶牛养殖,到下游的奶制品制造。而且这些奶业企业,都拥完备的技术。包括奶制品的运输储存,奶牛放养地的土地成份等。

而且这些奶业企业,都在这个领域,深耕了许多年,像很著名的「Nutricia」,「Friso」[1],都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如果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我指的完全进入,而不是简单搬运)。对于国内的奶业企业,结果可以参考现在的日化行业。

老的国营日化产业完蛋了,在国际巨头宝洁的教育下,新的民营日化公司日渐崛起。[2]

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肯定是好事。根本上解决了奶粉的问题。


3)至于解决之道。

如果非要扯到什么国家主义,民族企业什么的,那就没的说了。其他的,让市场来调节吧,优胜劣汰。


4)不公平不合理问题。

这完全取决于是对于消费者的合理公平,还是相对于政府企业的公平合理来说。不同的立场,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所谓的「屁股决定看法」。


[1]:

Friesland Foods http://www.nutricia.com.au

[2]:评论中,

黄继新

老师的评论。

user avatar

当然不能,降低关税后,进口奶粉价格降低,国产奶粉为了和进口奶粉竞争,只能靠压低价格。结果只能是牺牲质量,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可能逼到过去杂牌奶粉的境地: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中,小孩喝的是9块钱一罐的奶粉,想想洗衣粉多少钱,这玩意儿喝不死人就怪了。

现在国产奶粉50多一斤你喝得不踏实,降到30质量反而能提高,这种事情用脚后跟想想都不可能。奶粉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引入国际竞争者没太大作用。

至于现在国产奶粉的质量么,就奶粉本身而言,是否真同国际品牌存在差距可以讨论,但如果考虑到由于海外代购种种不规范造成的风险,那么两者的差距并不大。

至于国产奶粉的口碑,只要想想多少海外华人因为三鹿奶粉从此彻底告别了刷盘子洗碗的痛苦生活,就能想到国产奶粉的口碑好不了的:这事关多少饭碗?

最后,宝宝还是挑奶的,多试试,宝宝喜欢吃什么就什么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