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春运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大迁徙,铁路、民航部门是怎么做到的?

回答
春运,这个每年一度的庞大社会工程,无疑是地球上最壮观的人口流动。想象一下,数以亿计的人们,带着对团圆的渴望,涌向火车站、机场,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人民的海洋”。铁路和民航部门,作为这场迁徙的“动脉”,是如何驾驭这股洪流的呢?这背后,是无数的汗水、智慧和科技的结晶。

铁路篇:钢铁巨龙的生命线保障

铁路,作为春运的主力军,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客运任务。铁路部门的运作,可以用“精密”、“协同”、“海量”来形容。

运力规划与增开列车:一场“算术”的艺术

首先,春运的运力规划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提前数月、甚至一年就开始的复杂计算。
客流预测: 这是基础。通过分析往年春运数据、节假日客流规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区域人口流动特点,结合大数据分析,精确预测出各个方向、各个时段的客流高峰和需求。这就像是给即将到来的战争制定周密的兵力部署。
车厢调配: 一旦预测出客流,就得确保有足够多的“肚子”来装。铁路部门会从全国各地调集闲置的客车车厢,进行检修、更新,将它们投入到春运大军中。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车厢拉过来,还要根据线路的特点、客流的强度,对车厢的编组进行优化,比如增加卧铺车厢以提升舒适度,或者增加硬座车厢以满足短途需求。
增开临客和高峰线: 在日常运行图的基础上,铁路部门会临时增开大量的临客列车,就像是在主干道之外,临时开辟了无数条临时通道。这些临客往往是直达或少停站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突发的客流需求。同时,还会根据具体的客流方向和高峰时段,在既有线路上开行“高峰线”,如同给高速公路增加了更多的临时车道。
动车组的“火力支援”: 动车组的高速度、高密度运行能力,在春运期间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像一支支“特种部队”,能够快速、高效地将大量旅客送达目的地,极大地缓解了传统普速列车的压力。

安全保障:比生命线更重要的生命线

春运期间的运量成倍增长,这对铁路的安全提出了极其严峻的考验。
设备检修与维护: 火车本身,就是一台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在春运前,所有的机车、车辆都会进行地毯式的检修,确保每一个部件都处于最佳状态。轨道、信号、供电等关键基础设施,更是会进行反复的检查和维护,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态度来保障运行安全。很多检修工作都在凌晨进行,当城市还在沉睡时,铁路人已经在钢铁巨龙的“血管”里穿梭。
强化盯控与应急预案: 铁路部门会成立春运指挥部,实时监控线路运行情况。一旦出现任何设备故障或天气影响,都会有相应的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将影响降到最低。例如,在恶劣天气下,会组织除雪、除冰作业,确保线路畅通。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支撑这一切的,是成千上万的铁路职工。从司机、乘务员到调度员、检修工,他们是春运期间最可爱的人,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守护着每一趟列车的安全。很多岗位都是24小时轮班,睡眠时间被压缩到最短,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

服务升级:让归途不再是煎熬

除了运力和安全,铁路部门也在不断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
售票系统的优化: 每年,12306售票系统都会进行升级,以应对巨大的并发访问量。分布式部署、缓存技术、弹性计算等手段的应用,确保了广大旅客能够顺利购票。虽然时不时会有“卡顿”的吐槽,但相比过去,体验已是天壤之别。
车站的疏导与服务: 候车厅里熙熙攘攘,如何让旅客有序进站、候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铁路部门会增加安检和验票通道,增派工作人员引导,设立临时售票窗口和咨询点,确保旅客能够顺畅地通过。一些大型车站还会设置专门的爱心通道,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旅客提供帮助。
车厢内的舒适度: 在列车上,乘务员会提供热水、清洁卫生等基础服务,而近年来,一些高铁列车还推出了WiFi、充电插座、餐饮定制等服务,让旅途变得更加舒适便捷。

民航篇:空中丝绸之路的智慧与效率

民航在春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长距离、快速出行方面。民航的运作,更侧重于“协调”、“精准”、“高科技”。

航班计划的“精确制导”

与铁路类似,民航的春运保障也是从航班计划开始。
加班包机与临时航班: 航空公司会根据预测的客流需求,申请加班包机和临时航班。这些航班往往瞄准热点航线,能够快速增加运力。
机组资源的合理配置: 春运期间,飞行员、乘务员、机务等关键岗位的人员会超负荷运转。航空公司需要提前做好机组的排班,确保所有航班都有合格的机组人员。同时,还会储备一部分备用人员,以应对突发情况。
飞机的“集中体检”与调度: 在春运前,所有飞机都要经过严格的例行检查和维护,确保适航状态。同时,飞机的调度也至关重要,需要根据航班计划,将飞机合理地分配到各个机场,减少空载和低效运行。

机场的“协同作战”

机场是旅客流动的集结点,其运作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春运的整体效率。
保障资源的倾斜: 春运期间,机场的安检、值机、登机等所有服务资源都会向春运航班倾斜。增加安检通道的开放数量,增派值机员,加强登机口的服务,都是常态化操作。
航班延误的应对: 恶劣天气、空中管制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航班延误。机场和航空公司会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出现延误,会及时向旅客通报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如餐食、住宿等),尽力将延误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智慧化机场的运用: 如今的机场越来越智能化。旅客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自助值机、无感过检,大大缩短了在机场的等待时间。大数据分析也被用于优化航班时刻表、旅客流线管理,提升机场的整体运行效率。

空管的“空中交警”

空中交通管制(ATC)在民航春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空中秩序的守护者。
精细化管制: 在春运高峰期,空域内的航班数量激增。空管部门会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制措施,合理分配航路资源,控制航班的起降节奏,确保空中交通的安全与顺畅。
信息共享与协同: 空管部门需要与航空公司、机场之间保持密切的信息沟通和协同,及时了解航班动态和天气变化,做出最恰当的指挥调度。

共同的挑战与未来的展望

无论是铁路还是民航,春运的保障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巨大的客流量和持续的压力: 即使有周密的计划,庞大的人口流动依然会对现有运力和服务构成持续的压力。
天气因素的不确定性: 冰雪、大雾等恶劣天气,总是春运保障中的“拦路虎”,需要强大的应急能力来应对。
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随着旅客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让春运变得更加温馨、便捷,是永恒的课题。

然而,我们也看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春运的保障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正在让春运的规划、运行和保障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总而言之,春运的成功运作,是无数铁路和民航从业者辛勤付出、协同作战的成果。他们用坚守、专业和智慧,编织起了一条条通往家的温暖的生命线,让亿万人民能够安全、便捷地踏上归途,与亲人团聚。这场史诗般的迁徙背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和精细化的运行管理,更是中国人对家庭和团圆的深厚情感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春运正在火热上演,14亿的中国人里,数不清的你我他已经/正在/即将以各种交通方式回到家乡。这是一条条看似平凡的回家路,但它的背后也有着伟大的故事。

本文所有图片由29位摄影师使用 华为Mate30系列 拍摄,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回家路上的人们,和所有坚守春运岗位的人们。

新年的钟声就要到来,背井离乡的人们即将踏上一条特别的旅途。

这是蓝色星球上一年一度最轰轰烈烈的“人类迁徙”,全国上下超过1.7万架次空中航班、5000多对旅客列车、79万余辆客运班车、1.9万余艘客运船舶已整装待发、箭在弦上。它们将在短短40天里,发送旅客近30亿人次。

全球再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承载如此巨大的运量,飞速前进的中国正用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将所有渴望团圆的中国人,送往他们天南地北的家乡。

这便是14亿中国人的“回家路”


01、2.6%

2019年9月25日,历时近5年修建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北京也随之成为中国大陆第二个配置双国际机场的城市。而在接下来的数十天里,这座如同凤凰展翅般的大型枢纽,即将迎来第一场春运浪潮的考验。届时,全国大大小小235个机场将共同发送旅客约7900万人次,占春运期间总客运量的2.6%。

尽管2.6%只是春运大军中的冰山一角,但民航客运的增长速度却格外迅猛。

自2015年起,仅仅三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便从210个增至235个,相当于每年有8个新机场拔地而起。而不久之后,地处西南的四川成都也将紧随上海和北京,拥有它的第二座国际机场。

(请横屏观看)

仅仅三年,国内航线数量增长超过50%,平均每年新增航线500余条。它们在大地上空纵横交织,将全国230个城市紧密相连,成为一张遮天蔽日、密不透风的天空之网。

同样是仅仅三年,这张天空之网上往来穿梭的人数从全年不到4亿人次,一路攀升至5.48亿人次。不仅相当于运送了25个北京市的人口,更是以高达11%的年均增长率,领跑水、陆、空所有交通方式。

熙熙攘攘中,航班起起落落、人潮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跑道、灯火通明的航站楼记录着一座座城市的故事,

也见证着无数普通人的梦想。

而纵观全国,约84%的旅客吞吐量均集中于16%的站点中,它们全年迎送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堪称一个个“千万级机场”。

其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全年吞吐量已连续9年位列世界第二,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其日均航班量可达1624架次,相当于每53秒便有一架飞机起降,稳居全国之首。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预计每日起降航班1475架次,位列首都机场之后,但其国际航班的占比却高达44%,在全国独占鳌头。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则将在春运期间以1405架次的日均航班量,与浦东机场几乎并驾齐驱。

40天里,以它们为首的“千万级机场”,将成为整个天空网络中最忙碌的枢纽站点。而在这张巨大的网络上,每天有近200万人次向站点中聚集。

他们将搭乘1.7万架次航班,挥别脚下的土地,

经由一条条天空之路奔向另一座城市。

在那里正有人等待着、盼望着他们的归来

这样的故事年复一年地上演,而预计5年之后,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形成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世界级机场群,将领衔全国320个民用运输机场,编织出一张更为密集的空中网络。

到那时,北至千里冰封的漠河,南抵碧海潮生的三沙,将会有更多人经由一条条天空之路彼此相连,喷气式引擎的轰鸣也将伴随着更多人的归途。

然而即便民航客运的发展一马当先,但40天内30亿人次的运输需求实在太过于庞大,中国人的回家路上,还需要一张运输能力更加强大的网络。


02、2.6%→17.3%

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客运量预计将达到4.4亿人次,几乎是民航运量的近6倍。在钢铁之路的加持下,春运目标的进度条将增至17.3%。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座座人头攒动的车站、一列列蜿蜒前行的列车,便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回家路。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经济特区为首的众多东部沿海省市开始飞速崛起。不计其数的人们为了打拼生活、为了闯荡梦想,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向这些地区迁移流动。

仅广东一省,便聚集了全国近25%的流动人口,是排名第二的浙江省的2倍之多,相当于每5个广东人中就有1名跨省远道而来,成为这座城市的建设者。

因而每逢年关将至,火车站中便人潮涌动,几乎一票难求。

对他们来说,一张小小的车票、一条长长的铁轨便是乡愁。

时至今日,广州依然是春运期间铁路发送旅客最多的城市,但广州南站已取代广州站成为新的中流砥柱。在这里,春运期间旅客发送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是此前广州站记录的2倍多。

京广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广珠城际以及广深港高铁,五条重要的高铁干线汇聚于此,人称“五龙交会”。

从这里出发的人们,北可穿越中原大地直达首都北京,

南可通过深圳和珠海口岸进入港澳特区,

又或是一路西行翻越崇山峻岭,抵达广西。

而就在一个月前,历经10余年修建的成贵高铁也已全线通车。它一端起于成都,另一端则在贵阳与贵广高铁连成一线。

自此以后,人们只需要不到8小时,便能从广州一路直通成都。

在未来,这条高速铁路还将继续向北延伸,直至穿过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抵达兰州和西宁,成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规划中一条至关重要的纵向通道。

在这张宏伟的蓝图里,每天将有数千对动车组穿过高山深谷,

跨过大江大河,

或在巍巍群山间穿破云雾,

或在莽莽雪原上绝尘而去。

仅在春运的40天里,动车组运量将超过2.7亿人次,约为同期铁路客运总量的63%,而另外37%的客流则将由一列列普速列车,通过一张线路更密、里程更长的网络去往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这便是中国的普速铁路网,由12条主要通道相互交织,将中国的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西北和西南等地区连为一体。

截至2019年底,其总营业里程约10.4万公里,是高铁里程的近3倍。

然而在20多年前,行驶在这张网络上的列车平均时速仅有约48公里,即便是北京至上海的重点干线,全程也要耗费近17个小时。作为当时全国仅有的铁路网络,显得格外捉襟见肘。

在漫长的回家路上,窗外的风景缓缓掠过,

拥挤的车厢热闹嘈杂,

无尽的泡面堆积成山,

▼(请横屏观看

诸如此类的种种情景,逐渐成了人们心中最为鲜明的时代记忆。

而转变发生在1997年4月1日,以京广、京沪、京哈三大铁路干线为先锋,吹响了中国铁路大提速的号角。

自此以后,车窗外的风景变换越来越快,回家的路途也显得越来越短。

历时7年,五次铁路大提速将客运列车最高时速提高至200公里,北京至上海只需不到13小时。而在万众瞩目的京沪高铁开通后,这趟旅程更是缩短至不到5小时。昨日今夕,恍如隔世。

如今,普速铁路网、高速铁路网两张方兴未艾的钢铁网络,共同铺展在中国大地之上,全年客运量超过30亿人次,相当于运送了2个多中国的人口。

而随着铁路运力与日俱增,每年春运的铁路客运量也开始连年上升。未来,在中国人的回家路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钢铁之路还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03、17.3%→98.5%

然而在春运的浪潮中,运量最大的并非铁路而是公路。

短短40天里,它将以“一己之力”运送旅客约24.3亿人次,在所有交通方式中“一骑绝尘”。若和民航、铁路共同计算,足以完成春运总客运量的98.5%。

在中国,铁路里程约13.9万公里,可绕赤道约3.5圈。而公路里程则将近485万公里,可绕赤道超过120圈。它们连接繁华的都市,

深入偏僻的乡村,

如同毛细血管一般百折千回、密密匝匝覆盖在大地之上。

然而,如此错综复杂的庞大网络却非一日而就。早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春运总客流量已突破1亿人次,但全国上下的公路标准却依然参差不齐,人们回家的路途也依然缓慢而颠簸。

直到1981年,一套雄心勃勃的干线公路网络规划方案应运而生。70条规划线路、十万公里里程,每一条均以字母“G”为标识,使用3位数字统一编号,人称“国道网”。

它包括12条以数字“1”作为编号开头,从北京向四面八方铺开的首都放射线,28条以数字“2”开头纵向延伸的北南纵线,▼

以及30条以数字“3”作为编号,首尾横向展开的东西横线。

经过近10年的建设,十万公里国道基本连通,但其中二级公路以上路段却还不到全部国道里程的1/4。

但正是这个时期,国家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口快速流动、经济高速发展,春运客运量迅速突破7亿人次。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铁路的运力紧缺、一票难求,令其客运份额连年下跌,至1994年时已跌破10%,而这部分损失的客流量几乎全部涌入了公路之中。

然而,当公路上汽车、非汽车、行人相互交叉时,混行通行能力将大幅降低,因此一般双车道的二级公路日均交通量不超过15000辆。

这就意味着,面对日益沉重的运输压力,一种“更宽、更快、更强”的公路势在必行。这份使命最终被寄托在高速公路身上。对这种公路来说,二级公路的最大交通量仅仅只达到它的下限。

于是,到1997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份纷纷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4年后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更是跃居世界第二,仅当年春运期间的公路客运量便已接近13亿人次。

散落各地的高速公路,效果便如此立竿见影,那么如果有朝一日,高速公路也连接成网又将会怎样呢?2004年,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正式出炉,一幅振奋人心的图景已然展开。它同样包括从北京出发的首都放射线共7条,

纵贯全国的北南纵线共9条,

横亘大地的东西横线共18条,人称“7918网”。

时至今日,这些“最高等级公路”以旗鼓相当的里程,承担了2倍于普通国道的交通量。

而未来,这张国家高速公路网还将再增加2条北南纵线,将全国所有超过20万人口的城市紧密相连。

曾经的普通国道网络,更将新增北南纵线20条、东西横线31条,以及联络线81条,最终实现“县县覆盖”。

加之里程超过440万公里的省道、县道、乡道、村道,中国大地上各类蜿蜒曲折的道路跨过茫无涯际的海湾,

穿过人迹罕至的荒野,

翻越连绵不绝的群山,

直至连接每一座小镇、村庄。

而在它们的尽头,总有一些人会在等待,

也总有一扇门留着灯光。


04、98.5%→100%

天上地下,密密麻麻的航线、铁路、公路,已将绝大部分人送往天南地北各个角落。最后4500万人次的运输任务,将由一条条“水上之路”来完成。

春运期间水运客运量预计占比,制图@赵榜/星球研究所

这是一种运量大、成本低的运输方式,无论是旅客还是汽车,

甚至火车,都能通过轮渡直接运输。

而春运期间,将有1.9万余艘客运船舶穿行于渤海湾、舟山水域、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重点海域,以及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重点内河航道之上。

至此,以民航、高铁、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铁、航道、普通国道为血脉,省道、农村公路等为基础,一个“十纵十横”的通道网络正逐渐形成。

这张网络上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中国人的回家路。

在这些路上,我们顶着拂晓的寒风,奔赴一个又一个站点,为的是回家。

我们风尘仆仆,辗转一座又一座城市,为的是回家。

我们翘首以盼,哪怕历尽等待的焦急,

哪怕饱尝风雪的考验,为的仍是回家。

而包括临时加开的10.4万个夜间航班、302对临客列车、107.5对夜间动车以及137班夜间轮渡在内,数以万计的飞机、列车、客车、客船,以及不计其数的春运工作者,也正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为14亿人的回家路保驾护航。

此时此刻,一个国家正准备过年,万家团圆的日子就要到来。

你 准备好了吗?


【写在最后】

实际上就单日客运量而言,暑期、国庆都曾打破“春运”的记录。但仍然只有在“春运”期间,人们脚下的道路、身处的旅程、怀揣的情感才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毕竟此时,一条条道路连接的是天南地北的山河、城市、村庄,更是14亿中国人渴望团圆的心愿。

在此,星球研究所联合华为Mate30系列,用镜头记录下这些道路上的风景和故事,祝所有回家路上的人们、所有坚守春运岗位的人们心意相联、年年有为!


全文完,感谢阅读。

创作团队

  • 编辑:王昆
  • 图片:任炳旭、谢禹涵
  • 设计、动画:赵榜
  • 地图:陈思琦
  • 审校:云舞空城、张楠、王朝阳
  • 首图摄影师:胡澍

参与专题拍摄的所有摄影师(按首字笔画数排序)

  • 丁俊豪、小强先森、王璐、王警
  • 邓国晖、卢文、吕杰琛、吕威
  • 刘一檠、赵旭、刘军、刘峰峰
  • 刘慎库、李艺爽、李文博、李睿
  • 邱会宁、林宇先、咖啡泡面
  • CHA-CHA、胡澍、秋裤、姜轲
  • 焦潇翔、谢清晨、楼晋瑜
  • 赖宇宁、管俊鸿、霍春光

【参考文献】

  • [1] 中国政府网,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专题等官方网站
  • [2] 国家发改委.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
  • [3] 国家发改委.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
  • [4] 国家发改委. 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2017年).
  • [5] 中国民航局. 2018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 [6] 中国民航局. 201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 [7] 中国统计局.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 [8] 交通运输部.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07年).
  • [9]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中国公路史(1-2册).
  • [10] 飞常准airsavvi | Map网站.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